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03 20:26

“中国大学的教材,真的越编越烂了”

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 :瓜子,编辑:秋裤,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和中小学一开学,学生们整齐划一地端着课本、摆好文具等待上课不同,大学的课堂可要风格各异得多。


有人像往常一样,提前准备好教材和讲义,开课即进入学霸模式;有人掏出平板电脑和手机,电子版的教材早已备好;有人两手空空,纸笔都没有,一眨眼45分钟也就过去了。


没提前做好上课攻略、空手而来又离去的同学,不禁发出疑惑——


这些版本似乎不统一的教材,都是从哪儿弄来的?


到了大学,上课还一定需要课本吗?


一、你用的大学教材,可能都是盗版的


昔日端坐在课桌前,等待班长学习委员统一领取课本,再逐个发放到每个学生面前的场景,并非高校课堂的必经环节。


到了大学,是否要购买课本、要买多少专业书籍,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选择。


有不完全数据统计,国内有500所左右的本科院校,主要采取所有教材均采用学生自主购买,或部分教材(如公共基础课)统一采购,专业课教材自主购买这两种购书模式。[1]


从总体上看,自主购书是当下高校中较为普遍的存在。


所以,怎么样找到自己需要的教材,也成了学生自己的任务。


二手书店是不少学生的选择。在这里,一些从往届学生手中低价或按斤收购而来的课本,会在稳赚不赔的基础上,以七八折到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卖给新人。


复印店也绝不会错过这门好生意。每逢开学季,一本本热气腾腾的复印书籍、复印讲义,早就在店外的书架上排列整齐,等待被一售而空、继续加印。


贴心的店家,甚至连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ppt、期末复习要点都能为你准备好:“便宜又干货,买就对了。”


对于大多数手头并不宽裕的学生党来说,在低价的吸引力面前,这些教材其背后隐藏的盗版、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


《中国青年报》在2017年对2001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曾购买过盗版教材,其中86.8%的人觉得高校正版教材贵,21.5%觉得非常贵。


有学生介绍,以其所读专业的一本市场营销学课本为例,正版书籍售价为120元,而复印店版本的价格只需十分之一。


单是其中一本教材,“差价”就能如此悬殊,何况大学四年有那么多门课程,需购买的教材可能多达几十种。



当然,“自主购买课本”的模式并非是当下高校的唯一,很多学校会为学生进行统一代买教材,其中不乏存在强制收费的现象。


这两天,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意见》的通知,其中就包含了“不得强制或者暗示学生及家长购买指定的教辅软件或资料”。



作为教学中的刚需,教材教辅从不缺市场,也不缺想从中分得蛋糕的人。


强制购买教材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出现过不少种版本:


江西一高校毕业生爆料,其被要求补交300到1000元不等的材料费。学校表示,不交就不发毕业证学位证,但该生早在开学时已交过一次书本费;


广西某大学学生吐槽学校规定学生统一全价购买教材,即便有人已经事前买过了同样的课本,也不被允许退订;


还有学生表示自己在上选修课时,临近考试被老师强制要求购买“根本没用的教材”,否则拿不到学分。


有微博网友吐槽,强制购买的教材造成了浪费。


学生在校时重复购买,或购置不必要的书籍,离校时,要么将它们扔掉,要么按废品卖掉。


年年循环如此,带来的只有越来越多的浪费。


二、“教材编得好还是烂,重要吗”


大学的教材的浪费,其实不单体现在购买上。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系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600名在校生做过与高校教材有关的调查,其中关于教材使用情况的一项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教材的频率各有不同。


比如,经管类专业学生经常使用教材的比例为40.63%,理工类学生为46.9%,而文史类和艺术类学生的比例分别只有25%和21.15%。


从总体上看,在各类专业的学生中,经常使用教材的人并不多,最高者连半数都没达到。


调查还显示,七成学生无法列举出自己使用过的优秀教材,有67%的人并不了解自己所使用过的教材的出版社。


也有同学调侃,买二手书的好处不单是便宜,更在于用起来和新书没多大区别——课本前几页或许会留下一些笔记的痕迹,但过不了多少章节,后边基本是全新的。


照这么看,即便以最“实惠”的价格买到了课本,如果连用都不怎么用,不也是一种浪费吗?


有学生吐槽,就连老师也如此评价学校编的书。


要是教材本身不好用,但仍强制学生购买学习,这就成了一种浪费中的浪费。


去年底,清华大学将线性代数教材改为英文版,此举掀起了一场对比国内外大学教材的讨论。



外界的关注点方向各异,有人质疑语言的使用,有人吐槽国内教育体系造不出好的教材。


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哪一类教材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学习。


微博评论中,有学统计学、计算机、国际贸易等专业或课程的同学提到,学习翻译成中文的教材时,的确遇到过因语言转换而造成知识晦涩的情况。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就此下结论,英文教材一定比中文教材好,同时也不能忽视,两者的编书方式的确存在差异。


就中英两种数学教材而言,知乎上的一则高赞回答认为,前者更像是指令式的课本,告诉你是什么,然后你自己去做习题巩固知识;


后者则倾向于让学生探索,告诉你各种定义的缘由。



还有人概括,中文教材大多较为精简,注重“干货”;英文教材“比较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接近实际”。


精简和详实的差别,也体现在了价格上。


清华大学选用的Gilbert Strang教授编著的线代教材,价格近百美元;


而国内普遍使用的同济版、清华版现代中文教材,价格为二三十元人民币。


显然,多少分收获能激发多少分耕耘,加上国内大学校园盗版、复印教材盛行——编写教材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又怎能苛求作者劳心费力?



不仅如此,编写教科书被不少高校当作与评职称、科研成果考核等挂钩的“项目”。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诸多看似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实则内容同质、山寨成风的教科书。


三、大学课本,到底是编给谁看的


关于“大学课本要怎么编”这个问题,向来争议不断,《为什么在中国编写教材不挣钱?》一文曾讨论过国内大学教材可能的出路:


给教材提价,同时放开老师选择教材的自由。


不难理解,在教材价格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如果编写者的版税同时上涨,市场这双手必然能推动能力更强的老师出马,编写质量更优的教材。


文章还举例,加拿大顶尖学府McMaster大学的退休数学教授James Stewart,于1987年出版了一本微积分教材,当年卖出近2万册。


这本教材也一直畅销至今,其最新第9版的亚马逊单本售价为222.66美元,折合1500多元人民币。


后来,这位教授成了一座造价2400万美元的豪宅的主人。



当然也不能忽视,课本涨价,购买的压力会不可避免地传递到学生身上。


美国全国院校商店协会报告指出,2018至2019学年,学生在必修课课本上平均每人花费为 415美元,这份高支出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


比如,在2018年,佛罗里达州大学学生有六成的学生因课本昂贵而选择不购买,四成学生因此减少自己修课的数量。[6]


面对高价课本带来的经济压力,美国大学生陆续转向二手教材交易市场。


2005年左右,Bookrenter、Chegg等提供教材租赁服务的网站开始兴起,价格更低的租赁教材的方式,逐渐成为大学生更普遍获取课本的途径。


俄罗斯的大学则是在增强图书馆教材储备能力上用功,以提高课本的利用率。


其国内的综合性大学的图书馆,均由学院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教材馆、综合图书馆组成,每个渠道都能为学生提供教材。[7]



怎样做出优质的教材,又如何将让学生能获取它们,这些多是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


但更该弄清楚的、有关“本质”的事情是,一本本教材到底是为什么诞生,又为谁而编写?


有人说,欧美高校的教材大多面向市场,卖得越多,大学教授们能拿到的版税越多。编写课本时,作者会注重让内容不仅能让大学生接受,也能让社会大众读懂。


这样的教材,能做到“兼具专业性和科普性”,内容足够详实,课本也足够厚。


但这些教科书未必能适应国内高教的水土。


教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正在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纵观国内高校选课到课堂模式,再到考核方式,教材很大程度上的作用不过是“为考试服务”。



不仅是大学,从应试的中小学开始,学生对课本的期待,或许不是通过阅读学习引发思考,更像是用来划重点、揣测试题的。


在这种情况下,课本越厚越贵,反而越会成为“累赘”。


毕竟,大家都想尽可能简单而便宜地先把考试通过了,至于教材的里子到底如何,还有多少人真的在乎?


参考资料:

[1] 浅析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自主购买教材的途径、问题及对策,伊静波,出版科学,2019,27(6):82-86

[2] 北京地区16所高校购买教材情况调研报告,温才妃 于金英 高婷,大学出版,2006.03

[3] 国产教材这么差,是因为不赚钱吗?,做书,2020.07

[4] 一些大学生为何选择盗版教材?正版教材太贵,中国青年报,2018.09

[5] 广州大学城10校调查:2.15%的学生从来不购买教材,澎湃新闻,2017.01

[6] 又贵又难买的美国大学教材降价了? 芥末堆教育,2019.05

[7] 美国大学生吐槽课本太贵 高校想出这些办法,参考消息网,2019.0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 :瓜子,编辑:秋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