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08 18:55
为什么老一辈总爱抱怨一代不如一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编辑:Gabrielle,审校:田晓娜,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一则“老人超市偷猪肉被挂牌示众”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评论中除了争论店家做法是否合理之外,也夹杂着“老人变坏了”、“坏人变老了”的感慨。每次出现与老年人相关的负面报道时,总是有许多年轻人如此评论。


殊不知,年轻人觉得“老人变坏了”,老人还觉得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自私的一代”,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


无论这样的标签是否带有偏见,都体现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几十年过去了,似乎没有一届年轻人让老人们满意,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一代不如一代。


总会有新的年轻人冒出来,年长的人也总会抱怨年轻人,这堪称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


到头来年轻人总会说:“哼,老一辈啥也不懂。”


“如今的小年轻”对老一代的抱怨很反感


最近,“哼,老一辈啥也不懂”这句话,在国外成了极其流行的网络短语“OK boomer”(注:“boomer”是指1946~1964年间婴儿潮时代出生的“老人”,当你试图和他们讲明某一道理时,他们却固守旧思想,刀枪不入、难以说服,这时你只好无奈地说一句“OK”)。直译过来,大概相当于“OK,爱咋咋地吧,老家伙”。


“OK boomer”其实是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对老一辈的反唇相讥:对气候变化的无所作为,对先进政策的麻木抗拒,以及时常把“如今的小年轻”挂在嘴边时的高高在上。


而“老人”们呢,对这个流行语没有什么好感。一位保守电台主持人称其为“老年歧视的隐晦代名词”。


可以预测的是,这些爱说“OK boomer”的年轻人也会变老,也会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抱怨之后的年轻人。


他们很可能同样会瞧不起2050和2060年代的年轻人,认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自命不凡又自恋,不像过去的人那样独立自主,内涵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这是因为“如今的小年轻”这种说法是一种自古就有的抱怨模式,可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甚至更早之前,是我们注定经历的轮回。


“原因是什么?这似乎是关乎记忆的问题,”加利福尼大学亚圣塔芭芭拉分校心理学家约翰·普罗兹科(John Protzko)指出,“一代又一代人都会有这种记忆问题。”


近期他与同事在《科学进步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尝试探明“如今的小年轻”这一偏见为何能够贯穿整个历史。他们的新作包含一节重要内容:人类的记忆如何运作(或停止运作),以及我们对他人的负面观感如何映射出我们自身的问题


一、专家也会误判


普罗兹科在调研了上百位发展心理学专家后,对这种老年人总把“如今的小年轻”挂在嘴边的现象产生了兴趣。


2017年,普罗兹科研究了60年来大量关于孩子的耐性和推迟享乐评分测试的数据。此类调研可帮助他了解随时代推移,年轻人在推迟享乐方面是否有进步。


在深入分析数据前,他请260名发展心理学家预测孩子面对诱惑时的定力比以往更好、更差、或者持平。这些专家理应对孩子的行为趋势最具见地。


高达84%的人预测孩子表现是每况愈下,或至多持平,但他们完全失算了。只有16%的人预判正确:在默认“棉花糖实验”这一评测方法的有效性前提下,现今的孩子,整体上反而比过去的人更具推迟享乐的能力。


“哇”,普罗兹科感叹,“专业研究认知发展的世界级专家都会做出‘年轻人客观上变差了’这一误判。”


成年人对孩子的抱怨始终不变。“他们说年轻人懒惰,自命不凡,行为自私,”圣路易斯大学心理学家科特·鲁道夫(Cort Rudolph)如是说。他致力于追踪历史上成年人对年轻人的批判。


调查结果使普罗兹科感到好奇:为什么呢?为什么几千年以来人们总是觉得当下的孩子不如过去?


这个问题并非无关紧要。“这是一种偏见,一种偏差,如果人们继续保持他们现在对年轻人和孩子的成见,然后又带着相同的成见来针对少数族群,那人们将高举拳头抗争,说这简直荒唐,毫无切实证据,”普罗兹科表示。


偏差往往根深蒂固难以剔除,但不意味着不可理解。随着记忆科学的深化,这种特殊偏差逐渐得到解读。


二、过去VS现在


人类的记忆并非像人们所想的那样运作。


记忆不是一盘录影带,当人们回忆过往时,并不是像倒带那样,把过去的事件精确呈现。相反,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是拼凑出来的。


当我们回忆一件事时,需要在脑海里拼接起不同的信息片段。我们能回溯到一些事实片段,但我们的记忆力非常懒,在重塑记忆中的事件时,大脑通常选择唤起最简单直白的部分。


比起录像带,记忆更像是一个拼命赶deadline的视频编辑,在匆忙之中,只好选取最简单顺手的填料来缝合事实之间的空白。虽然它在缝补记忆时,很好地掩盖了接缝处的针脚,可这样做却有潜在危害。


“我们会产生错觉,认为回忆起的东西就是过去真实发生过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研究记忆对情绪影响的心理学家琳达·莱文(Linda Levine)在2018年访谈中如此表示。


这种记忆系统导致现在主义偏差,在进行回忆时,我们会把当下的情形拼入过往事件。


举例说,我们过去和某人关系的记忆,往往深受与其现况的影响。倘若现今两人关系变差,回忆里的事情往往不会太友好,不论过去的实情究竟如何。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在带你做实验前给了你吃的,还是让你饿着肚子,会影响你记忆中前两周吃了多少食物,”普罗兹科说。


三、记忆偏差与抱怨


那么,记忆偏差和成年人怎么看待年轻人有什么关系?


因为你要评判当今的年轻人,就需要回忆过去的年轻人表现如何。但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谁能有过去年轻人表现情况的客观信息?既然无法如实获得全部信息,那只有把当下的认识拼入空白缝隙。


然而,我们用的并不是现今年轻人的信息,我们是在对照自己。经过一系列研究,普罗兹科等人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如果我们以自己目前的情况为标准来评判年轻人,那么崇尚权力、文化水平高、智力水平高的人,就会拿这些条条框框来苛求年轻人。这是网络调查3458名成年人所得出的结论。


研究表明崇尚权力的成年人,更倾向于认为如今的小年轻对长辈的尊敬远逊往昔;文化水平高人,会认为如今的小年轻不像以前的年轻人那样热爱阅读;智商略高的人(通常由非常简化版的IQ测试所鉴定),通常会说现在的孩子远没有以前聪明。


“你无法客观地知道,你年幼时同龄孩子的阅读情况是怎样的,所以当我这么问时,你只有有限的数据可以参考,”普罗兹科说,“这只是你的记忆,而记忆本身会受到现在主义的影响。”


研究甚至对成年人进行控制实验,诱导他们对如今的小年轻做出更温和或更严苛的评价。


实验中,成年人通过答题测试自身文化水准,而其中一部分测试者收到的测试成绩是假的,低于其真实水准。然后,这部分成年人对孩子的评价不再苛刻,不再常说如今的小年轻阅读水准不如从前。


这就是说,当成年人自己的阅读水准不够时,他们就会认为过去的孩子也是如此。


简单来说,如果成年人是A水平,他们就会认为过去的孩子都是A水平,并要求现在的年轻人达到这一水平。如果A水平的人被误导,认为自己是B水平,他们就会以B水平要求现在的年轻人。


普罗兹科强调,现在主义偏差不是成年人认为如今的小年轻不如过去的唯一原因。即便是鄙薄权力的成年人,也通常认为如今的小年轻对长辈的尊重不及过去。“这种记忆偏差只能解释一部分,”他说,“任何事都取决于多种原因。”


其他可能的原因有:“如今的小年轻”是一种人们从小被灌输的老生常谈的论调,或者是跟过去就是比现在整体上好这种信念有关。


不管是何原因,成年人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空间。


而这种偏差依然存在,并且一定程度上跟成年人如何看待自己有关。


这种标准未免过高,我们应多给孩子一点体谅。


四、以时代划分人,就像占星学


不同时代人总是相互抱怨。鲁道夫认为这往往会导致时代主义,即一种普遍偏差或针对出生年代不同的团体抱有的一种偏见。


“人们往往过于笼统地评价某一时代的人,”鲁道夫说,“人们会认为,我们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很多差异源于时代的不同,并围绕这种想法大做文章。但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


鲁道夫指出,不同时代人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不同时代之间,也存在于相同时代的人之间,这更像是反映不同年龄的人的差异。


年轻人总显得更自我、自恋,年长的人则更加循规蹈矩。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无视人们对现实的抱怨。年轻人对政商界的“老人”加剧不平等也深感厌烦,但很显然,不仅仅是“老人”们会这么做。


心理学界激烈争论不同时代的影响是否大于年龄对人的影响,可到头来,研究这一问题的数据的确不多。


解释“时代是否影响人”这一问题需要长时间、大量追踪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群,必须精确划定三个变量,同代影响(即同一年出生的人)时期影响(即某一影响所有人的历史事件,无论老少)年龄影响(即人随着自身年龄的自然变化)。这种研究尚不存在。


鲁道夫说,“如果有谁出一千万美元预算做这件事,请一定通知我。”


缺乏数据的前提下,我们讨论时代影响就有点像讨论星象。


“‘我看到的十二宫图或我所处的时代’和‘别人看到的十二宫图或别人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差异给人一种既要和一个集体同心同调,又要和其中成员有所区别的感觉。”鲁道夫在近期的论文中如此说道。


笼统讨论时代差异需要通过讲述令人信服、言简意赅的故事以便解释世界如何运行。


“总会有很多这种故事,人们就需要数据来证明是否如故事所言。”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分校社会发展心理学家卡丽·特热斯涅夫斯基(Kali Trzesniewski)说道。


但即使“自私的年轻人”这种成见有一定的道理,她认为我们不必将其视为坏事。


“虽然没太多数据佐证,但我们认为自恋现象高发于年轻人时期,在我看来这符合发展逻辑,”她说,“他们需要考虑今后的人生,需要外出闯荡,需要无惧尝试,因此也需要更多自信。”


普罗兹科称,自从他在科学进步期刊发布研究以来,最常受到记者变着花样询问:“这是对千禧一代的辩护吗?”对此,他直截了当地否定。相反他认为这是囊括整个人类的问题。


“千禧一代与所有人一样,”他说,“他们也会变老,同样会对孩子有些抱怨,未来的一千年内,这种记忆偏差都会影响我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编辑:Gabrielle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