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编辑:Luna,作者:Timo,题图来自:AI生成
2024年,所有的3C数码新品基本都绕不开“AI”这个词,更具体地说,是绕不开AI大模型。而反过来说,AI大模型也脱离不了硬件,毕竟任何新产品都绕不开3个质问:落地场景究竟是什么,怎么样被市场接受,和怎么赚钱。
由于它们的高度相关性,因此这篇年度总结,将同时包括AI和3C数码。
上一次科技产业转型时,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拔地而起。与此不同的是,AI大模型浪潮中的玩家,很多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巨头;即使是OpenAI和Anthropic背后,也始终有微软和亚马逊的角力。这些大公司在充满不确定的AI领域砸下天价赌未来,并且在2024年初步摸索出各自的方向。
今年大部分高热度的产品出自大公司,但不少创业公司同样亮眼。多样的产品让今年的使用门槛大降且产出更上一层楼,甚至普通人都可以利用AI大模型创造文字、图片、代码乃至智能体,也有很多生产力工具诞生。在硬件上,目标是取代手机的AI硬件和全新的交互设备,也正在酝酿着AI对全世界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变革。
沿着公司和产品这两条线,我们一起回看AI&3C领域所发生的事,呈现了哪些逻辑与趋势。
一、在不确定性中狂飙的大公司
英伟达&台积电:敌在本能寺
对于这两家整个科技行业的最终Boss来说,他们的对手已经不是竞品,而是更大、更神秘的一些力量。
英伟达和台积电,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整个科技行业的最终Boss。英伟达在2024年推出了新一代GPU产品,包括基于Hopper架构的H200和Blackwell架构的B100。推出后都供不应求,预计明年情况也是如此。
而英伟达的主要代工方台积电同样稳坐钓鱼台,3nm制程的产能开始爬坡,其代工的iPhone 15 pro也已经上市,同时2nm制程预计能够在2025年投产,目前台积电2nm工艺的试产良率已超过60%,相比于麻烦不断的主要竞争对手Intel和三星,称得上“遥遥领先”。
台积电在德国萨克森邦和美国亚利桑那设厂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麻烦。而英伟达在6月市值达到3.34万亿美元之后,下半年陆续经历美国司法部和中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反垄断调查。作为如今俯瞰众生的两大巨头,他们的对手不是竞品。而是更大、更神秘的一些力量。
OpenAI & Anthropic:预言大师
这两家彼此的竞争的意义除了技术上的进步,更在于释放出很多AI领域的发展信息,让更多人参与到讨论中,一窥未来的面貌。
“我们可能在几千天内就会迎来超级智能”。——Sam Altman
“强大AI最早可能在2026年到来,在生物等领域的纯粹智力方面AI甚至能超越诺贝尔得主。”——Dario Amodei
差不多前后脚的时间,OpenAI和Anthropic两位CEO分别表示了对AI未来的看好。我们无从得知他们是否指AGI很快到来,这两家全世界最懂营销(褒义)的AI公司,今年都有重量级发布并延续着从资本市场到消费市场,每个人对于AI的高预期。
OpenAI一点点掏出了自己口袋里的好东西:年初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随后是多模态模型4o,然后是具有推理能力的o1,年末的12天12场发布会,在现有产品进化的同时,还掏出了新一代推理模型o3。
Anthropic同样在今年发布了Claude 3和Claude 3.5 Sonnet。同样在今年发布了,根据使用者的反馈来看,很多具体场景下(比如写作),甚至比OpenAI的产品更加好用。同时Anthropic还进一步规范了其扩展政策和AI安全级别分类,在今天的市场眼中,其安全性相较OpenAI更好。
这两家彼此的竞争的意义除了技术上的进步,更在于释放出很多AI领域的发展信息,让更多人参与到讨论中,一窥未来的面貌。
苹果&Meta:AI时代的生活方式提案
苹果和Meta从2024年开始,以自身的产品开始塑造AI生活方式的可能。
苹果和Meta今年都在硬件上拥抱AI,但是市场的反应并不一致。Vison Pro在一段热门之后销量遇冷,而Ray-Ban Meta眼镜则作为潮流品畅销。头戴式眼镜也成为目前最被看好的未来AI硬件品类。
苹果在最新款的iPhone 16系列,以及iOS 18.2之后的系统中集成了Apple Intelligence,整合ChatGPT,带来Siri对话、图像处理、相机应用和写作等智能效果显著提升。
Meta则在发布VR头显Quest3的同时推出了概念眼镜Orion,展现了未来智能眼镜的完全体形态并且预计2027年发布。
自从大模型热潮以来,AI除了以聊天机器人形式开始成为生产力工具、Chatbot作为一种尝鲜概念和生产力工具之外,具体对“实体生活”的影响依然很有限,苹果和Meta从2024年开始,以自身的产品开始塑造AI生活方式的可能。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软硬结合的AI功能,将在2025年进入我们的视野。
高通&英特尔Intel:AIPC未完成
年初高举高打的AIPC,前路变得异常迷茫。
今年对高通来说不能算是一个太好的年份,但是在Intel的衬托下,似乎又没有那么差。
从年初开始,两家就开始在AIPC的概念上明争暗斗。英特尔去年发售的Meteor Lake首次集成了独立的AI加速引擎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主打端侧AI任务处理。随后包括联想YOGA Pro 7和华硕灵耀14 2024等产品在今年年初上市。
AIPC的营销起到了一定效果,根据IDC数据,PC市场在今年一季度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1.5%,二季度同比增长3%,有一个不错的开始。但从三季度开始,出货量开始下滑2.4%,而Intel二季度净亏损16.1亿美元,业绩不达预期,股价单日暴跌26%,随后陷入管理层动荡、裁员等巨大的危机之中。
相比之下,高通在手机芯片、车机等领域的表现仍然出色,2024财年实现近332亿美元营收,甚至试图收购老对手和朋友Intel。但与微软深度绑定的AIPC领域,同样走上了黯淡之路。虽然发布了骁龙X Elite和骁龙X Plus处理器,并且推出了一些PC产品,但在整个Windows PC市场中,采用骁龙X系列的设备所占份额仍不到1.5%。同时今年10月,面向开发者的骁龙开发套件也突然取消。让年初高举高打的AIPC,前路变得更加迷茫。
谷歌:年末大逆转
年末的重大发布显示谷歌实力仍在,但官僚主义带来优秀人才的流失,或许让他们仍然很慢。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市场对于谷歌在AI领域进展的怀疑达到最高峰,很多媒体已经开始论断谷歌在AI领域乃至整体创新上的落后。甚至CEO Sundar Pichai也承认,AI的流行是他始料未及的。
但谷歌毕竟底子厚,在今年下半年,陆续推出的在线工具NotebookLM、Gemini 2.0以及量子芯片Willow给谷歌注入了强心剂。Willow发布后五天股价涨幅达到13%,在年末逆转舆论。
但谷歌内部的管理问题似乎依然存在。比如NotebookLM爆火之后,其核心团队集体离职。其被爆出来过的官僚主义问题,使优秀的人才即使在内部做出了好东西,也难以留在谷歌。或许这也是谷歌实力仍在,但显得很慢的原因。
国产AI:性价比与市场争夺战
以“性价比”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正在中国悄然上演。
无论是因为大模型发展稍晚、算力资源的缺失还是市场环境等因素,中国的大模型厂商在2024年,走上了一条围绕“性价比”的道路。
最近以“AI界的拼多多”而广受关注的Deepseek-V3,在14.8万亿高质量文本数据上进行了预训练,训练成本约为557万美元,671B大模型训练只需此前算力1/10。其性价比优势代表了出国产模型普遍的优良的工程效率。
而价格战上的性价比就更离谱了,2024年5月,字节跳动率先在国内发起大模型调用成本的价格战,其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的定价仅为0.0008元/千Tokens,约0.8厘即可处理1500多个汉字,比行业平均价格低99.3%,引发市场震动。
随后,阿里云、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相继宣布旗下大模型API的降价措施,部分模型的价格降幅高达97%,甚至推出免费版本,以争夺市场份额。受此影响,OpenAI和Anthropic同样开始降价。
而为了争夺AI应用入口的位置,AI应用的广告投放也水涨船高,根据博主“互联网的那点事”今年10月的统计,KIMI在10月的前20提案就投放了1.1亿人民币的广告。客观上,大规模投放也让AI应用真正开始在C端人群中普及,并逐渐在搜索、写作等场景上,开始替代一些老应用。这种烧钱的趋势,以及AI替代的趋势,将在2025年进一步上演。
图片来源:互联网那些事
二、摸着石头过河的AI硬件
那些失败的AI硬件
Rabbit和AI Pin为代表的AI硬件,可能是今年一开年,对于AI的一场大暴击。
Rabbit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吕骋曾创办渡鸦科技,并在百度担任过重要职务,背后的投资方包括昇阳创始人之一的维诺德·柯斯拉的基金。AI Pin更是得到了Sam Altman萨姆·奥特曼本人的投资。这两家AI助手式的产品无论在创业团队和投资背景上都堪称豪华,但最终产品表现事与愿违。
到今年9月,仅有约5000名用户每日使用Rabbit。而AI Pin仅上市一个月,其公司Humane的创始人已开始考虑出售公司,原因正是AI Pin的市场表现不佳。
未来AI硬件在脸上吗?
未来面向大众市场、会普及和通用的AI硬件,将围绕在脸部周围;而面向利基市场,侧重于一种垂直功能的AI硬件,形态或许千奇百怪。
在很多AI硬件还在苦苦挣扎的时候,Ray-Ban与Meta合作推出的第二代智能眼镜的爆火,让今年AI硬件的走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Ray-Ban Meta的第一代产品表现不佳,因此可能连扎克伯格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款2023年9月公布的二代产品会带来热潮。第二代Ray-Ban Meta相比一代最明显的进步是录像更清、续航更长,摄像头为1200万像素,支持1080p高清视频录制,录制时间由30秒延长到60秒;以及搭载5阵列麦克风,并借由Meta AI助手的引入,能纯靠语音控制拍照、录制、导航、发送消息等复杂任务。
而并不惊为天人的技术进步,带来了体验的全方位升级,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截止2024年9月,Ray-Ban Meta第二代已经突破300万台。
这种破圈也使很多创业者看到趋势,前魅族副总裁李楠曾在播客节目里透露,创业圈因此认为未来AI硬件形态会集中于脸部周围,如眼镜、耳机、胸针纽扣等。
市场也确实这么发展,今年许多热门硬件,无论是苹果Vison Pro,还是字节推出的Ola Friend,以及星纪魅族、闪极推出的各类眼镜,都是围绕在脸部周围的产品。
然而在脸部之外,也能看到,专注录音领域的Plaud、专注在健康监测的Oura Ring智能戒指和WHOOP 4.0智能手环,都得到了不错的关注度。
与一句简单的“AI硬件还扑朔迷离”相比,我更愿意针对今年智能硬件趋势做这样一句判断:未来面向大众市场、会普及和通用的AI硬件,将从围绕在脸部周围的设备中产生;而面向利基市场,侧重于一种垂直功能的AI硬件,形态或许千奇百怪。
那么,不AI又怎样?
今天的智能工业革命并不只有AI,还有模块化供应链、柔性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协同发展,这让更多的品牌有了突破传统业务的可能。
今年是AI全面“入侵”硬件的一年,但并不意味着,今年只有AI硬件。
年初的CES 2024上,美国初创公司Augmental首次公布了用嘴控制的鼠标MouthPad,它通过齿模技术将触控板嵌入用户的上颚,使用户能够用舌头控制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而9月的Meta Connect 2024上,随Orion眼镜一起出现的,还有EMG腕带,可以完全通过手势来控制AR眼镜的显示操作。
图片来源:augmental.tech
在电容屏带来的触摸操控之后,已经有近20年没有真正意义上交互技术的革命,这两款今年公布但还未售卖的产品,寄托着我们能解放双手的期望。
同样是9月,华为三折屏上市。虽然手机是一个很多人认为已经玩不出花样的品类,但华为还是玩出了新花样。这个类似“奏折”效果的设备,屏幕材质选用高强度柔性OLED,具备出色的显示效果和耐用性,将原本平板和手机两个品类合二为一。手机圈子也许久未见地玩起了三折叠屏的梗。它的存在证明,在已经略显“古老”的手机品类上,由于其泛用性,仍然能有巨大的创新空间。
而一些更“古老”的3C电子厂商,也在整一些新活,比如戴森。
此前戴森的产品看似品类众多,其实大都跟一样东西有关:马达。在戴森的世界里万物皆马达,在疯狂旋转带来头发的速干与空气清新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副作用:噪音。戴森的工程师有20%的时间都在给产品降噪,那么为什么不干脆用这个经验出一款主动降噪耳机呢?
他们确实干了。Dyson Ontrac就是戴森第一款纯粹的耳机。在戴上耳机后,可以为使用者提供40分贝的降噪,从6到21000赫兹的频响范围,也在降噪的同时展现了更高的声音还原度和清晰度。
而另一层意义上,Dyson Ontrac和小米出车、LV出蓝牙音箱一样,是跨界产品门槛降低的标志。今天的智能工业革命并不只有AI,还有模块化供应链、柔性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协同发展,这让更多的品牌有了突破传统业务的可能。在2025以及更长的以后,我们还会看到更多这种跨界。
三、AI软件应用:生产力的解放
除了一个聊天窗口之外,我们还能够有什么样的AI软件应用呢?
固然,2024还是大模型之年。当我们讨论热门AI新闻的时候,难免会被ChatGPT 4o或者o1,或者Claude 3.5 Sonnet以及Gemini 2.0等底层模型产品抢走热度。但其实最终大家期待想用的,还是一个一个真正在现实中发挥这些模型效用的应用场景,并在事实上改变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与娱乐模式。
更好的多模态模型
多模态大模型有“模型即应用”的趋势,而今年多模态大模型的蓬勃发展,让人对2025年充满期待。
纵向的想象力,来自于大模型的多模态进程本身。截至今日,Sora、Veo 2、Runway或者可灵哪个是更好的视频生成模型还众说纷纭。尽管AI视频的生成,还不像文生文、文生图那样,大规模进入严肃内容生产领域,但国内外对此的竞争,让2024年流行起“让老照片动起来”或者“龙门飞甲x马斯克梦幻联动”等内容;而这些AI催生的内容,2025年我们会见到更多,也许还会有主要以AI驱动玩法的游戏,或者完全由AI驱动的视频频道与电影。
期待新的应用场景
纵观这一年大模型驱动的软件,AI并没有取代大部分现实中人们的工作流程,但确实提高了一些领域的效率。
而横向的想象力是,通过各家大模型的API,可以催生怎样的新应用。在2024年,这个答案是智能体工作流、AI编程以及知识库。
从年初开始,怎样利用Coze或者Dify这些工具,打造一个AI工作流,就成为了社媒热门话题;随后大家开始尝试构建比工作流用途更广泛的智能体。在这个过程中,用工作流或智能体来写小红书、写论文或者干脆创造一个伴侣等行为红火了起来。虽然迄今为止,这些构建还是有一种玩票的性质,但起到了AI应用的普及作用,让很多人第一次参与到AI创造之中。
图片来源:guenterchao.net
而Cursor、GitHub Copilot等服务带来了提供实时代码补全、集成IDE插件和AI模型的编程产品,则已经推动了编程这项工作的变革。虽然AI替代程序员还是一个梗而非现实,但如今程序员确实能够用各类AI编程工具来完善代码,也为少儿编程教育提供了更多选择。
而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谷歌NotebookLM和腾讯ima copilot,以及老牌的知识管理软件Notion整合的AI机能,可能是带来帮助和启发最多的。作为知识管理软件,三家都实现了让AI深入构建个人知识库的过程。而其中,NotebookLM还提供了对话式播客输出能力,真正意义上突破了原有工作总结、日记或个人资料管理的上限。
纵观这一年大模型驱动的软件,AI并没有取代大部分现实中人们的工作流程,但确实提高了一些领域的效率。随着各大模型厂商的API价格跳水,也许明年,能够迎来更高效率、更多创意产品的落地与实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编辑:Luna,作者:T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