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题图来自:AI生成
想象一下,你刚刚招手叫停了一辆网约车,期待着一场轻松愉悦的旅程。然而,当你打开车门的那一刻,一股“历史悠久”的气味扑面而来,仿佛是时空隧道中迷失的古龙水味,又或是前一位乘客匆忙间留下的早餐包子味。你不禁眉头一皱,但车已行进,只能默默打开窗户,让清新的空气来一场“气味救赎”。
这趟旅程,不仅考验着你的嗅觉,也让你对“车内空气清新”有了全新的认识。
网约车越来越臭了,好像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网约车臭哭乘客
如同现代版的“阿拉丁神灯”,网约车凭借其“一键召唤”的特殊技能俘获了无数大众的心。从都市白领到小镇居民,没有人不在享受这种随点随到的出行方式。
网约车的用户规模也日益庞大。从2021年6月到2023年6月,2年时间里网约车用户规模增长了近20%。截止到2023 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5.28亿人,同比增长9057万人,占网民整体的比例达到48.3%,几乎有一半网民使用网约车。
但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随着网约车市场越来越大,相关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司机的问题。
有网约车平台曾经做过关于“网约车10大不文明行为”的投票,结果显示,近三成用户认为网约车司机不文明行为问题里最多的就是车内环境,其中车内异味问题,以16.2%的占比高居榜首,13.7%的用户表示网约车车内不整洁/有垃圾。
网约车里肆意弥漫的异味实在是让人叫苦不迭,尤其是门窗紧闭,需要空调取暖的冬天,哪怕在冷风中的意识有多么清醒,一钻进网约车里就立刻被熏得头晕脑胀,若是重视性价比而选择拼车,还要面临同行人员们各种味道的穿插交织的“危险”,叫人苦不堪言,抱怨是“花钱受罪”。
图数室以“网约车 臭”为关键词,对1889条微博讨论做了筛选统计。结果发现,大家关于“网约车 臭”的吐槽集中体现在:车内臭到使人晕车、打车就像进司机被窝、打到臭车频率高,急需平台介入整治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网约车司机得到众多网友的认可,还有人高呼“希望之后能多遇到一些女司机”。
一闻就上头的网约车臭味,从何而来?
网约车为什么那么臭?
事实上,车内“臭气”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汽车内饰散发的味道。座椅、顶棚、仪表盘等都大量使用塑料、橡胶、皮革制品,这些材料中的有机溶剂、添加剂等成分会逐渐挥发到空气中。
人们常说的“新车味”很大程度说的就是这个味,“坐上车闻到味就晕车”的情况也是由此导致的。如果司机是个喜欢装扮爱车的人,在车上放上车载香水、各种挂件,那味道就会更复杂。尤其冬天,车窗密闭,暖风一吹,那味道真的很上头。
车载空调也是罪魁祸首。汽车空调系统制冷会在通风管道产生水珠,长期以往和灰尘、污垢混合引起发霉。所以有人说冬天过去,臭车就会减少,但可能恰恰相反。很多网约车可不愿花精力、时间、金钱去清洗空调,常见情况是,你大汗淋漓开车门,想着沐浴凉爽空气,迎接你的却是一股酸腐味。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也越激烈,当夏季暴晒,冬季开空调使汽车内温度升高时,都会让汽车内的味道变得复杂难闻。一项调查就曾发现,温度从25度升高到35度时,车内甲醛浓度提升了1.5倍。
拼车、快车、经济型又是消费者最常选择的网约车类型,这些车大多是10万左右的紧凑型车,汽车本身空间比较小,乘坐体验不舒适,空气也更不易流通。有数据显示,汽车车宽的标准尺寸在1600mm到1800mm,车高一般在1400mm到1600mm之间,以比亚迪秦为例,它的宽、高才刚过标准。
网约车运价近几年也持续下滑,单车运营时间不断拉长。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曾调研,约有50%的司机每小时流水收入在30到45元之间,如果取中位数38元计算,10小时的收入为380元,扣除各类相关成本,该收入属于中低收入,要取得相对高的收入,必须有比较长的出车时间。
司机和车辆都在超负荷运转。有的网约车两班倒,车歇人不歇;有的网约车司机可以说是吃住行都在车里,气味复杂难闻可想而知。
电车充电时间还比较长,很多人在充电时脱个鞋,抽根烟,味道就有了。
以2018年为节点,网约车租赁公司大批量上车,每年的投放量约为60万台。业内估算,现在大街上跑的网约车至少有40%是车龄在4年以上、行程超20万公里的旧车。积年累月的使用,气味已经深入到各个缝隙。
网约车变臭该怪司机吗?
其实,针对“臭车”问题,业内是有明确规范来解决的。
比如,“60万公里”和“8年”是所有网约车绕不过的槛。早在2016年,《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就规定,网约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强制报废;行驶里程未达到60万千米但使用年限达到8年时,退出网约车经营。
而去年6月,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杭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车辆技术标准》,要求新注册网约车必须是新出厂的纯电动汽车,或者计税价格在15万元以上的非新能纯电动源汽车,还给新车的轴距等参数设限,以提升乘客体验。
这样一来,至少可以保证乘客打到的车条件不会太差,但增加了购车/租车成本,压力全部加在了司机身上。
众所周知,网约车由于门槛相对较低,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灵活就业的首选,然而近年司机增幅远高于客单量,行业运力和需求已经趋于饱和。
从交通运输部近年公布的全国网约车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3月,网约车司机注册量达679.1万人。短短一年,中国新增了156.2万名登记在册的网约车司机,增幅接近30%,而同一时间段乘客数量的增速约为20%。
网约车市场整体被稀释,带给司机个体的直观感受就是:“订单变少”、“收入下滑”。为了保持收入他们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有媒体报道,网约车司机日流水从原来轻轻松松就能有五六百元,到如今得跑至少十二三个小时,才能达到500元的流水。
为维护行业健康,不少城市发出了运力饱和预警,并暂停受理相关证件的办理。
于是,网约车行业形成了一种围城困境:外边的人进不来,里边的人也出不去。司机并没有大众想象得那么随心所欲,他们入行就意味着压上了两座大山,除了上文提到的购车/租车费用,一个是平台抽成,每天睁眼就得还债。
过高的平台抽成一直被大众所诟病,20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要求各平台整改过高抽成,保障司机收入。到了去年年底,官方信息称网约车各平台平均降低抽成比例1到3个百分点,各主要平台公司将抽成比例的上限定在18%—30%,此后30%也成为业内抽成的“红线”。
然而实际操作中,各家平台的计算公式并不明确,抽成比例一直是黑盒。更有记者调查发现,某些平台司机与乘客之间可能存在“阴阳账单”。
上观新闻就曾在报道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司机实得报酬86.79元,从司机视角看,乘客支付116.92元,抽成比例小于30%,这笔账单没问题。其中的猫腻就在于,乘客实际支付的车费,要大于司机看到的“乘客实付金额”。如果按照乘客支付140.13元车费计算,接近四成的钱都被平台抽走了。
业内人士指出,“阴阳账单”很可能是聚合平台层层转包造成的。乘客在聚合平台下单后,订单被发到中小平台,中小平台再匹配给承运司机。就这样,每轮“中间商”雁过拔毛,推高了实际抽成比例。
说一千道一万,臭车存在的根源,是司机被困在车里的无奈。
卷起来不一定能赚到钱,但不卷一定赚不到钱。随着硬件成本水涨船高,工作时间与日俱增,司机的生活空间不断被蚕食,为谋生计他们顾不上体面,只能以车为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