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1-13 17:09

前三季度,各省GDP成绩如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作者:章俊(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迪(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原文标题:《【CGS-NDI研究】区域经济系列:努力完成全年增长目标-前三季度分省GDP解读》,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前三季度各省GDP分析:经济大省占比超半,增速省际分化减弱。

• 📊 GDP总量:广东、江苏领先,经济大省占比超半。

• 🌍 增速分化减弱:东北承压,长三角、成渝领跑。

• 🏗 政策助力:区域经济重视长远发展与改革。

总量上看,排位整体稳定,经济大省占比超过一半:截至10月底,31个省市前三季度GDP全部公布,GDP合计规模达94.3万亿元,广东、江苏GDP总量超9万亿元。和上半年相比,GDP总量前十的省份位次保持不变。东部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保持稳定,中部占比上升,西部和东北占比下降。南方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领先北方近30个百分点。8个经济大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小幅提升至53%,GDP增量占比大致持平总量占比。


增速上看,省际分化减弱,但东北发展承压:各省GDP增长区间由上半年的1%~6.2%进一步收窄至1.8%~6.2%。年内经济增速跑赢全国的省份数量也不断增加。东北经济增长承压,仅有辽宁跑赢全国。北方经济增速跑赢全国的省份占比高于南方。长三角、成渝地区经济增速领跑,珠三角地区表现较弱。经济大省中,广东增速最低(3.4%),稳增长压力明显。


对标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大部分省份存在压力,东北压力更甚:以全年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和前三季度实际完成的经济增速差值作为衡量完成年度增长目标的压力看,31个省份中有24个省份为正,即前三季度GDP实际增速不及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差距在2个百分点以上的省份有5个,海南压力最大,相差近5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均不及年度目标。江苏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领先年度目标0.7个百分点,完成全年增长目标压力最小。


发达地区社零表现不及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受地产拖累明显:前三季度,西藏社零同比增长6.2%,领跑全国,上海、天津等录得负增长,但受益于消费券等刺激政策,环比有所改善。31个省份中28个省份房地产投资为负增长,进而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拖累。出口数据分化明显,海南领跑,江西居于末位。西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于第一,黑龙江同比下降2.7%,居全国末位。


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性提升,政策持续加力:十八大以来,区域经济迎来政策密集期,均衡性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模式进入新时代,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统筹发展与安全、创新、统一大市场。中央和地方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相继亮相,领导体制迎来重大变革。四大战略有机统领的发展布局日益完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始收敛,但区域发展差距仍较大。


决胜全年经济发展目标需要统筹谋当下与虑长远: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超预期研究经济议题并提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实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更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也反映出要更大力度稳经济,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各经济大省积极表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并且要为全国大局做贡献。谋当下的着力点有二,一是对上承接中央有关政策,二是对内稳生产、稳需求、稳主体。此外,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虑长远,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认为要从深化户籍等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善用资本市场工具助力实体经济四方面入手。


风险提示:1. 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2. 国内政策落实不及预期风险;3. 对政策理解不准确的风险。


以下为正文:


一、谁领先谁落后?


(一)总量视角:排位整体稳定、经济大省占比超过一半


前三季度各省GDP总量距百万亿元仅一步之遥,前十强省份位次保持稳定,但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31个省份的GDP总量高达94.3万亿元,比上半年增长了33万亿元。9万亿级的省份有两个,分别是广东和江苏。山东前三季度GDP总量迈上7万亿元台阶,达7.2万亿元。浙江则站稳6万亿台阶,GDP总量达到6.3万亿元。处于4万亿级别的省份有4个,分别是河南、四川、湖北和福建。处于3万亿级别的省份同样有5个,分别是湖南、安徽、上海、北京和河北。


从位次看,和上半年相比,前三季度GDP总量位居前十的省份相对位次保持不变,广东GDP总量有望连续36年领跑全国,江苏位居第二。前十省份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和上半年相比也保持稳定,均为61.8%。增量贡献看,前十省份对全国GDP的增量贡献达69.2%。而具体到所有省份,仅有辽宁和云南的位次发生变化,其中辽宁GDP总量和上半年比排位上升1位,云南则下降1位,云南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11.4%是主要拖累因素。



重点区域看,相比2023年,东部地区2024年前三季度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保持稳定,为52.1%,中部地区占比则进一步提升,由2023年的21.6%提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21.9%,提升0.3个百分点,西部和东北地区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则进一步下降,其中西部地区由2023年的21.5%下降到21.4%,东北地区则由4.8%下降到4.6%。


南北方看,参考已有研究,本文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划分为北方(共计15个省份),其他省份划分为南方。可以看出我国GDP总量南北差距巨大,2024年前三季度南方各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64.7%,北方各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5.3%,比南方低了29.4个百分点。其中南方对全国GDP的增量贡献更是高达66.2%,北方对全国GDP的增量贡献仅为33.8%


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山东、河南、四川8个经济大省2024年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一季度经济大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53.3%,上半年下降到53.1%,前三季度则进一步下降到53%。分省份看,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GDP占全国的比重较高,其中广东和江苏均在10%以上。而从对全国GDP增量的贡献角度看,8个省份GDP增量占全国的比重略低于GDP总量占比,为52.9%。其中广东、江苏、山东贡献最大,分别为10.5%、10.4%、7.7%,但所有大省中只有广东对增量的贡献小于GDP占全国的比重。






(二)增速视角:省际分化减弱、东北承压


省际间经济分化趋势减弱,经济增速快于全国的省份数量持续增长。前三季度,31个省份GDP同比增速区间为1.8%~6.2%,其中山西增速最低,仅为1.8个百分点,西藏增速最高,为6.2%。经济增速最快的省份比经济增速最低的省份快4.4个百分点。而上半年各省经济增强区间在1%~6.2%,增速相差5.1个百分点,2023年各省经济增速区间则在2.6%~9.5%,增速相差6.9个百分点。从增速快于全国的省份数量看,一季度经济增速快于全国的省份有17个,占比54.8%;上半年经济增速快于全国的省份数量有18个,占比58.1%;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快于全国的数量同样为18个,占比58.1%。


从持续性上看,2024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GDP增速均高于全国的省份有15个,而均低于全国增速的省份数量有11个,5个省份的增速表现不稳定。其中西藏、安徽、河南三省GDP增速和全国相比由落后逐渐转为反超,而天津、吉林则由领先全国增速逐渐转为落后全国增速。





分区域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承压。东部10个省份中有6个省份的GDP增速高于全国,其中江苏最快,为5.7%,海南最慢,前三季度GDP增速为3.2%。中部6个省份3个高于增速全国,其中湖北经济增速最快,为5.7%,山西最低,仅为1.8%。东北三个省份中,仅有辽宁省的GDP增速跑赢全国,吉林和黑龙江的经济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黑龙江最低,202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仅为2.3%。南北方看,北方GDP增速跑赢全国的省份占比高于南方。具体地,北方15个省份中有9个增速高于全国,占比60%,其中甘肃、内蒙和新疆增速位居前三,分别是6%、5.8%和5.5%。南方16个省份中同样有9个省份的增速高于全国,占比56.3%,稍低于北方。其中西藏、重庆、江苏和湖北增速位居前4,分别是6.2%、6%、5.7%、5.7%。


进一步聚焦重点区域,长三角、成渝地区领跑,京津冀次之,珠三角增长压力明显。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中除上海GDP增速低于全国外,其他三省均在5%以上,其中江苏高达5.7%,浙江和安徽均为5.4%。成渝地区表现同样不弱,重庆前三季度GDP增速高达6%,四川为5.3%。京津冀地区北京增速最高,为5.1%,北京次之(5%),天津增速不及全国水平,仅为4.7%。珠三角经济增长明显较低。广东全省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仅为3.4%,和全国相差1.4个百分点,下属的9个地级市中仅有2个城市的增速跑赢全国。




经济大省看,8个经济大省中,广东最低,仅为3.4%,上海增速也不及全国,其余6个省份的经济增速均在5%以上。总量上看,在广东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江苏和广东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二者GDP总量差距由2023年末的7451亿元进一步缩小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2194.9亿元。山东和浙江的GDP总量差距也进一步缩小。河南则在2023年被四川超过,福建的GDP总量则从2017年开始超过上海。从增速看,广东经济增速从2021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低于全国,2024年前三季度则再次低于全国。上海、河南两省从2020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低于全国,但河南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反超,上海增速依旧落后全国。




二、谁完成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的压力较大?


回顾过去6年各省经济增长目标的完成情况,大部分年份没有完成年度增长目标的省份数量占比超过半数。其中2018-2020年,当年没有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省份数量逐年增加,占所有省份的比重分别是54.8%、77.4%和96.8%。2021年在疫后修复逻辑下,绝大部分省份均完成了本年度的经济增长目标,2022和2023年则有存在半数以上的省份没有完成年度增长目标。



结合前三季度GDP增速,大部分省份完成年度增长目标均存在一定压力。以全年增长目标减去前三季度实际GDP增速的差值作为衡量完成年度增长目标的压力大小看,31个省份中仅有4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高于年度目标,3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和年度目标持平,其余24个省市的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不及年度目标。


具体地,5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实际增速和年度增长目标相差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海南差距最大,为4.8个百分点,实现年度增长目标的压力最大。7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实际增速和年度增长目标在1~2个百分点之间,实现全年增长目标的压力次之。主要包括吉林、西藏和广东省等。12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实际增速和年度目标的差距在1个百分点以内,主要包括陕西、四川、辽宁省等。另有福建、甘肃、重庆三省的前三季度GDP实际增速持平全年增长目标。而跑赢年度增长目标的省份仅有4个,分别是北京、天津、山东和江苏。东三省中没有一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赢年度目标,完成全年增长目标的难度较大。经济大省中,广东前三季度GDP增速和年度目标的差距最大,达1.6个百分点,完成年度增长目标的压力巨大。其他经济大省中,江苏、山东由于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跑赢年度目标,最终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压力较小。



三、主要指标表现如何?


发达地区社零增速变现偏弱。前三季度,西藏、河南、湖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领跑全国。西藏前三季度社零同比增长6.2%,河南和湖南分别是5.7%、5.5%。上海、海南社零同比增速全国垫底,分别是同比下降3.4%和6.2%。部分发达省份社零表现明显弱于全国,比如广东、天津和上海等。但从环比看,在发放消费券等刺激政策下,发达地区社零环比有所改善,北京、上海社零自7月份以来实现环比正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影响较大。前三季度,全国31个省份除上海、天津、陕西外,剩下28个省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录得负增长,西藏下滑最为严重,同比下降46.6%,接近一半。云南次之,同比下降38.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尽管西藏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严重,但其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领先全国,为20.6%,云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全国最低,为-11.4%。经济大省中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低,同比下降3.4%。




出口数据分化明显,各省相差72.3个百分点。海南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40.8%,领跑全国。内陆省份青海、新疆表现也不弱,位居第二、第三位,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0.9%、27.6%。海南自贸港加速建设背景下,口岸营商环境改善等改革助力海南外贸快速发展,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同比增长43.9%。青海和新疆在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助力下出口也实现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前三季度西藏同样领跑全省,同比增长18.8%,黑龙江则垫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滑2.7%。




四、如何评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理念更加强调均衡性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从注重均衡性到非均衡性再到均衡性的政策取向。新中国建设初期,出于经济发展均衡性以及国防安全的需要,我国采取了均衡发展的政策思路,在内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比如“一五”计划时期由苏联援建的众多工程主要布局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1964~1978年实施的三线建设也重点布局在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后,为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优势采取了非均衡的发展思路。将发展条件更为有利的东部地区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区域,支持东部地区优先发展。随着优先支持东部发展政策的实施,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国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1999)、东北振兴(2002)、中部崛起(2004)战略,推动区域经济走向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完善,四大战略统领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变得更为重要。




(二)发展模式进入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政策迎来新一轮密集升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逐渐降低、改革步入深水区,地缘政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受阻,中国经济的人口、改革和全球化三大红利渐行渐远。区域经济在内循环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区域发展政策迎来新一轮密集升级。二十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了8次区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之后大多在不超过2个月的时间内召开政治局会议(共计6次)审议出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战略举措,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绘制蓝图。




透过上述会议并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后文简称《决定》),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呈现出四点变化:


一是更加强调区域特色,突出因地制宜。比如西部大开发取得新突破要做到发展、保护、安全和开放。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发展速度上要更快的同时,要紧扣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东北全面振兴要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人口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改善方面更多发力。东部率先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先行先试为抓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全国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和领头羊作用。


二是更加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西部地区要做好能源领域安全工作,中部地区要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东北地区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要明确自身定位。


三是更加强调创新引领。无论是西部大开发,还是其他区域发展政策战略,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要“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东北“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东部地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领域率先进行制度创新,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四是更加强调统一大市场。一方面,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融合。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西部地区要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务实合作。另一方面,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重点战略为抓手,率先从体制机制、基本公共服务、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绿色发展领域出发加快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区域内统一大市场,从而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经验。



(三)领导体制迎来重要变革


近日,甘肃、江西等省陆续召开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地方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相继亮相。追溯到2023年,首个以“中央”命名的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正式在公开场合亮相。


早在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便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区域政策与财政、货币等政策的有效协调配合。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央地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成立也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体现之一。


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将发挥区域有关战略的统筹协调职能,推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工作,先后推动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设立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将聚焦从更高层面、从战略、从全局上谋划区域重大战略,系统统筹各战略之间的重大决策。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改委下属区域协调发展司(由原区域司更名而来)承担办公室具体工作。区域协调发展司承担的具体职责包括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规划及重大政策等5项职责。与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相对应,公开报道显示福建、青海等省份均已成立省级层面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并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推进本省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区域发展领导机构定位更高,中央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我国区域发展领导体制机制可追溯到本世纪之初。2000年,为更好推动西部大开发工作,我国成立了“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并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设立单列的办公室,规格为部级。办公室内设立综合规划组、农林生态组、经济社会组等各个小组。2003年成立“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同样是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办公室设置和西部开发领导小组类似。此后,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两个办公室相继撤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重大战略相继提出,与上述两个机构不同,区域重大战略领导小组的组长为国务院副总理,不再单列办公室,而是将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具体开展工作。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海南、黄河流域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地区司;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基础设施发展司。而刚成立的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则是首个以“中央”命名的区域发展机构,将统筹负责上述有关区域发展战略,机构的级别更高,也有助于更好实现区域发展领导机构的统一高效管理。


区域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有望破解。从西部大开发提出以来,随着四大区域战略的相继提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比如以往各区域领导小组可能会更加关注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进而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比如可能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所形成的合成谬误等问题。在提升中央统筹各种利益关系和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上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是重要方向。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将在全国层面为统筹破解上述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四)四大战略有机协调的区域发展布局日渐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形成四大战略统领区域发展的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在四大战略的基础上,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特殊地区,推动其加快发展。特点是覆盖全部国土,力图通过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


区域重大战略则是聚焦特定地区、特定问题而实施的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国区域重大战略主要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等。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就是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的区域重大战略,是明显的问题导向的发展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则综合各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而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更加强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按照开发的方式分为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按照开发内容则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和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相对应,农产品主产区和限制开区区域较为吻合,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关系较为密切。


新型城镇化战略则聚焦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和智慧城市。




(五)各区域在发展中不平衡性开始收敛


各区域在发展中不平衡性开始收敛。首先是区域经济各自实现迅速增长,最低增幅超120倍。GDP总量看,1978年,东部地区的GDP总量为1514.4亿元,经过近60年的发展,2023年东部地区的GDP总量超过65万亿元,达到65.2万亿元,和1978年相比GDP绝对规模增加了65.1万亿元,增长了429.6倍。中部地区经济同样实现了快速发展。由1978年的不足75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7万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26.9万亿元,增幅为358.9倍。西部地区GDP规模则由1978年的725.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6.9万亿元,GDP总量和中部地区相差不大。


增幅看,相比于1978年,西部地区在过去近60年的时间里GDP同样增长了近26.9万亿元,增幅高达3709倍,甚至高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也发展较为迅速,由1978年的48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万亿元,增长了近5.9万亿元,增幅为121.7倍。


人均GDP看,四大区域同样实现快速增长,并且最低增幅超110倍。数据显示,197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仅为0.05万元、0.03万元、0.03万元、0.06万元,2023年上述地区的人均GDP分别高达11.5万元、7.3万元、7.1万元和6.2万元,分别增长了246.2倍、267.8倍。265.8倍和110倍。




其次,各区域发展差距在经历一段时间扩大后整体呈缩小趋势。GDP总量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GDP总量相对差距较小,1978年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2.02倍、2.09倍和3.12倍。在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区域之间的差距经历了显著的扩张期。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GDP之间的相对差距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2.87,与西部地区GDP的相对差距在2005年达到最大值3.18倍,与东北地区GDP之间的相对差距在整体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此后东部地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GDP总量的相对差距则呈逐渐缩小的趋势。2023年,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分别下降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42倍。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和GDP总量的相对差距较为一致,并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相对差距已经小于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和其他地区的人均GDP相比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扩大,而后在2003年(中部)、2006年(西部)则进入了缩小的阶段。至202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1.55倍和1.63倍,比1978年低了0.13倍。




(六)区域发展不平衡、制度性变革不足依然存在


但区域发展依然存在区域间不平衡问题突出、区域重大战略制度性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一是如上文所述,GDP总量看,1978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GDP总量的差距分别为764.5亿元、788.5亿元和1028.4亿元,差距较小。2023年,GDP总量的差距分别扩大到38.2万亿元、38.3万亿元和59.2万亿元,差距悬殊。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和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相比,仍是上述地区的2.4倍以上。


人均GDP看,197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和东部地区的差距在不超过200元,而且东北地区的人均GDP还略高于东部地区。但2023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高了4.1万元、4.5万元和5.3万元,绝对差距较大。


地区上看,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呈进一步拉大趋势。无论是GDP总量的倍数还是人均GDP的倍数,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相对差距都在进一步扩大。


GDP总量上看,东部地区GDP和东北地区相比,由1978年的3.3倍扩大至2023年的10.9倍,并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人均GDP由1978年的0.8倍扩大至2023年的1.8倍,同样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是区域重大战略在深化改革、示范作用发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区域重大战略作为针对特定区域,解决特定问题实施的发展战略,一般发挥着在重大发展问题上率先改革、先行先试的作用。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具备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思想、体制机制的优势。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担负着在制度性改革开放方面开辟新路的角色。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腹地,也是联通国内和国际循环的枢纽,需要实现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但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颁布实施5年,大湾区资本项下改革进展缓慢,跨境资本流动鲜有制度性突破。在资本项目管制放松、跨境账户体系设计、互联互通机制体系化与整体化设计方面存在较大挑战。


五、如何决胜冬季?


(一)谋当下:从经济大省看完成全年经济目标的决心和抓手


自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超预期研究经济议题后,稳经济的政策决心和力度持续加大。“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宏观政策一致性加强”等表述均显示出对推动经济增长的明确诉求。对于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也由“坚定不移”转为“努力完成”,体现了对经济形势更加实事求是的判断,不是对目标的放松,相反而是要更加力度去实现。


经济大省积极表态,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做出更多贡献。早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前,四川便已召开全省经济运行推进会议,提出“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并且要“勇担经济大省责任”。随后,上海、浙江等经济大省纷纷提出要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8个经济大省中,上海、广东、福建的表述是“努力完成”,四川、浙江、江苏三省的表述是“坚定不移完成”,山东则是“高水平完成”,河南提出“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除河南外,其余7个省份均提出要勇挑大梁,为全国经济发展大局做出更多贡献。


对上承接中央有关政策,对内稳生产、稳需求、稳主体是两大着力点。以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地产相关的政策为代表,各地积极对接中央有关政策机遇,发展本地经济。四川提出要主动对接中央有关形势判断,政策取向和工作方向,确保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大盘子。浙江、山东、广东更是明确提出用好“两新”、“两重”、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以推动本省项目建设和刺激消费。除积极承接中央政策以外,各地从稳定生产、稳投资、稳地产、稳外资外贸、刺激消费、稳市场主体,帮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纾困,创造公平营商环境等政策出发,着力推动本省经济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二)虑长远: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足动力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谋当下,更要着眼长远,统筹短期和长期,做到久久为功。从经济大省的相关会议中也可看出,大多数省份在部署经济工作时,更多着眼短期,着眼刺激政策,关注长期、关注改革的省份较少。仅有上海、山东、广东、河南明确提出关注长期、关注改革,上海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向全面深化改革要活力、增动力”。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领导体制,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进一步聚焦改革、积极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善于利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发展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各地在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向改革要生产力。具体而言,各地可以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增量提质;加快城乡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破除准入壁垒,营造公平竞争制度环境,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技术攻关;便利资金资本进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探索等方面大胆探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积极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如前文所述,党的十八代以来,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区域发展模式也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大区域发展战略为统领的区域发展政策布局日益完善。区域发展领导体制也进一步精简优化,中央层面原来较为分散的各区域发展领导小组统一整合为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各地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也相继成立。这意味着中央层面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挑战也有望迎来缓解。各地应该积极对接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以良好的基础条件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第三,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是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证。通过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强调因地制宜。以数字经济为例,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意味着东北地区应该更加侧重依托数字技术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长三角和珠三角则可以依托人口规模优势、科技优势侧重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


第四,资本市场借力,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资本市场在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分担风险、改善治理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进而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创业投资可以有力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的良性循环,具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特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分省来看,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新增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省际间差异巨大。东部地区无论是在上市公司数量层面,还是在私募股权投资层面均显著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总结经济大省在经济会议上的表述,也仅有山东明确提出要“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较为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未来,需要更加重视金融尤其是资本市场工具作用发挥,综合借助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本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风险提示


(1)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2)国内政策落实不及预期的风险;(3)对政策理解不准确的风险。


(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员路自愿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4年11月1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区域经济系列:决胜在冬季——前三季度分省GDP解读》,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作者:章俊(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迪(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