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24 15:26

扎堆出现的9分国产剧,真正好在这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贾小凡,题图来自:《沉默的真相》剧照


题图里叫江阳的男人,如果你还没在朋友圈里见到有人为他哭泣。


那你可能错过了今年口碑最佳的国产剧——《沉默的真相》。


开播一周以来几乎没见到几个热搜,但评分从8.8爬到9.2,确实不多见。



这剧究竟神在哪儿?先按下不表。


我看完之后更好奇的是,强烈地感受到最近几年的出色国产剧有一个共同点:


审美支棱起来了。


从开创了国产犯罪剧惊喜的《无证之罪》《白夜追凶》;


到今年引爆全网的《隐秘的角落》,“被营销Angelababy耽误了”的《摩天大楼》,再到《沉默的真相》。


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犯罪悬疑题材,剧情精彩复杂,演员表演精湛。


但如果深究的话,却不止是“技术做到位了”而已。


1. 这届高分剧“审美”好在哪儿?


在这批好剧出现前,关于“国产剧审美滑坡”的批评我们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曾经我们批评的是什么?


简而言之,是一部剧在视觉和文本上的偷奸耍滑,是“你在侮辱我的眼球和智商”。



但是问题来了——当这两年的热播剧正肉眼可见地把自己掰回观众喜欢的正道上,仅仅改正了这些弊病,就代表创作上的审美升级吗?


没有那么简单。


于正的《延禧攻略》玩起了莫兰迪色调,《三十而已》的顾佳们有了时尚丽人气质、也关注了都市女性生存现状;


观众会真情实感地追,却很难像惊喜于《隐秘的角落》一样由衷地赞叹一句,“国产剧的审美终于上来了”。



回过头来想想,有些剧只是一部“爆剧”但难以成为里程碑式的“好剧”,或许是因为它太急切地想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简单到不需要太动脑子的剧情,粗暴地撩拨情绪,直白地制造人群与人群、标签与标签之间的对立。


你需要发泄什么痛点,我给你机会就是了。


一部部住在热搜上的国产剧,对此屡试不爽。


但一部有审美追求的好剧,不可能让这一切发生得太过轻易,不可能只和观众之间是“互相牵着鼻子走”的关系。


许多观众对《沉默的真相》的好评,集中在它的“克制”上


就拿最近最火的《沉默的真相》来看看——


它好在哪儿?


最基本的,是它用专业主义的精神,讲好了一个在荧幕上引人入胜的故事:


几批不同的人,跨越7年,追寻女学生被侵害的真相,为一个冤死的青年翻案,与背后作恶的势力不断抗争。


片中常出现这种“框子里的人”式构图,暗示剧中人物的困境


但更好的是,又用一点理想主义的坚持,让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故事,不是一个拍出来只为了取悦或迎合以获得流量的东西而已。


导演陈奕甫和作者紫金陈都认为,它的底色是“正能量”。


可贯穿全剧的灵魂,却都是在讲它见不得人的那一面:


代价。


在这个跨越7年的追凶过程里,没有一个心怀正义的“好人”是完好无损的。


一切案件的起点——在山村教书的青年侯贵平,为了举报揭发强奸女学生的势力,惨遭诬陷与杀害。


他为自己单纯而天真的正义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年轻有为的检察官江阳(白宇 饰)偶然卷入其中,经过了迟疑和犹豫后,最终还是选择踏入这滩黑水,为被冤枉的侯贵平翻案。


起初观众和他都以为,代价或许只是暗处之人的威胁和阻挠。



却没有料到,他对真相和拒绝被腐蚀的坚持,换来的是被诬陷入狱、妻离子散。


出狱后,一场因为丢了钱包而彻底崩溃的戏或许足以让扮演者白宇在今年的演技提名中获得一席之地。


让江阳崩溃的,何止是丢了钱包。


为了一个本不相干的人,一个虚无缥缈的真相,和扼住了喉咙的无形的手,他丢了健康年轻的身体,天之骄子的傲气,和整个本该光明的人生。



不止江阳,和他一同艰难推动翻案的人都是并无势力、却甘愿为了一个真相而在暗处“白夜行”的人。


剧情的最高潮,正是他们在极度绝望中的孤注一掷——


生命、名誉、自由,统统可以成为那个“代价”,只为把公道暴露在太阳的审判之下。


哪怕策划这个最终局的手段本身,也越过了正义的边界。



几个月前的《摩天大楼》播到后面时,其实曾试图探讨过类似的问题——


在“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之间,如果坚持了前者,那么后者很有可能荡然无存。


当时《摩天大楼》的结局如果就停在“好人坐牢,坏人逍遥”,观众可能会气到狂打一星。


它最后以一个并不能算多高明的反转收尾,好歹是慰藉了人们心中朴素的正义感。



但《沉默的真相》把对“追寻正义的代价”的追问,坚持到了最后。


这里不剧透,但其实观众在前10集持续不断的压抑中能料到——


这注定不会有一个酣畅淋漓的、让观众长出胸中一口恶气的结局。


就像剧中人每一次对于司法公正、司法尊严的呼唤,背后都必然有相信它的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事实。


何其讽刺。


但二者的对照,又恰恰是《沉默的真相》能在立意上比别人多迈出一步的关键。



再往上追溯,《沉默的真相》为什么能带给观众这样一个底色浓重的故事?


或许因为它本就是作者紫金陈的推理宇宙里唯独要坚持的、带有个人色彩的一次表达。


在紫金陈的访谈中,他多次强调写故事就是为了“好看”,在技术上做到极致;


但唯独原著《长夜难明》的诞生,和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


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中,某些无形的“代价”也一直与之为伴。



剧中的时间脉络,是对追寻司法公正的接力。


剧外,也仿佛是一场对于追求好的创作表达的接力。


从原作者对一个命题的执念,到懂得尊重内容的制作团队,再到观众。


最终这一环上的人不是傻子。《沉默的真相》这样的作品越多,我们心里的一道线也越清晰:


国产剧的审美水平,真正是该被什么拉高的。


2. 好剧是无法被“套路”成就的


随着一批气质相似的好剧集中出现在悬疑犯罪领域,有一种担忧也出现了:


新型“国产剧高分密码”是不是也出现了?


只要改编个国产悬疑小说,请几个经常串片场的实力派演员,揉一点吸睛的社会议题……


就豆瓣8分打底、9分有望了?


也有人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疲劳了


这样的担忧,其实有些低估了这届国产好剧异军突起的真正原因——


它们无一不是在完整专业的影视工业链条基础上,多创造出了一点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


《沉默的真相》对正义的大声追问有多难得,自不必再多说。


就算只是对江阳这个角色的塑造本身,都填补了近些年现实主义电视剧中一个巨大的空白:


一个理想主义被西西弗的巨石碾碎的、献祭式的人物。



被吹爆的《隐秘的角落》完美吗?不完美,至少它摇摇欲坠的最后几集不能征服所有人。


可是它在近些年独一无二的,是将小孩与大人之间纠缠的人性之恶刻画到了一种极致。


三个灵性小演员和秦昊之间让人欲罢不能的表演张力,更非随随便便靠谁是当红的、有流量的便能做到。



更不要说前Joyside乐队出身的导演辛爽个人风格强烈的音乐取向,带火了一整个OST歌单。


这之后才让多少观众突然意识到,一部剧能用心思抠出花儿来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


另一边的《摩天大楼》,其难以复制的内核在于创作团队对女性议题的理解,比单纯堆积令人焦虑的问题更高明一些。


剧中公认塑造得最好的女性角色不是象征着“真善美”的女主角钟美宝,而是人生满是“污点”的她的母亲,钟洁。



17岁早育,单亲妈妈,依赖着皮囊做贩卖青春的歌女。


带着孩子改嫁,老公入狱之后又继续想办法依附男人。


坚硬的现实让她无法不把人生建立在对钱的算计上,人性的软弱又让她难以逃离家暴的泥淖。



这个人物在剧里没有喊过一句口号,也贴不上什么典型的标签。


她的存在方式直戳伤口溃烂的最底部,而非只是在伤口上刻意撒盐。


区别在于后者可能只是一股邪火上头,必须要揪着一个靶子大骂出口。


前者指向的是令人窒息的结构性困境,让观众有切肤之痛,却不知向何处宣泄。



所有这些真正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都不是用“赚快钱”的思维能轻易获得的。


它们是创作者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艺术追求等等多个维度的高度凝结,以视听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最后,让观众获得了真正的审美体验,而非只留下了强烈刺激或浑浑噩噩过后的空虚。


如果真的有人以为现在犯罪悬疑大热便可以照猫画虎地炮制出下一个爆款,那可真是大错特错。


《沉默的真相》们的走红和口碑,是时候让从业者和观众都意识到一个被国产剧随意践踏了很久的东西:


套路可以被轻易模仿,塑造审美的过程不能。


什么都可以被轻易复制,对审美的理解和追求不能。


3. 想复制出一个“宇宙”,往往就是崩盘的开始


当然,担忧粗制滥造版《沉默的真相》跟风而来一定是有道理的。


毕竟“什么题材火了就一股脑拍啥”,这局面我们确实不是一次两次地见。


与之相应,这批好剧背后有一个鲜少被关注的点,其实是值得庆幸的——


导演都很年轻。


《沉默的真相》导演陈奕甫、《无证之罪》导演吕行、《隐秘的角落》导演辛爽、《摩天大楼》导演陈正道、《在劫难逃》导演五百、《白夜追凶》导演王伟。


全部都是80后,最年长不超过40岁。


年轻意味着,除了出名很早的陈正道,其他人在此之前几乎没有过品质与知名度兼具的代表作,没有尝过“大获成功”的甜头。


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机会跌入“自我复制”的诱惑和陷阱。


《在劫难逃》和《白夜追凶》导演,2016年曾合作执导过《画江湖之不良人》网剧,当时口碑反响不错


这届国产剧其实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比起你一部拍得烂,更怕你拍好了一部之后,后面全试图玩这一套。


试图建立一个“宇宙”,往往就是玩砸的开始。


《白夜追凶》的白夜宇宙,今年就差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苦等白夜2的观众抱着看衍生剧的期待点进去,最终忍无可忍地退了出来,张译的演技也没能挽救。



对它的批评,基本集中在剧本漏洞太多、戏剧张力疲软,破案不好好破,也没有和家暴、留守儿童等社会议题得到平衡。


和《白夜追凶》身处同一个宇宙,却似乎完全忘记了前者大受好评建立在什么之上。


官方吐槽最为致命


不止犯罪悬疑剧。越是能把创作简化成公式的剧,越容易落入这个陷阱。


用《欢乐颂》击中了都市丽人痛点的正午阳光,能再复制出《欢乐颂2》《都挺好》《我叫余欢水》,却也越来越落入创作套路化的批评:


“一百个人的共鸣都往一个人身上堆,主角是行走的论坛吐槽帖,其他角色都是迫害ta的工具人。”


柠萌影业今年的两部热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也是极为相似地“从热搜中来,到热搜中去”。


以至于看到下面还要继续四十、五十的消息,观众都开始先怕了:“不会又要天天被一个个CUT气死吧?”



观众对此颇有微词,其实有点像有些短视频风潮被指“土”的根本原因:


并不在于内容绝对水平的高低,也不在于谁品位更优越。


而在于重复,在于被复制的只有模板,没有崭新的灵魂。


电视剧其实也一样。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倒一倒,用一样的思路去审视那个被怀念的国产剧黄金年代。


我们会发现,被念念不忘的“国产老剧的好审美”,其实从来不止于它的画面、服饰有多考究。


那些在不同题材和类型的分类里站在“鄙视链”上端的作品,同样是建立在其无可复制的创作内核之上。


《大明宫词》,国产剧的美学珠穆朗玛峰,在宫廷架构里搞莎士比亚风和悲剧美学的大胆,至今无人能匹敌。



《我的团长我的团》,完全跳出了抗战剧最喜欢的宏大叙事和二极管思维,少见地深刻反思战争中的人性、追问家国命运的悲剧根源。



《大明王朝1566》,不流于肤浅的“斗”,胜在还原历史的纠葛中洞见政治的本质。



你看,所有能在国产剧史上留下姓名的经典之作,都不曾是因嗅到了跟风的利益而来。


更重要的是,鲜有后来者能跟得起它掀起的风。


如今,因为一批犯罪悬疑剧的涌现,风似乎又有了要起的苗头。


对于苦苦等待它的国产剧观众来说,人们不敢奢望太多,只能期待它是一个好的开始——


好不容易在风中舞出姿态的创作者,别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好不容易才攀上了高处、占据了人们一点视野的东西,也别因风一停就骤然坠地。


尽管我们不知道距离下一部《沉默的真相》出现还有多久,但至少,希望它唤醒的那种国剧审美标准。


能对当下这个“只有复制、没有创作”的环境,影响得更久一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贾小凡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