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特别策划
2024-12-12 10:00题图|AI生成
很多公司遇到阶段性困难,或者“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就会变得像玻璃球,一旦掉到地上就会碎成一地,这样的公司属于“脆弱”型公司。而另外一部分公司,却像橡胶球一样,即便掉在地上也不会坏,反而会弹得更高,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好,这样的公司就是“反脆弱”型公司。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频发,增强公司自身的反脆弱性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大型企业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反脆弱能力强的公司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更是公司理念上的成功,认可ESG理念的公司将更受资金追捧。
在被动投资时代,越来越多指数筛选成分股的条件中,考虑了ESG因素。MSCI、标普道琼斯、恒生等指数均深入布局ESG指数,为承接境内外市场ESG指数化投资需求,近年来境内以中证、国证指数为代表竞相加速ESG指数布局。其中,中证ESG基准指数系列、中证ESG领先指数系列以及中证ESG策略指数系列均将ESG指数作为重要指标。
已发行指数基金的ESG指数一览 数据来源:Wind
刚刚爆火的中证A500指数在筛选成分股的时候也加入了ESG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2月2日,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ETF总规模已达到2096亿元,其中11只中证A500ETF规模超100亿元。中证A500指数ETF的总体规模已经超越了科创50指数,紧随沪深300之后,成为A股市场第二大宽基指数。
很多投资者并不知道,2024年是中国迎来ESG强制披露元年,A股首个统一、标准、实用的ESG披露标准问世。5月1日起,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强制45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
各方为何如此关注ESG的发展?ESG究竟哪些魔力?
ESG是企业的“软实力”和“内核”
尽管企业 ESG 建设很受监管和投资机构关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投资价值,但是 ESG 本质上是一种非财务绩效的评价。ESG 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关注的是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绩效。
绝大部分投资者都知道,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ROE等财务指标是一种滞后指标,其反映的是企业过往一段时间的表现。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是,一家企业去年的业绩表现优秀未必代表其日后会继续优秀,并持续得到市场的认可。而ESG建设则可以前瞻一家企业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发展。
纵观资本市场,很多踩上“风口”的企业在时代的洪流中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被公司业务迅速扩张所掩盖。当“风口”切换之后,企业则会陷入长期停滞或者进入混乱的状态,很难找到第二发展曲线,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最终黯然“消失”。这一类公司显然不具有反脆弱能力。
从根本上说,这些陷入混乱或者黯然“消失”的企业大多是因为公司缺乏真正的“内核”,没有“软实力”,反映到公司层面就是企业治理不完善。而企业治理恰好是ESG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ESG建设情况,大致可以对企业未来有一定的预判。因此,监管和投资机构关注企业ESG建设不无道理。
如果说公司的财务指标像企业的肌肉,那么以企业治理等ESG理念更像是企业的骨骼。ESG建设完善的企业,公司会体现出由内而外的反脆弱性。尤其是企业治理方面的完善程度对公司未来发展更具前瞻性。
一家企业治理层面完善、公司各方面制度健全、股权清晰的企业,必然比另一家仅依靠行业“风口”疯狂扩张以及依靠创始人个人魅力来凝聚团队的企业稳定性更强、反脆弱能力更强。前者有制度保障,偶然因素不会影响公司发展的进程,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始终会推动公司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而后者则存在很大的变数。
以大众熟知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清晰的股权架构、由董事会承担主体责任管理架构形成了公司治理的核心。此外,公司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业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让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中国人寿公司治理的完善还体现在打造人才队伍上,公司保障员工权益,助力员工个人成长与多元发展,鼓励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吸引多元化优秀人才,实现与员工、营销伙伴的共同成长。
中国人寿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71.8亿元,同比增长54.84%;归母净利润1045.23亿元,同比增长173.88%。虽然公司三季报改善是由于股票市场显著回暖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导致的,但中国人寿能够经受住行业逆风考验并能耐心等到市场回暖、业绩大幅反弹,公司治理的作用不容忽视。
ESG管理本质上是风险管理
从前述内容也不难看出,除企业长期发展的“软实力”和“内核”外,ESG管理本质上也是对企业自身风险的管理,而对风险管理最敏感的莫过于金融机构。
回顾过往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不乏因自身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而轰然倒塌的金融巨头。而另一部分金融机构经历了市场的“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的自身的反脆弱能力得到了检验,经历了风险事件之后公司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潜力被激活。归根结底,两类金融机构最大的区别在于风险管理能力不同。
因此,金融机构将自身风险管理视作“生命线”,做好ESG建设就等于将监管风险、运营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问题前置处理,是做好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的前提。
监管机构往往会为金融机构划定合规底线,企业ESG建设要求又高于合规底线,所以用ESG理念来开展公司业务、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文化建设必然是符合监管要求的,有效防范监管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的业务较少涉及实物,其财报的内容相对难以被公众理解。质地优秀的金融机构更愿意让大众深入了解,财报披露更加详细,解释说明部分也更加清晰。可以这样说,只有经得起公众监督的企业才敢于“透明”,只有敢于“透明”的企业才能更加规范。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公司信息透明度和披露质量、完善公司治理体系、践行高标准商业道德可以起到防范运营风险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近年来,由于金融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的时候,更加看重品牌的作用,金融机构对声誉风险似乎愈加重视。在数字化、信息化日益普及的当下,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金融机构本身所拥有的品牌效应显现。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有利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声誉,而拥有声誉良好的金融机构更加容易取得金融消费者的信任,无形中也会对业务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金融机构,践行ESG理念最具性价比的途径就是立足公司主业。以保险行业为例,关注弱势群体、小微企业、绿色产业的保险需求,提供养老属性产品,打造健康养老服务生态以及持续为绿色产业引入金融活水等都是保险行业立足金融主业践行ESG。其中,龙头险企中国人寿持续提升绿色保险供给能力,助力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仅2024年上半年,绿色保险保额就达到了5729亿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底,公司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过4700亿元。
从中国人寿践行ESG的步伐可以看到,该公司将ESG要素嵌入保险业务全价值链中。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为1.8亿农村人口提供风险保障50.41万亿元,向231万人次赔付超80.72亿元。中国人寿开展康养产业投资和专业化运营,发起设立总规模为500亿元的国寿大健康基金、200亿元的国寿大养老基金和100亿元的银发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中国人寿还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金融业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连续16年向1100多名因灾致孤儿童捐助助养金。
作为上市公司,中国人寿除了积极推进公司治理规范化运作,不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还严格遵守上市地监管规定和上市规则,持续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保障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平等准确地获取投资决策的信息。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人寿共计召开股东会会议2次、董事会会议14次、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会议27次、监事会会议5次。公司业绩发布和开放日等活动吸引1,200名分析师和投资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积极参与。在中国人寿2023年开放日活动上,近200名投资者、分析师及媒体进行了深入交流。
写在最后
众所周知,环境也是ESG企业评价的一个维度。2020年9月我国就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对绿色金融讨论热度升温。对于讨论比较热的绿色金融与ESG理念也有很高的契合度。通常来说,绿色金融有两重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支持绿色产业的保险需求以及持续为绿色产业引入金融活水之外,自身节能减排同样受到关注,部分企业的减排行动甚至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仍以中国人寿为例,该公司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营运服务在线化、集约化、智能化,个人长险新单无纸化投保率近100%,个人线上理赔使用率97%,为客户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如果想要了解这些数据,投资者均可以在ESG报告中查询到。因此,ESG报告是上市公司的“第二张财报”,也是不一样视角的“财报”。
ESG标准所涵盖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对资本市场的估值产生影响。那些满足ESG标准的企业往往拥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决策流程,显示出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太可能遭遇严重影响业绩的“灰犀牛”或“黑天鹅”事件。满足ESG标准的企业更有可能拥有稳定且长期的财务健康表现,所以在指数编制过程中才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认可ESG理念的公司。
长期关注ESG领域的读者都知道,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制定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方案,该方案提出在2023年实现ESG信息披露的全覆盖。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对ESG的关注程度。过去2年央企ESG披露工作加速推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度ESG报告披露率突破80%,2023年度突破90%。展望未来,随着监管框架的完善以及投资机构的追捧,主动披露ESG报告的公司预计将越来越多,披露质量和维度也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