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七道,作者:南七道,题图来自:作者供图(在越南医院调研医保情况的时候)
我在越南时,认识了一个做工厂的大哥。他的故事,代表了成千上万个出海赚钱的中国人的经历。特别值得所有出海赚钱的中国人警醒。
10多年前,大哥跟着一些合作方,从山东到越南北宁开工厂,经过10来年的经营,生意总算稳定下来了,发不了财,但也还算小康。他孤身一人在越南,老婆带着孩子在中国老家上学。
刚开始到越南时,因为他有丰富的中国制造业的经验,同时又熟悉供应链,越南当地的政府和合作方、同行都很欢迎。他在越南本地开始落地发展,一方面他不断熟悉越南当地的政策和环境,另一方面,越南人也愿意向他请教。
同时,由于他身在越南,对当地有所了解。所以中国的合作方或同行,也不断找他请教出海和国外的情况。他同时具备着中国和越南两地的资源和经验,同时成为了两个国家同行信息的链接点,日子过的很充实,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但随着三五年过去,他开始发现不对劲。
一方面对中国越来越陌生,他和中国朋友,同行,开始还有一些联系,同行们该来越南的也来了,该了解的也了解了,有些合作商的业务也少了,慢慢的随着时间过去,大家开始疏远了。到后来仅仅是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短视频来知道国内的一些细枝末节。
中国对他来说,慢慢的成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他已经回不去了,即使回去,由于行业政策资源都变了,他也没有办法再做本行。他问了我国内的很多情况,有些事完全是部分无良自媒体胡编乱造的引流视频,但他在手机上看到时,都以为是真事。
另一方面,他对越南虽然已经很熟悉了,和越南人打交道很多,但基本上不会和越南人成为真正的朋友,最多就是喝喝酒,吹吹牛,或者和一些越南女生有些短暂的国际友谊。但根本算不上也不可能深交。而当地的中国人,虽然很多,关系好的也就固定的几个人,有空时一起喝酒打牌。
他发现自己对越南的了解,也仅限于他在北宁的工厂和附近的地方,对政策的了解,也就是自己接触的本地税收工商等。由于琐事缠身,他对越南也开始变得麻木,好奇心和探索欲开始下降,他一直没去过胡志明(越南第一大城市),不知道那边的发展情况,也没去过富国岛和芽庄(越南度假圣地)。慢慢的,就是上班,到工厂发货、网络联系业务,下班吃饭回家睡觉,偶尔出去聚会下。这种发展中国家,也不可能真的能留下来。
“五年、十年后,我应该去哪呢?”他说自己成了“一个越南留不下来,国内也很难回去的人,一个尴尬的人”。
大哥的故事,其实只是出海发展的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缩影。大多数人出海,都是有勇气的人,想有更好的发展,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拓展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财富。但是一个人,去到一个陌生国度和一个陌生城市,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比如越南墨西哥中亚,刚开始,因为新鲜,大脑保持着敏锐度,他会同时对中国和所在国家,都保持着好奇心和信息的流通,信息输入量远超过信息输出量,整个大脑是处于迭代更新的状态,这个时候进步是最明显的。
但随着在当地扎根,慢慢稳定下来,要处理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越来越琐碎,能链接到人相对固定,环境也开始固化,这时链接到的新人和新信息也越来越少。慢慢的在当地被同化,但在这种地方,你又没办法完全成为当地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方面重复当地的琐碎和格格不入,一方面对中国的认知也变得陌生和僵化。成为了一个留不下、回不去的人。我已经遇到了好多这样的人。
华为任正非把“熵增”的概念,从物理学引入到企业管理中。熵增大致是说能量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最终耗尽,陷入混乱和死寂,比如一杯热水,刚放到桌子上,热量会从杯子转移到桌子上,最后全部凉凉。一家企业也是如此,从小到大,开始是创新的,有活力的,慢慢开始变大,臃肿,官僚,内耗,开始失控走向死亡。
其实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最应该警惕的是个人大脑的熵增。从开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着年龄增长和对环境的熟悉,慢慢开始变得麻木教条、僵化,大脑运转低效。信息的输入量,开始变少,每年重复着以前的信息,每天按部就班,机械麻木。
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尽可能保持自己和认知高的人、新鲜信息的链接,避免过度被本地化。从而避免大脑熵增和僵化,成为一个尴尬的人。就像让一杯热水持续保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输入热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七道,作者:南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