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虾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发现一个铁律,如果不幸是个母胎单身,感情生活的微小变化更容易引来朋友的过分关注。无论我是否愿意讨论,我们总在讨论它。
—你们怎么认识的啊?豆瓣吗?
—呃……探探。
—啊,这上面的人不都是约炮的吗?
—……也,不全是吧。
夜晚 10 点 15,我和同事穿过笔直的地下隧道,向地铁口的方向走去。刚从繁杂无趣的工作中逃脱出来,今天讨论的焦点,是我周末的一场约会。
我支支吾吾不太想说出我和约会对象的认识途径,倒不是有何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预感到大众印象中烙给小软件的标签,会给我带来不得不费心解释的麻烦。
果然。我在心里叹了口气。
那场约会乏善可陈,吃了晚饭后,疫情之下文娱养分贫瘠的北京,并不能给我更多的选项,我只能跟约会对象窝在咖啡馆里,体验不佳地观赏一部豆瓣影单top250,是店家招徕顾客的投影放映。
电影开始前,在瑞典留学的发小,千里传佳音,给我发了好几个60s语音,大意是经历了7次date后脱单了。
微信嗡嗡作响,我心想,遇到喜欢的人好难啊,怎么到我这,就难以捕捉心动的频率。
还是说,想在小软件上获得“可持续”的社交,就是个战略性错误?
一
我玩小软件差不多两年了。橘红色的图标被我埋在一堆软件后,如果不是非常仔细,是不会发现在社交app分组的角落,还有一只笑盈盈小狐狸在等待你开启新世界。
“小软件”,坊间对于这类陌生人社交软件的通称已经显得够暧昧。一个“小”字,和“小广告”、“小电影”一样,寓示着某种不可告人但又心照不宣的意思。
打开软件,很多人在简介写上:很抱歉在这里认识你。这是一句在小软件上常见的开场白,潜台词是:别装了,大家都心怀不轨,但“我”是来诚心交友的。
也许是因为,在大众心目中,探探和前辈陌陌一样,都是“约炮神器”。无论形式上有多少改进,软件本身做出多少去色情化的努力,最后都无法洗脱“污名”。
明明是人类自身的欲求和心思,为什么要怪罪软件本身呢?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很多初次聊天的男士。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因为大部分人的确就是来“碰运气”的啊。聊得深些,他们也会贼兮兮加上一个笑脸:我也是。也有接连聊了几个小时愿意“交心”,便对我苦口婆心:“妹子,别在这里找男友。我是男生,知道用这软件的男生都啥想法。”
我有些哭笑不得。我啊,本来也没抱多大期望。我的自我介绍一栏只写了四个字:窥探人性。
二
一开始,我的确只是抱着观察人类的目的下载的。
那时我刚毕业不久,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做青年文化的创业公司,公司很年轻,整个团队就像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学社团。做文化创意的年轻人,观念前卫开放,大家热热闹闹讨论约炮或开放关系,百无禁忌。
反而,像我这种母胎 solo 显得保守又“怪胎”。
为了融入同事们的话题,我打开了那个橘红色的小软件,放上了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海边烟花照。但那段时间,我把时间更多花在了另一款主打“灵魂交友”的软件上。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上面断断续续发动态,喜怒哀乐的生活碎碎念都扔进漂浮在闪烁星光的虚拟宇宙中。漫不经心等待陌生人把一个碎片的“我”打捞出来。
探探对我来说,仍然是目的性太强了,不管是什么目的。
但情况很快就发生变化了。在朋友们的鼓励和怂恿下,我开始有了第一次期待:完成一次线下约见。因为不想要让每一次对话,都只是停留在一个个寂寞无趣的夜晚,列表里再多一个“日抛型”网友,意义何在呢?
那次的会面不能算得上非常成功。甚至一度让我成为朋友的笑料:生性散漫的我,约会中途带着约会对象进了一家路过的图书馆,自顾自找了个角落午睡了二十分钟。
“我实在太困了嘛!”事后想起来,的确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
比起经验丰富的社交达人,我选择 date 的时间就不太合理——为什么要约早上十点见面!据“高手”们倾囊相授,一个理想的时间路线应该从晚饭约起,借着日落散步谈心才是升华感情的好时机。当然,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天黑后才是“一日正事”。
这次之后,我便很少再打开这些交友软件。总觉得需要靠精心营造的套路,来捞取一份可有可无的缘分,太费劲了。
弃用前,我曾认真地和好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她来北京实习的半年间,也约会过一次网友。刚从一段失败的异地恋中走出的她,第一次见面就被热情的对方吸引了。
“和愿意逗自己笑的人在一起也不错啊”,她充满愉悦,准备慢慢发展。但很快,男生的真实意图就显露出来。原有的讨好,并不是发自内心想付出真心,不过是为了一步步诱导你,走进精心设下的言语圈套。
说白了,他只是想约炮。
这本身倒也没有什么,想约炮也是很正常的欲望。但作为相对谨慎保守的那一类年轻人,愿意和陌生人见面前,一定是已经在线上聊得较为深入。这就意味着要将自己二十几年的人生浓缩到短短几屏的对话,挺耗费心力的。
生活已经那么令人疲惫,何必再自行给自己安排几段“无效社交”呢。
失去了靠交友软件脱单欲望的我,再一次打开左滑右滑小软件,已经是新的一年,新的城市。我斜靠在床上,用无意识的滑动缓解还没拿到新 offer 的焦灼感。
那时我的需求很简单,只想找个树洞。
三
如果只是找人聊聊天其实并不难,照片是一个高效的筛选机制。在“眼缘”过得去的情况下,展开一段对话可谓易如反掌。
这次,我认真挑选了好几张角度不同的照片,真诚、全面地打造“我”的形象。这让我的每一次右滑,都几乎百发百中。
但很快,我就摸清了这里的生态。男性群体的数量过于庞大,女性少之又少。这就意味着,一个男性需要无差别不断右滑,才能尽快匹配到一个能够开启对话的异性。
在这小小的虚拟空间中引入了男女性间的概率博弈,照片好看不油腻、资料详细有趣的人,很容易获得许多异性的“like”。
但不缺少对话的机会,就能够很好地开启一段聊天吗?
我也就是偶尔打开划一划,几个月后就发现自己累积了8万多颗小红心。但期间,真正称得上有记忆的,也寥寥几人。
印象最深的一位,头像是自己的简历西装照,一脸正经,本来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收到了一个蓝星的“super like ”后,我忍不住好奇,便神奇地经历了一次“网上高速相亲”。
他很迅速开启了话题,并在我回复后次次秒回,语速快、逻辑层层递进,诱导话题向展示自己“实质性魅力”的方向滑去。
很快,我知道他985硕士毕业、国贸附近买了房、自己在供房和车。等到他直接甩来自己的领英链接,“简历是了解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嘛”,距离我们开始聊天,才过去了 10 分钟。
这位男士告诉我自己下午刚出完差,正在等车进京的路途上(没错,他是借着堵车时间聊天的)邀请共进晚饭。他 5 分钟前非常自然地向我晒出自家一地未拆封的书堆,语气暧昧地邀请我去他家借书。
这意图过于直白明显。我拒绝了。他依旧友好地以”以后说不定可以资源互换啊”为由和我互换了微信,继而从小软件列表的僵尸好友,变成了微信列表里的僵尸好友。
小软件的机制令人产生错乱感,线上的“super like”在现实里对应的并不是真诚激动的“超级喜欢”,而可能仅仅是“以后说不定可以资源互换呢”。小红心能代表什么?无论有多满足人的虚荣和激动,但它其实什么也不代表。
四
也许是因为简介里的那四个字,很多人过来问我,到底窥探到了什么。
一开始我还饶有趣味地将自己的观察分享出来。但很快,我发现大部分人并不对此感兴趣。尤其是,在晚上滑到的搭档,再有耐心铺垫一长串话题,最后都会贼兮兮问你,要不要聊点“真正的人性”。我都会在屏幕这头不自觉翻一个白眼,boring。
我不是不能接受谈论性,而是大多数人对于性的理解却只是下流话。这种对我充满欲望、却毫无交流实感的对话,让我感觉非常不适,太无趣了。
因此,我常会抛给对方一个开放性问题:你有什么想问我的吗?如果是真诚跟你聊天的人,根据照片、简介自然会有天然好奇。
用上小软件后,我发现“聊得来”是奢侈品。气场是否合适,一来一回的话头能让对方舒适地接住,就像势均力敌的乒乓球赛。不温不火,但能够维持到进行到下一阶段的对话就是和平球;遇到可以和你打一场激动人心精彩比赛的可敬对手,也太难了。
当然,能够有场“和平球”,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这时候,自然就要进到加速阶段:见面。
如果仅让聊天停留在线上,如果恰好对方还是一个穷追猛打关怀备至的人,我更容易对关系产生误判。
小软件非常考验人性的一个功能是:你能够看到对方多少分钟前在线。也许原意是帮助双方解决“为何对方不回我”的等待困境:因为没在呀。
但对于已经从小软件转移到更私密的领域的人来说,就是一道猜忌难关。明明上一秒还在微信里聊得火热,但一打开小软件:咦,TA为什么5分钟前还在?这也就意味着,你能清楚地知道,对方是否专一地和你聊天,还是正在广泛捕猎。
我跟许多人聊过一个共同话题: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没有耐心。在交友软件上,真的是“人均海王”吗?
大家心知肚明,自己并不会是唯一的选择。数据库里还有海量的靓仔靓女等待你“挑选”。刚开始一次右滑匹配上的震动感还能令人兴奋。但这种模拟“心动”的配对,慢慢也变成了商业社会中无需动脑的下意识“选购”。真心,成为赛博时代网络一线牵的奢侈限量供应品。
我不知道这场“自我实验”还能进行多久。小软件背后庞大的用户群体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口味各异的新鲜感,是无论情感状态处在何阶段的人类,都依然需要它的终极原因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虾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