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在幽默这件事上,东北人天赋异禀。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井望远镜(ID:onecity1000),作者:开栗,头图来自:《脱口秀大会》节目截图
铁岭火了,因为李雪琴。
这位“天赋异禀”的脱口秀女演员,在两个月内给网络贡献了超过十条出圈热梗,包括但不限于“雪国列车”和“宇宙尽头”。
在总决赛拿了第五名之后,她发了一篇长长的微博:“虽然有点压力,但是真高兴啊,嘿嘿。”
李雪琴是一个平凡而好笑的东北姑娘,她在今年放弃了北漂,回到了幽默的故乡和宇宙的尽头——东北铁岭。
▴李雪琴
铁岭,赵本山和小沈阳的老家。这个常住人口不到300万的五线城市,被称为“中国小品之乡”。
实际上不止铁岭,整个东北都是“喜剧”的源头。潘长江、范伟、沈腾、马丽、沙溢、宋小宝,都出自东三省。
就连来自黑龙江的文艺男神李健,也是网友心中“被歌唱事业耽误的段子手”。
《脱口秀大会》总决赛里,前六强有四位来自东北地区,其中包括新晋冠军王勉。
在幽默这件事上,东北人真的挺厉害。那么,幽默的尽头,有可能是东北吗?
你不笑,算我输
东北母亲都有一套万能句式,“我瞅你像XX” ,以及 “你瞅我像不像XX”。明明逻辑不通,却自带喜感。
“妈我想要自行车。”
“我瞅你像自行车。”
“妈我想要游戏机。”
“你瞅我像不像游戏机。”
同样都是上网冲浪,但东北人可以在表情包里发语音。
用食物来打比方的话,东北话用词率性、语感浓厚,像极了那道“铁锅炖所有”。
东北方言的构词方式很丰富,这在无意中加深了语言描摹的精准性。
例如它的代表性前缀有“稀”,如“稀碎”“稀烂”;后缀有“吧唧”,如“烦了吧唧”、“虎了吧唧”等等。
另外,东北方言中有一些奇妙的多音节词,用以释放人们充沛的情感。
比如“吭叽瘪肚”,指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吐鲁番张”,形容人办事不利索,前后不一致,不讲信用;“二虎八鸡”,则是说一个人傻,做事比较冲动。
还有东北话的万能动词——“整”。围绕这个字,东北人有千奇百怪、包罗万象的用法。
此外,东北话的“传染力”极强。大学宿舍里只要出现一个东北人,整个宿舍的口音都可能在半年后被带跑。
曾有语言学者研究过,东北方言的发音是以省力为目的。比如说“干啥”,东北人会说成“干哈”,如此发声,声带会更舒展和轻松。
东北人的幽默,其实有赖于东北方言的加持。
从赵本山的系列小品,到东北脱口秀演员的成功,方言功不可没。
在语言学领域中,“方言幽默”(dialect humor)是一个学术名词,意指将方言视为承载幽默的语言实体,在文学和喜剧的创作和演绎上,使用方言作为幽默机制。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治·拉科夫(George P. Lakoff)认为,“方言被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人们使用它来与妻子争吵、同朋友开玩笑和用来欺骗他们的敌人。”
在人类的社群内部,方言常常被视作一根纽带。纽带的一头团结着内部成员,另一头承传着民俗文化。
每种方言,都可以视为其社群内部的摩斯密码。通常只有天然的内部成员,才能迅速领会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段子。
▴东北街头的招牌
试想,一个外乡人要融入当地社群,学会基本的日常用语是远远不够的。能听懂,甚至是会说方言笑话,才是深度融入的标志。
就好比不少粤语爱好者能看懂TVB剧情,会唱几首陈奕迅的经典情歌,但是却难以理解火遍粤语圈的黄子华“栋笃笑”(一档粤语脱口秀节目)。
▴黄子华的栋笃笑
要搞清楚每个笑点在哪里,实在太难了。大多数在外打拼的异乡人,都会遇到听不懂本地笑话的尴尬困境。
东北方言是一个例外。
相比起令人挠头的粤语、四川话、闽南话和温州话,对外地人而言,东北方言的用户体验更加友好。
▴“东北话十级选手”福原爱
实际上,这和方言的复杂程度有关。
东北话和普通话有不少相似之处,因为东北地区距离普通话的发源地非常近,东北方言先天与普通话有血缘关系。
普通话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市的滦平县。在民国时期,承德市是热河省的首府。热河省作为中国原省级行政区,是关外东北四省之一,辖区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与如今的部分东北地区有很高的重合度。
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相似性,是打破理解障碍的第一步。
一方面,东北人在讲段子时有接近母语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讲段子的技术难度。与此同时,普通话使用者可以听懂大部分东北方言,并且能够顺利理解。
另一方面,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仍存在着差异,这种陌生感往往会孕育出独特的幽默感。但如果差异过大,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例如让北方人去接触粤语和吴语,就只会觉得茫然和排斥,而非幽默。
东北方言的特征完美解决了方言传播的难题。你抛的包袱,我都能接住,那为何不开怀大笑一场呢?
天寒地冻,幽默是火
在冬天,家里不装暖气的南方人,虽然失去了穿短袖吃冰棍的乐趣,但也幸运地避开了东北的切肤之寒。
临近11月底,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自北长驱直下,东北地区迎来了一年中最安静的时刻。
大兴安岭的棕熊早已囤好足够的脂肪,准备在向阳的洞穴里熬过好几个月的时光。平原上的庄稼已被收割完毕,肥沃的黑土地裸露在外,寒潮一来,就被封印在茫茫的白雪里。
或许,你对林海雪原仍抱有一丝浪漫的幻想。
确实,东北人可以尽情地看冰雕、堆雪人、打雪仗,把冰棍摊开放在路边叫卖,甚至当众在街上表演泼水成冰、舌头舔铁栏杆的行为艺术。
但在农业年代,除非万不得已,人们极少在冬天出门。
要知道,漫步于风雪天并不浪漫,大雪随时会把冻僵的路人掩埋,随之把痕迹也抹干净。
纬度最高的黑龙江省,也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一月平均气温在-31℃到-15℃之间。而在纬度偏低的辽宁省,一月平均气温也约为-11℃ ,极端低温甚至达到了-29.4℃。
没有现代技术之前,在严寒的冬季里,还能有什么娱乐活动吗?
白居易在几百年前已有答案。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提上两三壶酒,到附近的亲戚好友家串串门。人多,凑在一块会更暖和。
热上几杯美酒,身上暖意融融。趁着微醺的惬意时刻,盯着窗上美丽的霜花,开始一轮又一轮的讲段子和抖包袱大赛。
自娱自乐,是东北人对抗严寒的乐观主义。
早年,杨澜在一档节目中采访过歌手李健。
“你看李健斯斯文文地坐在这里,说笑话没有表情,但说完大家都笑。他自己不乐,非常严肃。”主持人问:“你为什么觉得,东北人就是有幽默细胞?”
李健双手环抱胸前,脸上不带笑容,一丝不苟地回答:
“可能跟天气有关。因为东北一年有六个月是冬天,以前又没有电视,没有娱乐。只能靠说话幽默,讲段子来度过漫长的冬季。”
讲完,台下观众又乐了。
杨澜的问题,我也问过好几个东北朋友。他们的答案与李健如出一辙。
有一个回答,尤其打动人。
“东北天冷,内心深处要有火焰来抵挡。天气越冷,说话就越热。”
这是地域环境留在基因上的长久印记,东北人身上的热情、直率和幽默,是一种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英雄主义。段子,不过是恰到好处的结果而已。
传递幽默的东北人
无论在中国哪个城市,走过几条街,你都可能遇到一家东北大馅水饺。
场景都是相似的。老板坐在店里,一边热情招呼着你,一边探身向厨房高喊:“哎,客人来了,多下几两饺子!”
根据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2010年人口净迁出高达219.1万人,这一数字在2000年时为40.4万,在十年间扩大了5倍有余。
东北地区人口外流规模持续扩大,而外流人口中,又以青壮年居多。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在2016年提到,根据研究,东北地区的高学历、高素质和技能人才的大量流出已经成为一个显著趋势。
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东北的高学历人口流失严重。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东北流出的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口比例,明显大于同样条件的东北流入人口。
性格热情、爽朗,又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的东北青年,从东北大地流向了全国,再加上东北方言的理解门槛较低,语言本身又具备喜剧效果。东北幽默能霸屏社交圈,真的不足为奇。
有人站上了舞台,比如李雪琴。她在采访中称,“在铁岭,我是搞笑得最普通的一个”。
▴图源@GQ情感研究所。插画:八月AUG
有人拿起手机,在抖音、快手上拍小视频讲段子,或者当上up主,专门教人学习东北话。
更多的东北青年,甚至不用去专门做些什么。仅仅在课堂上、宿舍里随便和你“唠十块钱的磕”,就能让人由衷感慨:“幽默的尽头,原来真的在东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井望远镜(ID:onecity1000),作者:开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