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1-18 08:12

“万病之源”,离你只有一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作者:王乙雯,受访:宋峻,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糖尿病年轻化,预防逆转关键

• 📈 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青少年发病率上升

• 🔍 预防与早期干预关键,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可逆转

• 💊 误区多,需科学管理糖尿病,勿依赖保健品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并呈现患者年轻化的趋势。


社交网络上,#被糖尿病盯上的年轻人#成为热议话题。一名29岁女性说,“我在两个月内瘦了二十斤,开始我还觉得开心,每天胡吃海塞,还能不长肉。”但是事态的发展并非如此,除了暴瘦,她每天还口渴难耐、频繁跑厕所……觉得不对劲的她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被糖尿病盯上的,还有青少年甚至儿童。此前,西安一名12岁男孩进行入学体检时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糖尿病不仅会导致血糖数值的异常,还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的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所以糖尿病又被称为“万病之源”。而年轻患者相比于中老年患者“带糖”时间更长,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


我们离糖尿病有多近?它究竟可怕在哪儿?糖尿病可以逆转吗?我们对它的认知中又存在哪些误区?


为此,瞭望智库采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卫生主任技师宋峻,以下为采访内容整理。


中青年:增长最快的群体


根据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项分析,全球糖尿病成年患者总数已超过8亿,其中一半以上未接受治疗,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日趋加重。而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发病率达到12.8%。


根据《柳叶刀》的研究估算,中国饮食的整餐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简称 GI)高达88.9。叠加中国人特有的基因型和β细胞功能特点,中国糖尿病患者更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


【注:198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营养科学系教授 David JA Jenkins 提出了“升糖指数”的概念,即Glycemic Index,指摄入含50克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2个小时)引起的体内血糖反应水平,和摄入等量葡萄糖(设定GI值为100)后血糖反应水平的百分比值 。GI越高,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和能力越强。】


数据显示,我国中青年人群(18≤年龄<60岁)已经成为了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群体,其中超过1/3的人正站在“悬崖”边缘,跨一步就是糖尿病!


40年前,“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1型糖尿病。而如今,2型糖尿病人群正逐渐向低龄发展,越来越多不到30岁的年轻人,甚至还在学龄阶段的青少年,成为了2型糖尿病患者。而在这些患者中,得知自己生病了,去医院就诊治疗的比例也只有32.2%。


【注: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通常不能分泌胰岛素,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是由于环境和遗传背景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糖、脂、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


如果你<60岁,超重肥胖,有大肚腩、脂肪肝,血压或者尿酸有那么一点点的高,去医院测一下糖代谢,结果显示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前期。


关键的糖前期


糖前期,全称叫做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这一阶段的血糖水平虽然超过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这时候的胰岛素处于抵抗的状态,专业上也称为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前期包括三种情况: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以及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按照最严格的判定标准,我国有一半的人处于糖前期的状态。


糖耐量异常和血糖偏高,都是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的表现,这些指标意味着你身体的血糖调节已经出现了问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注:根据我国最新的糖尿病诊断指南,空腹血糖在5.6—6.9 mmol/L之间,以及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在7.8—11.0 mmol/L之间,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推荐:1小时的血糖水平≥8.6 mmol/L(155 mg/dl),即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


研究显示,糖耐量异常患者,每年有5%~10%转化为糖尿病,93%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在20年内转化为糖尿病。


你可以比对如下几项,有没有这些症状?如果有2个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已经患有胰岛素抵抗了,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引起重视。


1. 身体的数据: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腰腹部,老也甩不掉的一坨肉;

四肢纤细,肚子肥大;

收缩压≥120mmHg;

血清尿酸≥360μmol/L。


2. 自身的体感:


饭前会有难以忍受的饥饿感,要晕倒了;

渴望碳水化合物,爱吃精致碳水;

平时容易饿;

以前饿一顿就掉秤,现在很难;

节食、轻断食、辟谷、生酮饮食等限制食物的减重后,出现反弹,越减越肥;

重口味、味觉不敏感;

餐后嗜睡,午睡时间>40分钟;

半夜容易醒、起夜多、盗汗、饥饿;

容易偏头痛。


坏消息是,糖前期/胰岛素抵抗,不仅是糖尿病的发病源头,也是高尿酸、脂肪肝、肾源性收缩压增高、多囊卵巢综合征、癌症的发病源头。


好消息是,糖前期是胰岛素抵抗阶段,也是逆转的黄金窗口期,对饮食稍微进行几处细节上的管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就能逆转回来。当抵抗逆转了,你的精力、体力、健康的外貌体型,都会随之恢复。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三多一少”。“三多”就是多饮、多食,多尿。多尿,是因为身体一直很努力地把这么多的糖,通过尿液从身体里面排出去。身体排出去的水多了,人也就渴了,这就引起了多饮。多食则是因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但是胰岛素不愿意把葡萄糖搬运到细胞线粒体产生我们生命需要的能量,导致“嘴巴饱了,身体还饿着”。当食物无法被身体利用的时候,人就会营养不良,出现消瘦的现象,这就是“一少”,体重减少。


同时,血糖高还可能出现这些不典型的表现


餐前低血糖。吃饭的时候到了,会有那种难以忍受的饥饿感,有些人还会有心慌、手抖、出冷汗的现象,再不吃人就要倒下去了;


餐后低血糖。饭后的血糖“过山车”后,超正常几倍的胰岛素把血液葡萄糖都搬到了肝脏,甚至把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所需要的葡萄糖也一起搬走后,快速下降的血糖水平,让你感受到难以抵抗的睡意,人会犯困,嗜睡,如果这时候去测一下血糖,也可能是低血糖;


皮肤瘙痒。即使涂了身体乳,或者止痒的一些药物,还是没法止住瘙痒;


皮肤触感迟钝,或有异物感。由于微血管堵塞,神经末梢受损,身体的皮肤触感迟钝,或者手臂,小腿会有针刺、麻木的感觉,也有类似穿着袜子的感觉,还有灼烧感等;


常感到乏力、头晕,觉得人很疲倦,很累,很困;


伤口老长不好,不容易愈合;


视力下降,看东西突然变得模模糊糊的。


如果你有以上的这些表现,就要引起重视了,建议到医院测一个糖耐量。


糖尿病可怕在哪儿?


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究竟可怕在哪儿?


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流动着的、带着高浓度糖的血液,让血液流经的每一个器官和细胞、每一根血管和神经,都如泡在糖水里一般,无声无息地伤害着你……等你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出现并发症了。


糖尿病是一种血管疾病,它的并发症可以分为大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群和微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群。


如果是大血管堵塞了,那么将来的风险疾病群就是血栓斑块、心梗脑梗;如果堵塞的是微血管,那么将来的风险疾病群就是肾衰、失明和糖足。无论是哪种疾病群,都会导致肢体残缺,甚至危及生命。


长期餐后血糖高,可能会造成大血管堵塞,引发心脑血管疾病,70%~80%的糖尿病患者是死于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一般来说,在出现胰岛素抵抗后的10~15年时间,就会逐渐地出现血管内膜欠光滑、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堵塞,直至发生心梗脑梗等恶性事件。


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1倍,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糖尿病人的发病年龄越小,血管病变的进展越快。糖尿病人的大血管病变发生时间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平均提前10年。


长期空腹血糖高,易引起微血管堵塞,其引发的并发症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恶性事件包括肾衰竭、失明、糖足等。在出现胰岛素抵抗后的10年内,60%~9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感知到手脚发麻、皮肤触感减退或消失等症状的占到40%,其他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占到了52.97%。


如果按地域来看,城市和农村的糖尿病发病特点也有很大的区别:


城市居民有着更高的肥胖率、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久坐不动等问题,所以,城市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速度要高于农村地区;


而农村地区由于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和认知度都较低,医疗条件较差,糖尿病导致的急性并发症和死亡风险都显著高于城市地区,比如糖足的发生风险是城市的2.23倍、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率也都要高于城市地区。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即使戴上了“糖人”的帽子也不必过于害怕。糖尿病毕竟是多年“吃”出来的疾病,通过强化饮食管理,结合适量的运动,是可以把糖尿病给一口一口地“吃回去”,实现逆转的。


【注:糖尿病逆转,是指制定个性化精准逆转方案,通过系统化治疗手段,包括科学生活方式、血糖监测、药物等方法,让β细胞的功能慢慢地苏醒、修复,胰岛素抵抗减轻,机体自我调节血糖的功能慢慢地恢复,最终达到减药/停药、减少并发症,回归健康的生活。】


有哪些主要治疗方式?


目前,治疗缓解2型糖尿病的方法路径先后分别是: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运动处方、数字化血糖工具应用和体质监测、认知-行为及心理干预、药物辅助治疗和手术治疗。


2型糖尿病如果不进行强力的干预,自然缓解率是很低的(低于1.50%), 2型糖尿病必须采取强力的干预方案,才能获得缓解和逆转。


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和缓解的第一要素,它包括了饮食营养治疗和运动干预。


比如平糖饮食法,全称叫做“激活胰岛素·平衡血糖饮食餐盘”(Blood glucose balancing plate,Bgb plate),在这个饮食方法中,纳入了高膳食硝酸盐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高营养密度的食物、高类胡萝卜素的食物,以及低升糖指数的食物、低胰岛素指数的食物,规避和排除了食物中的农残、改良剂复合磷酸盐等伤害肾脏和肝脏的化学物质,并结合适量的运动。


【注:食物胰岛素指数范围是0—100,代表人在食用某种食物后2个小时内释放的胰岛素量,标准参考“食物”(白面包)胰岛素指数为100。食物的升糖指数越高,说明这个食物吃下后,人体的血液葡萄糖水平/浓度越高;食物的胰岛素指数越高,说明吃了这个食物后,人体分泌的胰岛素就越多。在胰岛素抵抗情况下,需要更少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食物。】


当你能在两周的时间里维持餐后血糖波动小于2.2mmol/L,24小时血糖波动小于4.4mmol/L,因为躲避高糖而把自己“休眠”的胰岛β细胞,就会逐渐地苏醒过来,重新分泌积极工作的胰岛素。这时候,糖前期/胰岛素抵抗就会慢慢地缓解,达到逆转了。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包括了减重的药、非胰岛素的降糖药物、胰岛素。手术治疗有代谢手术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必须到正规的医院,在临床医生的建议下进行。


在没有得到医疗诊断和医生处方的前提下,有人会自行购买被称为“降糖神药”的二甲双胍,这是非常危险的。任何药物都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和禁忌证,例如我遇到过体重小于90斤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在服用了二甲双胍后,体重出现悬崖式的下降,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发现糖代谢和胰岛素功能都更差了。


此外,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需遵医嘱服用。


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比如OGTT 1小时的血糖水平,相比2小时血糖,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糖尿病的发生。这也意味着更早地识别出胰岛功能出现问题的初期阶段,而这时候临床的糖尿病症状几乎没有出现,这对于早期筛查、预防和干预管理、逆转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IIT)是改善2型糖尿病高血糖毒性的一个方法。研究发现,当基线空腹血糖大于9.3 mmol/L的时候,对于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及时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胰岛功能的恢复效果更加明显。


这些误区要注意


误区1:糖尿病是吃了太多的糖、奶茶、甜食造成的。


正确答案: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误区2:糖尿病是中老年才会发生的疾病,中青年人、青少年都不需要关注糖代谢。


正确答案:糖尿病是一种血管疾病,没有症状不代表空腹血糖或者餐后血糖正常。青少年、中青年人更需要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


误区3:得了糖尿病,只要按时吃药就可以解决了。


正确答案: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和缓解的第一要素,它包括了饮食营养治疗和运动干预。即使服用了药物,也需要改变错误的吃饭方法。药物只是抹平了升高的葡萄糖,你会发现血糖蛮好,但药越吃越多,所以真正让自己身体能够自主控制好血糖的源头问题,还需要通过好好吃饭和运动来解决。


误区4: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主要就是控制好糖或主食的摄入。


正确答案:糖尿病人的吃饭方法,关键是要达到身体需要的足够的营养密度、获得足量的水、合适的能量摄入,减少伤害肾脏和肝脏的各种食物和化学物质。


误区5:保健品能够治愈糖尿病。


正确答案:保健品不能治疗糖尿病,更不可能治愈糖尿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作者:王乙雯,受访:宋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卫生主任技师、教授),监制:胡梅娟,责编:蒲海燕,编辑:李亚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