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1-09 21:22

新研究表明,孤独与特定蛋白质有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理,作者:糖兽


天生的社会性  


社会关系在我们的幸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联系、交流和分享经验,我们不仅塑造了自己的身份,还能感受到归属感。然而,在这个日益数字化、快节奏的社会中,孤独感和社交孤立现象变得尤为常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大约25%的老年人经历过社交孤立,而5%至15%的青少年感到孤独。


这些数据值得关注,因为已有研究表明,社交孤立和孤独与更高的疾病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例如,2022年,复旦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研究指出,老年人经历社交孤立会使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26%。他们还发现孤独感与抑郁症之间也存在关联。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着眼于揭示孤独感、社交孤立与健康之间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他们希望通过深入探索这些机制,更清楚地理解为何孤独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如此深远的负面影响。这项研究的成果已发表在近期的《自然·人类行为》上,首次从生物学角度证明了孤独如何通过5种关键蛋白质影响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


蛋白质的作用  


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蛋白质组学(即蛋白质的研究)上,因为蛋白质在基因表达和生物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也是许多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他们利用英国生物银行提供的数据,分析了42,062名年龄在40至69岁参与者的血液样本中的蛋白质组数据,研究了其中2,920种血浆蛋白的水平。


通过这些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识别出在经历社交孤立或孤独的人群中水平较高的蛋白质,并揭示这些蛋白质与不良健康状况之间的潜在联系。为此,他们计算了每位参与者的社交孤立和孤独评分。社交孤立是一种客观的衡量指标,基于参与者是否独居、与他人的社交频率以及是否参与社会活动。而孤独则是一种主观感受的量化,依据参与者是否感到孤独来评估。


研究人员在分析蛋白质组并调整了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后,发现共有175种蛋白质与社交孤立相关,26种蛋白质与孤独相关(其中约85%的与孤独相关的蛋白质同时也与社交孤立相关)。这些蛋白质中许多是免疫应答的一部分,通常在应对炎症和病毒感染时产生,同时也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中风以及早逝风险密切相关。


为了进一步探索社交孤立和孤独与蛋白质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孟德尔随机化的统计技术。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识别出五种特定蛋白质(GFRA1、ADM、FABP4、TNFRSF10A、ASGR1),发现它们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因为孤独而升高。换句话说,与不孤独的人相比,感到孤独的人这些蛋白质的水平通常更高。


研究还结合了对参与者约14年的健康追踪数据,发现这些蛋白质中有一半以上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中风和死亡风险相关。


基于这些结果,研究人员总结道,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低孤独感有助于降低某些有害蛋白质的水平,从而促进健康。然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可能只能部分解释孤独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其他因素,例如社会压力,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社会影响  


孤独感和社交孤立感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年龄或性别,而是对所有人群的身心健康都可能带来深远影响。这项研究从生物学角度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研究强调了社交活动的重要性,例如志愿服务或团队运动,这些活动可以减轻孤独感,并缓解其对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尽管科技为保持联系提供了新途径,但过于浅显的数字互动反而可能加剧孤立感,使人们更加疏离。


深厚且有意义的社会联系尤为重要。面对面的互动不仅能提供语言交流,还能通过非语言信号(如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增强联系感。过去的研究表明,与通过计算机交流相比,面对面交流通常更能留下积极的印象。


社交互动对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可以减轻压力、降低血压并增强免疫功能。此外,它们还能促进认知健康、提升脑功能,并培养情绪复原力。更重要的是,社交互动还可以增强同理心和理解力,使我们在心理和情感层面变得更加强大。


显然,要建设一个健康繁荣的社会,我们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有意义的联系。这不仅关乎个人幸福,也是推动社会整体福祉的重要基础。


参考来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loneliness-and-social-isolation-are-linked-to-specific-proteins-new-research-24541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4-02078-1

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loneliness-linked-to-higher-risk-of-heart-disease-and-stroke-and-susceptibility-to-infectio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理,作者:糖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