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25 21:34

这场仗比四行仓库激烈一千倍,它才真正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边(ID:ertoumu893),作者:九边


上一篇《关于“四行仓库”,你想知道的基本都在这里》反响非常好,全网应该接近上千万级别的阅读量,各个平台上阅读量都非常大,喜欢和不喜欢电影《八佰》的小伙伴基本能认同那篇文章的观点,说明相对来说写得很客观了,毕竟,真相或者接近真相的东西才最直击人心。


不过文章有几件事大家疑问较多,今天再补充下:


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后,这事并没有像一些文章说的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决心。


因为当时出了上海没几个人知道这事。


我反复说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在整个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大环境下看,无论是伤亡还是激烈程度,都没啥特别之处,只是小规模冲突了几次,互相死伤了百八十人。


事实上,在淞沪伤亡三十多万,南京陷落后又被屠杀了三十万人这两件事面前,国军所有事情都黯然失色。


四行仓库这事当时没啥影响,是过了很长时间才被捞出来大力宣传的;而且随着宣传规格一再上升,慢慢成了“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后来新中国和日本建交,台湾那边气得不行,拍了个电影讲这事,四行仓库才进一步升温。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这事也很上心。不少四行老兵已经沦落街头,陈毅做上海市长的时候,专门把这些人找出来给了抚恤金安排了工作;那个有420个弹孔的四行仓库大楼也是陈毅给搞成了纪念碑式的建筑。


谢晋元家属也得到了妥善安置。谢晋元的后代现在都还在,这也是为啥网上大量批判管虎不去找谢晋元的后人了解情况,反而去找孙元良后人——孙元良都跑了,他知道个锤子。


此外,淞沪会战并没有改变日本进攻中国的方向。我在上篇文章里说淞沪会战后日本继续从北往南打,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南北对进”,他们准备彻底把中国内陆核心大城市拿下,逼迫蒋委员长投降。


当时本来是愁云惨淡,不过很快消息传来,说李宗仁在台儿庄重创日军——如果说抗战开始后哪件事让中国人“士气为之一振”,那毫无疑问是这次对决。我们今天就趁着这个机会讲下这个话题。


一、计定徐州


我们知道,淞沪会战之后,日军继续向西前进,很快就把南京拿下了。蒋委员长拒绝投降,跑武汉去了,日军于是决定把整个中国核心区彻底拿下,看蒋投不投降。


其实这个时候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大家看下图就知道了,当时日本占领了华北一部分、山西一部分,在南方占领了上海和南京。



这时就有个问题,下一步怎么办?


如果站在中国这边,蒋委员长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日军进攻武汉,因为武汉拥有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国府正没明没夜地把武汉向四川和重庆搬迁。大家熟知的抗战中国主战步枪,叫“汉阳造”,就是武汉生产的。如果兵工厂没搬迁完就被日军拿下了,那今后中国军队就只能拿着棍子跟日军打了。


此外国府的政府机关、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动物们,还有故宫的文物,全在武汉附近,各个大学师生,全在向四川、云贵转移。


当时清华北大南开三家的教授学生们也跟着国府向西南撤退。教授们大部分在中国一线城市有家有室,但抗战爆发后果断丢下一切跟国府西迁。


曾国藩的侄孙曾招伦(我国著名化学家)带着一支上千人的师生队伍,里边就有杨振宁他们。当时杨振宁还是个大学生,他们这批人步行上千里去了云南。还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弃笔从戎,比如大家熟知的《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他就是在抗战爆发后弃学参军。


当时中国确实是危险到了极点。如果南京的日军直插武汉,一举把武汉给攻陷了,抗战局面会比我们现在知道的要困难几百倍。


日本也知道拿下武汉的重要性。现在解密的材料很清楚显示,日本内部大批将领都希望高层下决心拿下武汉,等到武汉到手后,直接进攻重庆,国府就完蛋了,中国正面战场也就彻底崩溃了,中国接下来抗战只能是游击战。


不过日本高层此时出了一头猪,大部分中国人可能完全没听说过这人,不过对抗战史比较熟的人都知道,他就是稻田纯正。他作为日本陆军省军事课高级课员,制定了一份作战计划。他认为日军最重要的事,是南北对进,攻下徐州,打通津浦线(津浦线一会儿再说),享受南北陆军会师中原、饮马长江的喜悦。


一般来说,日本基层素质还不错,但是越往上,猪的成分越来越高,而且很多人误以为日本有啥大计划,其实他们一直都没有,全靠基层参谋们瞎比划,而且往往是基层已经把事给做了,上层才知道出了这么一档子事。


反正就这样,日本南北对进、会师徐州的作战计划很快就被批准了,国府也就有了五个月的喘息机会。在这五个月里,半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被转移到了西南。


而徐州那边大战一触即发,已经基本不可避免了。


二、李宗仁的挑战


这里就有个问题,日本人去占领徐州完全没道理吗?


也不是。徐州确实是中国版图上最重要的一个军事重镇,在过去千年里那地方就打来打去,后来国共的决战淮海战役,也是围绕徐州展开;而且西楚霸王项羽,他的基本盘就在徐州。


他当时进了陕西,灭了秦朝,说要回徐州。就有高手指点他,说你脑子被驴踢了吗?关中(就是现在西安那一带)进可攻,退可守,徐州那地方四战之地,你跑那去干吗?项羽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他想衣锦还乡。有个书生说他“沐猴而冠”,意思是项羽的脑子跟只猴差不多。然后项羽就把那书生扔开水锅里煮了,烧了阿房宫,带着队伍回了徐州。后来关中被刘邦给占了,刘邦通过关中的兵源和粮草干趴下了项羽。


进入近代后,中国又修了纵横南北和东西的两条铁路,京浦路和陇海铁路,这两条铁路是中国的大动脉:



为啥是动脉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假设南方出了事,需要从北方调兵或者调粮,如果没津浦线的话,一个月也调不来多少;但是有这条铁路,几天就可以调几万人过来,当时中国烂公路加上烂交通系统,铁路是公路效率的20倍不止。


而徐州,正好杵在两条大动脉的交叉点上。如果日军把这个点拿下,中国就彻底南北无法互通,东西也没法互通,而日本可以用这条大动脉来回调兵。事实上后来日本人主力兵团一直都依附在这两条铁路附近,哪里出了问题就快速通过铁路去那里弹压。


这也是为啥大家经常纳闷,不是说日本占领了中国了嘛,为啥八路一直在活动。不复杂嘛,日军大兵团一直待在铁路附近,铁路之外的广阔天地他们根本管不过来,可不是让八路野蛮生长?


这个层面讲,日本参谋部的作战计划也不能说完全是猪,但是优先级搞错了。


在1938年,日本误判了局面,本来应该去打武汉,他们去打徐州了,也给了国府点喘息机会。


国府这边也知道徐州的重要性,所以让国府里最能打的李宗仁坐镇徐州,准备迎击日军,而且蒋委员长再三表示这次坚决不微操。后来也证实这次是蒋唯一一次没微操,所以打得还不错。


三、山东陷落


李宗仁的作战计划倒也不复杂,徐州战略地位重要。但是本身非常非常不好守。徐州那一带地势平坦,整个中国历史上就没咋守住过,所以肯定不能呆在徐州守徐州,要去外围守。


当时日本在南方和北方各有一坨,所以李宗仁的思路是南北开弓防守:



南边倒是好说,可以依托淮河防守,国军的两个兵团在淮河沿线布防。日本攻陷南京后,部分队伍随后北上,在淮河那一带和国军打得热火朝天。不过淮河也是自古以来的天险,非常难突破,日军一直没攻下来,南线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最麻烦的是北方,非常平坦,无险可守,中央军此时在这一带没啥队伍,汤恩伯带着中央军正在着急忙慌向这一带赶路。所以参加北方防御的大部分都是杂牌部队,也就是川军,西北军的人,装备差,兵员素质也差。


而且祸不单行,本来指望山东的国军能死守一下,没想到日本一开进山东,山东主席韩复榘带着自己的部队就跑了,日军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了山东北部还有青岛。


韩复榘(那个字读“举”)这人跟我前文提到的宋哲元张自忠他们是一伙的,都是西北军的人,隶属冯玉祥的队伍。老韩本人是西北军悍将,北伐的时候江湖人称“飞将军”——此“飞将军”不是孙元良那个,是真“飞将军”。老韩的队伍猛不可挡,是第一支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部队。


老韩后来受不了冯玉祥动辄对他们打骂罚跪,投降了蒋介石。西北军散了后他一直在山东混,把山东当成自己的地盘,在山东当土皇帝。蒋委员长一度想在山东发展下,派了一个国民党的党部过去,准备在那边搞搞渗透,没想到过了几天党部的主任莫名其妙死了。韩复榘说他也不知道具体咋回事,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日本人进攻山东,韩复榘一看势头不太好,评估了下打不过,就带着嫡系队伍跑掉了,准备去汉中待着。汉中大家知道吧,诸葛亮以前就在汉中组织北伐,那地方四周是山,只有一条路通往河南,易守难攻——老韩眼神还不错。



不过他这种行为非常“政治不正确”了,找死。


说这个事之前我说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大家感受下。我几年前被提拔成干部的时候我前任领导就跟我说,工作搞砸这事很常见,但关键是让别人挑不出毛病,或者说挑不出大的原则性毛病。


比如你该做的动作做到位没?该发的邮件发了没?呼叫炮火支援的信息发出去没?如果都做了,项目砸了,责任当然是你背,不过上边想弄死你还是很难的,因为其他人就会给你打圆场,他们担心自己哪天也成了你这个惨样没人替自己说话。


但如果你自己的动作都没做,然后事情搞砸了,别人想替你说话都不好意思,觉得你确实是活该,甚至想跟你划清界限,那你就完蛋了。


老韩就犯了这个错误,和张学良一样,基本动作都没做到位就跑了,大家想替他说几句话都不知道从何说起,而且大家也不想跟他有任何关系,嫌丢人,于是大家一致同意枪毙韩复榘,于是老韩就被骗到郑州枪毙了。


枪毙韩复榘这事本来没啥,不过很快发现有了新进展,因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临阵脱逃有点忌讳,毕竟山东省主席都被毙了,其他人觉得自己下次逃跑得掂量掂量。


这种状态没持续多久。因为蒋委员长的中央军动辄跑路,事后也没啥处分,大家也就习惯了,动不动就一起跑,以至于国军几乎每次大战,或多或少都会有溃退。


日军兵不血刃拿下山东。在山东吃饱喝足后重新南下,大军直指临沂和滕县,攻下这两个地方,就是徐州外围的台儿庄;拿下台儿庄,下一步就是徐州。



四、临沂保卫战


如果可以,我觉得应该把临沂保卫战拍成电影,如果说《八佰》是“重口味玄幻抗日神剧”(马前卒说的,他还专门拍了个视频,解释为啥那个电影里真实成分不到1%却标榜历史片),那临沂保卫战比这两天打得激烈。


大家可能有疑问,地图上的空地不是很多吗?为啥非要进攻那些大城市,走直线过去不就行了?


当然不行了,大兵团出发,必须得走主干道,而主干道都是弯弯曲曲的,而且大城市往往就在主干道的交叉位置。如果你不走干道,大家可以开车去野地里溜达溜达感受下,跑个几百公里车就废了,而且在野地里行军,人员也受不了,一脚深一脚浅,非常容易疲劳,走不了多远,而且还走得还慢,所以只能是沿着主干道,一个一个城市往下攻。


如果绕过城市行不行?也不是不行,不过后续的补给和弹药的运送部队就容易被城市里守军袭击,先头部队很快就会成为弹尽粮绝的孤魂野鬼。这就是为啥大城市一定要拿下,除非你是游击队。


日军从东北到平津,整体没受到啥抵抗,没想到在临沂这地方遭到剧烈抵抗。临沂就是古代的琅琊,魏晋南北朝那会儿的“琅琊王氏”,就是这地方的。诸葛亮老家也是这一带的,后来去了襄阳种地,顺便投投简历,应聘经理人什么的。


朝着临沂方向进攻的是日军第五师团,来自广岛。这支部队号称日本六大主力之一,非常能打,从甲午战争到新加坡之战,一直在打,几乎战无不克。还有一些小坦克。按理说攻临沂问题不大,尤其听说在南方,一个日本师团顶四个中央军的师,还听说驻守临沂的是国军里的杂牌,武器装备都不是太好,日军就更加肆无忌惮。


驻守临沂的是西北军的人,在国内系统里算杂牌,不过西北军不怕牺牲,发挥苦战本事,跟日军第五师团死磕到底,双方血肉横飞打了一个月,日军硬是没有攻下来。


具体战争细节我就不写了,前几次写了下,反响不太好,嫌我写得太真实,又血腥又吓人。


再把这张图拿出来:



第五师团被堵在临沂了,第十师团猛攻滕县。


驻扎在滕县的是川军的人。


川军本来是在四川嘛,抗战爆发后出川作战。这支滕县的队伍本来在山西打太原会战(太原会战和淞沪会战基本是同步的,国军丢掉上海同一天阎锡山丢掉了太原),但是表现太差,被阎锡山给赶出来了,没地方去,大家都不要;李宗仁说我这里正好缺人,让他们来我这里吧,于是川军就去了滕县。刚到那里,日军里的骨干第十师团已经到了城下了,随后双方陷入混战。


招人嫌的川军在滕县表现出了神一样的战斗力,在日军把滕县炸成火海后他们跟日军展开死磕,在刺刀能够得到对方鼻尖的距离上混战成一团,双方敢死队在城墙上反复搏杀,川军一个连接一个连地全部打光,最终势力悬殊太大,滕县的2000多川军士兵们没等到汤恩伯的中央军(汤恩伯已经到了滕县附近,觉得上去也没意义,所以根本没支援),打了两天两夜,上到师长王铭章,下到部队伙夫,全部战死。


到此为止,日军第十军团突破滕县,直逼台儿庄。如果台儿庄被攻下,那徐州就在眼前,现在的局面是这样的:



五、血战台儿庄


防守台儿庄的是孙连仲,又是西北军的队伍。


这个孙连仲和上边被枪毙的韩复榘一样,都是冯玉祥手底下的“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西北军本来就非常善战,孙连仲又是西北军里比较能打的。


不过西北军再怎么能打,跟日军比起来,还是差太远,武器和兵员素质都不行,这个时候台儿庄危在旦夕,应该把王牌主力顶上去。那谁是王牌主力呢?对,汤恩伯带领的中央军,这是整个徐州战场上最精锐的一支中央军队伍,但是一直没打仗,到处溜达。


不过汤恩伯当然不愿意去台儿庄当那头“铁狮子”跟南下日军死磕,李宗仁又指挥不动他,只好让指挥的动的孙连仲进入台儿庄,跟日军硬碰硬。而汤恩伯,他说是自己要去迂回作战,找机会围歼日军。


后来李宗仁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对汤恩伯破口大骂,说汤恩伯就是一头猪,他带着队伍在战场外溜达,其实就是想围观,如果打的顺利,他就要上来抢功,如果不顺利,他第一个跑路。


汤恩伯对此的说法是自己要“伺机而动”,“寻找战机”,其实说白了,就是要看看情况,如果不妙赶紧跑。


不过运气不错,孙连仲在台儿庄打得极其艰苦,不过顶住了日军一波又一波地进攻。


日军第十军团自从日俄战争以来就没经历这么艰苦的战斗。在那之前,中国军队基本都是一触即溃的,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再到“918”,入侵山东等等,日军经常是兵不血刃。不过这次先在藤县吃了亏,被川军堵了两天两夜,随后又在台儿庄被堵住一步都前进不了,心态有点崩溃。


毕竟其他师团在淞沪和南京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一举彻底击溃了国府的核心主力,第十师团这样的帝国精锐被堵在华北,战略目的无法达成,所以进攻台儿庄的时候,日军也拿出来了吃奶的力道。


具体过程太血腥,我就不描述了,中日双方把台儿庄打成了地狱,满地残肢断臂,城市里弥漫着一股烤焦尸体的味道,几乎所有火力点都倒满中日双方士兵的尸体,往往日军白天费很大的劲抢下来的据点,晚上孙连仲再组织敢死队上去抢回来。


如果说东方有“斯大林格勒”,那无疑是这个地方。而且真实剧情不是电视里那样的,一个军神一样的人物所向无敌地在杀敌,真实情况是一晚上上去一支敢死队,到了第二天晚上,除了抬下来的几个重伤员,其他的都已经死光了。


这个背景下,孙连仲痛苦到了极点,不断催促汤恩伯赶紧上,真顶不住了。李宗仁也不断给汤恩伯打电报,说赶紧上啊,再不上台儿庄受不住了。但最后汤恩伯干脆连消息都不回了,李宗仁知道指挥不动汤恩伯,只好给孙连仲施压,让他顶住。


那汤恩伯干嘛去了?


在外围溜达,当时有个记者跟着汤恩伯的部队,他后来回忆,“在二十天里,汤恩伯手里握着五个师,七八万人,在台儿庄一带光来回跑了,啥事都没做”。


到最后,孙连仲给李宗仁打电话,说我们第二集团军已经伤亡了十分之七,马上要打光了,给我们西北军留点种子吧。


李宗仁说,留你大爷的种子,你必须得顶到明天,明天我亲自过去督战。


随后李宗仁给汤恩伯下了死命令,说你再不顶上去,孙连仲就要打光了,如果丢了台儿庄,你就是下一个韩复榘。


然后又打电话到蒋委员长那里告状,说汤恩伯这头猪根本不听指挥。蒋委员长也急眼了,立刻打电话给汤恩伯,说你必须听命令。


这才有了国军各部协力围杀日军的牛逼战绩,因为汤恩伯早就在日本人背后了,日军这个时候也已经疲惫不堪,汤恩伯的八万人根本没打仗,所以围了上去,日本攻不下台儿庄,后路又被切断,左突右冲,最后以伤亡一半的代价跑掉了。



台儿庄战役到此结束,国军伤亡了五万人,日军伤亡了一万到两万之间。


六、大战之后


台儿庄战役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装备很差的杂牌西北军和川军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这也预示着接下来抗战的结局,中国这边绝对不会放弃抗争。


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之前一直在说一件事,最关键的就是组织,如果组织里每个人或者模块都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那最终才能有好结果。


通过我们上文的描述,大家也能看出来,这次战役中,每支部队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所以才达成了抗战史上最大的胜利。


不过悲剧的是,这场仗之后,国军再也没能复制这种操作。


从这以后,几乎每次战役,绝大部分国军队伍心态都跟汤恩伯似的,在外围溜达来溜达去,如果有机会就上去搞一把,如果没机会那就拉倒了,反正自己的队伍不能受损,很少再出现类似台儿庄会战里这种每支部队都竭尽全力的情况。


结果就是接下来7年,打得异常艰苦,总有死战不退的,也总有害群之马,导致每次会战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就在台儿庄会战之后,蒋委员长想复制下台儿庄大捷,对日军来一次乘胜追击,不过很快就打得稀烂,中央军桂永清和黄杰的队伍先后不战而逃,导致战线洞开,国军有被包抄的危险,于是撅了花园口大堤,搞死自己上百万人。


不过国军玩不了这些操作,共军却天生会,因为共军干部们强制认字,没有文盲,不但有铁的纪律,他们还知道为啥而战。


所以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指挥起来得心应手。在莱芜战役中,粟裕指挥华野三天干掉五万多国军。王耀武后来说,就算五万只猪,三天也抓不完吧?


如果是几万人散成一团漫山遍野地抓那五万只猪,自然是抓不完,但是组织起来的大兵团,十万只都没啥问题。


后续我讲粟裕的时候会给大家讲这事。粟裕是个天才,不过关键是他的队伍每个模块都能“完美响应”,所以才能玩得出“淮海战役”那样上帝般的手笔。如果让他去指挥国军的队伍,粟裕一样会很悲剧,再完美的计划,在执行阶段都能给你搞歪了,到最后总是各种变故,让你啥都干不成。


从这个层面上讲,从大清到北洋,再到民国,新中国,直到现在,其实是一个组织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文末,勿忘国耻,砥砺前行吧,毕竟那么黑暗而艰苦的低谷时期都过来了,眼前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边(ID:ertoumu893),作者:九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