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曾经的万兽之王变成冰凉骨骸,而诞生仅500万年的人类,渴望找到生存与毁灭的记忆。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井望远镜(ID:onecity1000),作者:敬月光,排版:井底蛙,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如果你从3岁生日开始,每天食用一个鸡蛋,那么等到50岁时,就能吃掉一万七千多只鸡蛋。
但这个数字,还不如河源人20年来挖出土的远古恐龙蛋那么多。
广东河源,深圳都市圈里靠北最低调的一个城市,客家文化发源地。比起深汕珠经济特区,广佛肇三市一体,河源的发展步调似乎始终不疾不徐。泡温泉,游东江,吃块酿豆腐,喝杯仙湖茶,清静度日,便是人间乐事。
▴云雾中的河源,图源百度百科
两千年前,南越武帝赵佗将农耕文明引入岭南,开启属于河源的人类活动新篇章。但如今最为河源人熟知的,却是祖先都从没经历过的,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在粤北丘陵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之间,这里静静地躺着一片“恐龙产房”。
属于地球的古老回忆被一群孩子无意揭开。
1995年12月16日,河源城南,啸仙中学的4名学生在建筑工地玩耍时发现一窝化石蛋,表面有凸出圆球,正像是港漫《恐龙战士》里提到的恐龙蛋。
三个月后,此事经由学生家长通知文博单位,广东省两名考古专家赶到现场考察,判断属实。
1996年3月12日,河源市政府通告全城,发起“恐龙蛋抢救行动”,地摊式排查市区红砂岩层,一周内便收集到200多枚。要知道,当时全世界也仅登记发现恐龙蛋506枚。
二十年后,河源落实地方立法权,制定的首部实体法地方性法规便是《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和破坏恐龙化石。
如今,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数居世界之首,现已超过18000枚,其中80%都是市民发现后直接捐赠到博物馆,或联系专家到现场进行抢救性挖掘所得。
▴首次发现恐龙蛋的4名学生。图源《河源恐龙记》
1. 随处可挖的恐龙蛋
河源人不一定都吃过鸵鸟蛋,但基本都见过恐龙蛋。
1988年河源撤县建市之前,有人曾在建房时挖出大量蛋形石块,由于当时的恐龙化石知识还未普及,建设者把这些“石头”又回填至地下做地基。
直到几年后,专家第一次为恐龙蛋化石贴上身份标签,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与古生物的距离如此接近。
对于河源人发现恐龙蛋的心情,大概只有不时就挖出古墓的西安人能够理解。
无论是修路、建房,还是跟妈妈去春游,只要一看到沾着红砂岩、鸵鸟蛋大小的石块,就得停下手头的挖掘机、铁锹、照相机,蹲下来仔细瞅两眼,还要随时准备拨号给博物馆。
▴河源馆藏晶体恐龙蛋
2008年,为了腾出足够的空间来收藏不断出土的恐龙化石,河源市博物馆决定修建新馆。
结果就在恐龙博物馆的建设现场,施工队连续挖出好几窝“恐龙蛋”,正巧去监工的时任馆长黄东就地鉴别,随即送往馆内予以保护。
由于红砂岩层的地质环境可以窖藏恐龙蛋,还能防止风化,博物馆决定不再继续进行地下挖掘,将留存有恐龙蛋化石的新馆地块保持现状。
河源100平方公里的红砂盆地中,究竟还埋藏着多少恐龙化石?连专家也说不好。但这一定是个庞大的数字,远远超过如今的馆藏数量。
▴河源恐龙博物馆内的藏品,有密集恐惧者请谨慎观赏
从家中长辈的言传身教,社区、街镇的科普规范,到校园时期的生物与地质教学,长大后带外地亲友参观博物馆,未曾谋面的恐龙,几乎伴随着河源千禧一代的成长。
2019年7月,9岁小学生张仰喆在东江大桥附近发现1枚“疑似恐龙蛋”,立马通知博物馆,最终挖出11枚距今66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新闻发出后,网友透过文字评论投来了震惊与赞叹,微博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未来的考古学家!”
“中国地质大学欢迎你!”
“小学生说的话都当真了,博物馆工作态度值得肯定!”
▴张仰哲发现恐龙蛋。图源北京青年报
但在社交媒体一片“狂欢”之际,河源当地人的表现十分淡定,因为这就是日常操作。他们忍不住在网上自报家门做科普:“不好意思,河源人从小看恐龙蛋长大。”
而河源恐龙博物馆对于收到恐龙蛋化石一事,更是驾轻就熟,他们会“小心翼翼地用蓝色塑料筐”拖回馆内。
▴图源今日关注
连张仰喆的母亲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算自家儿子没看到,也有别的热心市民会发现,因为她相信所有市民都有辨认恐龙蛋化石的能力和主动联系、上交专业人员的意识。
即便如此,对于规模如此惊人的恐龙蛋而言,依然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知音”。截至2019年,全国研究古生物的专业科研人才不超过800人,研究恐龙蛋化石的专业科研人才不超过5人。
2. 白垩纪恐龙乐园
白垩纪末期,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终结,史称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在这一时期,全球生态系统发生崩溃,大批量恐龙蛋永久地沉睡在地底。
而且,在长期以来的古生物化石挖掘经验中,人们发现,恐龙蛋化石和恐龙化石很少同时出现,即“有蛋无龙,有龙无蛋。”
但河源是个例外。
这里不仅出土了堆积如山的万余枚恐龙蛋,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还找到了多具恐龙骨骼化石个体及一百多枚恐龙足迹化石,成为世界罕见的“三位一体”的龙蛋共生地。
▴河源的“恐龙足迹化石”。图源河源恐龙博物馆
2013年,“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在河源揭牌,河源恐龙博物馆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博物馆。河源市博物馆再次扩建展馆,将恐龙博物馆与其他文物展览馆细分开来。
多类型恐龙化石的发掘也意味着,在6500万年前,河源便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恐龙乐园”。体型不一的恐龙就生活在现河源市区,猎杀、嬉戏、孵化,一如电影《侏罗纪世界》里的场景,只是彼时没有人类。
1999年,河源市郊黄沙村的荒坡上,时任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黄东发现了三个完整的爪骨,后被鉴定为是白垩纪晚期窃蛋龙的一个新品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博士吕君昌将其取名“黄氏河源龙”。
种名“黄氏”取自重大贡献者黄东的姓,属名“河源”取自化石发现之地,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姓氏命名的恐龙种类。
▴黄氏河源龙挖掘现场。图源《河源恐龙记》
黄氏河源龙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和鸟类的双重特征,很可能是白垩纪时代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生物。
在河源恐龙博物馆中,经科学家复原的黄氏河源龙雕像宛如一只长着彩色羽翼的鸵鸟,拥有像袋鼠一样用坚韧的尾巴,似乎随时准备奔跑。
▴黄氏河源龙复原图与鸵鸟
之所以将它分至窃蛋龙科,是因为它与半个世纪以前,在蒙古高原戈壁发现的一只小型食肉性恐龙很像。
当时,蒙古高原发现的小恐龙化石底下还藏着一窝蛋化石,在它们附近则有一只原角龙化石。美国中亚考察队认为这只小恐龙在偷吃原角龙的蛋,便称其为“窃蛋龙”。
此事后被证实为一个误会,窃蛋龙身体下的恐龙蛋就属于他自己,隔壁原角龙只不过是路过罢了。但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它的名字已经无法被更改,只能蒙冤至今。
▴河源恐龙骨骼化石遗址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黄氏河源龙蛋化石并非椭圆形,而是长条橄榄状,经过色素分析显示,它的蛋皮还有着东方神话里青鸟羽毛一般的蓝色,这也被称为知更鸟蓝或蒂芙尼蓝,寓意着幸福和浪漫。
神秘的远古生物伴随着浪漫传说的印记,成为了河源的镇馆之宝,也给这块土地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黄氏河源龙的蛋化石
3. “恐龙产房”之谜假想
世界这么大,为什么是河源?这是困扰着河源当地人民多年的问题,但真正的答案或许很难有定论。
美国教授路易斯·杰克布斯考察后分析,河源的地形地貌与其他各大洲恐龙化石出土地不一样,对研究亚洲的恐龙之谜意义非比寻常。
如今的河源以“万绿湖”为名片,风景区内仍然能看见大片蕨类桫椤科植物,和平县热水镇南湖村还保留着成片的古桫椤,据专家估计,其生长龄在430万年以上。
这类植物是中生代恐龙的食物来源之一,说明远古的河源地区非常适合古动物和古植物生长。
▴古生植物桫椤树
从侏罗纪过渡到白垩纪期间,中国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华北地区的燕山便出现在此时,而在粤北地区,则形成了许多断裂凹陷,河源盆地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地势南躲台风,北避瘴气,或许正符合恐龙繁衍生息所需的条件。
但是,河源所发现的恐龙蛋极少含有胚胎,也许是恐龙的出生率较高,故不会存在含有死胚胎的恐龙蛋。直到白垩纪晚期,华南地区受到了微量元素污染且气候变得异常干燥,导致恐龙的生殖过程被污染,无法顺利繁殖后代。
在6400万年前那场未知的巨大灾难中,突然爆发的泥石流让恐龙遗迹与空气瞬间隔绝而得以保存,后来这低洼之地因造山运动而隆起,人们才又从地表发现了它们生存过的迹象。
至于它们为何突然遭遇灭顶之灾?科学界提出了很多不同原因的假想。1980年,美国科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斯提出,恐龙灭绝也许是小行星撞地球后引起的一系列灾难事变导致。
这一猜想与河源的恐龙化石研究所得有相互印证之处。
首先,河源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就处在一些陨击坑内。其次,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发现,白垩纪恐龙蛋壳里含有铱元素,这类元素在地球上很罕见,却常见于地球以外的天体,其含量是确定天文地质事件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这一假说也存在着其他的解释。比如,如果是天体撞击,那么小型哺乳动物为什么依然能存活?另外,铱元素有可能是火山活动从地壳带出。
总之,曾经的万兽之王,就这样变成了冰凉的骨骸。
而仅仅诞生了500万年的人类,站在创痕累累的蓝色星球,渴望找到一些关于生存与毁灭的记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井望远镜(ID:onecity1000),作者:敬月光,排版:井底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