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16 11:29

“茶艺学”的流行:从污名化修辞到另类成功学叙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ID:pku_csmr),作者:胡果冻,编辑:葱葱,头图来自:《三十而已》剧照


最近,大热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这一角色因为将“茶艺”发挥到淋漓尽致而频繁被骂上热搜。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对“茶艺大师”林有有的绿茶行为分析乐此不疲。


(林有有的“茶言茶语”)


(有些观众入戏太深,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


而另一边,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却掀起“茶艺”学习潮流,“茶言茶语”、“茶艺考试”、“茶艺课”纷纷上了热门。


在以女性用户为主的短视频平台或社交平台上搜索“绿茶”“茶艺”等关键词,会出现大量“绿茶教程”,从妆容、行为模式到语言风格无所不包,全方位教你打造“无辜、没心机、又纯又欲的斩男人设”。b站上甚至出现了“茶艺水平考试”,测试网友的茶艺水平到了哪个程度。


(抖音平台的“茶艺”特效道具)


(小红书的“茶艺妆”教程)


风靡网络的“茶艺学”到底是啥?


什么是“绿茶”、“茶艺”?


其实,在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之前,“绿茶婊”这个称谓就在网络上横行多年了。“绿茶婊”一词源于2013年三亚的海天盛筵事件,指该事件中曝出一众外表清纯,从事特殊服务行业的女模。


话语具有建构性的力量,在福柯看来,话语是为了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论证性言语,话语的形成、散播、转换、合并等过程势必搅动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绿茶所指代的清纯可人形象与带有明显的性意味的"婊"字结合,暗示的是女性人设与欲望的表里不一。


随着社会语境的迁移,这个词的意思早就泛化了。“绿茶婊”一词逐渐将“婊”字隐去变成“绿茶”,泛指那些工于心计的年轻女性,表面上人畜无害、楚楚可怜,但工于心计,希望通过某些技巧手段从异性身上获得利益。


尽管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绿茶语录大全”、“鉴绿茶能力测试”等等,但是对“绿茶”的划分并不存在客观标准,主要是基于一种模糊且不确切的主观判断。这种判定往往带有特定语境,主要在男女间的互动中体现出来。而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茶艺”,实质指的是研究“绿茶”这个群体的讲话心机行为逻辑的艺术



“茶艺学”缘何在社交媒体上流行?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在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获得中仍处于不利地位,男性却由于性别优势和社会传统仍是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主导力量,他们整体上掌控着各种资源,并在资源分配中掌握着主导权。“绿茶”们为了获得利益和资源就不讲伦理和道德,把容貌或者性别资源作为资本,通过各类心计手段获得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成果,置本来能够体现公正、公平原则的正式原则于不顾。这样的行为会受到女性共同体的排斥,是因为其他女性认为,绿茶们的行为不仅与世俗所推崇的伦理道德相悖,更过分的是占据了更多本不属于她们的、或显性或隐性的资源和好处。


比如《三十而立》里的林有有,以自己的年龄和性别优势来获取已婚男性的青睐以及社会资源,是对婚姻规则和社会公平公正规则的破坏。


(林有有与许幻山吃同一个冰淇淋)


然而,吊诡的是人们一边痛斥着身边的“绿茶”,一边乐此不疲地学“茶艺课”、拍“茶艺照”。“茶艺学”缘何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自嘲甚至炫耀,其中展现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转向?



茶艺学背后的另类成功学叙事


在大众心里,所谓的“绿茶”从来没有被大众认为是弱势群体,“不受欢迎”的特征只是针对同性群体而言的,异性群体对她们并不排斥,甚至在异性群体中更受欢迎。


“绿茶”在打扮上清纯可爱,更容易获得异性青睐,而在行为上,能够理解男性的所思所想,掌握与男性亲密互动和构建亲密关系技巧。因此,至少在技术层面上,“绿茶”所表征的姣好容貌与某些可以获利的手段技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这正是时下“茶艺课”的核心。除去道德瑕疵,剥离了“婊”字的“绿茶”这一形象被重新内化于一种另类的成功学叙事结构中,是对原本隐喻的解构以及微妙的去污名化。


(大受欢迎的日本综艺节目《有点心机又如何》分析日本女性在恋爱中的小心机)


社交媒体推动下的流行风格


中国的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舆论领袖)在社交网络中大行其道,已经领先全球其他国家,率先成为一种真正的媒介载体。茶艺风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们的助推。社交媒体上的各大美妆博主、网红达人推出各种茶艺妆容教程、茶艺拍照教程、茶艺穿搭教程,她们在收割大量流量的同时,也使得茶艺风的波澜泛得更远更持久。在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的渲染下,通过特定的妆容、言论词汇、拍照姿势,就能制造出符合男性审美的“茶艺风格”。这些粗暴的、简约的符号,既容易被记住、模仿,也容易被传播。


(小红书上的茶艺照教程)


类社会互动的网络狂欢


根据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即我们是通过社会互动达成对事物共同意义的认知。网络空间为人类的沟通和互动创造了一个新的场域和新网友之间的网络群体互动,而模仿也是网络互动的类型之一。


(微博上发起的#假如用绿茶方式说话#活动)


从一开始的定义绿茶、反绿茶、鉴绿茶,到如今人们跃跃欲试想模仿绿茶。人们通过在社交媒体上“模仿绿茶说话”进行着类社会互动的网络狂欢,站在“结构”之外对“绿茶”一词进行解构,在戏谑的传播语境中调侃社会现象。在网络的“狂欢节广场”中,绿茶本身的负面意涵也逐渐趋于消解,道德指控的味道被弱化,无关紧要的娱乐心态占了上风。



“绿茶”流行背后:父权社会下的性别不平等


“绿茶”背后是父权社会下性别不平等的明显事实,同时暗含着非常刻板的性别印象,柔弱的女性和强势的男性是被不断强化的性别形象,同时反映了一部分女性在这样的境遇下的生存方式。


一方面, “绿茶”的流行表现出从污名化走向泛污名化的现象。


污名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lfman)提出。他认为,“污名是一种社会特征,该特征使其拥有者在日常交往和社会互动中身份、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受损。”无论是“绿茶”,还是“茶艺”,这些词汇本质上始终没有摆脱对于女性群体的贬低、憎恶以及污名化,并且出泛污名化的特征,即污名呈现出广泛化的特点。任何个体或群体都有被污名的可能,而不再局限于某些具有明确特征的特殊人群。比如,只要你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符合了模糊的“茶艺标准”,被有可能被认为是想要获取男性利益和资源的手段,而被贴上“绿茶”的标签,进而身在一个很难“自证清白”的处境之中。


另一方面,“绿茶”表征了传统意义上对女性外在的以及身体的规训。


在这场遵循“绿茶”身体操演的茶艺模仿大赛中,女性从外貌到服饰再到身体管理,看似是出于自我取悦和自我提升,却都是个体无意识迎合父权规训。比如在衣着打扮清纯甜美,拍照风格“又纯又欲”,说话方式温柔体贴,整体上呈现出柔弱、渴望被关爱的样子。长期处于被凝视状态下的众位女性以为自己是在为了自我提升而学习“茶艺”,却在不知不觉中迎合了父权的规训,逐渐向符合父权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的“美丽女性形象”靠近,变成了被客体化的对象。


支持“茶艺学”的人认为,“绿茶”可以把女性的心机视为自发形成的对两性间资源分配失衡的一种反抗。换句话说,由于社会对女性不够友好,女性内部形成了互助共同体,通过美妆等一系列形象包装的技术共享,通过迎合男性凝视式的审美来实现"斩男",最终达成权力和资源再分配的目的。


但这种理解,其实是一种“ayawawa”式的哲学。即屈从于或认可了父权社会的性别权力结构,摸清了男权社会游戏的游戏规则,在私人领域内“聪明”地利用某些规则和所谓的性别优势,从男性群体中谋取更多资源和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看似重新获得了主动权和选择权,其实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巩固性别刻板印象,巩固性别结构的不平等。长期来说,并没有对性别平等做出任何有力的贡献,或者说解决女性困境的根本性的一些结构问题,反而在让情况恶化。


写在最后 


所谓的“茶艺学”本身就是一个模糊而多面的概念,无论盛行什么样的风格,审美终究是一种个人选择。


我们所批判的,其实是那些违背道德伦理,把容貌或者性别资源作为资本换取社会资源的手段技巧;是那些打色情擦边球,物化身体迎合男性审美规则的选择;是那些使用“绿茶”、“茶艺大师”、“鉴婊”这类词汇粗暴地给女性下标签的行为。


学习“茶艺”,不应该是矫揉造作地在自己真实的性情上裹上一层柔弱的性格外衣,而是对女性柔软灵活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的学习;更不应该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道具来博取男性的注意,而是女性可以自由打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打破种种成规和束缚,开辟更多可能性的空间。社会审美本就不该拘泥于某一种风格,无论是性感可爱、甜美清新、抑或是攻气十足,都是女性身上独一无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苗大雷, 王舒厅. "绿茶婊"背后的泛污名化现象及其社会心理透视[J]. 当代青年研究, 2015, 000(001):33-39.

[2] 曹晋, 徐婧, 黄傲寒. 新媒体,新修辞与转型中国的性别政治,阶级关系:以"绿茶婊"为例[J]. 新闻大学, 2015(02):50-59.

[3] 薛晨如. 一个侮辱性词语,是怎么变成一种半真半假的夸奖的?NOWNESS现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ID:pku_csmr),作者:胡果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