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16 19:47
王源:拍给粉丝看的18岁成人礼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的定义是,“对真实的创造性处理”。出色的纪录片能够做到对素材清晰地加以控制,用创造性的方式展示事物、某人的生活状态,引导受众更深一层去思考,甚至是采取行动。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igure(ID:FigureVideo),作者:陈啾啾,编辑:鲜于,校对:许静,原标题为:《王源拍纪录片,影评里齐刷刷的“五星”开眼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应该叫做纪录片的。


在影视创作领域,纪录片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形式,尤其观众的耐心已被压缩到有一半人观看6秒就关闭的信息洪流时代。多数纪录片缓慢的叙述节奏,佶屈聱牙的故事曲线,都是逆时代的表达,就像在地铁站里演奏交响乐。


但即便在纪录片的细流里,作品质量也是泥沙俱下。有些贴着纪录片标签的玩意儿,看上去制作精良、画面唯美、主题明确,骨子里不过是流水线制作出的、会自动播放动的PPT而已。


今年1月上线的《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是一部以偶像明星王源为主角的个人纪录片,也是一部标准的“拍给粉丝看的”作品——业内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个类型的作品,只能暂时称作“粉丝向”纪录片。


《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 


顾名思义,既然要取悦粉丝,肯定会选择性地表现偶像善良、热情、正能量的一面,以此消解争议、弱化负面——或者只是单纯地满足粉丝期待。粉丝们也确实看得很嗨——《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的豆瓣词条下,81篇影评,3000多条短评。其中54篇影评打了5星,1篇打了4星半,1篇打了3星(其余未打分,只有一片溢美之词),短评中非五星打分约占一个零头。可惜豆瓣一直没有给影片开分,不然很可能打破国产纪录片的高分纪录了。


偶像明星,Figure不配点评。你不拍纪录片,我们一定也敬而远之。但既然有了这样一部纪录片,那我们就好好聊聊吧。


这样的我你喜欢吗?


客观地说,《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不乏可取之处:叙事干净利落,镜头语言丰富、不落俗臼,摄制组足够努力地去贴近了主角。


辗转多地,摄制组记录了王源在2019年夏天为期三个月的工作与生活:在北京学习声乐,考到驾照;回重庆陪伴家人、泛舟嘉陵江;最后远渡重洋,独自在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求学,亲手布置自己的小屋。



“王源扛大米”,在各种宣传文章里,被当做突出重点。


兴奋与焦虑、选择与执着、成长与转型……在外宣文案中,制作组宣称是要力图“呈现一个年轻偶像在镁光灯外的真实生活和自我选择”。


在《人物》杂志记者的笔下,王源是少年老成的。他有着强烈的目标感与边界感,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必然也付出了超越同龄人的代价。作为孩子的王源,在影像纪录中是消失的——从走进时代峰峻公司的大门那一刻起,他就必须成为大人。


纪录片里其实捕捉到了他的错位。这种错位是通过王源的速度感体现出来的。比如,他在演出转场时的狂奔与在伯克利的慢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明显的还是开篇镜头,他在重庆长江的船只上,浪花拍打在身上。


不过影片的窥探深度也到此为止了。最明确的失语,是完全避过了“王源室内吸烟”事件,只是借王源爷爷的口说了一句:“你看网上,沸沸扬扬的,他毕竟人也比较小,这些风浪他承受不了,我过去(北京)看一看,家庭多少能给他点温暖。”



依旧是“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啊”“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的套路……


如果是拍摄明星生活日常的Vlog,当然可以依据被拍摄者的需求取舍素材;但如果一部纪录长片,有形无核,却在标榜“真实生活和自我选择”,未免有些过于“自赏”——这不仅是明星纪录片的弊病,也是当下很多所谓的“纪录片导演”会犯的错误。


消失了的“人性真实”


王源的人生经历,原本是一个绝佳的纪录片题材。


作为当下顶级偶像、内地养成系模式艺人成功典范,其个人成长、家庭认知、产业窥探等角度都值得进行镜头语言的深度创作,然而在这部纪录片里却几乎统统没有触及。


大约在2012年,王源的名字已经在QQ空间里口口相传。那时候,易烊千玺尚未加盟公司,TFBOYS还没成团,王源和王俊凯两个十来岁的小孩,就要走到地铁口或是地下通道等公共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表演——据说这是为了训练他们的胆量。



在就读的重庆八中、重庆南开中学的百度贴吧里,当时他们还没红到有粉丝控评,时而还能看到一些学生娃带着错别字对这两位初具名气的校园小红人议论纷纷。


同龄人不知道,长辈同样也不知道,他们这样看起来不一样的成长轨迹会在以后发出多大的光芒。这是一场从零至一的拓荒,一次关于命运的豪赌。


王源的母亲曾在接受采访时泪水难抑:“如果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让他走这条路。”在片中,王源的爷爷也感慨:“从小我们一直觉得对他有亏欠,他那么小就接触社会,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他现在偏瘦。”


王源听着爷爷的话,沉默着倒了杯茶,将话题转到了爷爷会帮他打榜。王源逃开的话题,正是艺人在家庭与社会里的错位。


年纪轻轻的王源,获得了常人一生难以企及的名望财富,还有向任何一种梦想快速趋近的资本。他说:“如果能再来一次,还会选择走这条路,为什么要平凡地过完一生呢?”


但他的自我实现感难以被家人理解。在家人眼中,他是比同龄人更累的孩子。


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成长经历,注定让家人对他的理解与他真实的需求之间有点距离。很遗憾的是,这部纪录片刚碰到了点人物核心矛盾,又跳开了。



因为这部纪录片最核心的诉求,还是给王源的粉丝看一个18岁大男孩的成人礼,而无意向我们展示王源这种错位感的成因。至于这个错位过程中的人,怎么被挤压,呈现怎样的反抗,乃至这个系统内部的奢华、浪漫与残酷,更加不是这部片子所要展示的。


这种取舍,或许是制片方的考量,但王源本人其实有未被展开的思考:“狙击手打中目标,就是应该做的;如果没有打中,这就是你的失误,做偶像也是一样。”


一次错失的破茧


王源转型走的路线是音乐方向。这条路竞争对手多,惊艳概率低,注定很难在短期之内有亮眼成绩出现,而选择在美国留学也就意味着与国内的关系网络会淡一点。这条路很难走,很有可能在作品打磨成功之前,就已经被遗忘。


王源必须把自己打破了重塑一遍。纪录片中,王源提到了自己:“(实力)没有那么好,但你要是特别好了,你也不用来学校了。”


但重新审视整部片子,总觉得说服力好像欠了一些,终极原因还是在于——“我”被放的过于巨大。


粉丝喜爱一位偶像,就会忍不住想了解他(她)更多;而偶像需要从粉丝的爱、鼓励中获得安全感。双方能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这种联动是最完美的。因此,“粉丝向”纪录片才会被很多人需要,对于粉丝群体,这是距离感的进一步弱化,窥探欲的进一步满足。


可对于粉丝以外的人来说,吸引他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审视,深刻共情与同理主角,片子最好的状态应该像剥洋葱一样呈现出人物不同的侧面,在作者创作意图、观众的需求与受访者的深思中给人以启迪。


已经成年的王源,其实早就知道对更广大的公众来说,自己形象扁平、被动甚至狭隘,是2D的——他极其渴望展示自己的3D一面。就像他在纪录片中所言:“我不要沙滩小岛马车和城堡,我只想有一天你能为我骄傲。”



可惜制片方依然不舍得把加在偶像身上的保护罩取掉,给受众一个破茧重生的青年偶像。这样一个被刻意剪裁、完全放大到近乎失真的“我”,何必要辛苦挤进纪录片这三分地,勇敢一点,叫自己“都市玄幻片”,不香?


当我们说到名人纪录片——这个在纪录片领域里占比很高的类型时,想到的几乎都是《不了神话:宫崎骏》《寿司之神》《寻找小糖人》以及Figure曾经推荐过的《Lady Gaga:五尺二寸》这样可以名垂影史的国外佳作。


如果给中国造星工业上非常特殊且重要的“三小只”拍出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让普通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些精致面容下隐藏的信息和情绪,理解年纪轻轻就经历的努力、大火、巅峰、低潮与回归,让看客的内心可以经历同样的喜悲,不仅对于偶像本身具有极高的宣传作用,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这样的纪录片也价值连城。


《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可惜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igure(ID:FigureVideo),作者:陈啾啾,编辑:鲜于,校对:许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