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06 14:24
“内循环”来了,但别被“闭关锁国”的谣言骗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ID:zgtrend)作者:路口大爷,原文标题:《“内循环”来了,中国要重回闭关锁国了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人对“闭关锁国”四个字有着非常强烈的警惕感和厌恶感。


它会让数十亿国人几乎条件反射般联想到闭塞保守、历史屈辱、落后要挨打……


大多数中国人对“计划经济”四个字的印象也比较久远,不感冒了。


自力更生也就算了,粮票时代、吃大锅饭、物资匮乏、孤立……享受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硕果的中国人,感受过市场的伟大且澎湃的力量,怎么还可能迷信“计划”、“指导”可以管一切。


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没有谁愿意重走回头路,这应该是从上至下都能达成的共识。


2020年,全球如同被风暴席卷过境,脆弱不堪,中国战略环境恶化。在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中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舆论震动。


“内循环”(相关文章:《这段时间热议的“内循环”到底是个啥?》就是意味着中国要重回闭关锁国吗?


猜测和怀疑太多了。今天,咱就最近几个热门观点和大家讨论一番。



第一个观点,国内大循环是走向“闭关锁国”,这是非常情绪化的错误认知。中国有充足的动力维持国际外循环。中国高层比谁都清楚,中国不能没有外循环。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从一度接近70%降到2019年底的31.8%,其中对美进出口贸易额维持在11%~17%的水平。


中国作为一个贸易顺差大国的事实没有发生改变,对美货物贸易顺差占到中国近6年来顺差总额的七成也是事实。与此同时,中国对美的服务贸易逆差从2008年之后就增长迅速,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


人民币没有美元的特权地位,中国还需要挣外汇。中国没有也不可能主动放弃外循环。从疫情发生之后,中国除了救国内的外贸企业,也一直表现出亲外资的态度。


在企业层面,部委专门走访外资企业,调查他们的难处和对华投资的态度;在投资区域层面,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都在鼓励外资的加入;在制度改革上,资本市场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展现出打造一个市场化、法制化的国际营商环境的决心,对外资加大开放力度。


不管是制造业升级还是科技创新,中国都需要钱,所以中国也在展现出资本所希望看到的“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


内循环是应对现实的必然选择。


现实考量有两个:


一是全球经济受疫情重创,恐怕会长期陷入衰退。上一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欧美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长。美国是等到2016年美联储加息,才正式宣告走出次贷危机的阴霾。而欧洲在回暖过程中又遭遇欧债危机,等到2018年欧元区财长同意希腊退出救助计划,欧债危机才基本告一段落。


二是全球贸易环境恶化。中央的本意肯定不是放弃外循环,但不得已要把重点转向国内需求。随之中美矛盾的激化,两大体系的碰撞越来越激烈,如果欧美市场对中国慢慢关上门,中国怎么办?


面对这些短期内的冲击,中国不可能坐以待毙,不然外贸企业破产倒闭、居民收入下滑、工人失业……这些都是可怕的连锁效应。


中美对抗和疫情蔓延的外部因素,加大了中国向内需导向型经济体转型的决心。从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到2020年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谋划其实已经很早就展开了。


高层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个观点,内循环意味着依靠外循环的东部要沉沦了?


还是错误认知。


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城市,都是外向型城市居多。如果说国内战略侧重了内循环,东部就失去发展机会,那就太天真了。


一是我们前面提到,中国希望双循环更好地联通和促进,国际市场、国际资源还是要利用的。


二是,中西部、东北地区会在内循环下,承担更重的粮食安全以及能源安全重担,而东部,则会承担甚为关键的战略任务——科技创新。


中央党校高层思想研究中心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阐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提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靠市场自发力量又搞不起来。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困境以及部分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进行堵截打压的战略意图仍然较为明显。”


很多人担心内循环,其实也有担心陷入国内市场存量残杀的忧虑,而科技创新就是破局的途径。


通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积淀,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了更先进的技术、产业、人才,更有底气在中美科技战中作为先锋,在关键技术领域作出突破,避免被卡脖子。


像上海的集成电路和机器人、合肥的存储器、深圳的芯片、武汉的光纤……


东南沿海的供给侧改革会进行得更彻底和深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在《如何理解“双循环”》一文中分析认为,供给侧改革中补短板的外延,从民生补短板、基建补短板、产业升级补短板三个方面,已经进一步扩展到了产业链安全视角的补短板。


东部要成为一把利剑,补足中国科技的短板,实现自主可控。



第三个观点,内循环意味着中西部和东北要腾飞了?


单点突破有机会,整体性腾飞比较难。


内循环确实意味着资金会在投资区域、投资产业上重新配置,实现一次大腾挪。


发改委在7月份也表态,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倾斜。但是,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决定,内陆地区只能有少数城市能迎来新机遇。


比如有先进产业的城市,像手握航天科技的西安;比如四通八达的开放型城市,像拥有双国际机场、中欧班列的成都。


就像我刚刚说的,内陆地区更重要的任务,是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而初级产品也是有很多新的玩法。


黄奇帆就认为,西部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东部的方式并不适合于西部的资源禀赋。他建议采取超常规思路,用现代高科技、工程化、大资本、企业化和系统推进的方略,发展新型戈壁农业,将广阔的戈壁滩改造成超大规模的蔬菜粮食生产基地,并通过中欧班列输送到欧洲或内地。


“假设在西北地区这样的农业搞了10万平方公里(1.5亿亩,每亩1万元产值),将会产生1.5万亿的产值,形成上万亿的农业增加值。同时,这相当于增加了1.5亿亩耕地,可以将因此而形成的耕地指标卖给东部地区,既筹集了资金,又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增加了用地指标,一举两得。


再比如,西部水光风电资源丰富,由于用电需求增长放缓、调峰能力有限、外送通道不畅等原因,近年来频频出现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对此,一要通过发展抽水储能、化学储能等技术,平衡此类能源的峰谷差,将此类能源改造成稳定可持续的电力资源。


二是加大特高压电网的投资力度,努力将这些地区富裕的电力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出去,提高对此类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三是要在西部就近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东数西算’为东部提供低成本的云计算服务。总之,要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发展思路将西部地区富裕的清洁能源开发出来,进而转变为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支撑。”


只有中西部地区真正实现脱贫,中国的内循环才有了内需的真实支撑。


如果说东南沿海是一把中美脱钩下突破外部围堵的利剑,那么内陆地区就是中国的后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ID:zgtrend),作者:路口大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