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在《鸟类的天赋》一书中,作者珍妮弗·阿克曼调动了世界上现在鸟类研究的所有的试验结论和论文,用最为可读的语言介绍了鸟类的世界是如何组织、成长以及运行的——赵瑜。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纸城(ID:paper-city),作者:赵瑜,原文标题:《一只鸟的悲与欢、思与想》,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鸟类的天赋》(美)珍妮弗·阿克曼 / 著,沈汉忠、李思琪 / 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4月
城市人对鸟类的感情相当复杂——几近暧昧,且难以梳理。城市中大多数有车一族并不喜欢鸟类。只要将车停在树下面,一定会有所收获。尽管如此,但是,许多个城市都曾经爆发过保护鸟类的市民集会。譬如,我所生活的城市郑州,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起过一次大规模的护鸟运动。是因为某条道路上的法国梧桐树大规模被砍伐,导致栖居在上面的白鹭晚上找不到住处而整夜鸣叫。居民们团结起来阻止伐树人员继续砍伐,最终市政部门让步。这一新闻,当年曾经是一件轰动全城的公民事件。
没有阅读这册《鸟类的天赋》之前,我对鸟类智商的认知是,鹦鹉可以模仿人类说话,而信鸽可以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从而快速完成我们想象不到的信息传递任务。这些粗浅而广为人知的鸟类知识,在这本书中有着详细的数据支撑和故事梳理。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鸟类的社会学知识,它们竟然和人类一样,有着学习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在《鸟类的天赋》一书中,作者珍妮弗·阿克曼调动了世界上现在鸟类研究的所有的试验结论和论文,用最为可读的语言介绍了鸟类的世界是如何组织、成长以及运行的。
麦吉尔大学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的教授路易斯·勒菲弗是阿克曼采访的一个鸟类智力观察研究的学者。他长时间搜集关于鸟类利用自己的智力获取食物的新闻。比如,他发现了一则调皮的鸟类觅食新闻。在南极洲,有一只北贼鸥混在刚出生的海豹群中,吮吸母海豹的奶水。
还有一群亚利桑那州北部的白头海雕,发现结冰的湖水下面有冻死的鱼,它们用爪子在冰面上钻了几个洞,然后在湖面上跳来跳去,用它们的体重将冰面下的湖水晃动,借机让那些死鱼朝着它们挖的冰洞那里流动,然后吃掉那些鱼。
比起这群白头海雕的协同作战,在津巴布委,还有一种善于观察的秃鹫。在津巴布委战争时期,这些秃鹫很快就发现了地雷区,当地的草食动物如瞪羚无意中走进雷区后,会被炸死。于是秃鹫就会飞入雷区饱餐一顿。
被勒菲弗认为是鸟类中最聪明的鸟新喀鸦,便很会从栗树上摘下坚果扔到地板上,等栗子啪的一声裂开之后,这只乌鸦便会飞下来,将碎壳中的果仁吃掉。
阿克曼还写到一个在日本广为流传的视频,视频中的乌鸦在日本被称作“小嘴乌鸦”。视频中,一只小嘴乌鸦,停在一个斑马线的上方,等着红灯亮起的时候,它会降落到地面上,将嘴中的坚果放在斑马线上,而绿灯之后,汽车过来,会将它刚刚放置的坚果碾碎。它会耐心地等着红灯再次亮起时才会飞落下来,叼走里面的果仁。在视频中,让网友们觉得惊讶的是,如果小嘴乌鸦第一次放置坚果的位置不对,汽车通行时没有碾到这只坚果,它会将坚果挪一下地方,再次等着绿灯时汽车过来。
新喀鸦除了会从栗树上往地面上扔坚果之外,还会利用现有的工具。比如作者便亲眼看到过新喀鸦利用金属螺栓吃坚果的事情。阿克曼这样写道:“我们看到马路的另一边有一只乌鸦停在刚建好的木头栏杆上。它把一颗坚果丢进栏杆上一个嵌着大金属螺栓的圆洞里,将坚果卡在洞口和螺栓之间,如此它便可以把裂开的坚果固定住,从而用喙撬开它,吃到里面的果仁。真是太聪明了!”
借助于工具或者自己制造工具进食,是鸟类高智商的证据。在《鸟类的天赋》中,阿克曼列举了不少鸟类使用工具饮食的有趣案例。比如,阿克曼引用了罗伯特·舒梅克的《动物使用工具行为纲要》一书中的几个趣案。有一只非洲鹦鹉会借用烟斗或者是瓶盖从盆子或盘子中舀水喝。还有一只吉拉啄木鸟用树皮做了一只木勺,用来舀蜂蜜,以便可以带回家给幼鸟吃。
新喀鸦不仅仅会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最最重要的一点,它们还会培训自己的孩子制作工具,这便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学领域。
新喀鸦的命名和它生活的岛屿相关,新喀里多尼亚岛位于新西兰和巴布亚岛之间,是一个只有220英里长的小岛。
阿克曼这样描述这个岛屿:“新喀里多尼亚岛是我所到过的最安静的地方之一,它的陆地面积大致相当于新泽西州,人口却不到后者的3%。因此岛上有许多地方几乎渺无人烟,岛上的人口中有五分之二是当地的原住民卡纳克人,而来自欧洲以法裔为主的白人占了大约三分之一,其余则是一些来自附近岛屿的民族。”
从描述上来看,差不多,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个岛屿上至今仍然有原始的雨林,生态极好,据统计,仅昆虫的品种便有2万多种。而这样好的生态,非常适合新喀鸦生存。乌鸦在这个岛上没有天敌,生存得危险很少,这样,它们有时间思考生活的质量和变化。
阿克曼这样描述新喀鸦为什么会制造工具:“竞争对手和掠食者稀少所造成的影响是,乌鸦们无须时刻保持警觉。换句话说,它们有时间可以从容安心地用枝条和叶子制造工具,尽情戳弄、探测、撕咬,而不必提防对手或敌人进犯。同时,它们的童年也会过得比较悠闲,因此小乌鸦们可以安心地在父母亲的监督下尝试制造工具。”
阿克曼还记录了奥克兰大学的博士生珍妮·霍尔茨海德花了两年时间所观察的小乌鸦学做工具的过程。那只被命名为黄黄的小乌鸦在五个月大的时候会制造一些粗糙的工具,而在它18个月大的时候,已经可以制作出和父母亲一样好的精致工具来。新喀鸦的这种教育和训练幼鸟投作进食工具的做法,至少证明了鸟类社会是一个有着文化记忆和文明传承的社会。它们和人类一样,在不断的发展中有着更新工具或者传授生存技艺的物质文明。
除了觅食和制作工具之外,鸟类还有社交和组织的能力的。
经过实验,喜鹊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有自我确认的能力,这便是一种仿生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最为聪明的鸟类乌鸦,则有感恩回馈的举动。对于那些长时间来投喂它们食物的人类,很有可能在一些节日的时候,收到乌鸦送的礼物。甚至有人在情人节的第二天收到过乌鸦送的一盒心型的糖果。
乌鸦感恩回馈的行为说明它们有着强烈的社交意识,希望能和投喂食物的人保持着长久的友谊。在认知上,除了表达感恩之外。乌鸦还有追求公平和公正的意识。有实验人员发现,在乌鸦和渡鸦群组中做试验,如果同样的工作,给乌鸦们的报酬或者吃食不一样多,获得少的乌鸦会罢工,因为它们觉得不公平。
维也纳大学的认知生物学家托马斯·布格尼亚尔做了一个研究,观察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由16只年幼的渡鸦所组成的社群,长期观察的结果是,这些渡鸦在和它们交往较多的鸟类分开三年后,仍然能够记得住对方。
记忆和判断是鸟类社交生活的基础,有了社交需要,那么,鸟类社会便进入到一个熟人社会的仿生组织。
鸟类很擅长向同类的鸟们学习新的技能,这也是它们的社交内容。20世纪初期,一只著名的英国山雀打开了牛奶瓶盖子,然而,过了几年,整个英国的其他山雀也学会这项技能。于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整个英格兰地区的牛奶瓶盖都遭了殃。
记忆、学习和社交,鸟类还有组织与合作的更为深入的例子。
斑鸫鹛研究计划的首席研究员阿曼达·里德利在南非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研究斑鸫鹛多年,因为在沙漠中,生存有危险,所以,斑鸫鹛实行了轮流值班放哨的制度。值班的鸟儿为整个群体站岗,以防止陆地和天空突然到来的袭击和危险。一旦发现有可能会有危险,站岗的斑鸫鹛会重复发出“吱吱吱”的刺耳的警告声。
最为好玩的是,时间久了,其他鸟类发现了斑鸫鹛的值班放哨制度,也利用它们的制度作业。当它们在寻找食物时听到了站岗斑鸫鹛的报警声,也会立即撤出,以保证生命安全。这样的话,渐渐地,这些鸟类与斑鸫鹛形成一种社区联盟的居住模式,甚至,这是一种鸟类社区微型政府的雏形。
然而,正如那句谚语所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在斑鸫鹛和弯嘴戴胜等鸟类联防布署,分工合作共建和谐家园的时候,还有一种破坏分子也学会了斑鸫鹛站岗值班的报警声音,这种鸟的名字叫叉尾卷尾。很快,叉尾卷尾便找到了利用的方式,叉尾卷尾找准时机,觉得斑鸫鹛食物找的差不多了,便学着斑鸫鹛站岗鸟报警的声音传递假情报,那些正在觅食的斑鸫鹛听到以后,以为是真的危险,便放下正在找的食物逃跑了。这个时候,叉尾卷尾便会乘机抢走斑鸫鹛刚刚从土里扒出的食物。
这样一来,鸟类社会的社交又进入了另外一重更加复杂的关系中。
《鸟类的天赋》一书,全方位地梳理鸟类的记忆,智商,使用工具的能力,社交能力,沟通,歌唱,甚至是审美和时空感觉。
这是一部文字非常优美且信息来源又十分严谨的“人类学”著作。尽管作者是一个博物学家,尽管更多的人会将这部作品划入科普作品的系列。然而,我在阅读的时候,我收获的全是人类学的细节和知识。这是一部通向鸟类世界深处的作品,读完这部作品,差不多,我们也听到了数百种鸟类的叫声,甚至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看到了那些可爱的有个性的鸟类的模样。
这是一部非常有难度的创作,作者的叙述耐心让我们敬仰。同时,这又是一部趣味十足的作品,作者用最为生动的鸟类的姿势吸引着我们读下去,让我们成为鸟类的观察者和倾听者,甚至,也让我们成为一只鸟,在倾听它们的鸣叫声时,了解了它们的悲与欢,思与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纸城(ID:paper-city),作者: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