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0-28 15:16

没有科技大厂,法国文创能守住本土产业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云(ID:tenyun700),原标题:《数字时代的法国文创:“文化例外”能守住本土产业吗?》,作者:胡文燕,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没有人会怀疑法国人对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即便是在本土缺乏大型科技公司的情况下,法国自上而下仍希望走出一条自己的文创道路。



“法国人过来,拉一曲德彪西四重奏,立马就能拿到核电大单。”


在2011年维基解密泄露的美国外交电报里,一名美国官员曾如此抱怨。


在他看来,法国老是“滥用”自己的文化资本,获得政治和经济利益。法国外交官皮埃尔·塞拉尔(Pierre Sellal)每提到这段逸闻,心里都乐开花,不忘打趣美国人——


“这褒奖可真绝。”


这是文艺法国的A面故事:背靠深厚历史积淀,政府对文化产业“另眼相待”,从60年代推出一系列法律机制和措施,支持文艺创作者。


专精的教育和开放的底色,也为先锋和多元文化发展提供土壤。


近几十年,美国流行文化主导世界舞台,但法国在影视、戏剧、动漫和美学设计等当代文化领域,自成一派,较之也毫不逊色。


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海报,戛纳是一座美丽的法国南部小城


但即使在法国,文创产业同样肩负不少公众指责或误解,比如耗费大量公共开支,且大型项目落地缺少监管。


从业者老派守旧,导致数字化进程缓慢。这是故事的B面,文创产业有自身的特殊性——艺术或商业、个性或从众,以及短期效益或长线发展,都需从业者作选择。


其实近十年中,法国创新势头强劲,传统优势和现代科技融合,碰撞出不少火花。


深厚的设计功底助力科技行业,成就法国在物联网领域的领军地位;博物馆积极拥抱社交网络,同样为法国“世界第一旅游国”的声望贡献不小…


只是,在平台经济时代,单有创意和作品但缺乏强有力的互联网平台,这成为法国文创(尤其是影视业)的致命短板。


显然,法国政府和传统的电视网络运营公司也意识到这一问题。


今年10月,TF1、法国电视和M6三大法国主要的电视网络联合倡议推出了本土流媒体平台Salto,著名的旨在保护本土文化的“文化例外”法案也得到了更新,这被视为狙击奈飞(Netflix)和亚马逊等平台的重要举措。


新冠疫情爆发后,法国社会出现不少声音,呼吁政府效仿上世纪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他们看来,历史早已证明,经济危机下,更应投资文创基建,通过“文化革命”,实现经济和社会变革。



重新审视文创经济效益


在法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文化仍属于公共服务范畴,过度商业化多少有些禁忌。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创负载的象征意义和光芒过于耀眼,而掩盖了它的商业价值。


这正是2012年政府推出“创意法国”(France créative)平台的原因。


“创意法国”汇聚了法国文创产业的不同分支,它们定期发布调研报告,开诚布公地探讨文创产业的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试图消除公众对这行的既有偏见。


在法国语境下,文创产业涉及视觉艺术、广告、电视、纸媒、演出、音乐、书籍、游戏、电影和广播十大领域。



“创意法国”和安永2019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法国文创产业雇佣130万工作人员,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914亿欧元,其中近一半属于附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


法国文创产业的经济体量是汽车业的1.9倍。


另一方面,不同文创领域的数字化和商业化程度差异显著。


在法国,育碧(Ubisoft)、阳狮(Publicis)、环球音乐(Universal Music)以及FIAC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在游戏、广告宣发、音乐和艺术展览领域,均是全球佼佼者。


因此视觉艺术、广告、演出、音乐和游戏五大产业,成为法国创意经济的中流砥柱,其他领域则相对逊色一些。


法国文创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也十分抢眼。


2013年到2016年,法国文创出口增长16%,远远高于总体平均出口增长值——8.4%。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出口国,且海外营收长期优于本土票房;法国游戏产业80%用于出口。


此外,法国文创出口地并不限于欧美,亚太地区现已占据其海外市场的34%。



从“文化例外”说起


法国文创产业为何如此繁荣?


除去历史、教育、人文和社会风气等因素,法国特有的“文化例外”(Exception culturelle)思维和策略功不可没。


时间回转到2013年6月14日。欧盟27成员国外贸部长汇集一堂,讨论如何同美国开启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协定(TAFTA)协商。


在会上,法国外贸部长布雷克(Nicole Bricq)显得有些异类。她坚决反对将电视、电影和音乐产业,列入自贸协定讨论范畴,甚至不惜投出反对票。


面对法国强势立场,欧盟其它成员国只得让步。这被认为是法国“文化例外”的胜利。


多年来,法国上下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文化产品并非普通商品,不应单纯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束缚,需要公权力介入和支持。


1959年,法国历史上首任文化部长——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通过文化立法,确立影视戏剧的特殊地位。


随后各届政府不断完善法案,通过资助、配额和减税等各项措施,支持文艺创作。


在影视行业,影院和电视台分期播放上映电影,且需缴纳额外税收,支持影视创作者。


在出版业,法国实行图书统一定价制度,稳定书价,支持小书店发展,促进了图书市场多样化和长期繁荣。


在音乐领域,根据1996年立法规定,电台必须播放40%的法国本土歌曲,如今法国歌曲占据播放音乐的一半以上…


三十年前,面临美国文化“渗透”,法国的文化保护政策撑起本土文创的“保护伞”,但在如今互联网巨头林立的时代,原有机制则逐渐失去效力。


以奈飞为代表的美国流媒体平台,进驻法国影视市场,逐渐征服年轻观众,但它们并不受特殊税制限制,堪称“文化例外”的法外之地。


2017年,《玉子》和《迈耶罗维茨的故事》两部奈飞电影入选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但网生影片打破法国院线上映流程,引发法国电影放映协会的抗议。


这场风波以戛纳电影节收紧选片标准告终,但引发的“文化例外”之争一直延续至今。


面对当前困境,法国不仅投资打造本土流媒体平台Salto,同时计划推出新一轮法案,即《2021年法国“文化例外”法》。具体措施尚未确定,但文化部提议:流媒体平台应将它们在法国市场销售额的25%,用于支持文艺创作。



法国没有科技基因吗?


法国人可不会同意这样的说法。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曾借用中国的阴阳概念介绍法国,即时尚、设计和文化艺术体现法国的阴柔之美,航空、工程和数学等科学成就则是法国的阳刚之气。


阴阳结合,正好体现出法国数字化发展的本土特色。


艺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结合,可创造出1+1大于2的商业价值。华为或看重这一点,于2015年在巴黎创建全球“美学研究中心”。


法国物联网产业更是利用这一优势,试图在国际市场上拔得头筹。


2015年,法国东部小城昂热市(Angers)成立欧洲最大的“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希望维护法国在物联网领域的领军地位,将创新理念迅速转化为法国制造的智能联网设备。


英国《金融时报》曾分析法国的物联网野心,认为“这应当归功于法国人在数学、工程以及设计领域的专长”。


但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法国还是不够“硬核”、不够“高科技”。于是法国政府在近年来也推出一系列措施,鼓励青年创业,推广“法国科技”(La French Tech),打造充满活力且科技创新的新型国家形象。



文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热点。


2013年,“创意法国”颁布第一份调研报告,“数码”(numérique)一词在其中出现了52次。这份报告试图理清文创产业如何应对数字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发行、销售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不过具体行业不同,面临的风险和机遇,也不尽相同。


法国的数字文创,音乐产业走在前面。


法国音乐作者作曲者与出版商协会(SACEM)主席让-诺埃尔·特隆(Jean-Noël Tronc)指出,在法国,互联网播出歌曲获得版权的历史要追溯到1999年,可以说音乐产业最先接受数字时代洗礼和磨砺。


问题也暴露了出来。调研报告发现,从2013年到2018年,法国实体唱片销售降低21.5%,线上销售增加56%,但后者并未弥补前者损失。这意味着虽然互联网平台收益增加,但从业者平均收入则不断降低。


音乐行业数字转型成功,但经济价值分配仍有待完善。


巴黎十三大信息学教授飞利浦·布克隆(Philippe Bouquillion)指出,进入21世纪,内容提供者在实体、通讯技能和文化之间融会贯通,拥有更多宣发平台和机会。


但面对互联网平台的压倒性优势,他们缺少谈判筹码,收入并未相应提高。相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领域。



“极客文化”推动下的博物馆数字化


说起法国文创,法国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或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例子。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推出沉浸式或交互式等不同观展体验,观众不再被动观看,而是积极参与互动。


博物馆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平台,实时向观众发布相关作品信息。


观众通过新科技,可尝试不同观看体验,比如卢浮宫网站设立虚拟画廊,网友可远程欣赏大师作品。



“创意法国”调研认为,博物馆抓住科技变革的机遇,为法国旅游业增色不少:2013年到2016年,法国虽经历一系列恐怖袭击,文化旅游游客人数仍由3000万人增长值5200万人,增长率为57%。


不过,法国文博数字化,走过三十年风雨,并非一蹴而就。


1972年,法国民族艺术博物馆成为世界上首个配置电脑的博物馆;1988年,法国科技工业城博物馆推出游戏展览——《那些让人顿悟的软件》;1995年,卢浮宫网站上线;1996年,历史探险游戏《凡尔赛1685:太阳王宫殿阴谋》面世;2007年,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创立Youtube账号…


法国文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最大功臣是哪位?是成熟的博物馆体系?是政治能动性和财政支持?还是近十多年来,博物馆爱好者和从业人员发起的“博物馆极客”(museogeek )运动?……


法国学者耐奥米·顾亚尔(Noémie Couillard)博士论文《法国博物馆社媒从业者:职业认同、数字化策略和公共政策》,曾讲解“博物馆极客”作为民间力量,同观众群体和官方机构互动,充当博物馆数字化的智囊团、批评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该运动于2007年兴起,发起者有四人,包括两名从业者和两名学生:


图卢兹阿巴托尔博物馆的阿兰·罗蒙(Alain Romang)侧重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技术演变。


雷恩旷野文化中心的萨穆埃尔·保松(Samuel Bausson)致力探讨藏品的“公共性”。


博客作者戴安娜·杜布雷(Diane Drubay)对现代博物馆接待公众的方式进行探索。


博客作者梅利亚姆·本萨斯(Mériam Ben Sassi)则思考如何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和讲解方式。



2011年,名为MuzeoNum维基页面成立,汇集博物馆数字化的各方信息,方便同行交流。


同年,Museomix文化周也揭开帷幕,每年博物馆极客们聚集一起,开脑洞采取另类行动,督促博物馆创新。


2012年10月,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网站上线,但因缺少适配手机版本,引发不小争议,Museomix便组织极客,比赛修改网站编码,打造蓬皮杜网站手机版,曾在当时引发不小的轰动。


“博物馆极客”运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博物馆领域却掀起一股新风潮,一直延续至今。


总的来看,在欧洲本土缺乏强大互联网平台的背景下,法国未来创新或尤其依赖创意经济。


历史上,法国特有“文化例外”有其成功之处,但新政探索涉及法国政府同美国互联网跨国公司的博弈和较量,背后涉及多方利益,最后能否成功则有待观望。


对我们来说,法国在文化立法、调配文化预算、鼓励民众参与、探讨文化公共属性和保护文化话语权等方面,仍有诸多借鉴,值得我们持续观察和研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云(ID:tenyun700),作者:胡文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