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原创
2020-09-13 21:25
谁从美国归来,让中国科研界又沸腾了?

题图 | UCLA官网


关于“人才回国”的话题,对于老百姓而言或许只是“爱国”感情;而对于科研领域而言,这些“人才”的回归则意义非凡。


前几天,从清华大学爆出一张《拟聘新进校人员公示名单》的照片,内容中提到朱松纯将入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职务为科研系列教授。



9月13日,据机器之心求证确认,UCLA教授朱松纯教授将以国家战略科学家的身份回国,受邀筹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eijing Institute for Gene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IGAI,民办非赢利)并担任院长,与此同时朱教授也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展开研究合作。


据介绍,BIGAI作为北京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将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以全球创新的「小数据、大任务」为研究范式,以多学科高度融合、国际学术交流、培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为宗旨,汇聚超千名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研究员、学者、专家,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大一统理论框架实践落地,共同推动中国原创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创新,打造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平台。


中国科研水平与世界领先的差距,除了有“上升”制度、“急功近利”等原因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对于前沿研究人员,缺乏一些优秀的“领路人”。这并非是谈中国没有人才,而是早期中国多种条件不足,导致诸多大牛很早就奔赴海外完成研究工作。


如今,这些人一旦回归中国,势必意味着将以“领路人”的身份,一方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学生作为科研传承,比如由唯一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发起的姚班、智班,就已经证明此路可行。另一方面则是可以用自身境遇触动其他华人大牛,带动更多的人才回归,比如今年以来张亚勤、沈向洋、马维英等一大批AI大牛也都纷纷加盟清华任教。


尤其在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CV)领域,表面上看中国似乎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实际上原创性、理论性的东西还是不多,大部分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工作都是在国外研究机构完成的。所以朱松纯的归来,对于AI视觉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朱松纯是何人?


1968年,朱松纯生于湖北省鄂州市,1991年从中科大计算机专业毕业,199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国际数学大师大卫·曼福德教授(David Mumford);而后又在布朗大学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后,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任教讲师,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系与认知科学中心,任助理教授。


2002年后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算机视觉、认知、学习与自主机器人中心主任,是华人AI领域的顶级学者。他曾在各种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三次获得马尔奖,两次担任美国视觉、认知科学、AI领域跨学科合作项目MURI(Multidisciplina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itiative,国防部出资的多学科大学研究计划)负责人。


目前,他在Google学术上的论文引用次数已经超过24700次,h-index指数为73,虽不能完全说明其学术成就,但也可见一斑。


(图/Google Scholar)


当然,学术成就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朱松纯教授的另外一面。


如果稍微在网络上查一下朱松纯教授,你就会发现别的博士生导师最多也就带十几、二十个学生,而由于他拿到资金非常雄厚,所以他的实验室中学生则非常多。其根本原因并非是他会玩人脉关系,而是他在CV领域的大方向有着超前和准确的把握。


知乎中有个回答这样讲到:“12年下半年,朱松纯主持的一个MURI大项目开会,视觉界各路大佬都来参与了,各讲各家看重的方向。朱松纯教授上台,讲了一通视觉和语言结合的问题,系统该如何描述一张图片,用hierachical和AOG(And-Or graph)改如何实现。我当时和UCLA的室友在下面偷笑,说他又在讲天书了。没想到刚过了一两年,这套想法就是红极一时的VQA(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任务,不过是用Deep Network实现的。”


能够提前感知到未来的大方向,这才是作为学者最厉害的地方。尤其当他要作为“领路人”,回国带领团队培养人才、攻克科研问题时候,这种像是直觉的能力非常重要,在CV领域,如果方向错了,很可能多少“闷头苦干”都没有意义。


此外,更加重要的则是朱松纯教授在做科研时候一直身体力行的“精神”,对于中国来说尤为珍贵。


术与道


2017年朱教授曾发布一篇文章《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其中提到一个核心观点:“带着功利的目标,往往在科研的路上走不远,很难有成就。”


他对当下科研评奖的“跟踪国际热点、争取弯道超车”“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等标准颇有说辞,认为这种价值观是阻碍中国科研长远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障碍。当然社会现实所带来的功利观点的压力不可忽视,但是真正领先的科研与学问往往是超越时代的,有时候同行都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意义,更别谈社会上的普罗大众来看待了。


2020年4月25日,CV之父、华人视觉宗师黄煦涛去世,享年84岁。在中国CV历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有2位重要人物,分别是:傅京孙和黄煦涛。如果说傅京孙(模式识别之父、普渡大学)是中国模式识别的引路人,那么也曾在普渡任教的黄煦涛则是中国计算机视觉的“关键先生”。黄老一生追求的要义即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求道至简”。


“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选什么课、听什么讲座、读什么文章、选什么课题、思考什么问题。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人总是选择自己价值观能接受的东西,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放弃了学术。有人自己觉得自己不行,有人被各种眼前利益、机会引导走了。”


——朱松纯《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爱因斯坦认为建造科学殿堂的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因为拥有超常智力,做科研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擅长的游戏、体育运动,他们能从中获得快乐和雄心的满足。(简称“牛人”“学霸”)


第二种出于纯粹功利的目的,向科研投入巨大的努力。(相对平庸,拿脑力、学问换取权利)


第三种则是多少有些怪异、不善言谈、孤僻的人。他们投身于科学的动机是逃避个人生活的痛苦,而进入一个可以客观感知、了解的世界。从嘈杂的环境逃到这片宁静,构建他想要的优雅世界。(醉心追求世界客观真理,且带有独到的审美,给某领域定义了格局和框架,带来了学术的秩序和美学,其实就是爱因斯坦本人的境界)


朱松纯教授在文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遮掩不住他对第三种境界的追求。当然作为中国人,他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也颇有中国文化的根源:一立德,如孔孟老庄;二立功,如战争时期的帝王将相;三立言,如李杜苏轼。



一、立德是学者的一个社会责任、为民请命、揭示真相、倡导社会正气, 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如环境与气候等。

二、立功是研究人员开发新的产品、影响社会;对于中国研究人员来说, 也可以是填补对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的空白。

三、立言是科研发现真理和理论、著书立说、前面说过的登无人之境。


——朱松纯《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以朱教授的学术成就,和他对于科研精神这样的追求,无怪乎业内的人都在为“回国任教”一事兴奋不已。


回国并非一时兴起


早在2005年,朱松纯教授就联合沈向阳等多位知名科学家在老家鄂州市,创办了民办、非盈利国际交流平台莲花山研究院,并任院长。该研究院曾连续5年举办国际学会研讨会、暑期免费讲习班,为大量学生和年轻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具有国际科研水平的合作交流平台。为中国CV领域的发展和人才的启蒙培养做出了贡献。


2017年7月朱教授在美国洛杉矶创立了暗物智能科技DMAI,后来又在2018年7月于广州南沙注册了公司。


注:形象来说“AI暗物质”就是朱教授理论中从“人工弱智”到“人工智能”之间一道大山,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真正接近AGI(通用人工智能)。


举个例子,CV中无论用模型还是深度学习去解析图片数据,都是在“局限”范围内做分析,所以追求的“正确答案”趋近于唯一;而人在面对同一个画面时,由于心情、社交意图、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产生的认知反应会有多种变化(就像你饿与不饿时候看同一个食物的反馈不同);对于目前CV分析数据时,没有考虑进去的这些所有因素,可以被称之为“暗物质”,而这些在对图像处理时,可能产生95%左右的影响。


这套理论下“小数据、大任务”的方法,也被定为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研究范式”。


无论是科研交流还是商业化落地,他其实早已经有所准备。


从另外一件事中也能窥出端倪。2018年1月,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在加州圣何塞SAP中心举行,年仅16岁的华裔小将朱易颇受关注,最终她获得了全美新晋选手女子单人滑冠军。正当外界期待她下一次精彩表现时,朱易突然宣布:放弃美国国籍和发展机会,回归中国为中国而战。


(朱易)


这位小将朱易,正是朱松纯教授的女儿。


当然,朱教授回中国发展,肯定有受到美国目前大环境的影响。但笔者通过他在阐述自己对科研的理解和价值追求的文字,能够察觉出他对中国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在斥责中国科研环境时的“爱之深,责之切”。


此前访谈中朱松纯教授曾提及:三十年前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就曾有了追求人工智能大一统理论的梦想,赴美求学正是为了追寻与探究这一理想。三十年后,选择回国也是基于同一梦想,回归初心——将人工智能大一统理论框架在中国“圆梦”。


当年离开科大时,朱教授对于“郭先生”(郭沫若)渐渐不得不丢弃“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境界而惋惜,前往的美国完成自己的科研理想;如今中国的大环境逐渐变好,朱教授的归来,想必能够给其他“奔波”在外的华人才子带来一些触动,泛起一些“涟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2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