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06 16:14
为什么称这部剧为医学伦理课最好的“考前复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学界(ID:yixuejiezazhi),作者:燕小六,原文标题:《外科医生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周一清晨》为何获评9.2分?》,题图来自:《周一清晨》截图


有一部冷门医疗剧,上映多年,看过的人不多,但美誉度超高。



有医者现身说法,形容之“不可多得的好”。



老师们会特别推荐医学生。



有的评价“自相矛盾”,但好像医疗就该这样。



小界也算阅剧无数。《豪斯》、“ER”、《格蕾》、《大门未知子》……少说,也是胸中有四五百集的人。


但看完本剧,感觉真香。


和市面上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穿着白大褂专注谈(gun)(chuang)(dan)的医疗剧相比,本剧太纯粹了,纯粹得只有医疗。



得知本剧就一季、仅10集,然后被砍掉……小界忍不住想给编剧寄刀片。这么神的剧,为啥不续?


它就是:《周一清晨》(Monday Mornings)



用一句话来总结《周一清晨》,就是:在一个牛气哄哄的医院,一群外科医生于每周最忙的周一大早,召开一场“闭门式”“内容概不外传”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会议现场如同圆形舞台。同事们坐在台下,看着“被聚光灯放大的你”。


也像是“审判席”,一侧是如“法官”般的医务主任,下面是“陪审员”同事们,台上的医生像“被告”。



和其他剧“想尽办法救活、欢天喜地结束”不同的是,本剧堪称“史上死人最多的医疗剧”。


每集必有的话题是:那些死亡病例。


整个讨论过程,就是医务主任循序渐进、句句紧逼地问,医生渐失方寸、做检讨似地答。


它迫使医生们站在道德顶端自我拷问,纠偏其对于生命、医学伦理及“救与不救”困境的认知。


也推动观众重新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可能。



在这场“审判”中,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数一数二的“金刀”,不断突破禁区的好医生,都可能被请出来,走两步。


比如,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医生Tyler,就频繁上台挨训。


他曾接诊一名7岁男孩。孩子在球赛中撞到头。为保险起见而做的核磁检测却显示,孩子患有恶性颞叶肿瘤,癌细胞已扩散。病情重到无法医治。但如果不尽早切除,孩子随时可能丧命。


Tyler和孩子妈妈讨论后,决定手术。术中,男孩突然大出血。Tyler尝试了除颤、按压、开胸盘,于事无补。孩子没能挺过来。



Tyler极度沮丧,大家都在安慰他。医务主任Harding却在《周一清晨》,发出灵魂拷问。


第一问:除了手术,真的没有其他选择?身边那么多高手,为什么不问问别人?



Tyler被逼回答:因为这样做,简单方便。



第二问:部门就没有你信得过的同事?


两个问题,时间进度表还没过1分钟。Tyler身为“大牛”和神经外科顶梁柱的自信、傲娇,感觉被撕得稀烂。



第三问:看过男孩病史吗?



Tyler回复看过。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父亲音讯全无。他收集了孩子妈妈这一脉的家族病史。


于是,第四问来了:为啥没让孩子母亲提供他爹的联系方式?你尽力找了吗?



问题就出在那个消失的爸爸身上。他患有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简单地说,他很容易大出血。


这意味着,男孩的大出血,有50%可能源于疾病,一个本该在术前被调查清楚的疾病。


“这个孩子确实活不了多久。但他的死是因为医生的自大。”Harding如是结语。



都说“人不会掉进同一个坑”。偏偏,Tyler属于记性差的。哪里摔倒,哪里爬起,哪里再摔倒。


在小男孩事件后,Tyler又接诊了一名流浪汉。后者因双叶脑膜瘤,出现精神问题。


Tyler跳过医院各种签字、知情同意的条条框框,坚持手术,助其恢复自主意识。


这要是在国产医疗剧里,十有八九会大书特书,写成“伟光正”事迹。


但《周一清晨》,医务主任问:“你觉得患者高兴吗?”



Tyler有点无语。术前,流浪汉精神失常,无法判断其是否意识到自身情况和手术风险,咋知道高兴不高兴。


医务主任又“灵魂拷问”了:“你让他接受危及生命的脑外科手术之前,有尽力去找过他的亲人吗?他(流浪汉)是个幸运儿,遇到一名天才医生,并欣赏到医生无与伦比的自负,永远拒绝承认自己有可能出错。”


这就是一桶冷水,在医生们感觉自己“行侠仗医”飘飘然时,兜头泼下。它逼迫Tyler和每一个观众思考:如果患者没有遇到天才医生,在术中丧命,那违规施救的行为究竟是善是恶?



此外,《周一清晨》试图深入一些黑白掺杂的医学伦理地带。


比如,为了救人,我会不会杀人?


移植中心负责人Tierney医生得知重症监护室收到一名患者,本身年富力强,被人一枪爆头,脑袋缺了一半儿。钱包里有一张器官捐献证明。


他立刻通知3家医院,安排4个器官移植小组,让6位苦等器官的患者入住医院。


就在他进行一系列移植前准备时,那名捐献者尚未真正死亡。



Tierney诊断患者脑死亡,跑去重症监护室,告诉小伙母亲:“他签过器官捐献协议。”


另一名低年资医生却发现,患者似乎能根据声音指令,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用手使劲握住东西。


盼儿活命的母亲狠狠给了Tierney一巴掌,愤然离去。Tierney命人撤掉呼吸机,开始取器官……



医务主任面目扭曲地形容:“你就是一只秃鹫,盘亘在重症监护室,四下搜寻、摘取器官。你才不会纠结那些小细节,比如捐献人到底是死是活。”


毕竟,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1或6都是数字,但也都是人命。


Tierney自辩:患者去世时间越长,脏器毁坏越严重,移植后的排异风险会增加。为保证一切顺利,自己必须完成200个手续和捐献节点,一切精准到秒。最终结果是,6个人的手术都非常成功。


1 vs 6,一个小学一年级就会做的数学比较题。能说他是秃鹫吗?答案在你心里。



再者,一名老年患者术后脑死亡。


老人生前预嘱写得清清楚楚:拒绝一切人工维持生命治疗。


医生却在术后给他上了呼吸机,并称:“这是不愿让妻子瞬间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


医务主任一番话,发人深省:“为什么人们要在健康时,签一份生前预嘱,那么费时费力,而不是直接告诉自己的亲人?看起来是小题大做,但其原因或许是,不愿意让自己的爱人为难。TA不得不亲手拔掉呼吸机,让爱人死亡。这样的痛苦无法想象。”


决定死,本该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旁人,无论是至亲还是医生,都不该替我们决定。“只要活着,就是好的”,满足的究竟是何人的心愿?



《周一清晨》还将视角,放在每一次疑难杂症或危重抢救之后。


病治好了,就是happy ending吗?


有一名癫痫患者。核磁提示有右侧颞叶良性病变。医生们就是否手术展开争论。


但病人酷爱写作,达到了疯狂的状态,作品也非常棒。他害怕,一旦手术,自己会失去写作这种超凡能力。


眼中从来只有疾病器官没有患者的主诊医生,再三权衡,最终同意放弃手术。“狄更斯、梵高都是天才,也是患者,你们会给他们去做癫痫手术吗?”


这一决定反而得到患者和家属的感谢。



《周一清晨》像是一场针对医疗行业的自我审视。


每一次“审判”,并非简单地阻止那些不称职的医生祸害病人,而是让那些好医生尽职尽责。


他一再提醒我们: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职,但一个好医生该做的远不止于此。


无怪乎观众们点评称,此剧是医学伦理课最好的“考前复习”。



《周一清晨》在医疗剧中高分胜出,一部分原因,源于其改编自桑贾伊·古普塔的书《切尔西综合医院》。桑贾伊·古普塔亦是该剧的执行制片人。


这可是个神人:既是知名度很高的神经外科医生,又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首席医疗新闻记者。



双重身份让他在事故报道现场游刃有余,一会儿参与营救,一会儿专业报道。


他曾在美国航空母舰上,为一名12岁女孩动手术,取出她头盖骨中的水泥碎片。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文,发表了。


H1N1禽流感暴发后,他深入墨西哥,走进被封锁医院,救了几条人命,并成为首个挖掘出“世界首例病患全记录”的记者。


有消息称,奥巴马出任总统前,有意提名他为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被他婉拒。


《周一清晨》有他扛旗,专业性妥妥的。也是因为其本身为神经外科专业,使得本剧相关病例格外较真、好看。


所以,你不打算刷一刷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学界(ID:yixuejiezazhi),作者:燕小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