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王丛予,题图来自:AI生成
今年11月29日,中信银行揭晓了《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4)》及《养老社区白皮书》的调研成果。该报告采用线上平台调查与线下面访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民众展开养老规划调研,最终收获了6506份有效样本数据。
调研数据显示,约有六成受访者(3761人)已涉足养老规划领域。而未进行规划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获取渠道匮乏、相关知识缺失以及忙碌无暇顾及。
但有超过92%的受访者认为个人退休金难以满足未来养老需求,且不相信子女能承担养老费用。
关于当前养老储备水平,调研发现,2024年受访者平均每月养老金储备金额为1933元,同比上涨222元。其中,新老人群体(男55—64岁,女50—59岁)的储备最高,为2681元/月,而Z世代(<35岁)的平均储备也达到了1662元/月。
在新老人群体中,养老规划实施情况各异:45%已实施规划,27%有规划但未实施,28%则无规划。在未实施的群体中,56%表示未找到合适的养老金融产品,45%认为现有产品收益率无法满足规划需求。
数据中有一项很有意思:Z世代受访者普遍更注重当前生活,约43%尚未开始养老规划,认为“年龄尚轻,无需急于规划”。这一比例与2023年调研结果相似。
一、为何说退休遥不可及?
如果将退休时间推迟到70岁,理论上将有更多的家庭能够享受到舒适的退休生活。尽管这一结论并未得到具体数据的支撑,但延迟退休的趋势已经在中国逐渐显现。
波士顿学院退休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在类似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工作时间的延长可以为大多数人带来足够的退休收入。这一观点在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的年轻一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导致他们对退休前景感到愈发不确定。
由于多种因素交织,年轻人觉得退休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们再来看几组数据:
(1)关于就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在5%左右。然而,年轻人的失业率往往高于整体平均水平。
例如,2023年4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20.4%。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就业,但激烈的竞争、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年轻人找到稳定且满意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现在的严峻现实是,中国的灵活就业人口规模庞大。
过去十年,灵活就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其中,外卖骑手达千万人规模,行业平台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也高达160多万人。
据2023年阿里研究院的预测,2036年中国新型灵活就业者可能达到4亿人的规模。
这些人员往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福利保障,退休前景更显迷茫。
(2)关于收入: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在大体量的数据下,绝大多数普通的年轻人往往处于收入分配的较低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1370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5123元。
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人口年收入低于这些数字。对于年轻人来说,由于工作经验有限,他们的收入往往更低。
同时,工资增长速度未能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呈上涨趋势。
哪怕有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措施努力稳定物价,但生活成本的上升仍然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3)关于物价:物价上涨是最直接可以体现生活水平及影响未来退休计划的因素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房价、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生活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费用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部分,使得他们难以积累足够的储蓄用于退休。
例如,中国的房价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大幅上涨。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买房已经成为一项沉重的负担。他们往往需要背负数十年的房贷,导致他们在退休前无法摆脱经济压力。
(4)关于老龄化:另一点,则是老龄化问题,这是中国正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考验。根据民政部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接近2.97亿,占比达到总人口的21.1%;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1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4%。
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我国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不断增大,养老金支付能力面临挑战。
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开始反思所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了。这其实算是好事,因为这必然促使整个社会进步和体制改革。
财富的再分配问题是要被放上会议桌上讨论的,年轻担心未来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金来维持老了之后的生活水平,因此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储蓄和投资来规划退休生活,但事实是低收入、高物价、高支出的生活成本无法让他们有余款去储蓄和投资。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
(5)关于工作幸福指数:这其实是衡量员工工作期间满意度与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它深刻反映了员工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高工作幸福指数不仅意味着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与成就,更对其长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这一指数还影响着员工的退休决策,幸福感强的员工可能对退休持审慎乐观态度,而幸福感低的员工则可能更期待退休以逃离工作环境。
更重要一点是,工作幸福指数高的员工在退休后更易适应新生活,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它为员工退休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过遗憾的是,中国的年轻人往往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导致他们的工作幸福指数较低。
根据一项针对中国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年轻人表示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且缺乏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降低了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长期下来,这可能导致他们对退休生活产生消极预期,认为退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债务钝感:财务自由失去盼头
之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更注重当前生活,很大原因是失去了“盼头”。
一种是生活上的,另一种是精神上的。
没了“盼头”,但财务上往往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高房价、高教育费用和高医疗费用的挑战,同时还需要应对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为了应对这些压力,年轻人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导致他们在财务上缺乏自由和灵活性。
活在“当下”,过好“眼前”就成了必然的趋势和选择。
有硬性刚需,逃不过的,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跑去选择贷款来买房。
高昂的房贷往往成为他们经济上的负担。他们需要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偿还房贷,导致在退休前难以积累足够的储蓄。而相应的,所谓“提前还贷”也就成了一个时代下略带嘲讽的“金融词汇”。
况且,一些年轻人还面临着信用卡债务、消费贷款等其他形式的债务压力,使得他们的财务状况更加紧张。他们往往无法应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也无法为未来的退休生活做出充分的规划。
这种压力使得年轻人对退休前景感到不确定和担忧。于是,反过来,就更注重当前生活——毕竟未来既然不知道,当然要先过好现在了。
这是债务压迫着年轻人的冲劲和火热,活生生把锋芒磨成钝器,没办法也不愿意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刺刀见红。
债务负担还可能导致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受到限制。为了生活,他们可能不得不选择低薪或不喜欢或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应对债务压力。
这种职业上的束缚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幸福感,还可能导致他们在退休前无法积累足够的技能和经验来应对未来的就业市场。
三、压力重重:未富先老的悲哀
另一层原因,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在面临经济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未富先老”的风险。由于多种因素交织,他们往往难以在退休前积累足够的财富来应对未来的养老需求。
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当中国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我们离真正的小康生活还有相当的差距。
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水平相比,我们目前的人均GDP水平仅为他们的十分之一左右。这种经济发展速度与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匹配,导致“未富先老”的现象愈发显著,且已成定局。
由此带来的社会养老负担,成为我们必须共同应对的巨大挑战。
在中国,养老金体系主要由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大支柱构成。其中,公共养老金(包括职工社保和居民社保)是最主要的养老金来源,覆盖了近10亿人。
但随着支出压力的日益增大,其替代率已降至45%,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设定的55%警戒线水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不断增大。年轻人担心未来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金来维持生活水平,因此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储蓄和投资来规划退休生活。
但这明显又会回到一个怪圈:由于经济压力和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他们往往难以积累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未来的养老需求。
近年来,中国保姆市场的变化显著,不仅保姆变得难以寻觅,而且平均年龄上升,薪资水平也迅速增长。这些现象无不透露出重要信号:保姆作为刚需服务,其供需变化直接反映了社会的人口结构变迁,尤其是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以上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时,为老龄社会;超过20%则进入过度老龄社会。
从我国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部分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已在五年前迈入老龄社会,并正迅速接近过度老龄社会的门槛。
以一位40岁的独生子女为例,其家庭结构在未来20年内将发生巨大变化。假设该家庭上有双方父母(60岁左右)及更上一辈的亲戚(80多岁,由众多叔伯舅舅共同照顾),下有父母帮助抚养的两个孩子。
但到了2036年,这个家庭将面临严峻的人口结构问题。假定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届时,该家庭的最上层(父母及岳父母)四人可能大多健在,中层为这对60岁左右的夫妻,下层则是30岁上下的两个孩子,其中至少有一个已结婚生子,形成四代同堂的局面。
在这个约10人的家庭中,虽然有7—8人有收入,看似正常生活不成问题,但“赡养比”高达四人照顾六人,压力巨大。特别是当最上层的老人进入衰老阶段,需要他人照顾时,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将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可以预见,在未来,许多人在四十来岁之后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一阶段可能会持续20年之久。
这是由于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有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导致的。例如,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够广泛,一些年轻人可能无法享受到足够的养老保险待遇。
此外,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较低,难以应对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这些问题使得年轻人在退休前景上感到更加不确定和担忧。
未富先老的风险不仅影响了年轻人的退休规划,还可能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可能需要在退休后继续工作以维持生活水平,或者面临生活质量下降的风险。
未富先老的压力和悲哀还不止于此。
在老龄化浪潮的席卷下,年轻人不仅面临着照顾家中老一辈的重担,同时也在经历着自身逐渐老去的过程,这种双重压力尤为体现在当下的80后和90后群体中。
这是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年轻一代自己咬牙熬过去的另一种艰难日子。
从这方面看,与父辈在祖国大建设时期的艰苦,其实是可以视为同等的。
四、说在最后
退休计划赶不上实际变化。这是现在普遍普通年轻人的最大感受。
例如,通货膨胀、利率波动等经济因素可能导致他们的储蓄和投资价值下降。
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一些行业可能面临衰退或消失的风险,导致年轻人难以在退休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或维持稳定的收入来源。
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障政策的调整等都可能影响他们的退休待遇和医疗费用支出。
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现在多数年轻人难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退休计划,甚至并不愿意去制定。
迷茫、无助、及时行乐的因子已经在多数人群里种下了。
这需要我们及时警醒,并加以引导和改变。
或许,社会也需要反思并考虑引入新的概念,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
政府、企业和个人需要共同努力,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提高个人财务管理能力等措施的实施。
大概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人对未来的退休生活充满期待和信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王丛予,审校: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