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1-09 10:38

从“麦学”毕业后,我们更懂爱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哈吉,编辑:陆一鸣,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情感综艺揭示现代人对爱的狭隘理解。

• 💔 情感综艺《再见爱人4》引发观众对爱的反思。

• 📺 社交媒体推动情感关系的公开审视与讨论。

• 🧠 心理学术语流行,简化复杂情感问题。

2024年下半年,很多人的娱乐生活过得有些割裂:先是在《心动的信号7》中大嗑CP,扭头就被《再见爱人4》里的狗血戏码气得乳腺增生。一边是八位俊男美女素人在公寓里暗生情愫,另一边则是三对处在情感危机中的老夫老妻在房车旅行途中闹离婚。


人均母胎单身的网友们,却又时刻表现得像情感大师:向内奉行的是“智者不入爱河”,对他人的亲密关系却表现出高涨的兴趣。


回到14年前,《非诚勿扰》横空出世,将相亲这档事从传统的私密空间搬到了大众媒体的聚光灯下,开播不久就跻身全国同时段综艺节目收视率榜首。2018年,“观察室”机制被正式引入情感类综艺,《心动的信号》掀起了一阵狂潮,成为观众的情感“代餐”。


如今《再见爱人4》仍在热播,相关话题屡屡霸榜微博热搜。其火爆程度可以这么形容:就算从未打开过节目,你仍然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追完主线剧情。


诚然,对爱的需求和阐释的冲动是人之本能,半句话不离“爱无能”的现代人也乐此不疲地谈论情与爱。《再见爱人》总导演刘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解决爱的问题的能力那么贫瘠,我们对于爱的探索如此有限,但生而为人,我们对爱的需求却是永恒的。”


节目播出后,“反PUA”再度成为“显学”,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把握似乎有了更多工具,但这意味着我们离爱的真理更近了吗?


是谈论爱还是审判人?


纵观各大热搜榜,《再见爱人4》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嘉宾身上有不少“雷点”。首先是手持5个微信号的“爹学”掌门人杨子,其槽点包括但不限于:在深夜表演油炸方便面,强拽着妻子黄圣依看星星,在“0人在意”的情况下讲述自己的创业史。


随后是麦琳。舆论的靶心从杨子正式转移到麦琳是2024年11月17日,那天,号称“让杨子害怕的女人出现了”的词条登顶微博热搜,麦琳被网友评为“终于能治一治杨子”的人。


作为音乐人李行亮的妻子,麦琳是第一次参加全程真人秀录制。比起李行亮在镜头下的款款深情,麦琳在观众眼中无疑就是一个“疯女人”。她因一句“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被网友点评为“低自尊人格”;她在节目中不断表达伴侣不够关心自己、送礼物“没有送到我的心巴上”,也被解释成一种通过自我矮化的方式来控制伴侣的意图。


至此,情感类综艺的爆点话题,逐渐转向两种情况:要么是两人的矛盾有多狗血,要么是某位嘉宾的行为举止有多令人讨厌。而这两种情况,最后都需要依赖于节目在叙事或视觉上建立一种强烈的对立。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更能激起人们的讨论欲望,而互联网既可以“造神”,同样可以将人的瑕疵无限放大。


可以这么说,社交媒体就是促使亲密关系被公开审视的天然场域。在堪比“全民法官”的互联网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化身他人情感关系的审判专家并站队。B站上涌现了从各个学科视角解读人物的解说视频,包括亲密关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经济学、面相学,等等。


不出意外,靶心最终也来到了李行亮这里,随着节目里两人互相倾诉创伤、重归于好的情节播出,网友们对李行亮的情绪迎来了一波反弹。原先观众认为他无疑是婚姻中的“受害者”,在这一认知框架下,很多网友表示希望李行亮能“醒悟过来”,摆脱这段关系,而李行亮表现出的反思与谅解则让人们对他的共情减弱,也为他在网络上招来一些批评。


在显微镜般的私德审判之下,不知这个世界上是否还存在一对经得起考验的夫妻。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受《坠落的审判》这部法国电影震撼的观众,大概很难自洽地以审判姿态谈论情感类综艺里的复杂关系。


制造关于爱情的科学方程式


近期,文化研究学者程惠子在论文《谁是“正确”爱人:双重管窥下情感关系的客体化与科学化》中,以《再见爱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情感关系的客体化和科学化。她指出,节目制造了双重的管窥模式,即观察室里的嘉宾和节目外的观众同时作为观察者。在置身事外的观察和“理中客”式的分析过程中,原本主观性极强的情感被认作了可供多维解读的客体。


具体而言,观察室里的所谓情感专家对三组夫妻的表现提供了一整套的解读工具,但在涉及嘉宾的种种“雷点”时,观察团又常常火力全开,充当观众“嘴替”。


以辩手出名的黄执中曾多次试图解释麦琳的行为,他在节目中说:“有少数的一些人——我不是专门指麦麦,我希望麦麦不是这样的人——他享受沉浸在委屈环境里头,我把他这个叫‘委屈怪’。”在黄执中的阐释下,“委屈怪”不主动向伴侣展露自己的情绪,让对方战战兢兢,其意图便是控制。


再比如,另一位亲密关系专家沈奕斐在节目分析中提出“被爱”和“相爱”两种爱的模式。相比独立平等的“相爱模式”,处在“被爱模式”的人会将自我价值的承认自愿归于伴侣,其本质是“不爱自己”。她提供了一套关于“关怀”和“控制”的划分标准:“关怀和控制之间没有本质界限。关怀和控制之间只有一个界限,就是我需不需要。”


观察团“人间清醒”的金句输出,在无形中达成了对观众的情感教育。程惠子在论文中指出,观察团的教育目的是向观众输出“爱自己”的观念,强调亲密关系中的主体性。


“但爱情本身也在被重述和被解读的过程中演变为一种科学,神秘性与神圣性被渐次解构之时,观众自然对爱情祛魅。”程惠子写道。


很多观众称他们在节目中看到了婚姻真实的样子。关于《再见爱人4》是否有剧本的问题,制片人刘乐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回应,称节目没有剧本。


在某种程度上,千疮百孔的婚姻生活的确是比很多虚构的故事剧本更充满戏剧性。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人性里的不完美,在四方八面的镜头记录下暴露无遗。


但正如文章《再见爱人4:当纪实变成深度作伪》所指出的那样,节目表现出强烈的“讲故事”的欲望,嘉宾的困境正如一块块拼图被镶嵌到完整的故事版图中。


在热点传播的过程中,故事被极大程度地简化。各式解读逐渐取代白描,并在舆论环境中占据上风。“爹学”和“麦学”这样的模因(meme)变得流行,这似乎与当下互联网爆款的气质不谋而合。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想象没有延展,而是变狭隘了


《再见爱人4》无疑带火了一系列心理学术语,它们成为人们诊断亲密关系的金标准。


在婚姻体检中,李行亮和麦琳第一次显露出微妙的不和谐。其中一个问题是“对方最经常和自己说的一句话”,李行亮的回答是:“你不关心我。”麦琳的回答是:“都行。”两人表现出与此前几期秀恩爱截然不同的紧张气氛,此时飘过的弹幕轻松将二人的不和谐“诊断”为“一个焦虑型依恋,另一个回避型依恋”。


人们为什么那么爱看这些节目?有网友直称自己看这个综艺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识人”——识别身边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把某一视角代入自己的生活当中,作为审视他人的工具——这是情感类综艺表现出的外部性。如果你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大概率会有人替你失败的关系开出处方:问题的根源在于你的伴侣是NPD,这种病态的控制狂是难以改变的,我们能做的一切就是逃离。


对于当下流行的鉴定人格障碍的路径,一个执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表示出强烈的不认同,她说:“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概念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但很多人很喜欢用这个标签审判他人,给人扣帽子,不愿意再去了解他背后的故事。”她认为,尤其是心理学领域的从业者,在使用各种人格障碍的专业词汇时应当特别克制。


当生活中所有的微观问题都被解释为“受到了他人的控制”,生活中的一切不顺,都仿佛在这一刻找到了泄气孔。这是当下人们最容易想象的关于关系失败的原因,尽管这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如此,关于爱的想象,在节目的教育和网络话语再生产之下,就被简化为维护自我中心、识别他人控制的方程式。我们对爱的理解非但没有更多元,恰恰相反,或许变得愈加狭隘了。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认为,现代人对安全的追求,使得爱情成了失落的代名词,但一份保全自我、将他者排除在外的关系不能称之为“爱”。在《爱的多重奏》中,他写道:“爱让我们在反复磨砺中体验到某种基本经验,这种经验即差异,从而让我们以差异的观点来体验世界。”


参考资料

[1]程惠子.谁是“正确”爱人:双重管窥下情感关系的客体化与科学化——以婚姻纪实观察综艺《再见爱人》为例[J].媒介批评,2024,(01):199-213.

[2]王彦.被建构的后真相,被流量围剿的私域情感[N].文汇报,2024-12-02(005).

[3]罗芊.再见爱人2:为何婚姻让我们如此疲惫[N].人物,2022-12-16.

[4]郑思芳.芒果TV靠麦琳挣了多少钱?[N].每日人物,2024-11-17.

[5]唐山.《再见爱人4》:当纪实变成深度作伪[N].北青艺评,2024-12-0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哈吉,编辑:陆一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