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11 16:22
现在做科研,越来越不欢迎硕士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作者:EVEE,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博士申请考核的结果公布了,长长的名单,却没有自己的位置,呆坐许久,小林第一次感到不知应该何去何从....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这样的一幕,其实一直在发生着。


不少人本科毕业,开始了研究生生涯,不料三年匆匆而过,成果却寥寥无几,想继续读博,却遇见了申请 - 考核这座大山。


但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仅仅凭借硕士学位,十分困难,都说“修仙”讲究“财侣法地”,搞好科研也不外乎如此。


只是,当我们找“地”时,会发现当前许多高校在教师招聘时基本条件就是具有博士学位。


图片来源:厦门大学


而在求“财”时,我们也同样会发现国家自然申请的硬性条件就是申请人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


图片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想搞科研,一个潜在的硬性前提就是“读博”。


故而,在申请博士受挫时,放弃,还是坚持,俨然成为了那些想继续科研的硕士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硕士而言,毕业后继续读博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直以来,“读研 - 读博 - 博后 - 到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任职”都是有志于科研的同仁们打怪升级的经典策略,但是,对于很多硕士来说,继续读博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尽管在过去的四十年间,我国的博士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从第一批的 18 人,到 2020 年的即将突破 10 万人,但比起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博士教育规模的跃迁就显得有些“缓慢”。


图片来源:科学网博客


尤其是在 1993~2003 年的“野蛮生长”之后,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继续追求数量增长和严抓培养质量之间,国家和高校显然选择了后者。


图片来源:兰州晨报


青塔网对此进行了统计,2004 年之后,博士的招生增长率就开始降低,甚至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徘徊了 10 余年之久(3%~4%),直到 2017 年后才有所改观。


图片来源:青塔


根据近些年的招生情况,硕士和博士的招生比例大概维持在 9:1,这就意味着,当硕士毕业之后,想要继续在国内读博深造,总会遇到一些竞争对手,尤其是那些热门高校的博士招生名额,更是供不应求。


然而,除了同龄人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后浪们的步步紧逼。


当前,许多知名高校的一些学科专业会直接从本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博士生,也就我们常说的“直博生”,加上入学后选择硕博连读的硕士们,本就不多的招生指标,能用于公开面向社会招考的就更少了。


图片来源:学信网


有人看到这肯定会说,不就是名额少点,当年能考研上岸,现在考博肯定也没啥问题。


但问题是,考大概能考上,就是可能没有机会考。


申请 - 考核制之下,部分研究生难上加难的读博路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学校的“考博”不再是靠统一笔试一决雌雄,而是让考生申请审查,择优录取,即博士生“申请 - 考核”制。


不过,“申请 - 考核”制的落实并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其在高校中的探索到逐步流行,已经走过了 17 年春秋。


  • 2003 年,北京大学开始博士招生“申请 - 考核”制的探索;


  • 2007 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招生首次试行申请制;


  • 2008 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始试行“入学申请制”,报考者先参加面试,被导师相中后,才能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笔试;


  • 2011 年,清华大学在医学院等院系试行“申请 - 考核”制;


  • 2016 年,清华大学博士全面推进“申请 - 考核”制;


  • 2020 年,42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所有的大学均全部或部分院系通过“申请考核”制进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


对于博士招生的“申请 - 考核”制,国家也予以了大力支持,发布了多份文件推动“申请 - 考核”制的建立和完善。


2013 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提出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 - 考核”机制。


图片来源:教育部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明确要求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 - 考核”制。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但是,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考博”变得简单,相反,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申请考核反而成为了读博路上横亘的大山,毕竟,不同高校在报名资格上则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例如对考生在院校出身、英语水平、研究成果、课程成绩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看院校出生,从一开始就断绝了一些考生的申请路,而科研成果要求更是一下打在了许多硕士研究生的“七寸”上。


图片来源:生物学霸


三年研究生时光,一年上课,一年实验,一年论文,如此短暂的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做出有质量的、能发表的科研成果俨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更何况有些高校还对影响因子做了明确的规定。


2020 年,疫情之下,全球紧张的局势使得在国内读博成为了许多硕士的首选,一来二去,竞争进一步加大,也生出了一些惹人热议的话题。


图片来源:知乎


比如,某乎上,有网友爆料,华中科技大学惊现 Nature 一作的申请者。


图片来源:科学网


还有科学网的网友发文,称自己的侄子以第一作者发表了 3 篇一区 SCI 论文,竟然在申请考核中落选了一所双非高校,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越来越窄的博士路,有志科研或许应更早做出选择


“申请 - 考核”制的实施,对一些硕士来说,确实让博士路越来越窄,但是近年来,博士扩招被重新提上了议程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博士扩招在这两年的两会上一直都是一个热议的话题,2019 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山大学“师”多“生”少,博士生招生规模亟须扩大;2020 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提出建议要优化研究生结构、提高博士生招生比例。


图片来源:科学网


但是,扩招不意味着毕业的硕士们有了更多读博的机会,所谓的优化研究生结构,说白了大概率还是增加本科生保研,直博的比例,申请考核的难度并不会因此就出现肉眼可见的下调。


据笔者了解,一些高校,比如北京大学,其生科院几年前就不再招收统考博士,老体制招收的全部都是本科直博,或者通过“申请 - 考核”制的学生。


图片来源:北大生科


所以,有志于科研的年轻人,在本科阶段就应该早做选择,有机会直博的,把握机会,在读研后能选择硕博连读的,不妨先占住坑位。


毕竟,研究生毕业再申请博士的难度已然可见一斑,而博士分流制度之下,退出科研圈并不是难事,拿个硕士学位走人同样也不是无法接受的事。


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那些想继续科研,但是因为客观原因只能硕士毕业再通过申请考核读博的同学,也无需气馁,多了解心仪学校的考核要求,早做准备,未来也并非一片灰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作者:EVEE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