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经纬,作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题图来自:AI生成
近些年来,随着公众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零糖“概念逐渐火热。许多饮料或者食品都有了不添加糖的选择,这种措施能减少人体的额外糖摄入量,帮助在未来降低肥胖症以及相关疾病的风险。
不过,年少时摄入过量的糖分所造成的影响,似乎不会因我们现在“幡然醒悟”而彻底消失。就在最近,《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通过回顾上世纪50年代人群的健康数据发现,从受孕开始计算的1000天内,胎儿期母亲减少糖分摄入、婴幼儿期控制自身糖分摄入可以显著降低个体成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甚至胎儿还在母亲体内时,减少与糖分的接触也能获得上述好处。反过来说,0~3岁时不控制好糖分摄入量,相对来说会在成年后更易患上糖尿病。
当下,想要从幼年时期专门研究糖摄入的影响存在很大难度,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糖分摄入可以成为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化变量。Tadeja Gracner博士是新研究作者之一,她在回顾分析时发现,二战期间以及战后几年,英国曾执行过糖配给制,一段时间内成年人每天的糖摄入量小于40克,而两岁以下儿童的糖摄入量为0。
而随着时间推移,营养供给开始恢复,这种糖配给制度被彻底取消。一夜之间,从幼儿到成年人,糖分摄入量开始飞升。Gracner博士翻阅过去的历史文章时,看到糖配给取消后大量儿童涌入面包店的场景,她意识到这是比较糖配给制前后两批人群长期健康状况的一个绝佳机会。
▲不同时期的人群糖分摄入有巨大差异(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得益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收集的海量基因和医疗数据,Gracner博士和同事对不同时期的人群(以受孕时间为准)进行了分类:一批来自1951~1954年的糖配给制时期,另一批则来自限制解除后的1954~1956年期间,这些人的年龄在研究分析期间约为51~66岁。根据数据结果,在配给制解除后,公众的卡路里摄入量显著升高,并且其中77%的提升水平来自糖类。
而两组人群的差异也显著影响了它们日后的疾病风险。总体来看,与糖配给制取消后的人群相比,从受孕开始算起的1000天内执行糖配给制的人,他们成年后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要低35%;患上高血压的风险要低20%。
研究者还发现仅仅是孕妇执行糖配给制,也就是个体在胎儿期间受到“减糖”影响,也能在成年后降低15%的2型糖尿病风险,出生后继续少摄入糖分会让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除了风险下降,限制糖分摄入可以将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时间分别推迟4年和2年。
这一研究表明,孕期以及幼儿期间的糖分摄入量对个体健康有长远影响,甚至能改变患糖尿病的概率,坚持“少糖”或许要从小做起。不过,少糖不代表无糖,均衡的营养摄入也对个体长期健康非常重要。
比如今年8月份,《科学》另一篇文章发现,如果孕妇在受孕前期经历了饥荒导致的营养匮乏,会使得胎儿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提升。因此“无糖”和过量摄入糖分都不是好的选择,只有营养均衡,控制糖分摄入量才会长期对人体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资料:
[1] Exposure to sugar rationing in the first 1000 days of life protected against chronic disease. Science (2024). DOI: 10.1126/science.adn54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经纬,作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