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18 15:23

经济危机,是货币被控制导致通货膨胀的结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白知识(ID:mingbaizhishi),原标题:《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再思考》,作者:朱海就(经济学学者,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基础概念:货币、通货膨胀与危机


在介绍哈耶克的周期理论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三个概念:第一个是货币,第二个是通货膨胀,第三个是危机。


第一个,货币。


什么是货币呢?货币是交易的媒介。要有信用,它才能流通。信用可以来自于国家,也可以来自于银行,或者个人,如果货币没有信用,那么货币就会失去交易媒介的功能。


真正的货币是金属货币,作为黄金白银的货币。我们现在用的都是货币替代品,其中主要是纸币,还有铸币,它们充当流通媒介,有货币的功能,但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其价值低于票面价值,它是“债”的凭证,是一种要求权。


货币替代品是债务人(包括政府和银行)发行的,又分为货币证券(凭证certificate)和信用媒介,分别对应于商品信用和流通信用(通货膨胀也称为“信用扩张”)


一些常见的货币,图片来源:Minutehack


货币证券是有100%现金准备的,即只能贷出它自己的资金和顾客信托它的金额。


信用媒介是指超出准备金部分的发行。货币证券和信用媒介被统称为“通货”,它们都在流通,我们无法区分一张货币替代品究竟是货币证券,还是信用媒介。


第二,通货膨胀。我们常说,通货膨胀通常被理解为物价的上涨,其实这个是错的。通货膨胀应该理解为通货的增加,也就是货币替代品的增加,因为我们现在用的都是货币替代品,不是金属货币。


更加准确地说,通货膨胀是货币替代品当中信用媒介的增加。货币证券对应于商品信用,是不能扩张的。人们往往把通货膨胀跟物价上涨联系起来,其实两者没有太大关系。物价下跌也可以是通货膨胀。


所以,通货膨胀要从通货而不是从物价本身角度去认识,通货多了就是通货膨胀。我可以给出一个数据,中国现在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数字是GDP的2.1倍,美国是0.9倍。


我们对“通货膨胀”的通俗理解:物价的上涨。但朱海就老师告诉我们,“通货膨胀”其实是“货币替代品当中那种信用媒介的增加”,图片来源:Dawn


第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所以认识经济危机要从通货膨胀开始。


我们通常把通货膨胀这个阶段称为经济繁荣的阶段,把经济危机这个阶段称为经济衰退的阶段。


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是由来已久的现象,早在古罗马、宋朝就有。历史上好像从来没有间断过。


二、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


商业周期理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首先是由米塞斯创立的,后来由哈耶克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20世纪经济学大师,奥地利学派第三代“掌门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和货币理论集中在他的四本书上面:第一本是1929年的《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第二本是1931年的《物价与生产》;第三本是1941年的《资本的纯理论》;第四本是1976年的《货币的非国家化》。


《货币的非国家化》是哈耶克晚年唯一的一本经济学专著。在上个世纪40年代之后,哈耶克就转向政治哲学了。他这本《货币的非国家化》试图提出解决经济周期的终极办法。


《货币的非国家化》,作者:哈耶克,译者:姚中秋


哈耶克的周期理论以米塞斯的周期理论为基础的。米塞斯在1912年就写过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做《货币与信用理论》。


在这本书里,他解释了货币和银行业务理论。他非常成功地把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理论用到货币问题,说明了货币价值的来源,并解释了经济的波动。


米塞斯创建了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研究所,也可见米塞斯对周期问题的重视,哈耶克是研究所第一任主任,是由米塞斯任命的。


哈耶克怎么解释经济周期问题?哈耶克认为,商业周期源于中央银行刻意压低利率,压低利率之后,信用扩张,信用扩张之后资本被错误分配。


哈耶克指出,人的储蓄是有目的的,个人的储蓄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在未来有更好的消费能力。这涉及到一个时间偏好的问题。


我稍微解释一下时间偏好。奥地利学派认为,在同等情况下,人都是喜欢现在,而不是喜欢未来。


比如,你中奖500万,那你肯定喜欢马上就得到它,而不是过一年再得到它,如果过一年再得到这500万,那你肯定要索取一笔额外的钱,这个额外的钱就是利息。


奥地利学派认为,利息源于时间偏好。这是奥地利学派对利息的一个独特看法,即一种主观主义的利息观。


时间偏好反映个体现在对未来的一个比较,即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比较。假如个体特别倾向于现在消费的,它的时间偏好就比较大,那么利率就比较高。


相反,利率就比较低。所以,利率的作用是调整跨期的活动,协调储蓄跟投资的比例。


概而言之,利息是调节现在和未来的重要信号。


政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就会操控货币,进行信用扩张,它的手段就是压低利率。在压低利率的过程中商品的价格被扭曲了,比如说生产要素的价格、产品的价格和汇率等等。


这些信号扭曲之后就会误导企业家的行动。比如,人为的压低利率以后制造出社会有充足的资源(储蓄)可供企业家投资的假象。企业家在这个信号的误导下就会进行大量的错误投资。


为什么说是错误投资,而不是说过度投资?


因为这些投资是没有真实储蓄为基础的,消费者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的购买意愿和能力。奥地利学派认为,只有真实的储蓄,就是真正的财富才可以被拿来投资。


人为创造出来的纸币是不能拿来投资的,因为它不代表真实的财富。这些虚假的信用进入到经济体系以后会把各种价格扭曲了。


我可以再举个例子来说明投资需要真实的储蓄。


比如,说荒岛上的鲁宾逊想要多捕鱼,那他要怎么做呢?他要怎么做才能多捕鱼呢?他要先制作有助于他捕鱼的工具,就是我们经济学上说的资本,比如说一艘独木舟。


但是,在制作这个独木舟的时期,他是不能捕鱼的,但是他还是要吃饭的,怎么办?他只能在平时就多储备一些粮食,比如野果或者鱼什么的,使得他在做独木舟的时候能够有粮食吃。


《鲁滨逊的生平与冒险》插图,由18世纪英国画家丹尼尔·多德绘制,图片来源:Wikigallery


但是,在“通货膨胀”这个例子当中,鲁宾逊拿到的只是货币而不是粮食,他买不到他需要的粮食,或粮食涨价使他不能买到足够的粮食。这他做独木舟的计划不能完成。


他的计划——他想多生产、多获得、多捕鱼的计划落空了。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烂尾楼什么的,比如以前海南经济危机的时候有很多烂尾楼,就是企业家终止他计划的一个结果。


奥地利学派对商业周期有一个比喻,就是沙滩上建大楼,就是指通货膨胀所刺激的那个生产是没有坚实基础的。


高银117大厦,位于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号称中国最高烂尾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概而言之,大量无中生有、被创造出来的货币进入到经济体以后,就扭曲了价格,使企业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刚才讲到,利率的提升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会触发危机。那么利率又是怎么提升的呢?是因为银行不愿意给企业贷款了。


为什么不愿意给企业贷款了呢?因为银行发现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经营出现困难表现为产品难以出售,利润下滑,它是之前信用扩张,生产结构被扭曲的结果。


利率提升以后出现信用的收缩,信用的收缩就是经济危机的体现。它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



奥地利学派认为,任何通过信用扩张而被放大的通货膨胀过程,迟早会被自发地、无情地扭转,并引发危机或经济衰退。


这时所犯的错误投资会显现出来,大量的失业将会出现,错误的投资需要被清算和重新配置。


所以在奥地利学派看来,经济危机不是一个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生产结构被扭曲的危机。通常经济学教科书都会说,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经济危机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结构扭曲的危机。


奥地利学派认为,如果是自由银行制度,那不会有通胀,也不会有危机。所谓的自由银行,就是政府没有干预货币和没有干预银行的那种制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假如银行大量发行信用媒介的话,那么它总是处于不稳定的地位。


这种不稳定源于银行的声誉很容易受损,而银行最珍贵的资产是自己的信誉。假如银行大量发行信用媒介,那就增加了兑现的需求,所以银行是很难做到信用扩张的。


换句话说,在自由银行制度下,有自动的机制制约银行信用扩张,使银行不敢滥发货币。


所以,假如政府没有对银行业加以干涉,那么大规模的信用扩张是不会发生的。相反,假如银行是受政府特殊法令管制的,有央行为商业银行提供后盾,那么就不再是自由银行制度。


当银行成为政府达成财政目的工具时,信用扩张就容易发生。


经济周期源于政府的信用扩张,人为干扰了市场利率,误导企业家的投资决策,从而导致资源的错配和浪费。这不仅是哈耶克的观点,也是整个奥地利学派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复苏意味着清理错误的投资。


还要说明的是,通货膨胀有财富分配效应,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大部分人关心的是价格变化。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货币被谁拿走,想想谁从通货膨胀中得到好处,一定是那些靠近权力的人,他们先拿到货币。


通货膨胀产生的财富分配是隐蔽的,有句话叫“五鬼搬家”。通货膨胀隐蔽地把人们的财富偷走,但却不容易被人察觉。


怎么才能够摆脱危机呢?奥地利学派认为,要彻底的消除政府对货币和银行的操控,才能摆脱危机。对此,哈耶克主张货币的非国家化,就是货币的私有发行。


那么怎么才能摆脱危机呢?


对此,哈耶克主张“货币的非国家化”,米塞斯主张“金本位”,建立100%准备金的银行体系。他们提出的手段不同,目的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货币应该脱离政府的控制。


三、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区别


我们下面再看一下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在货币和商业周期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不同观点。


奥地利学派认为,货币量的改变会影响到相对价格的变化,因为货币是非中性的。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同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不太一样,比如说房价在过去几十年上涨比较多,而很多普通商品的价格就涨得没那么多。


但是,芝加哥学派持有的是一种货币中性论的观点,认为货币会平均地进入到经济当中,货币数量对经济是不会有影响的。


所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就提出一个直升机洒钱的方法,以及根据经济总量来实现货币数量的增长,比如说经济增长10%,货币增长17%。


奥地利学派认为,价格不是一个水平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影响企业家决策的不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是相对的价格比值。


货币数量的微弱的变化都会造成相对价格的变化,就是说货币量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企业家的决策。


另外,弗里德曼虽然也是反对通货膨胀的,但是他不反对中央银行。他关注的是使货币总量达到一个最优水平,这样就把货币问题,也就是一个制度问题变成一个数量管理的问题。


奥地利学派是反对中央银行的,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制度问题,不是一个数量的问题。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哈耶克跟凯恩斯的争论。


哈耶克跟凯恩斯之间有著名的争论,他们两个有好的私交,但在学术思想上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俩之间的争论可以看作是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和马尔萨斯之间争论的延续。萨伊相当于哈耶克的位置,马尔萨斯相当于凯恩斯的位置。


哈耶克跟凯恩斯之间有著名的争论,可以看作是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和马尔萨斯之间争论的延续。图片来源:Center for Individualism


奥地利学派接受萨伊的观点,认为供给会创造需求,企业家在生产的时候就是为他人的产品创造了需求,所以总体上是不会出现过剩的危机。


而凯恩斯则接受了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危机是内在于市场本身的,市场本身就潜藏着危机的因素。


对于如何处理危机的问题,凯恩斯认为,发生危机的时候要进行刺激。奥地利学派认为,发生危机的时候,要让市场自发的力量发挥作用。奥地利学派是反对经济刺激的。


有些凯恩斯主义者推荐用通货膨胀来消除失业,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抱怨养老金缩水。他们不知道导致养老金缩水的原因,正是他们推荐的通货膨胀的政策。


在方法上,凯恩斯是一种总量管理的办法,哈耶克是一种制度主义的办法。哈耶克的理论是建立在价格理论和制度分析之上的。他的基本思想是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向,货币政策会扭曲相对价格,从而损害经济计划的协调。


凯恩斯认为,市场价格不能实现自身的协调。他对市场价格是没有信心的,需要人为的手段来纠正市场的失调。


凯恩斯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总是有失业和贫困的问题。


哈耶克关心的问题是,价格在稀缺的世界里如何协调不同的经济活动。


他们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其实跟我们信奉的大部分经济原理都是相悖的,如果我们遵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其实就意味着把我们所信奉的那些经济学原理都要抛弃掉。


比如说“决策是由个体做出的”这一原理。凯恩斯是不考虑个体决策的,他考虑的是总量。还比如“价格对不同活动的协调”这一原理,凯恩斯是不考虑价格的协调功能的。


凯恩斯跟哈耶克在观念上有个根本的区别,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国庆黄金周期间,旅游景点的游客很多,对此,有人建议多搞几个黄金周,认为这样可以刺激消费、刺激经济。这个建议成立吗?


究竟是节俭对经济有利,还是消费或者奢侈浪费对经济更有利呢?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节俭的悖论。


哈耶克给出的回答是:“收入的提高并不是来自消费者需求的保障,而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被用于投资的结果。”是真实的储蓄被企业家拿去投资,人们的收入才得以提高。


哈耶克在1941年《资本理论》一书中说到,对商品的需求不是对劳动的需求。这一原则是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最好的检验。


他认为,能不能理解这一个判断,能不能理解这一条,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合格经济学家的标准。


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刺激对商品的需求,从而来拉动对劳动的需求,也就是增加就业。当年熊彼特也犯类似这样的错误。


这种观点在局部均衡,比如说单个企业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这时对劳动的需求就是消费品的生产所引致的。


如果我们从单个企业,也就是从局部均衡推广到整个经济体,这种观点就是不成立的,因为这里存在合成谬误的问题。


对整个经济活动来说,增加消费支出就意味着要减少投资的支出。投资支出减少,就业需求就减少。所以,凯恩斯的“通过拉动消费来增加就业”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哈耶克认为,真实的生产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很多阶段构成的,增加消费品的需求就会损害距离消费最远的那些阶段中的就业,所以你不能说增加了消费需求就增加了就业。


生产是一个迂回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几个阶段就完成。所以,你刺激了一个阶段,你肯定会损害了那些远离你这个阶段的另外的生产环节中的就业。


凯恩斯追求的是总量,也就是追求宏观上的漂亮数据,比如说增长数据、就业数据。在通货膨胀之后,数据是好看了,但是经济的实际运行效果确是恶化了。他没有看到通货膨胀对实体经济的破坏性。


比如,我们看到通货膨胀之后,房价上涨了,但是房价上涨就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就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减少就业。很多企业发现,经营实业还不如炒房,他们就会放弃实业去炒房,那么生产活动就会减少,企业家精神就会被削弱。


所以,奥地利学派对通货膨胀的危害是有非常有洞见的。米塞斯说,通货膨胀是想把石头变成面包;哈耶克说,通货膨胀是骑虎难下,就是说,你一旦开启了通货膨胀,就很难再收手了,就好像骑到老虎背上了。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作者:彼得·德鲁克,译者:蔡文燕


四、产权与权力视角的通胀与危机问题


为什么说通货膨胀是一个侵犯产权的制度呢?


首先,我们看到,法币本身就是不符合私有产权原则的。法币的发行也会破坏产权。法币是政府人为的设计,不是自发产生的。


政府不断创造出来的法币,使人们手中的货币的购买力被稀释,财富减少,这样,通货膨胀就是隐性地侵犯财产权。法币本身是不合法的。这说明法币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其次,部分准备金的银行体系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政府的担保,部分准备金的银行体系是不稳定的,会被市场淘汰的。这里先不展开说。


不仅金融部门,非金融的权力部门也有通过通货膨胀来获取自己利益的强烈冲动。政府是最主要的非金融权力部门。


政府借助于自己控制的金融体系,通过发债或借钱,也就是通常说的印钞来获得货币比收税容易。地方债的数额为什么这么惊人,就是这个原因。


政府大量花钱导致通货膨胀和巨额债务,巨额债务引发政府对货币与信用的进一步操控,并一步步导向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当经济被控制时,事实上就是一种危机的状态。


在权力部门,没有人对借贷行为负责。我们看到私人企业家,老板借了钱还不了会跳楼,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但是,国企老总和地方政府官员因为企业或地方负债跳楼的例子,我们好像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不需要自己负责,就会导致大量的借贷,这样产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权力部门对应的是权力经济,而非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但是权力经济不是交换经济。交换经济指的是你只有为他人提供服务,你才能得到货币。所以,它本质上是商品交换商品,服务交换服务。


但权力经济不是先生产商品,而是先制造货币,再用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货币(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的购买力)去和他人交换商品。


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一方并没有创造出财富,不是财富和财富的交换。可见,在权力可以货币化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成为攫取财富的手段之一。


政府拥有印钞权,其实就是拥有了“合法地”割韭菜的权力。假如社会财富还比较多,权力收割不是那么厉害时,或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数量超过收割的数量,通货膨胀制造的危机不会暴露。


权力经济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几乎没有市场或几乎没有私有部门的经济,这是计划经济社会。在这种权力主导的社会中,社会财富是很少的。


比如,我父亲说70年代他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百斤谷子,相当于现在六十多斤大米,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填饱肚子,说明当时的社会物质极度匮乏。


这种权力控制的经济结果和通货膨胀的结果是很像的,都是经济危机的形态,也都是权力制造的结果。对前者来说,它不是由于信用扩张导致的危机,而是正常的生产被权力彻底破坏而导致的危机。


所以有人说,计划经济没有危机。这其实是个谎言,它只是没有通货膨胀导致的危机。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第二个是私有部门占一定比重的权力经济。私有部门创造了大量财富就会抵消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经济还能保持发展。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人为权力配置资源唱赞歌,说权力配置资源本身就是中国的优势或特色,这是对经济学无知的体现。


中国的私有部门创造了很多的财富、很多的商品,使得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虽然不排除也有汇率调控的因素,但是我认为,这个财富基础是主要的因素。


过去十多年,有些商品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但这种有一定私有的经济,也为权力部门通过通货膨胀,攫取私有部门创造的财富来实现自己的扩张提供了机会。


根据上面对金融体系和非金融权力部门这样一种区分,我们可以把经济危机分为这么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主要由金融体系本身导致的危机,比如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种是金融体系和非金融的权力部门共同作用产生的危机,比如说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


权力部门在这种类型的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说欧洲国家的福利制度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福利制度其实就是政府部门权力比较大的一个体现。


第三种类型是由非金融的权力部门产生的危机,比如说委内瑞拉和津巴布韦这些国家的危机。这些国家可以说还没有基础性的金融体系,它的危机主要是权力部门、政府部门自己导致的。


哈耶克认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1929年那种大危机的可能性其实已经比较小了。我认为这不是因为政府控制货币得当,而是私有产权制度抵消了法币体系的危害。


在私有产权不充分发育的国家,产生危机的可能性很大,危机的严重程度也很高。


综上所述,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法币体系与垄断的政府权力。法币体系是政府权力控制货币的体现,而垄断的政府权力也借助于法币体系来实现垄断。所以,通货膨胀的危机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正当的权力制造的危机。


结语


总结一下哈耶克的周期理论:经济危机不是市场自发产生的,是政府控制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的结果。通货膨胀导致投资错误,使生产结构发生扭曲,并产生虚假的繁荣。


要注意的是,不是经济学家希勒说的“非理性繁荣”,而是通货膨胀产生的虚假繁荣。经济危机和理性或非理性没有关系,经济危机是货币现象。当这种错误的投资被集中清算时,产生经济萧条,经济危机爆发。


奥地利学派的一个基本看法是货币应该独立于政府权力,货币不能够成为政府实现目标的手段,被权力控制。


货币的国家化是自由社会的终极敌人。政府操控货币来实现宏观目标是“人定胜天”的做法,经济危机的出现是对人定胜天的否定。


经济危机的出现也说明经济确实是有客观规律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白知识(ID:mingbaizhishi),原标题:《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再思考》,作者:朱海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大 家 都 在 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