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又有人分析年轻人
2020-08-28 16:00

几万人劝祝英台嫁给马文才:年轻人的婚姻观更保守了吗?

在继没有房子跟大家聊买房以后,我终于走上了没有对象聊情感的歧途。

 

主要是最近肝视频肝太累,还在蹩一篇大稿,就抽空客串一期情感博主,休息一下。正好聊聊我一直想聊的一个话题,那就是:

 

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真的更保守了吗?

 



01


我在以前的视频中说过,怎么算三观正?跟自己三观越一致就越正。好不容易讲讲情感话题,大家就轻松一点,不要用三观去判断。

 

之所以提到三观,是因为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说法,大意是2020年,轮到80、90后劝00后不要太封建古板。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关于「梁祝」的讨论,抖音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论区里,高赞都在表示「马文才才是值得嫁的人」、「明明梁山伯才是小三,马文才和祝英台是有婚约的」、「现代人都会选马文才吧,毕竟有钱」等等。

 


看到这些评论,叔叔阿姨们震惊了,很多自媒体迫不及待地出来表示,现在的年轻人爱情观保守主义回潮,更有人干脆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封建,我们活回去了。

 


说实话,我觉得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小题大做。

 

道格拉斯亚当斯在《怀疑的鲑鱼》中做出过精辟的总结:

 

1.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 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 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这总结其实放在文化上是一样的。我身边总有同龄人看衰年轻人,就如一些前辈们曾经看衰我们一样。


但我始终认为,对事物的看法,很多时候是跟环境变化相关的。年轻人对于感情和婚姻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太正常了,你不去探究,就容易武断地得出「封建」这个结论。

 

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看到的马文才是这样的:



梁山伯则是这样的:



而00后、10后小时候看到的马文才是这样的:



梁山伯则是这样的:



何润东的粉丝请不要打我。


我的意思是,在民间故事中,梁山伯、祝英台和马文才都是符号化的,梁祝代表自由,马文才代表封建。梁祝是好的,马文才是坏的,因此按照早期文艺作品非黑即白的惯性,梁祝的外貌就是好看,马文才就是丑恶。这跟童话里公主貌美,巫婆丑陋的刻板设定没啥区别。

 


但是影视作品把这些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具象化以后,很自然就赋予了角色更丰富的性格。


甚至有一版马文才,是由胡歌饰演的。

 


胡歌演的马文才啊!嫁给这样的马文才有啥不好啊!

 

这些影视作品跟民间故事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自然也不具备「打破封建」的说教意义,单从角色来看,观众认为马文才值得嫁也没啥毛病。

 

这种情况也压根不是95后、00后才存在。

 

你想想在《西游记》里,白骨精是什么形象?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其教育意义还不是不要被外表所迷惑?结果80后眼中的白骨精是这样的:



甚至孙悟空 x 白骨精已经成为西游记改编作品中固定的配对了,除了老版《西游记》外,这么多年西游作品中,白骨精就没怎么当过真反派。

 

没人反对吗?也有啊,六小龄童不就批评过:孙悟空白骨精恋爱匪夷所思。

 


但是看《大话西游》长大的年轻人怎么看待的?六小龄童太封建,从此变成了鬼畜素材。

 

所以大家都只是被当时年龄段的影视作品影响了,现在的人觉得年轻人封建,和六小龄童那代人觉得我们乱编,没有任何区别。

 

不信你看我们琼瑶阿姨,那才是时代先锋,跟她一比,尔等都是封建欲孽:



所以很大程度上,年轻人对于爱情、婚姻的表达,其实是受当时的传媒影响的。注意,只是表达上,让年轻人误以为,这是时下最流行的爱情观、婚姻观。

 

世纪初的时候,韩国有部电影叫《我的野蛮女友》,可以说风靡全亚洲,也是当时韩流文化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开创了「野蛮系」女友的先河,全智贤之于野蛮,差不多是绫波丽之于三无,感受下。

 

在这部电影之前,东亚主流文化中,对女主的要求还是柔弱文静为主。但这部电影让人意识到,原来野蛮的女生也很可爱。

 


这点跟《还珠格格》大火后开始流行「疯丫头」很像,当时很多女生竞相模仿全智贤。我们当时班上的女生就是,女生以揍男生为美。她们未必全看过《野蛮女友》,但这种标签化的人设已经深入人心。

 


包括后来国内拍的《河东狮吼》,延续的其实也是这个套路。

 


这种传媒下的情感表达,大部分时候就是标签,和单一的。

 

前段时间在《十三邀》里,《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对「渣男」这个词就做过一番描述:



无论是渣男还是绿茶,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概括了一些两性方面的特质。但是在泛化的过程中,这些词逐渐固化成了标签。一旦把你打上这个标签,你其他属性就不存在了,只属于人们想象中的角色。

 

说白了,把活生生的,复杂的人,简化成了纸片人。

 


02


像一些自媒体,需要编造故事来获取流量,所以就会把这些标签化的东西不断强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制造两性矛盾,突出情感问题。

 

比如过去的咪蒙,就是制造矛盾和焦虑的一把好手。为了讨她受众群体的欢心,就需要编造一个个故事,标签化一个个角色。



其实你看这些自媒体笔下几乎不会出现什么好人,男人会各种欺瞒、冷暴力、侮辱自己的对象,如果结婚了,男方的家庭必须奇葩,尤其婆婆会在其中扮演一个,对任何事情都蛮不讲理的角色。



为的就是调动读者愤怒的情绪。

 

针对女性也是一样。比如我之前视频里提到过的,虎扑的绿色文学,其实不仅是虎扑里有。在给男性看的此类文章中,剧情就是女朋友/妻子出轨被抓,然后哭着求和,悔不该当初。

 


或者对方娇蛮任性,尤其在彩礼这件事上,诞生了海量的故事。即将步入婚姻的最后一刻,女方家庭狮子大开口,男主角怒而退婚,最后女方一家回头来求,却吃了闭门羹。


 

总之你看这些文章,世界上干脆就没正常人,吓得我一天到晚单身保平安,单身保平安。

 

然后发现一生平安。


不仅是自媒体如此,这种标签化的成功,甚至影响了现在的电视剧。

 

像前些时候大火的《三十而已》,剧中三个男主就是非常标签化的存在。陈屿是不关心妻子的渣男、许幻山是劈腿的渣男、梁正贤是借着不婚主义伤害女性的海王渣男。

 


还有林有有,是一个用尽手段、毫无底线的绿茶。

 

观众看这些角色,恨得牙痒痒,甚至可以把这些角色符号化成一把标尺,来判断身边人的三观。

 

这些角色的行为,无一不挑逗着观众的怒火,让观众期待看到他们后悔和倒霉。所以陈屿离婚后开始追妻了、许幻山坐牢了、梁正贤被王漫妮打脸了。而三个女主,依靠机械降神的方式,获得了成功。

 


生气就对了,这些角色的设置,就是用来激发观众怒火的。因为愤怒,是人们最容易被挑逗的情绪,只需要把生活中那些讨厌的点,结合在几个角色身上,这几个角色就形成了人性靶子,供观众谩骂宣泄。

 

这种模式如今在电视剧创作中屡见不鲜,包括之前的《欢乐颂》、《都挺好》等等,都会刻意塑造这种奇葩人设。未来大家还会看到更多的电视剧使用这种方式,戏剧化社会上的矛盾,刺激观众的情绪,然后把角色、作品一次次送上热搜。

 

离开了这些奇葩人设,现在的电视剧都不知道该怎么拍了。

 

像我最近看的《以家人之名》,前面还在好好讲温馨的家庭故事,开局大捷,豆瓣评分一度在8.5以上。

 


观众满心祈求不要狗血不要三角恋,然后编剧手起刀落,搞了个七角恋。



从以家人之名变成以家人之名谈恋爱,评分暴跌到7.6分,如无意外的话还有继续下跌的空间。

 


这些自媒体和电视剧,又反过来影响了读者和观众的认知,给了他们一套更具体的贴标签方式。于是你就可以看到,每当这种剧热播之后,就是各种关于绿茶、渣男讨论的井喷。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那么单一。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很难用其中一面去定义。这些标签,不仅框死了我们对别人的认知,也框死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梁祝》这个故事,对于几代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在我们接受的教育里,马文才代表封建,梁祝二人代表的是冲破封建道德枷锁的勇气。但是在电视剧和自媒体的影响下,这些原来的符号被重新解构,马文才的角色转换为有钱有颜,爱而不得的苦情角色,年轻人因此认为更应该嫁给马文才,丝毫不意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年轻人的恋爱观上升到封建,或是保守主义的回潮,显然是小题大做的。

 


03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大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我们没有恋爱与婚姻的自由,即使在我们父辈那一代,媒人牵线、父母介绍,依然是恋爱与婚姻的主流。

 

因此在那个时候,自由才是年轻人最追求的东西。

 

但是今天的情况截然不同,现在的年轻人都拥有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自由已经不是什么金贵的存在了。每个人在其中看到的东西,都是和当下息息相关的。既然我已经拥有自由了,我再解读《梁祝》,考虑的其实是更现实的事情。

 


现在的年轻人最在意的是什么呢?无论是电视剧,还是自媒体,在情感问题最喜欢贩卖的焦虑就是「门当户对」的概念。你去百度一下门当户对,满屏幕都是诉苦,讲述自己嫁给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老公之后,悲惨的婚后生活。

 

典型的案例就是凤凰男,这个词在互联网上简直如有原罪一般,但凡电视剧和自媒体里,都会把凤凰男设置成「恩将仇报」的典型,还要给他配置极其刻薄的老妈,和一堆奇葩亲戚,就是为了告诉城市女性,千万不要嫁给农村男人。

 


同理,还要告诫男人不要娶扶弟魔。如果女方有个未婚的弟弟,就算她是刘亦菲,也万万不能跟她结婚。

 

问题是这些作品真的宣传的是「门当户对」吗?当今的门当户对,逻辑已经变成两个人在一起,必须要三观一致,而三观大概率跟你原生家庭挂钩,所以决定两人是否能在一起的条件,从相爱变成了出身。

 

与其说是门当户对,不如说是阶级固化的焦虑,怂恿年轻人去找「阶级」更高、更有钱的对象。以至于出现了「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这种梗。

 


站在这个角度去想,马文才这种又有钱,又喜欢对方,加上电视剧美化过后的颜值,成为年轻人想象中的良配,有什么奇怪的呢?只不过人们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去解读了《梁祝》而已。

 

而且我觉得吧,这种对于年轻人的担忧,代代都在发生。

 

我们父辈担心我们看动漫,会影响价值观,担心看《大话西游》,让孙悟空爱上白骨精,是对假恶丑的妥协。这和我们如今担心现在的年轻人,喜欢马文才,就是梦回封建,毫无区别。

 


我一直强调的,传媒主要影响的,是我们对爱情、婚姻的表达,但并不意味着改变了我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回到现实中,我们依然会因为各种原因对一个人心动。

 

所以不必担心,人类的本质不过是复读机罢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