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1-13 09:27

广州最边缘:从家到公司36公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作者:闫家成,头图来自:闫家成

文章摘要
记录广州郊区生活与通勤体验的艺术创作。

• 🏡 探索郊区生活,三室一厅仅两千元

• 📸 用相机记录郊区、地铁与外卖的生活瞬间

• 🚴‍♂️ 关注骑手与市民的日常,反思家与社区定义

我在广州生活了差不多十年,一直住在市区,所读大学和毕业后的几份工作也都靠得很近。因此,我对广州的了解主要局限于它的中心,对郊区知之甚少。2020年底,我搬到了增城区,广州最边缘的区域之一。这里离市中心很远,远到这里的人都不会认同自己是广州人。


我搬过来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居家办公期间,工作把我原本就狭窄的居住空间挤压到令人窒息,再加上在市区待得太久,对那里繁华和喧嚣的一面逐渐感到厌烦。于是,我决定换个环境试试看。


郊区的房租比市区便宜不止一半,三室一厅的房子只要两千,最大的缺点就是距离真的很远。新家离我的公司大约36公里,离广州市中心50公里。我忘了在哪里看到过,50公里大概就是大城市的最远边界,再远可能就类似人际关系里的邓巴数,城市职能容易失效,因此我应该算是搬到了城市的最边缘。


当然,我还是挺期待在这里的生活,毕竟是一个新环境。但搬来以后,我有些失望。我之前预想的郊区大概类似城乡结合部,有复杂的场景和人,但这里基本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从空地上建起来的,没有我预想的场景,没有什么人,连外卖都没有。


但是既然搬来了,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我就沿着这条36公里的上下班路线开始创作。


在边缘生活


第一组作品围绕着我的社区展开。我们的社区位于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区域内,一侧靠近农村,一侧靠近国道,还有一侧沿着一条河,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形状。因此,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困住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全世界。于是,我在这个社区内进行探索,围绕周边的环境观察和创作。我把这一系列作品命名为《在边缘生活》。










我的社区:郊区的晚上


第二组作品依然围绕我的社区,这组作品之前在孤独图书馆发表过。


我们的社区在规划之初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睡城,至少曾经畸高的房价彰显了它的野心。只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这里显露出它的底色——一个标准的睡城。当然,房价对我这个租客来说无关紧要,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停滞了,因此它变得更加无聊。社区大概有一百多栋楼,没有公园、医院、超市、商场或电影院,就剩一条河了。


河边就成了我们散步和休息的地方。起初这里只有一条烂泥路,搬来一年后的某一天,它突然修好了,路灯高耸,街道宽敞,车辆稀少。对岸的乡村入夜后漆黑一片,这里看起来很不现实。人们在这条路上散步、遛狗、玩闹、放烟花,有时候还会给故人烧纸。从远处看,这里像一个舞台剧剧场,我于是拿起相机开始记录这里发生的一切。



年度总结:我的外卖


这组作品发生在我的家门口,当然,它的灵感来源于外卖APP。


去年某天,我打开外卖APP时,看到一个外卖员发来的消息,是一张他送餐到我家门口的照片。有几秒钟我差点没认出这是我家门,感到一种陌生感,甚至产生了一种微妙的侵入感。疫情之后,拍照送达其实变得普遍,确实也节省了双方的时间。于是,我翻看了我的外卖APP,发现有许多这样的未读消息,就将这些不同外卖员拍摄的照片保存了下来,命名为我的“年度总结”。


作品发布到网上后,有的网友觉得蛮有意思,还有人对这些照片进行分析,指出哪张构图横平竖直,拍得异常认真,很有趣;也有人说自己也想做一组自己的年度总结。这些照片虽然不是我创作的,但它们确实与我相关,权当是我的作品了。







郊区的地铁站:家


这组照片取材于我上班的地铁站。郊区的地铁站门口,总少不了房产中介,他们一般都会给你发传单,虽然不知道这些传单有什么用,但我一般会接过来。后来积累多了,当我准备处理它们的时候,我发现这些传单总是把自己的项目描述得美好无比,几乎毫无破绽。至于那些传单上的房子渲染图,则显得异常精美,处处温馨。我想这大概是人们对家的最佳幻想。


不过,作为一个时常上网的人,每次打开社交媒体或新闻网站时,我又总是时不时看到关于家的最糟糕记录。这些真实的影像阴冷恐怖,充斥着暴力和恐惧。那么,究竟什么是家呢?我开始觉得,其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或许可以互为家的定义。于是,我把收集到的传单与网上看到的暴力图像拼贴在了一起。在那些精美的家居图像的电视反光中,我能看到它的另一面。



上班途中: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这组作品是在我上下班的地铁途中拍摄的,灵感源自一张我特别喜欢的照片。这张照片上有三组脚印:最浅的是一个车轮印,似乎来自挖掘机;其次是一只动物的脚印,看起来像野狗的;而最新的则是我的脚印。它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当我偶然回头时,发现这三组脚印交叠在一起,动物、机器和人。


我以前读过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对小说的内容记得不多。她似乎描述了一个经历过几千年的村子的人和事。而现在这张图上,似乎把这些不同时期的景象固化下来了:曾经的植物和动物,到后来的人,再到机器轰鸣。我想这片空地以后又将演变成一座房子,而房子以后又会消失。


在地铁上观察经过的郊区时,我不断发现这种变化,而这种变化甚至是以天为单位的。很多昨天存在的事物,转眼间就会消失。我于是翻看我刚搬过来时拍的一些照片,再次走访那些地方,确实感受到变化之迅猛,于是把“白天的房子”和“夜晚的房子”拼贴在了一起。












上班途中:在不戴头盔通报平台里很生动的人们


这组照片形成于我上下班路上的地铁里。上班远,还有一大坏处,那就是花在路上的时间总是很久,严重减少了我的创作时间。上网寻找素材变成了我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某一天,我在回家的地铁上查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济宁市的交警通报平台会发一些不戴头盔的骑电动车人的照片。


我突然被这些照片震惊了,因为这些照片太好玩了。这些角度记录下非常日常的人们的状态:青春的、开心的、谈恋爱的人们,被无意识地记录了下来。但是,回想一下这些场景似乎又很难从生活中寻找到踪迹,似乎只有这种角度才能记录下来。我那几天在整个上下班途中,把这个平台几乎所有的照片都翻遍了。把整理的照片发到微博后,获得了很多转发,大家和我的感受类似:为什么这些场景如今不多见了?


当然,这条也并非鼓励不戴头盔和危险驾驶,单纯是觉得他们的状态很有意思,希望大家都戴好头盔。












公司附近:骑手的速度


这组照片是我下班时走去地铁站的路上拍摄的。我们的公司处在大片写字楼里,每天饭点,这里总是有很多外卖员在送餐,他们总是赶时间。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记录他们的状态。想了很久也没找到什么好的方式,一开始我尝试将快门调快去跟踪和捕捉,但总是来不及及时调整。后来我想,不如干脆把快门速度固定住,在这个速度下,他们的身影清晰能有多清晰,模糊则能模糊到什么程度呢?于是选择了我最常用的1/125秒来记录。事实证明,最模糊的几乎无法辨认。


拍这组照片的时候,我又想起了我的年度总结的那组照片,想着他们会以什么速度来到我家。




家门口:休息的地方


最后一个项目又回到了我的家门口,它叫“休息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许多小区或写字楼中,很多时候一栋楼只有一个清洁工人,而即使这样,很多清洁工人都没有专门的休息空间,他们只能在楼道或者角落里找一个地方休息,而这些地方的环境往往不尽人意,有些人甚至只能在厕所里休息。


我住在我们楼栋的二楼,二楼的楼梯间就是我们楼的清洁阿姨休息的地方。每次路过时,我还会和她聊几句,有时还会把快递的纸箱送给她。有一次我忘记把钥匙拔下来,阿姨还帮我取下来,等我回家的时候还给了我。只是我从这里路过无数次,直到我要搬走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些角落非常值得记录。







结尾


今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又搬回了市中心。在搬离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这些任务就是这些作品。然而,直到搬走的前一天,我才意识到那些休息的角落很值得记录,于是匆忙拍下它们,又匆忙离开。


后来我开始思考,任务真的能完成吗?或者说拍摄的主题真的会有穷尽吗?似乎在一个地方待得越久,就越能细致入微地观察,感受也总在变化,总能发现有趣的东西。36公里的上班路线,依然有太多我没有捕捉到的事物,因此我很怀念在郊区的日子,那些普通的街道,漫长的回家路线,以及如同舞台剧般的河边景象。


 *「年度总结:我的外卖」和「在不戴头盔通报平台里很生动的人们」这两组作品并非我本人拍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作者:闫家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频道:

大 家 都 在 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