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01 19:44

摇摆的海南产业,拿什么东西到国际市场当中卖?

在全球科技产业革命和国际分工体系调整的背景下,统筹考虑过去现在、近期远期、国内国外、产业要素、整体局部的方方面面,在未来现实当中应于“拿什么东西到国际市场当中卖?”操作目标,在“省抓落实”顶层设计及其具体落地政策当中充分体现。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研究院(ID:jingguanyanjiuyuan),作者:陈经伟(来源:经济观察网),头图来自:IC photo


构建海南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所在。为了支持海南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在2020年6月1日正式公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当中,确定了海南采取“制度创新+优惠政策+法治规则”的独特支持方式,以及在立法、海关、税收、金融等属于“中央事权”领域安排突破性制度创新的同时,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往来等五大自由便利、数据跨境流动便捷,税收和立法两大基础领域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集成性的制度创新,为逐步推进海南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和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构建高标准现代产业体系,既要放在改革开放前30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要放到后30年自贸港建设战略目标中,还要置于全球科技产业革命和国际分工体系调整的背景下,统筹考虑过去现在、近期远期、国内国外、产业要素、整体局部的方方面面,在未来现实当中应于“拿什么东西到国际市场当中卖?”操作目标,在“省抓落实”顶层设计及其具体落地政策当中充分体现。


一、海南改革30年产业


这一命题在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来一直处于探讨过程中,如初期提出“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1993年提出“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发展第二产业,稳定发展农业第一产业”,1996年提出“新兴工业、高效热带农业、热带海岛旅游业”的“一省两地”战略,1997年提出“信息智能岛”,2008年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09年提出国际旅游岛建设,2015年提出“十二个重点产业”及近两年的“陆(以南繁育种)、海(深海科技)、空(航天科技)” 产业战略。


然而,探讨归探讨,海南30年来真正实施的主导产业一直与房地产业及“资源依赖型”有关,海南房地产业也成为30年来“绕不开”的话题,从“泡沫”到“重整旗鼓”,再到“一业独大”(多年占比50%以上),造成海南经济对房地产业严重依赖的同时对海南未来发展是一“痛点”——区域经济结构离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和以新技术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越来越远,有“海南离开地产就不能活了”的在地老百姓和基础干部当中的一种说法。


比如,海南新一轮改革和壮士断腕下决心“去房地产化”后,对现有产业和经济体系负面冲击较大,让全省财政经济发展短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据公开数据:海南2019年1-9 月的房地产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48.6%、44.6%,房地产业税收同比下降20.2%,受此拖累传统服务业税收、个人消费服务业税收、服务业税收同比分别下降17.7%、18%、14.8%,其中房地产业税收减收因素影响占比分别为86%、86.4%、81%。


海南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带来的长期“负效应”或者阻碍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挤出效应。无论是当前的旅游业(包括在新离岛免税政策带动下)或是“十三五”规划的除房地产外的其他十一个重点产业,都不足以成为全省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难以担起引领发展方向、凝聚和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大任。


二是科技产业等人才被逼离开。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特别是近20年,海南实质放弃发展实体产业目标定位,相应的科技产业和实体产业等人才不断外流,本地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因海南产业薄弱而不愿意返回,这一现状成为海南自贸港未来发展最大制约和瓶颈。


三是“历史环境欠账”。海南本应是生态环境的“优等生”, 然而,“开发”热情屡屡突破生态保护界限,使生态环境有了“难以抚平的伤痕”,“房地产企业指到哪儿,政府规划跟到哪儿,鼓了钱袋、毁了生态”第四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海南经典归纳,同时,海南又是每年依靠中央转移支付(前几年大致6百亿~7百亿)过日子的省份,究竟是谁的钱袋鼓了呢?按照未来高质量要求,为配套多年已经开发且销售房地产项目所需要的公共配套支出,其缺口究竟应该怎么补上,或许成为一种难于解决的“历史环境欠账”。


二、海南产业转型困惑


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海南虽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但海南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西部省份地区相当),“三农”问题突出(80%农村土地,60%农村人口,产业结构中农业占20%以上),以及产业结构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且实体产业薄弱等状况的地区。


也就是,海南改革32年来不断探索发展方向,三起三落仍然没有摘掉经济欠发达地区“帽子”,如今却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和产业基础薄弱的海南建设自贸港,既没有先例可循,又不能简单照搬西方自由贸易港发展模式,只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海南自身发展路径和方法。按照《方案》安排,转型是2025年之前海南重要特征,其过程当中的制度变革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是重中之重内容,其中海南产业如何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是困惑。


(一)知识有限性与认知偏差


海南是岛屿经济体。国内有专门台湾、港澳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团队与机构,但岛屿经济体理论体系的很多内容是缺失的,特别是如何根据海南特殊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如山水林田湖完整生态环境链),而采取与内陆省份及沿海地区差异化的有效管理以及发展模式等具体内容甚至是空白,这也决定了我们在整体上对于如何建设岛屿经济体海南,在知识方面事实上是极其有限的,众说纷纭的同时还容易让我们在认知上产生偏差,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旅游业可以撑起海南高质量发展”。这其实是根据“可利用法则”或“首因效应”,如冬天一两次短期的旅游或度假或几天调研而做出的海南可能适合发展旅游业简单判断。实际上,在国内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又有钱又有时间”的人真的不多,更不用说是十年前了,当年提出的旅游业主导产业其实是为了房地产业而派生出来的行业。2018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曹文炼在公开场合都说了:


“当年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不够全面,强调片面发展旅游业是有误区和错误的政策导向。”


二是“海南可以跨越工业阶段发展服务业”。或许一些海南政策建议者受20世纪80年代初《第三次浪潮》片段思想影响,或“依据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而产生锚定效应”,而不是寻找去其他相关的信息就认为海南可以跨越工业阶段。虽然服务业比占GDP可以代表一个区域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水平,然而,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元素产业构成(主要指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是有比较大差异的。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占其GDP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产业构成,工业增加值占GDP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状态。


三是“海南是吃喝玩乐或休闲的地方”。这一认知偏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在海南一些人的思想固定而形成一种“自我矮化症”,甚至认为海南开放就是“黄赌毒”也要开放,它既不符合海南建省建特区时强调的充当了全国改革开发的“试验田”初衷,也符合中央对海南新一轮改革基本要求,回归初心和承担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以及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等精神。


(二)现实基础与发展目标


海南要建成高水平的自贸港,必须有雄厚产业与物质基础,那么,海南目前的经济总量在国内大致属于怎么样水平呢?以下新闻报道是比较形象的。


海南自贸港《方案》公布实施一个半月后的2020年7月15日有一则报道:


“从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2020年6月末,海南银行业存款、贷款分别达到10103.04亿元、10064.82亿元,历史上首次实现存贷款双双突破万亿大关。据悉,从今年1月份开始,我省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结束了23个月下降趋势,止跌回升。同时,存贷款增幅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缩短。”


另一则是2016年8月3日的温州银监分局有关温州银行业201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报道:


“温州银行业运行平稳,逐渐释放出存贷款运行向好、投放信心逐步回升等诸多回暖信号。全市银行业存款余额10270亿元,,资产总额突破12000亿元,达12631亿元。”


也就是,从资金流角度上看,海南目前的水平与2016年浙江温州差不多。


另一项关注的内容是,海南首批1785头澳大利亚进口活牛抵港以及49元1斤进口牛肉在当地媒体和老百姓当中成为热议的话题,甚称“零关税进口商第一枪”之说。这一方面说明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海南当地老百姓对于通过自贸港建设而改善生活质量迫切心态,海南产业布局仍然处于自贸港建设简单的需求侧阶段。


另一方面说明了,自2018年拉开新一轮改革开放大幕以来,海南在观念上仍然未能走出1993年所强调的“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海南产业发展模式。


实际上,现代产业体系整体要义是,必须着眼于“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这几个关键词,同时体现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而中央12号文明确海南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为相应的细分领域只是一种方向性的,海南在未来产业发展三大结构当中的基本定位,究竟是7:2:1比例格局还是3:3:4的比例格局安排,则主要是由海南政府在充分分析并论证自身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以及把准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内涵的条件下做出相应的选择。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而代表着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这也意味着为减少走弯路,海南未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一方面要避免经济学上的“资源诅咒”而走具有技术含量的“补工业化”之路,另一方面海南必须对未来旅游业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重新评估(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找不到依靠旅游业“致富”的成功案例,因此,旅游业一般是作为区域辅助行业或扶贫手段而扶持或定位),并在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智能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尽早布局和发力。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海南实施的“离岛免税政策”、“进口活牛”和“人才”等行动方案,与制度变革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两项“重头戏”相距甚远(虽然传媒业不时有各种政策利好报道)。反言之,若海南以上两项核心基础没有打牢固,那2025年海南封关之后,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竞争力很难彰显优势。


三、海南,“拿东西到国际市场当中卖?”


海南自贸港建设必须有雄厚物质基础,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十分繁多,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和经典经济理论(人类智慧结晶)均说明,自然条件、人口和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制度、区际贸易等是主要决定因素,其中,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制度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四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往往相互拟在一起,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综合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海南经济体量较小,人均收入未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这也意味着,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海南同时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而海南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


著名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核心观点同时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因此,向所有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通过利用这种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


对于特定资源禀赋的海南而言,坚持非均衡突破与协调发展的显得可行,即海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动态任务,坚持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的立身之本,必须从结构维度认识“3+1” 基本定位的主导产业结构,要通过某一时段某一范围的局部非均衡突破,带动和促进整体的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转换初期,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有效发挥政府在热带高效农业和房地产业转型的引导作用。


海南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惨痛教训,不管是“汽车倒卖”“房地产泡沫”还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初期房价大涨”,都始终绕不开三个字“赚快钱”,这点共识使得海南新一轮改革前期就启动“房地产断腕“相应制度安排,并在新一轮改革后实施全国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措施。


加上海南30年来体现出了资源型产业在地区产业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它统治和支配着地区经济的交展,这为海南自贸港产业转型给出强烈信号。那么,海南产业究竟向哪个方向转?鉴于对海南新一轮改革的基本定调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为基础来促进对外开放,以及海南未来30年必须置于全球科技产业革命和国际分工体系的风向标和战略定位。


因此,在2025年之前和海南自贸港建设过渡时间内,一手抓制度集成创新打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手抓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并确定一批影响海南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围绕产业转型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引进就能够有的放矢,为自贸区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海南经济才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构建海南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将岛屿经济体和区域经济发展特定阶段需要相结合,从体制机制、要素培育、企业主体和产业发展四个层面共同发力,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要紧扣国际自贸港发展新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相应的产业聚集地形成态势并成为全球供应链枢纽。


鉴于海南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的岛屿经济体,且偏离国际主航线和自身缺乏足够的发展腹地,这就决定了海南在现代产业布局和“双向开放”过程中,要把自身区域劣势转化为优势。对于国内大市场而言,深刻认识在“引进来”方面,海南与国内沿海地区相互比较是属于劣势的,特别在区位和产业底子上很难有与其他兄弟省份竞争之资本。


但在“走出去”方面,海南却是面对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前沿地区,还是国内离东南亚最近的沿海省份。进一步来说,在“引进来”方面,对于想在国内大市场进行产业布局的投资商,即便是海南税收优惠条件也难对其构成吸引和投资布局。但对于想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大市场进行产业布局的投资商,海南反而是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因此,在构建海南现代产业体系打基础阶段,我们要转变观念,一方面避免“打开国门+优惠政策=万国投资人就来会蜂拥而来”的旧有思维禁锢和开展低级、重复的“引进来”活动,另一方面围绕着 “海南,拿东西到国际市场当中卖?”开放思维和操作目标,根据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优化产业结构并做相应的“走出去”产业链布局。


四、海南在“走出去”中“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


海南岛屿经济体和“两头在外”(资源和市场都在外)特点,决定了海南产业发展路径与内陆省份及沿海地区具有差异性。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核心,它包括低排放绿色工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世界工厂转向世界研发中心以及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等内容,它同时可以弥补海南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地区经济增长能力不足。


海南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具备“走出去”区位优势和区际商品贸易(包括商品及其他要素输入和输出)政策优势(自贸港政策),但缺的是可以提升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产业布局,它限制了海南区域要素投入的总体产出水平的同时弱化了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


因此,海南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围绕着“走出去”过程中“有东西到国际市场当中卖“这一现实目标,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转变合理布局生产力,为自贸港发展不同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海南新一轮改革工作是全新的、特殊的试验任务,只能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改革办法,而海南有东西在国际市场中卖才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路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则是解决拿东西到国际市场当中卖之根本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研究院(ID:jingguanyanjiuyuan),作者:陈经伟(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投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