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07 10:00
我看到了开局,却没猜到......

本文来自公众号:瞭望智库(ID:zhczyj),作者:崔赫翾,本文由瞭望智库与广东共青团联合发布,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对于今天踏入高考考场的每一个学子来说,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宣布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这也是时隔17年后,高考时间重回7月;而今年更是恢复高考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1071万。


面对前方未知,这个史无前例的超长版假期凝聚了无数学子的奋斗与期待,社会各界更是全力以赴确保高考正常运行。


不只是这一年,为了让学子们能够乘风破浪、开启美好的未来,恢复高考43年以来,一直有很多人在背后默默守护。


一、一次十分“大胆”的发言


那年,刚从部队复员两个月在河南乡镇中学当老师的刘震云,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遥远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的王毅因25岁的“高龄”,差点与这场考试错过;同样因为年龄险些与高考失之交臂的还有彼时已经32岁的长沙人易中天……


70年代末,570万年龄分布广泛、经历悬殊的考生,在一场录取率不到5%的考试中相遇,然后四散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


刘震云以河南文科状元的身份,来到未名湖畔,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他的第一篇小说《塔铺》,正是结合了自己的高考经历写的;易中天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家与学者;至于“高龄”知青王毅,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深造后,如今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早已成为霸气与果敢的代名词……


张艺谋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但他并不是“考”上的,而是破格录取。1978年,张艺谋28岁,早已超过22岁的高考报名年龄上限。为了能上大学,他直接带着自己的影集前往北京电影学院。他曾在采访中说,“1982年,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这时候,我的人生才再次开始。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改变他们命运的,是一次发言,出自当时一位籍籍无名的武汉大学副教授。


1977年8月4日,刚刚恢复工作不到一个月的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时年52岁的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就是参会者之一,此前他对会议内容一无所知。


会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原因之一是中小学教学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热爱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反而占据了招生名额。


这样的发言在当时十分“大胆”,因为1977年的高校招生方案已经形成,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


邓小平问坐在身边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在得到刘西尧确切的答复后,邓小平当机立断:“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这涉及到几百万人的问題。今年开始就改,不要等了!”


这样的当机立断,彻底改变了历史。


仅有4页1200字的《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记载了查全性向邓小平大胆谏言、改变中国万千高考学子命运的这次发言。


二、改革浪潮翻涌,一路护航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


由于参考人数众多,甚至出现了没有足够的纸张印刷考卷的情况。当年担任山东省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的胡家俊回忆,试卷要用60克的书写纸,需要几十吨;装试卷的纸袋,要用100克以上含木浆的牛皮纸,需要十几吨。这些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是省里专门特批的纸张。为了让考生顺利考试,中央决定优先满足高考试卷用纸,暂时搁置印刷《毛泽东选集》的计划。


1978年春天,27.3万名第一届大学生踏入了大学校园。同年3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又决定扩大1977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北京23所院校增加招收2400多名新生。


梅长青(前排左二)1979年5月与同学在大学校园图书馆前的合影照片。今年58岁的梅长青是湖北省秭归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主任医师,也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湖北省秭归县首批参加高考的考生。


高考恢复后,改革浪潮势不可挡——


2001年,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


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7月提前到6月,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7年,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12年,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


2014年,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


2015年,对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做出明确规定……


2002年7月8日下午,北京市举行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即将参加高考的王俊由父亲陪同在考场外提前感受听力考试气氛。


在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上,从早期的理科7门、文科6门,到1999年的“3+X”,再到2017年在上海、浙江试行的“3+3”,不断推陈出新;大学录取形式也更为多样,除了熟知的普通高考之外,上海还实行了春季高考,还有各种扶贫计划、特殊计划等等,都把追求公平放在首位。


2003年5月22日,北京四中的一位老师在学校入口处为返校的高三学生测量体温。北京市各中学高三学生这天起复课,准备6月初举行的全国高考。


2017年是新高考改革落地元年,以上海、浙江为代表推进的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今年年初,教育部发文表示从2020年开始,将不会再组织开展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而是在部分高校考虑选拔培养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的学生,以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公平性。


三、公平,关乎每个人的希望


作为国家人才选拔和评价的最重要渠道,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上升通道,高考重建了公平与公正的选拔制度,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


2018年4月12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学一名高三学生抱着备考资料走进教室。


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学子,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忘怀这段经历:日日起早贪黑,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夜战。只因高考,承载着太多改变命运的希望。


尤其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高考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敲门砖”, 他们也并不是孤军奋战,从家庭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全力以赴为其“保驾护航”。结果终将证明,所有付出心血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2017年6月5日,载着600余名考生的K5161次“高考专列”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驶出,赶往130多公里以外的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参加2017年全国高考。


张桂梅就是寒门学子守护者中的一员。她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


女孩受教育参加高考有多重要?“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因为要求严格,她被学生们起了许多外号:“魔鬼”、“周扒皮”、“半夜鸡叫”……但这并不妨碍张桂梅对寒门学子的爱。


我想改变三代人!这是她振聋发聩的呼声。建校至今,已经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走进大学。


做出同样举动的,还有四川凉山州的彝族乡村教师阿苏英雄。她花光自己的积蓄创办了晨光小学,改变了当地女孩不能读书的困境。她说:“大凉山彝族的小女孩能够读上书,不是像我当年的姐妹一样过早地嫁人或者开始另外一种生活,这就是我最初办学的想法。”从她的学校走出的第一届26个学生,有3个考上了大学。


刘洪强是云南大理民族中学“宏志班”2013年的高考生。父母没有耕地,靠拾荒为生。如果高中读的不是“宏志班”,免除了学杂费,补助了生活费,也许他早就辍学外出打工了。高考时,刘洪强以579分的成绩,考上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毕业后,成为浙江某汽车公司宁波杭州湾制造基地的一名员工。刘洪强希望撕掉自己身上的“贫困”标签,那是他的过去,却不能代表未来。他下一步的梦想,是成为底盘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管理层,努力让自己父母也过上富裕的生活。


作为社会公平的守护机制,高考不仅仅是人才选拔制度,它还是国家的一个整体设计。高考公平不仅关系到如今1000多万名考生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1000多万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关系到社会正义与国家教育形象。


2017年6月7日,在山东省济南中学高考考点,一名济南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使用便携式电磁监测设备对考点进行监测。


然而,总有一些人想方设法钻空子,破坏高考规则,比如运用舞弊手段为自主招生加分、通过高考移民获取考分优势、利用国际学生的身份轻松上国内名牌高校等等,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考试招生秩序,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为此,教育部最近几个月重拳出击,采取有力措施堵住了这些漏洞,大快人心!


还有近日曝光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有关部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联合调查组,足见对此事的重视。教育部随后发文明确四个“最严”——以最严格的措施,加强考试防疫;以最严厉的手段,确保考试安全;以最严谨的态度,优化考试服务;以最严密的程序,保障招生公平,旗帜鲜明,直达人心。


确保高考公平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把严把好!


四、来自全社会的仪式感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高考录取率也在不断上升,如今,8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校园,继续深造。


事关千家万户的高考,不单单是考生、家长的大事,为高考做好周全准备、保障高考顺利进行,也是关系全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举措。每年高考来临,想想社会各界能为高考做些什么,体会高考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特意义,正是高考应有的仪式感。


2003年4月6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街道街心公园内人头攒动,10多位教育工作者的咨询台前被学生与家长围得水泄不通,众多家长咨询如何给考生增加“心理营养”和“微笑”面对高考。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围绕高考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组织运作方式——全城静音已成惯例,交警永远严阵以待,公益团体摩拳擦掌,后勤部门兢兢业业。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考无法简单沿袭往年的经验和操作。


2020年7月3日,湖南长沙一处考点,医务人员在体温复核区模拟询问考生身体情况。


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好“疫情下的高考”这道新题,是个巨大挑战。可以说,今年高考是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集体性活动,必须用最严格的措施加强考试防疫,才能确保考试正常进行,保障考生等人员的生命健康。


我们看到,各地均配备了超高规格的医疗防疫措施:救护车、医护人员、足够的防疫物资等。为了应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北京市西城区在北京十五中举办校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同样的演习在高考前遍布全国。


2020年7月4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第一中学,考生在演练中进行指纹比对进入模拟考场。


疫情下的武汉高三复课后,吃饭成了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武汉第十四中学食堂师傅每天挑扁担给学生送餐,中午一次、晚上一次,每次每人跑4趟,一根扁担、两个箱子、过百斤的午餐,直接送到教室门口。师生们亲切称他们为“挑山工”。


疫情无法复课影响正常复习,老师们开始尝试做“主播”,App、会议群、云课堂、直播间,老师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在线教学。安徽泾县中学高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老师,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权衡再三,摇身一变,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网红”。


2020年4月22日,武汉市汉阳区消防救援大队14名消防员来到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开展消杀作业,对该校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食堂等区域进行了全面消杀。


对于今年的高考而言,不管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还是异于平常的延期一个月,考生心理都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全社会给予关爱,为高考学生做好保障工作,让他们以自信的心态,更加从容、主动地应对变化。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各种关爱和呵护高考的举措渐次出台,各类为确保高考顺利进行的管理举措不断到位。在全社会的支持下,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渴望知识的青年人满怀憧憬,走进考场,走进大学,又带着学习所得和满腔热情走向社会。


五、只为守护你的乘风破浪


有人说,高考十年寒窗,成败在此一举。有人说,上了大学你们就解放了。


的确,高考不过是几套试卷,几个分数,几多奋笔疾书。但高考也是承上启下的时刻,是上一段人生的结束,更是下一段乐章的序曲。


不少中国人经受过高考的洗礼,养成了勤学、敏思、坚韧、自强等等特性。这些人才扬帆于高考,通过自己不断的拼搏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也正是由于高考,才出现一个飞速发展的中国。


辽宁省西部凌海市余积镇的小方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只有400户人家的小村庄。小方村青年姜登奎1994年考入大连海事大学轮机管理系,暑假回家探亲期间,他仍抓紧时间学习外语。


40多年前,黄大年以超出录取线80分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在一张写有毕业赠言的照片上,黄大年留下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豪迈宣言。多年后,被同行誉为“拼命黄郎”的他,成为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中国地层深处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没有开采技术,也就无法打开宝藏的大门。2009年,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黄大年毫不犹豫放弃了在英国取得的一切,回归祖国。带着从国外学到的最新知识,黄大年的核心工作之一便是攻克国家急需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尤其是研制“航空重力梯度仪”。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可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也可用于潜艇攻防和穿透侦察。


2019年7月4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地层学大会上,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荣获地层学国际最高金奖,他是全球第五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


但他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谁曾想到,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他也是个零分落榜的高考生。转一年,他重整旗鼓,扬长避短,最终被浙江煤炭工业学校(浙江工商大学前身之一)地质专业录取。沈树忠的语文老师回忆:大家都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特别是沈树忠,总是怀揣着书本,连劳作之余休息空暇也不放松,一放下锄头就看书。从农村娃到高考落榜生,再到凭着不懈努力成为博士后,从普通地质技术员,成为全球二叠系研究的领路人,他的经历堪称“传奇”。


2014年6月5日,甘福保在展示他1977年参加高考时的准考证。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已经30岁的甘福保报名参加考试,并被当时的江西大学物理系录取。


在不同年代的接力中,理想从未褪色,美好总在发光。千万学子,将高考的拼搏精神代代传承,为祖国的发展不断贡献着力量,激励着每一朵后浪前行。


操场上的热血,跑道上的坚持,课堂上的古诗与方程式……学校的每个角落,都镌刻着奋斗的痕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句话: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年轻的时候体会一次全力以赴。


多少年后我们回忆这次高考:这一年或许有着不平凡的开局,让考生们措手不及,但是就算高考延期也阻隔不了我们与长大的相遇,这一年没有人沮丧,也没有人退却。


罗曼·罗兰曾说过:每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做梦的能力,这种能力扩大他所发现的一切,用咿咿呀呀的喊声延长他欢乐的颤动。他(她)们漫长的求索之旅终究在这一天,带着十余年的景愿,带着家长老师的期盼,开启下一段征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你合上笔盖的一刹那,有着侠客收剑入鞘的骄傲。


愿你在以后的日子里,找到能够终身奋斗的志向,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参考资料:

1.“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辞世:名片上只写着“化学系,教授”丨微信公众号剥洋葱,2019-08-02;

2.命运的转折:人民日报上的“恢复高考”丨微信公众号金台新声,2018-12-11;

3.高考制度恢复的内情丨中国档案报,高考制度恢复的内情;

4.恢复高考40年:那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丨微信公众号都市调频FM1022,2017-06-06;

5.1977年,邓小平如何决策恢复高考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2017-06-07;

6.高考恢复40年:那时没人怀疑“知识改变命运”丨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04-23;

7.恢复高考40年:“那天起,我的人生才重新开始...…”丨微信公众号12355青年之声,2017-06-06。


本文来自公众号:瞭望智库(ID:zhczyj),作者:崔赫翾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