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作者:林风,编辑:赵小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以今天的成绩来看,汕头很没有存在感,很容易使人忘记这座城市也是中国经济特区。
汕头明显无法比肩深圳,即使和珠海和厦门相比,汕头的经济体量也十分小,城市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汕头被评为三线城市,但同为经济特区的珠海与厦门被评为二线城市。广东省内,非经济特区的东莞为新一线城市,佛山、惠州也入选二线城市。
要想探究汕头多年来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还得从历史长线来看。
沦为三线城市的经济特区
1980年,汕头与深圳、珠海、厦门一同被设立为首批经济特区,至今走过了40年。
彼时,汕头曾经是四个经济特区中经济最为发达的一个,但很快汕头被其它城市迎头赶上,关于“汕头作为经济特区为何发展不尽人意”的讨论,一直都经久不衰,讨论度远比其他城市发展话题更甚。
旧时的汕头经济非常可圈可点。汕头位于粤东中心地区,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南临南海、北接潮州、西邻揭阳,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天然内海湾的城市,并与中国台湾省南部地区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自古以来港口贸易经济发达。
拥有一定贸易基础的汕头,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更是成为西方列强眼中的“香饽饽”。1858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文中写道:“汕头是中国唯一具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1860年元旦,汕头正式开商埠,并设立“潮海关”,至1902年已经入驻了13个国家的领事馆,仅次于广州的17个。
开埠后的汕头,涌进了不少外国资本、洋行及洋工厂,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快速,至今仍是汕头经济的重要产业。
此外,自开埠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里,侨汇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汕头经济繁荣的局面。远走海外谋生的汕头华侨,会定期将积攒的钱通过侨批局寄回故乡,用以救济留在国内的亲属或建设家乡,这笔钱就是“侨汇”。
数据显示,1908年至1935年期间,侨汇年平均数额达38万大洋;1946年至1949年期间,侨汇年平均数额为49万元港币。
天然良港带动的贸易发展和侨汇的支持,使得汕头的经济体量常年在广东省稳居第二,仅次于广州,在四大经济特区中更是遥遥领先。
1980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为10.79亿元,而此时的深圳仅为2.7亿元,珠海为2.6亿元,与中国台湾省隔海相望的厦门则为6.4亿元。
另一方面,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以市场调节为主,吸引外资和外企,引进技术,并将产品进行外销;同时,经济特区在税收、土地、劳动力、审批等方面有优惠政策。
对于经济体量已经领先的汕头来说,政策支持无疑是加速器。然而,汕头并没有从众多城市身边飞驰而过,反而被不断超车,并远远落在了后头。
仅仅4年时间,汕头的GDP就被深圳反超。1984年的深圳,已经成为香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转移的重要区域,承接了香港的资金、工厂和技术。反观汕头,这座城市与香港距离不比深圳近、与澳门的距离不比珠海近、与台湾的距离也不比厦门近,自然不是港澳台制造业转移的重点区域。这一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为17.4亿元,深圳为23.4亿元。
2000年,汕头被厦门赶上并甩开了一段距离。当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为476.97亿元,厦门为501.87亿元。2006年,汕头又被珠海赶超,该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为737.38亿元,珠海则为753亿元。
到2019年,深圳、厦门、珠海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6927亿元、5995亿元、3435亿元,而汕头仅为2694亿元。暂且不论深圳,汕头与厦门、珠海的差距也已被远远拉开。
除了GDP被其他城市超越,从自身的发展现状来看,汕头也几乎乏善可陈。
首先,汕头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实体经济发展滞缓、新产业新经济尚未形成规模、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2018年汕头的主要行业中,工业行业生产总值占全市比例最高,达45.5%,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的14.3%,新产业仅有金融业,占比为3.9%。
具体到生产总值最高的工业行业中,轻工业产值占比超七成,且主要工业产品绝大部分为低端制造产品,如冷冻水产品、印染布、服装、家具、初级形态的塑料、日用不锈钢制品、化学原料药、玩具、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等。
同时,近十年来汕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在大幅度下降,2010年汕头拥有2580个规模以上企业,到2017年只剩下1988个,2018年末这一数据也毫无变化。
其次,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在吸引外资、外企和人才时也毫无优势。
2018年,汕头全年实际吸收外商投资金额9637万美元,同比下降72.9%。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仅为12个。
百度地图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汕头人口吸引力为2.011,在全国排名第45。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环境脏乱差也是汕头发展至今无法回避的问题。
汕头市统计局发布的《汕头统计年鉴2019》中提到,“农村投入欠账较多,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投入不足,环境脏乱差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地区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一定差距。”
消失的侨汇和信用危机
“很多本地人认为汕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是腐败、贪官多,但这只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是个别现象,把这当做汕头经济发展缓慢的全部原因,那汕头也废了。”在汕头公务系统工作了近30年的黄伟(化名)对虎嗅大湾腹地说到。
的确,官员腐败是影响城市运转的蛀虫,但并非汕头经济发展缓慢的唯一因素,对于汕头这个颇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来说尤为如此。
首先,侨汇业没落、本地资金不活跃、外来投资少等问题,都导致了这座城市资金匮乏。
1978年,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华侨与家属之间见面更加方便,且外币可以自由带入内地,侨汇业已经没落。因此,到汕头设立经济特区不久后,侨汇业基本已经消失,汕头经济发展失去了侨汇资金的支撑。
失去了侨汇的汕头本地资本市场几乎是一潭死水。IT桔子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今,汕头境内发生的投融资事件16件。而仅仅上周,即2020年8月10日至2020年8月16日,深圳本土已披露的投融资事件就达8件。
刚成立经济特区时的邓小平说到:“要钱要物没有,给几条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在开跑时同样没有得到拨款资金的汕头和深圳,今天对比起来仿佛隔了一个银河。
另一方面,信用危机、实体经济发展差也让外来投资者望而止步。
早年,潮汕地区经济犯罪如走私、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活动十分猖獗。2001年,汕头发生了一起自新中国成立最大的税案,该案件虚开增值税额323亿元,骗税42亿元,涉税犯罪团伙约150个。
2001年,新华网报道称,汕头相关部门在引进外地资金和项目时,对外商提出了违背市场规律的回报承诺,如对投资建桥、建电厂、建设安居工程的外商分别提出16%、20%、20%的固定回报率。而在工程建设落地后,却未及时履约。
长期以往,汕头为自己的低信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新华网报道,2001年,全国18个地区相关部门向企业下发不与汕头、潮阳市(现为汕头市潮阳区)进行经济活动的通知,也有一些地区相关部门提出不接受潮汕地区的发票。
汕头本土的实体经济发展情况,让有意到此的投资者无从下手。黄伟表示:“汕头硬伤是人多地少,无法建立大工厂,加上政府筑巢引凤力度不够,制约了实体经济发展。”
2018年,汕头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数量达2589人,是广东省人口密度第三大的城市,深圳则是广东省人口密度第一大城市。同样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但汕头与深圳的应对方法却不相同,这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汕头目前的支柱性产业,与20年前甚至30年前相比,可以说是毫无改变,一直是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印刷包装等低端制造产业,这都需要大面积的工厂,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前景都不乐观。从城市的造血系统——上市公司也得以窥见,截止2020年8月,汕头在沪深两所上市公司仅33家,数量稀少,且超一半企业所在领域为轻工制造和化工。
而深圳,在早年承接了香港转移的制造业后,就一直在探索产业转型,政府开始引导转移低端落后产能到周边城市。服装、玩具、塑料制品等低端制造产品也是深圳的主要工业产品。但今天,深圳的支柱性产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为金融业、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和基础缺失的短板
再者,汕头更缺乏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
汕头与深圳有一个共同的短板,就是高等院校资源薄弱,可以提及的也都仅有汕头大学和深圳大学。然而,与人才源源不断流入深圳的现象相比,汕头不仅外来人才少,本地人才更是流失严重。
外地人才不愿意流入汕头无法忽视的一个原因是“排外”,最直接的就是独特的方言“潮汕话”,目前在汕头的使用频次要远远高于普通话,这让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
同时,汕头是一个极其重视血缘关系、人情文化的地方,外地人几乎很难融入这里。汕头市潮阳区某村居委会副书记吴镇表示:“别说不是汕头人了,就算是别的村的人来我们村里开个超市都会倒闭,因为大家比较愿意照顾亲戚、朋友的生意。”
对比来看,深圳对于外来人口的包容性非常高,也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道路四处可见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标语,几乎温暖了每一个来深圳打拼的人的心。此外,深圳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为高校毕业生、高级人才等都提供了资金、住房补助。
但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毕业后也更愿意到大城市去发展。自2016年开始,汕头常住人口数量开始少于全市户籍人口数量。2018年底,汕头户籍总人口数量为569.4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为563.85万人,这样的现象在东部沿海城市几乎可以成为特例。
究其原因,是汕头无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
吴镇表示:“汕头企业的薪资水平就不高,一些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在汕头也找不到工作,汕头在很多先进领域是没有公司的,他们留在本地没有办法发挥价值,即使是回家创业的大学生,政府给的补贴也不高,从长远来看还是得去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也有部分本地大学生愿意回到汕头,但几乎都涌向了工作性质稳定的公共事业单位。刚到汕头市龙湖区居委会工作3年陈艺提到:“汕头一些公务员岗位很热门,报考人数远远超过招聘人数,录取分数甚至高于广州深圳。”
基础设施的缺失,也严重制约了汕头经济发展。
作为经济特区,汕头甚至没有一座自己的机场,汕头人民不得不前往揭阳市的潮汕机场乘坐飞机;缺乏自己的机场,汕头航空货运更是乏善可陈,无法和深圳、珠海和厦门相提并论。
汕头内部的确问题重重,在外部,汕头与周围的几个城市潮州、揭阳、汕尾多年来各自为政,城市之间合作困难重重,群众之间更是敌对排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几个城市自身发展,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举例而言,梅溪河为韩江西溪支流,全长约13公里,上游流经潮州市境内,下游则流经汕头市金平区,梅溪河长期供应汕头市自来水厂和农田灌溉。因此,河流水源治理一直是汕头当地的重点工作。
然而,城市之间不顺畅的合作机制让治理工作变得十分困难,且效率不高。
陈艺也是汕头市治理梅溪河的工作人员之一,她表示:“源头治理肯定要从扔垃圾的人入手,但两个城市责任分担根本不合理,明明是上游扔的垃圾,却要我下游来负责,除了生活垃圾,还有共享单车、死猪,一到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上游干干净净,下游全是上游漂来的垃圾,这么合作肯定条气不顺(心情不好)。”
如今,汕头即将迎来不惑之年——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就像一个成年男子一样,40岁的汕头此前饱尝了“惑”,但走到如今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力,但愿这座古城能调整好状态,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