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15 17:56
你可识得日本动画中的“40米大刀”

“它曾是宣传工具、是投枪匕首,始终与政治、社会有密切的关联。如今,这种关联极大地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御宅族们更为单纯的偏好和喜爱。”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作者:等待鱼鱼,编辑:若风,题图来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


引言


在很多国家的影视、动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威力超群的兵器。尤其是在我们熟悉的日本漫画、动画中,“超级兵器”更是频频出现,但在国内却鲜有文章去谈及这一点。


笔者将试图从几个角度去挖掘日本漫画、动画中“超级兵器”表象背后的一些社会文化因素。本文在定义和解释上难免存在一些缺漏,仅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有趣的思路。


夏季开播的新一期《刀剑神域》中,由于主人公桐人持续昏迷,主角组不断被反派击败,几乎命悬一线。就在面临团灭的危急时刻,男主角桐人从漫长的昏迷中醒来,与反派对决,最终战胜对方。


结城女士被虐待,奈何桐人起不来


单纯从这一段剧情来看,在桐人醒来之前,主角组所有的努力,实际上都是在尽量把时间拖延到桐人醒来。在动画中向来秒天秒地的桐人在醒来之后当然不负众望,再次秒天秒地。


不过,这回还多了个花样,桐人的新武器吸取了某种绝顶技能,轻松把对手变成了大树。


十年树木,一秒树人


在《刀剑神域》中,这种“杂鱼互殴三小时不分胜负,桐人出场劈一下全场拜服”的情节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刀剑神域》用惯了的剧情推进方式。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视野略微放宽——就会发现,日本漫画、动画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


主角拥有一种威力超强的兵器,当主角组眼看就要集体完蛋,只要主角能够发挥这种兵器的威力,那就是BGM换成处刑曲、反派瞬间灰飞烟灭、观众们激动不已的时候。


黑崎一护的最后致意(伪)


为了方便称呼,我斗胆引用日本的一些概念,给这种玩意儿起个名字:决战兵器。


其实,类似名词在日本早已经存在,如最終兵器、決戦兵器,我们熟知的EVA全名就是泛用人型决战兵器(汎用人型決戦兵器)


什么是决战兵器


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可以被称作决战兵器的物品早已有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金箍棒。世界范围内还有凯尔特神话的石中剑、湖中剑,北欧神话中的冈格尼尔之枪,以及希腊神话中让人眼花缭乱的无数神器。


位于吐鲁番火焰山的金箍棒雕塑(温度计)


在日本神话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事物。须佐之男(日本神话中的海神)被自己的姐姐—孩子他妈天照大神(日本神话中的太阳神)轰出高天原(日本神话中神的居所)之后四处漂泊,途中,为帮助美女奇稻田姬(后来成了须佐之男的妻子)免遭献祭,斩杀了八头八尾、身长力壮的八岐大蛇。


他用来斩杀八岐大蛇的武器叫十拳剑,须佐之男的父亲伊邪那岐曾用这把剑捅死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因此十拳剑是真正的诛神重器;而须佐之男在八岐大蛇的尾巴里还掏出了更厉害的天丛云剑,后来送给了天照大神,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日本“皇室”三神器之一的草薙剑。


北尾正美作品中的八岐大蛇


草薙剑(据传真品早已遗失,目前日本“皇室”持有的是赝品)


只要我们努力把注意力从这些略显暴力的神话文本中抽离,不难发现,须佐之男最重要的事迹——斩杀八岐大蛇,依托于他拥有十拳剑这一诛神重器,而斩蛇的最大奖励又是另一个大杀器。


考虑到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在创造(生下)日本列岛初期,也要借助于别天津神(日本的盘古)赐予的天沼矛……在日本神话故事中,对于强力武器的描绘似乎特别用心,强力武器在故事中的地位也很高。


※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是日本神话中的兄妹—夫妻神,类似我们的伏羲和女娲——需要特别指出,伏羲和女娲原本没什么联系,汉代之后才被人们凑成一对,到了唐代又加上了兄妹设定。



时至今日,在日本漫画、动画中,也经常出现一些威力惊人,能彻底毁灭对方的兵器,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着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归纳。日本漫画、动画中的决战兵器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从功能上看,它必须具备极端强大的战斗力,与同一阵营的其他兵器不处于同一级别,因此能够对战斗起到不可逆转的、决定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决战兵器不能满地都是,不然就成了制式兵器。


不过对立阵营可以有战斗力与之匹配的决战兵器,毕竟,如果没有这种匹配,就成了主角龙傲天表演,实在不方便展开剧情。


按照这个定义,以种类繁多的帝具作为设定基础的《斩赤红之瞳》,就没有真正的决战兵器,因为帝具存在着事实上的相克关系,并没有一种帝具能够达到无敌的效果,即使是主角使用的帝具也没有超越其余帝具的水平。Fate系列中的宝具的地位与之类似。


王之财宝是很酷炫,但金闪闪也不是每次都赢


其次,从形态上看,它通常是一种不符合正常认知的冷热兵器。


请估算鹰眼的肌肉含量


请估算泰蕾莎的肌肉含量


这种大到让人惊异持有者非人身体素质的冷热兵器,只是决战兵器的一个类型。乍一看,与美式奇幻作品中窈窕女精灵徒手开大弓有一种殊途同归的感觉——只不过美式奇幻作品的这种设定多数是聚焦于角色,提升角色本身的吸引力。


WOW暗夜精灵cos,这弓都比上半身长了,只能说肌肉密度太高


而决战兵器当然是聚焦于兵器本身,像《海贼王》就有“无上大快刀”的概念。由此形成的“越大越强”的认知也逐渐散播开来。


此外,一些作品中有极端强大战斗力的机甲或者巨型机械、巨型机器人,偶尔也会作为决战兵器被描绘。在《EVA》中,制作方甚至让一个决战兵器拿着另一个决战兵器(零号机与朗基努斯之枪)



另外还有一种“不是很巨大但很决战”的特殊情况,例如所谓的“人間兵器”,如《铳梦》Gally、《攻壳机动队》草薙素子、《恶魔人》不动明等——让普通人异化为武器。


决战兵器强袭自由


决战兵器在作品中的地位


与大部分的通俗文艺作品一样,在日本ACG作品中,核心的元素是剧情和人物。即使偶尔有比较晦涩的作品,其艰深的程度也无法与最难懂的影视剧、绘画或文学作品相比。


在这个基础上,作为一种元素被加入剧情或者人物设定的决战兵器,似乎很难对剧情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开头提到的,学会了新技能的桐人的剑——即使没有这把剑,观众们也有万分自信,桐人一定会拯救宇宙。


而在许多作品中,成功脱离了“剧情的众多组成元素之一”地位、成为作品核心推动的决战兵器,则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方向。


1. 作品的情节围绕决战兵器展开,作品中的社会将决战兵器视为异常。


比如,永井豪创作于1972年的漫画《恶魔人》※。在这部作品中,主角不动明在好友飞鸟了的引导下,通过“觉醒恶魔之力”成为了事实上的决战兵器——恶魔人,拥有人类无法企及的战斗力。


※本文不讨论东映版《恶魔人》动画,因为这一版动画主要改编自永井豪的漫画《恶魔但丁》,就连飞鸟了都没有在动画中出现。永井豪本人也认为《恶魔人》的漫画和动画是同一世界观下的两个故事。相比之下,《恶魔人CryBaby》虽然是由大河内一楼编剧,却意外地更为符合原作主旨。


《恶魔人Crybaby》中的恶魔人形象


相应地,大反派飞鸟了最终成为了对立方的决战兵器——魔神撒旦。整个故事的后半段集中表现了双方的斗争,在“恶魔人统领的恶魔人军团与撒旦统领的恶魔军团大决战”之后结束。


除了起到介绍世界观作用的第一卷,整部作品都在对读者提出相同的问题:人类社会应当如何对待异类?


漫画中的终极对决


在故事中,这个异类就是恶魔人,也就是说,作品的核心情节完全依托于恶魔人这一决战兵器。作品还尝试讨论了许多政治话题,但这些内容依然是通过对恶魔人的塑造、恶魔人自身的行动等来推动的。


2. 决战兵器是作品中社会存在的基础,决战兵器不再是异常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影响日本动画领域的元老级作品1974年版《宇宙战舰大和号》。


新版动画中的宇宙战舰大和号


本作的剧情在今天看来相当简单,充满了黄金时代科幻故事的标准情节:


地球遭受外星人侵略,地球环境被彻底污染,人类文明即将被彻底毁灭。在绝望中仅存的希望,是一艘经过改造的宇宙飞船——大和号。


它配备了曲速引擎和波动炮等强力装备,以地球为起点,穿越外星人的围追堵截,向近十五万光年外的某星球前进,希望带回能够清理地球环境、扭转败局的关键事物。


人类早期发射波动炮珍贵照片


我在尽量不遗漏基本构成元素的前提下,尝试用最少的字数把《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剧情概括为一百多个字。


在这一百多个字中,有两个决战兵器——肩负人类仅存希望的大和号,以及大和号上搭载的毁灭性武器波动炮,有一个能够拯救濒临毁灭地球的关键事物——用于清理污染的Cosmo Cleaner-D。这三个元素共同构成了本作的核心设定:大船大炮去宇宙,找到宝物救地球。


其中,大船是故事的主要发生场景,大炮用以维系大船存在(没有大炮会被外星人干掉),宝物则是大船的直接目标。


如果从三个元素中拿去一个,故事会勉强存在;如果拿去两个,原有故事就不复存在;如果三个元素都换成别的东西,《宇宙战舰大和号》就成了另一个作品。


为什么是决战兵器?


决战兵器在日本漫画、动画中的出现频率,几乎同“一个普通的高中男生”出现频率等同,一个普通的高中男生突然获得决战兵器的情节也绝不少见。


即使我们不考虑机甲动画占绝对主流的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众多作品,来到八十年代之后,远有从天而降的Macross(《超时空要塞》),近有《魔法禁书目录》中的人型电磁炮御坂美琴,决战兵器从来都是络绎不绝、绵延不息,就算略显俗套,受众也乐此不疲。


不过,不同年代的决战兵器,其意味完全不同。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思考,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关于日本社会的信息。


初代动画中从天而降几乎摔成废物的macross


1. 大舰巨炮主义


日本现今的漫画—动画制作体系,起源于战后手塚治虫(“塚”同“冢”)一代艺术家的集体塑造。这一代艺术家几乎都经历过二战。在二战中,小说、电影都被军国主义政府当做欺骗和煽动人民的工具,漫画自然也不能幸免。


其中臭名昭著的《野狗小黑》影响最为恶劣,以至于几十年后藤子·F·不二雄还在《哆啦A梦》里塑造了一个整天骚扰大雄的凶恶流浪狗“小黑”加以讽刺。


在一系列军国主义漫画中,1943年推出的《科学战士在纽约出现》(“科学戦士ニューヨークに出現す”,横山隆一)——显得与众不同。本作讲述的是,科学家们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将其投入到战争中,最终在美国踏平纽约、震慑全球,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


《科学战士在纽约出现》


同样是战时宣传,1941年粉墨登场的美国队长,本质上依然是经过科学改造的普通人,而他的所作所为(在战时发行的故事中)也没有徒手开山、吐气拆楼之类的过分超自然举动。


《科学战士在纽约出现》没有选择这种路线,反而极端夸张地塑造了一个决战兵器,这或许与日本政府、军界二十世纪初开始崇尚的大舰巨炮主义有关。


多铆蒸刚、炮塔至上!亿万炮塔、亿万荣光!不,这说的是坦克。


关于大舰巨炮主义的讨论汗牛充栋,这是一种二十世纪初相当流行的海军理论,认为海战的核心是战列舰决战,因此战列舰必须同时拥有强大火力、坚固防护和高速航行的能力,其结果就是战列舰和主炮都越造越大。


问题在于,大舰巨炮主义在战列舰时代是正确的,但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在二战前已经被淘汰了(或者说被有选择地继承)。然而,旧日本军界依然抱着过时的理论不放,自信于巨大战列舰和巨大主炮的威力,完全不去考虑真实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动向。



在这种盲动主义的趋势下,旧日本军界产生了很多愚蠢行为,IJN(二战时期的日本帝国海军)甚至认定大和号战列舰(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原型)客观上就是无敌的,完全没有考虑过被击破该怎么办。


以此而论,在军国主义思想内核的表面,《科学战士在纽约出现》的内容可以看成一个陆地版大舰巨炮故事,充满了当时日本社会对自身的盲目自信(或者说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希望让人民拥有的盲目自信),特别是对自身科技水平的盲目自信。


讽刺的是,战后同样以巨大机器人为主题的《铁人28号》对铁人28号来历的描述,已经变成了“二战中持续开发、却因美军进攻而中断的秘密武器”。


2009年在神户落成的1:1铁人28号雕像


2. 左翼艺术家的决战兵器


战后的1951年,日美双方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让日本的左翼群体群情激愤。《日美安保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战后至今对日本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局势起到重大影响的条约之一。


它规定,美国可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陆海空军,“用以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和日本免受外来武装进攻之安全”,包括根据日本政府的要求,镇压“在日本引起的大规模暴动和骚乱”。


而且,未经美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日本人民曾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斗争,但逐渐退潮、失败。


曾轰轰烈烈的安保斗争


随着安保斗争失败、经济依靠西方扶持腾飞,日本社会的面貌已经和战前、战时完全不同,在经济地位如日中天的同时,政治上彻底沦为美国的附庸。尤其是日美安保体制的长期存续和强化,逐渐使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对美从属意识。


1982年中曾根内阁执政后,更是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在政治上提出让人大为迷惑的纲领,一时间使得日本社会群魔乱舞,引发的种种后果延伸至今。


可贵的是,文艺界进步群体一直在积极反思过去几十年日本社会的种种弊端,漫画、动画领域的创作者们也并未一头栽进这个天坑之中,大量亲身经历过二战、亲身参与过安保斗争等群众运动的艺术家们以笔为刀、针砭时弊。


安彦良和绘制,回忆自己在全共斗的日子


有决战兵器出现的ACG作品,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战争、战斗情节,非常易于艺术家们借以阐述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这一时期,决战兵器往往被当做作品中政治隐喻的载体。


如《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1968)中的太阳之剑,《太阳之牙达格拉姆》(1981)中的机甲等,早期的高达系列作品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政治观点。其中较为我们熟知的自然是因动画版而传世的宫崎骏经典漫画《风之谷的娜乌西卡》。


娜乌西卡,绫波丽之前大家的唯一女神,宫崎骏所有女主角的集合体


业界和受众都同意,电影版《风之谷》是一部女性主义和环保主义主题的作品,还被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钦定推荐。不过,对于连载超过十年的漫画版而言,其中蕴藏的主题要深刻得多。


创作初期(几乎与中曾根内阁大幅向右、甚至美化侵略的同时期),日本经济爆炸式增长、国际地位火箭般提升,但宫崎骏作为老派的左翼艺术家,不可能看不到其中隐忧,因此在故事的开头部分,宫崎骏始终在呼吁妇女解放、人人平等、保护自然等左翼的固有价值观念。


然而,漫画版连载跨越了泡沫经济破裂、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中间宫崎骏还到访了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内地。世界的剧烈改变,对宫崎骏产生了非常巨大的震动,也直接体现在《风之谷的娜乌西卡》当中。



本作剧情非常精彩,为了方便讨论,以下内容仅有最低限度的剧透。


贯穿本作始终的决战兵器巨神兵,本是旧人类顶尖科技制造出的超级武器,后来成了旧人类社会的毁灭者。机缘巧合之下,复活的巨神兵把娜乌西卡认作母亲,在她的帮助下,毁灭者真正成长为裁决者和调停者。


漫画中的巨神兵


漫画结尾部分,读者发现,原来一切都不对,娜乌西卡的全部努力,似乎与她的目标南辕北辙。在冲击性的事实面前,娜乌西卡选择用巨神兵毁掉一切——宫崎骏用自己笔下塑造最用心的主角,彻底毁灭希望、也重新塑造希望,凭借的正是拥有极端威力的巨神兵。


巨神兵代表什么?是摧毁了旧日本社会的原子弹,是鼓舞人民去斗争的左翼价值观念,还是安保斗争中如火燎原又偃旗息鼓的群众怒火?巨神兵毁灭的又是什么?是在反思自我与否定历史之间反复横跳的日本社会,还是宫崎骏心中的乌托邦?


我们可以从这张图看出,巨神兵对EVA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受众,我们有权进行各种解读,但这部作品的真正含义以及巨神兵的真正隐喻,恐怕只有作者本人在创作的那个瞬间,才能完全领会。


无论如何,娜乌西卡的理想,最后只剩“活下去”。


御宅族审美与隐喻的剥离


8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带给日本社会的冲击毫不亚于1945年所谓的“玉音放送”(“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总投降),后者让日本人民意识到“天皇”其实只是人,前者让日本人民意识到自己可能不是人。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而来。


仅就ACG行业而言,原本并未被贴上统一标签的受众们,由于社会与自我的双重诱因,迅速标签化,被称为御宅族,开始成为日本社会中的特殊群体。


御宅族审美——即ACG作品受众的审美,原本同其他人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却出于逃避现实、寻找心灵慰藉的需要,开始向后青春期的方向过度。这种方向转变,导致作品主题迅速向内收缩,几乎彻底放弃了对宏大命题的思考,上一代创作者热衷的鞭辟社会,逐渐成了新一代创作者们喜欢的探究自身。



比如,同样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包含决战兵器的作品,恶魔人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少数派,追问的是“人类社会应当如何对待异类”;EVA反复质疑每个个体心之壁的必要性,追问的是“我应当如何对待我和他人”,区别显而易见。


进入新世纪后,这种现象开始反噬创作者。谏山创就差把左翼俩字刻在脑门儿上,但大量读者愣是没从《进击的巨人》中看出进步思想,反而认为作品情节显示出谏山创是个右翼。



而对于作品中的决战兵器本身而言,决战兵器的外在美,逐渐取代了之前蕴含的政治意味,成为受众更为关心的方面。


经过数十年“又大又硬一击必杀”作品的持续熏陶,日本ACG作品受众逐渐对决战兵器建立起了自己的审美观念,甚至于业界逐渐产生了一套表现决战兵器之威猛的固定模式:


一个典型的亮相镜头,要从武器的末端开始逐渐向手持武器的角色推,直到形成上半身的特写;随后角色高高挥起手中巨大的刀/剑/长枪/钻头等,向敌人狂奔,镜头持续对准他、随着奔跑快速移回来;接着双方兵刃相碰,镜头摇向交叉点特写几秒,顺便让观众看看双方龇牙咧嘴的大脸;


最后在交叉点凭空冒出火花/爆炸/闪电,逐渐覆盖整个画面——如此才能进入下一个镜头。


当然,辅以更多的特效是最好的


至于大炮之类不需要手持的玩意儿,则要充分渲染开火的瞬间和目标爆炸的壮观场面(目标破碎时最好要碎成清晰可见的无数小方块),并产生了作画厨津津乐道的中村方块、板野马戏等专有名词。


中村方块:由中村丰创造的动画作画技巧,多用于爆炸场面


板野马戏:由板野一郎创造的动画作画技巧,多用于空战场面


这种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只要画师水平足够,一定会让战斗场面相当精彩。作画厨每次遇到这种镜头时都十分亢奋,网上也有许多同类镜头的剪辑拼贴视频,便于大家欣赏、比较。


极致的外在美得到了极致的认同,导致创作者们(出于对受众审美的尊重)主动放弃了决战兵器的政治隐喻功能。现今的存在决战兵器元素的作品中,有传统的专注于战斗、机设的机甲动画。有贰瓶勉的宏大设定作品(东亚重工系列),有专注于角色塑造的作品《一拳超人》,也有大河内一楼编剧的迷惑动画(看完之后也不知道讲的什么)《革命机》,共同点是都没有把重心放在社会层面,其中出现的决战兵器也就无法承载前辈们的沉重隐喻。



它曾经是宣传工具、曾经是投枪匕首,始终与政治、社会有密切的关联。如今,这种关联极大地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御宅族们更为单纯的偏好和喜爱。


创作者们是幸运的,他们不再需要冒着被打压甚至被消失的风险,用决战兵器与日本社会决战,反而可以依靠那些越来越漂亮的决战兵器——卖出更多的手办。


参考资料:

1. 冯昭奎《战前日本海军的“大舰巨炮主义”及其终结 》日本研究

2. 老叮当《战争中失去左臂的日本漫画大师水木茂:日本侵略是不可泯灭的事实》动画学术趴

3. 孙晓光《二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策略演变》人民网理论频道

4. 魏福明、朱菊生《二战后日本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学海

5. 刘赫《线条的利刃——二战与日本动漫文化》文化月刊:文化产业(下旬刊) 

6. 马有成《浅议<风之谷>主题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电影评介

7. 中岛美雪、吉田拓郎《永遠の嘘をついてく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b411A74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作者:等待鱼鱼,编辑:若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