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A股总市值约100万亿,其中30%是产业资本,基本被锁定,相当于市场上可“卖”的“货”为70万亿市值。
M2为311万亿,就算只看可投资的钱,M1中的企业存款32万亿,加上个人定活期存款136万亿,再加上13万亿货币类基金,“钱”的总量远远超过“货”。
“钱多货少”是所有股票市场必然存在的现象,当然,这些钱只是理论上可买,实际只有一小部分会进入股市,这个比例代表当前市场的风险偏好,A大部分提振股市的政策都旨在提高这个比例。
由于M1/M2是宏观经济指标,跟GDP规模有关,所以它可以变成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市值与GDP的比例”,也就是所谓的巴菲特指标。
所以巴菲特指标其实就是“钱货比例”,巴菲特指标越高,代表市场整体估值偏高,代表市场风险偏好越高,如果还原到“钱货关系”,就是一国的钱不足以支撑当前的市场规模。
顺便说一句,巴菲特自己已经不用“巴菲特指标”了,因为美国上市公司现在赚的是全世界的钱,美股吸引的是全世界的资金,所以打破了“钱货比例”的天花板。
其他所有股票市场,包括A股都不具备这个条件,中国的资本管制可以让小票估值虚高,但大票的估值仍然受到“巴菲特指标”的约束。
“钱货关系”其实就是股票价格的供需关系:
钱是需求——投资需求
货是供给——上市公司的供给
在价格玄机系列的第一篇,我从数学的角度,介绍了基于数学规律的投资方法,以及投资者的心理波动对这些方法的应用产生的困扰,而第二篇,我将回归价格的经济学层面,从供需与竞争层面,理解股票价格与证券市场的一系列现象。
而钱多货少,正是这些理解的出发点。
三、货比货
“钱多货少”,钱不光可以买股票,还可以买其他投资品种,以及任何商品,这就引发了钱货之间的两重关系:
关系1、钱与货之间的选择
关系2、货与货之间的竞争
一切宏观现象,都是从这两个关系出发,而宏观最核心的两个分析因素:一个是利率,另一个是经济,也分别对应了上面两个关系。
当利率为宏观主导因素时,就是“关系1”,钱与资产的选择,比如美股市场这两年,大部分时候都是美元涨,大部分资产跌——钱涨货跌,美元跌,大部分资产涨——钱跌货涨,这个关系如果从传统金融学视角解释就是“美元是分母,其他资产价格是分子”。
如果当前的宏观由经济为主导因素,那就“关系2”,即各资产之间的竞争,最典型的是股债跷跷板,股票涨债券跌,股票跌债券涨,比如A股这两年,核心矛盾是经济,货币政策是调节因素,大部分时候都是股债跷跷板。
那为什么以经济状况为主导因素时,各资产之间会出现此消彼涨呢?
股票在面对与其他投资品种和消费品的竞争中,有一个很大区别:大部分的商品价格有下限,而股票价格没有上下限。
以商品期货为例,期货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可以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人倾家荡产的高风险的投资毒品,一定要敬而远之。
实际上,就价格的构成而言,期货基本上没有什么泡沫,价格涨跌都是跟着实际商品价格走,而实物价格都是代表真实的买卖。所以期货是和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产品,而大宗商品现货价格如果短时间跌20%,行业的天就要塌下来了。
期货唯一的风险来自于高杠杆,但这并非是品种本身的风险,而是一种操作风险。
所以商品期货价格的一个特点是“下限不低”,商品的下限由生产企业的“现金流成本”决定,生产需要组织资金,很多商品在特殊时期可能低于制造成本,但如果现金流断了,就无法生产了,供给出现自然淘汰,改善供求关系,所以生产企业的“现金流成本”是商品价格的铁底,这个价格底不会太低。
当然,企业的产能退出有一个时间,商品市场的熊市后半段,经常会出现长期“磨底”现象,就是价格从“涨一跌二”到“涨一跌一”到“涨二跌一”,正是不同成本企业分批达到“现金流成本”而不情愿的退出,像橡胶这种长周期商品,底部有时候长达数年。
其他投资标的,包括债券、房地产,甚至消费商品,价值都与商品类似有“下限不低”的特点,唯独股票的价值有非常大的弹性。
股价的弹性来源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现在的企业大部分有杠杆有复杂的投资结构,可以将复杂的财务报表掩盖长期亏损,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价值最终的归宿就是“退市归零”,就算是巨型企业,也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倒闭。
股票与其他商品上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对“钱”的竞争,在经济上行周期,股价“上限更高”的特点,吸引了更多资金的加入,而下行周期,股价“没有下限”的特点,让一部分资金流入其他市场。
正是这资金的流动造成了股票估值的波动,商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只要没有交割限制,升贴水很少超过10%,而股价的估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贴现,一般都是净资产的一倍多到几倍、十几倍,这么大的区间提供了股价涨跌的巨大弹性空间。
股票估值的波动并不完全是自身的原因,更是“货与货之间比较优势”的变化。
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不但不同资产有对“钱”的竞争,股票内部也存在着竞争。
三、股票比股票
前面我提出,美股打破“巴菲特指标”的一个原因是吸引了全球的资金,但钱可以进来,“货”(上市公司)也可以进来(上市),比如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都在美国上市,为什么打破“钱货关系”后,钱比货更多了呢?
这里就是有了“钱比货多”引发的资源配置总量——货比钱更稀缺。
货比钱更稀缺,更确切的说,是优质上市公司比资本更稀缺,优质上市公司比一般的公司更稀缺。
股票资产内部也有竞争,最典型的是优秀公司与平庸公司的竞争。
这些都不难理解,优秀上市公司=资本+高性价比的资源+领先的技术+卓越的管理。
证券市场本质是中介业务,撮合钱与企业,优秀上市公司喜欢到流动性好的市场上市,以获得更高的估值,而股票市场又需要优秀的上市公司吸引全球投资者,增加流动钱,由于“货比钱更稀缺”,所以一个市场能够吸引的企业上市的数量决定了这个市场的规模,也决定了这个市场的可投资深度。
由于股市天然对本地企业有吸引力,所以本国企业强的,股市自然也弱不了,这是美国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股市,成为全球大盘指标股估值最高的市场的原因。
而中国作为全球500强企业数量排名第二的国家,再加上资本管制,理应也能有相应的优势;而且美股的大部分股票也都是“平庸之股”,罗素2000成份股中,今年亏损公司占比高达43%,而中证2000公司中亏损公司不到三分之一。
为什么A股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不但不如美国,甚至还不如印度日本呢?
问题出在我们的资本市场对“优秀企业”的定义标准上,并不符合投资者的要求。
什么是优质的企业?除了规模毛利率这种财务指标,除了业务垄断性、产品护城河这些业务指标,除了企业管理公司治理这一类管理效率指标,更重要的是回馈股东的利益。
A股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上市公司导向于战略竞争性的高科技行业,服务国家战略而非股东利益。
对优质企业的定义,国家与股民是不同的,这也是A股对“耐心资本”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国家想要提振股市,只能任由游资利用各种“伪高科技题材”吸引散户资金,维持虚假繁荣,可又担心这种脱离估值的板块反复炒作会引发类似2015年的危机,总是处处设防。
所以有人质疑,为什么没上市叫“专新特精小巨人”,上了市就叫“炒小炒差炒概念”?因为创新本来就是沙里淘金,科技类企业上市就是以“为国筹资”为目标,而非回报股民。
反观港股,今年行情稍好一点,很多翻倍的公司,都是当年上不了市的限制类行业,以及等不了排队时间的非鼓励类行业,比如泡泡玛特、心动公司,比如老铺黄金,还有一些当年不让上市现在不想上市的,比如米哈游。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资本管制,人为加大了“钱多货少”的供需失衡,A股的股价信号被强行扭曲,没有让资本产生合理配置,优质企业遍地的港股,估值失血,而A股企业虚高的估值,又吓退了国外的资本。
当然,管理层也意识到要解决融资的证券市场不可持续性的问题,要求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回购等回报股民的力度,要求低估值的指标股企业加强维护市值。
现在看,这些不只是口号,而是落实到各地证监局的任务,有望从明年开始产生积极的作用。
所以A股在大量的伪成长伪科技之外,至少未来会有一批“真分红”的价值股。虽然没有解决“融资市场”的问题,但至少划出了一块“投资市场”,前者可以短炒,后者可以长期配置,虽然很割裂,但至少平衡了国家利益和投资者利益,A股未来几年的投资价值大概率也是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