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18 13:57
甘肃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本文作者:金克丝,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4年,希腊音乐家雅尼接到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邀约,央视团队请他为纪录片《河西走廊》创作主题音乐。


在这之前,雅尼已有4年没有创作乐曲,积累4年的创作元素和灵感倾泻而出,经过数次打磨,《河西走廊之梦》横空出世。


豪迈悲壮、呜咽苍凉。有人说,曲子里有玉门关到乌鞘岭的风声,有一切文明的基因,有河西走廊的灵魂。


古时的河西走廊,就是现在的甘肃。就像我们无法想象它曾经的丰饶辉煌,也万般滋味难言说,现在的甘肃是如何被扣上穷帽。


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还在如火如荼展开,目前尚有的52个未摘帽贫困县里,仅甘肃一省就占了8个。华夏文明的源起,黄土大地上的炎黄子孙,贫困真的不是因为懒。


甘肃,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


一、陆权辉煌云烟散


甘肃,曾有着无与伦比的战略地位。


从地缘政治来看,甘肃是连接内陆和新疆西藏的重要通道,是经略西域保卫京畿的关口,以致于失去河西的朝代,在历史面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丰功伟绩。


自西汉霍去病击败匈奴夺回河西,汉武帝为“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亲自赋名,此后,中原和西域商人沿着这条狭长的通道,带着丝绸、瓷器,银器、香料进行贸易往来。僧侣也由此进入中原腹地传教,这就是负有盛名的“丝绸之路”。盛唐时代,“丝绸之路”达到顶峰,祁连山以北,草丰水美,文化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这里要说到地理经济中的一个概念,叫“通道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地域正好位于经济通道上的重要节点,那么它就会走向繁荣,反之则会衰退。


如东北三省,曾是中苏友好的重要经济通道,随着外交策略变化,这条通道消失,东北从此一蹶不振;而海上贸易时代到来,沿海沿边城市成了中国对外经济的窗口,小渔村们一路开挂,最典型的就是香港、深圳的崛起。


所谓“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局不在力耕”。汉唐时代是甘肃高光时刻,此后帝都东移,丝绸之路也渐渐断了。宋明之后,海运贸易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自此再也没有回到西北。


老天就这么无情地把甘肃的饭碗收了回去。身居内陆的大甘肃失去了经济通道的作用,从昔日商旅繁华之地到被遗忘,先进生产力、高端技术,几乎和这里绝缘。


千年气候变化,除了祁连山一带,甘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不是土山就是荒漠,土地贫瘠,老百姓再怎么耕种也收成堪忧,导致清一色的贫困县。


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反而成了掣肘,有什么好东西想要运出去,物流极其昂贵。外地投资客投资建厂,总得考虑收益,西北人口少,内销没市场,外销运费比货都贵,西部几个省转一圈,也不如去陕西,甘肃的路被堵得死死的。


二、从“挖石油”到“靠旅游”


甘肃多山,是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因此,不少人吹嘘甘肃靠着卖资源就能发家致富。


新中国成立前后,甘肃的确因其丰厚的矿产资源一时风头无几。玉门石油早在1939年就开始开发,解放前10年,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5%,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到了1959年,玉门生产的原油达140万吨,占据了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甘肃用自己的乳汁哺育新中国。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玉门的产油质量和数量进入衰退期,人力技术纷纷撤退,曾经辉煌的玉门老城,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鬼城。


现在,甘肃的石油主要在长庆油田,产量并不算大,而且深度太深,开采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甘肃地处偏远地区,运费贵得吓人,现今一趟普通快递还是5天左右的时效,长时间长路途损耗对企业来说,都是不愿意去承担的,更别提矿业这种大宗商品运输。


中国唯一一座用货币命名的城市——白银也在甘肃,这里矿产资源种类达40种,即便如此,也没能撑得起白银的经济。


虽然甘肃被勘探出的矿产资源多,但大部分都还没被开发。矿产资源受国家调控价格,又作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当然不能全挖光。


退一万步,即使全开发了,富得也不是普通老百姓,参考山西就知道了。


除了矿产,甘肃人引以为傲的还有旅游资源。


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河南、八千年历史看甘肃。漫漫黄沙盖住昔日辉煌,却盖不住河西走廊留下的丰厚人文遗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阳关、玉门关......声名远扬。


看上去很热闹吧?但真相是,2019年甘肃旅游综合收入2680亿元,只有云贵川这些省的1/4,陕西光西安一个市,就有3000多亿旅游营收。


雷声大雨点小,原因也不难分析。西北人少,市场规模有限,有强消费能力的人群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甘肃离他们太远。兰州距上海就有2000多公里,交通和时间成本太高,导致甘肃很难成为老百姓们短期旅游的首选。


而且甘肃狭长,兰州距离敦煌1000多公里,北京距上海也就1200多公里,吃完牛肉面再去看个莫高窟都费劲。


“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可惜甘肃并没有大力挖掘这些宝贵资源,到现在名气还不如陕西、河南。


残酷的真相是,即使旅游业大发展,也养不活2700万甘肃人。旅游业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成为主业,甘肃缺少的还是可以长久发展的产业。


三、“天灾”还是“人祸”?


很多人将甘肃发展不起来的屎盆子扣到官场吏治身上。


“我老板甘肃人,发了家就想给家乡投资点啥,政府领导先说随便投,合同条款都答应,结果执行的时候我们拿着文件找市长都没用,答应的土地了了无期,招工培训弄了一群六十多岁的老厂下岗工人,项目耗了两年也没结果,最后老板实在招架不住,宣布退出合作。转身去了四川青海投资,项目很快落地。”一位网友曾对甘肃的营商环境大倒苦水。


“官威大”“人闭塞”成了大众对甘肃的刻板印象,很多人黑甘肃和东北,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风水轮流转,有人拿现在的甘肃和古时浙江相比。在甘肃最辉煌的陆权时代,浙江还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不毛之地,专门用来流放官员。浙江人到处求生路做生意,硬生生闯出“浙商”招牌,还有“徽商”“闽商”“晋商”,总是懂得变通,如果甘肃人也有这种闯劲,至少到现在应该到处是“陇商”。


即使是魏晋风流时代,河西走廊也是儒家保守者最后的土壤,甘肃人敦厚,也显得有些墨守成规,缺乏南方士人的变通之气。


就像我有个朋友就是甘肃人,在北京学习建筑专业,毕业后本想留京,耐不住母亲一哭二闹三上吊强行叫回家,结果关系不够硬进不了事业单位,只能考三支一扶,这在他父母眼里是最出息的工作。这种事在甘肃县市实在普遍,风气如此,各类机关中更盛行。


“一朝在陇,难成真龙。”兰州大学培养了那么多优秀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甘肃人自己也想着逃离,人才流失严重,实在让人痛惜。


其实,把问题都扣在“贪官污吏”头上不全然正确,西北老百姓憨厚朴实,敬畏国家机器,发展不起来是多方综合作用的结果,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不行,官吏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留不住人,一切都像个死局。为今之计,寻求政策帮助,扶持可供长久发展的产业才是转机。


尽管如此,依然有人怀抱赤子之心。“我爱这片土地,这里让我们从小就想着怎么逃离,可是我挺喜欢这里的,我愿意学成归来建设家乡。”一位甘肃兰州的网友说。


人们总埋怨自己的故乡不够发达,事实是和平年代河西走廊不过是鲜有问津者的偏僻之地,只有在那马革裹尸家国危亡之时,他才会从沉睡中醒来,扛起金刀,成为守卫华夏大地的北方屏障。


沉寂千年的甘肃总带着一丝悲壮的色彩,如今终于等来了“一带一路”的政治机遇,2019年,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47.8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54.1%,下一步甘肃将进一步畅通国际物流通道。


希望甘肃可以牢牢抓住这次从内陆腹地走到开放前沿、重现“丝绸之路”的绝佳机会,也让人瞧瞧咱不只有黄土高坡和牛肉面,经略西部,再扬臂掖,重现汉唐辉煌。


参考资料:

1.甘肃日报《“一带一路”让甘肃从内陆腹地走到开放前沿》

2.知乎话题《甘肃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本文作者:金克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