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03 06:46

蚂蚁缘何“惹火上身”

出品|虎嗅机动资讯组

作者|杨群

编辑|黄青春

头图|IC photo


#本篇从属于虎嗅新推出的栏目“闪亮IPO”。该栏目旨在关注本季新上市公司,拆解其产业与投资价值,为公众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商业解读,包含文章,长图,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态。



11月2日晚间,“马云被约谈”的消息不胫而走,舆论瞬间被引爆。


证监会网站消息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原本,随着蚂蚁集团即将上市,如何对金融科技巨头进行有效监管,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议话题。就在监管约谈前一天,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发表文章,阐述了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行业的潜在风险与监管。

 

文章表示,要警惕大型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带来的市场垄断、监管套利、数据安全及保护、信息科技监管有效性以及更易处罚系统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监管层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市场准入,严格金融业务准入和持牌经营要求,强化功能监管,保持监管一致性。

 

这篇文章似乎是金融监管层放出的一个答案,回应了马云在上海掀起的那场关于新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辩论。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那番话,虽然直指银行和监管,却没有涉及基金、保险、证券等其他传统金融机构,这其实反映了蚂蚁集团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一种很微妙的竞合关系。

 

趁着市场对蚂蚁上市的争论,虎嗅和一些传统金融从业者聊了聊,他们如何看待蚂蚁集团的成长和模式,以及从中学到了哪些启示。

 

提问一:银行股为何被“嫌弃”?

 

“1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2800亿美元……”

 

随着蚂蚁集团7月20日披露即将在A+H股同步上市的消息,有关蚂蚁集团估值上涨的传闻,不断刺激着传统金融从业者的神经。

 

此次,蚂蚁集团A+H股拟募资规模为345亿美元,对应着远期市盈率约为40倍,一举打破沙特阿美在2019年以294亿美元募资额所创下的全球最大IPO记录。

 

直到10月26日,蚂蚁集团正式确认本次A股发行价为68.80元/股,按照发行价的总市值最终定格在3130亿美元。按此市值排名,蚂蚁集团一举超过“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国有银行,甚至超过上市银行市值第一的摩根大通。

 

要知道这些大型银行,要么历经百年而不衰,要么掌管几十万亿资产,而蚂蚁集团成立不过短短16年,总资产是工行的百分之一,年净利润不足工行的十分之一。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工行市盈率仅6倍不到,而蚂蚁市盈率却高达40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


一是:过去二十年,全球市值排名靠前上市公司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二是:蚂蚁集团未来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三是:如何冷静对待资本对蚂蚁集团上市的热捧?

 

如果对比1997—2020年这24年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上市公司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传统能源和金融上市公司逐渐减少,新兴互联网科技上市公司占据主流,这个变化趋势在2008年后更加明显。

 

放眼国内,上市银行最近十年的估值一直很低,以至于很多人形成一种“银行股估值低”的刻板印象。某种意义上,金融科技公司努力撕下金融标签,凸显科技属性,也是害怕被这种刻板印象所误伤。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称,银行股并非一直市值低迷。2006年以前,银行业批量股改上市,业绩增长十分迅猛,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当前的医疗科技股。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增速影响,银行估值水平一路下滑。尤其是在2012年后,中国GDP增速下台阶,银行业遭遇对公贷款萎缩、不良率攀升的双重打击,盈利增速持续下滑,逐渐滑落到个位数,市场热度也从被追捧变成被嫌弃。

 

薛洪言进一步解释,“股票估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银行利润增速持续下滑,估值水平也随之跌入底部,再也没能爬起来。”

 

银行股市盈率偏低,放眼全球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对全球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在提高资本充足率、引入杠杆率以及加强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金融监管进一步强化,这令全球银行股的市盈率普遍下降。

 

而国内银行股市盈率的偏低,主要是中国经济降速、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利率双轨制改革、监管让利、银行净息差收窄、行业竞争性加强以及解禁潮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

 

当金融行业遭遇愈加严格的监管,而互联网科技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通常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带来成百上千倍的利润,后者自然会成为资本的“宠儿”。

 

提问二:蚂蚁的天花板有多高?

 

蚂蚁集团从互联网科技入手,利用其长期服务积累的客户数据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的垄断,未来的成长空间可想而知。

 

蚂蚁招股书显示,集团的主要收入来自四个板块,分别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和保险科技平台。而下图可以直观看出,支付板块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微贷、理财和保险三大板块所占比重在持续上升。



对于未来增长潜力,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在IPO路演时表示,蚂蚁集团所服务的金融服务业会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这个天花板足够高、足够宽。

 

胡晓明对投资人具体的数据分析,如下所示:

 

第一,数字支付领域。过去12个月,支付宝交易规模是118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支付宝会有412万亿元的交易规模,年度增长率为29%;

 

第二,微贷科技领域。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网商贷共有2.2万亿元的信贷余额。预计2025年,中国会有50万亿元的微贷规模,而蚂蚁只占2025年规模的4%;

 

第三,理财科技领域。蚂蚁集团理财规模是4.1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是287万亿元的规模,而蚂蚁只占到3%不到;

 

第四,保险科技领域。蚂蚁集团保险收入是518亿元。预见到2025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是9万亿元,蚂蚁在保险的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大。

 

不过,这个故事真如胡晓明说的那么美好吗?在某些投资人那看来,未必!

 

10月29日,有“私募魔女”之称的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表示,“未来几个月,蚂蚁的股价不好说。但从长期价值的角度,我肯定不会去买蚂蚁。”

 

她对此解释称,投资界有一个类似于谚语的说法,“每一个巨无霸的上市,特别大的IPO往往都是一个时代的顶点。”


这个顶点指的不是股价的顶点,而是一个时代高潮的顶点。比如中石油在2007年上市,对应的是大宗商品的一个十年大牛市的顶点。

 

李蓓认为,蚂蚁崛起的背后,其实也代表一个时代。只不过,这个时代正在转变。

 

第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逐渐消逝。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从高新技术变成了基础设施,所有人几乎都是移动互联网的活跃用户。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后面可能会进入一个存量竞争的阶段;

 

第二,蚂蚁用户的资产质量变得更不可控。过去十几年,中国居民杠杆不断提高,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繁荣,形成了正循环效应,即地产拉动就业—就业提高收入—收入促进消费。不过,这种居民杠杆与房地产的相互作用,在未来几个季度就要结束;

 

第三,全球低利率环境发生逆转,未来会出现长期通胀。这种长期通胀背后有四大原因:一是去全球化带来的通胀,二是美元贬值的大周期,三是互联网带来成本下降结束,互联网寡头开始追求垄断利润,四是产能周期逆转。

 

而浙商银行原行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对虎嗅的形容则更加有趣:“投资者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喜欢诗与远方,另一种选择眼前的苟且。最近十年,科技公司比金融公司更加受到资本青睐,主要源自于前者,但是诗与远方能走多远是个问题。”

 

提问三:马云为何激辩监管?

 

蚂蚁集团是什么?这是蚂蚁集团要在上市之前要向全世界投资人解释的另一个问题。

 

在宣布IPO前夕,蚂蚁启动了改名,将蚂蚁金服改为蚂蚁集团,全称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对此强调的是:蚂蚁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金融公司。

 

梳理蚂蚁成立以来对外宣传口径,从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再到科技的定位。蚂蚁金服改名后,一些学者对此解读称,蚂蚁有逃避金融监管的嫌疑。

 

2004年,马云在达沃斯年会上,意识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首先要解决电子支付问题。于是,他紧急启动支付宝项目,鼓励下属的话是——“如果需要坐牢,我去”。这句话不是马云要去坐牢,而是在任何国家,金融创新都是要冒险的。

 

这些年来,蚂蚁在金融监管上吃过不少苦头。支付宝在理财平台招财宝吃过亏,与趣店合作消费贷被指校园贷,推出芝麻信用不得不缩小应用范围,信贷产品ABS杠杆率过高不得不补足资本金,推广“无现金社会”时还被央行严厉批评。

 

作为一款支付应用,支付宝害怕用户用完即走,长期以来存在流量焦虑,也走过不少弯路。这种焦虑感在一个春节爆发到顶点。2015年,微信支付用一个春晚红包,抢走支付宝一半市场。当时大年初一,马云紧急召集高管,从全世界各地立刻回国商量对策。

 

不过,这也成为支付宝突破支付应用的转折点。

 

支付宝先是在2013年推出余额宝,瞄准的是货币基金市场,随存随取、利率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特点,让余额宝迅速走红。此后,蚂蚁相继推出花呗、借呗、芝麻信用、蚂蚁森林、相互宝等网红产品。

 

现在的蚂蚁集团,在国际上已找不到任何一家对标公司。以至于《经济学人》杂志将之称为世界上最全的金融科技平台——可以把它想象成Apple Pay(离线支付)、PayPal(在线支付)、Venmo(转账)、万事达卡(信用卡)、摩根大通(消费金融)和iShares(投资)的结合体,外加保险紧急业务,全都整合在一款移动应用里。

 

显然,马云对于这种表述是不会满意的。他在蚂蚁集团上市准备时,一直对投行强调的是,要找科技分析师而不是金融分析师,对蚂蚁集团进行估值。

 

从2017年到2019年,蚂蚁集团的营收翻了一倍,市场对其估值却翻了七倍。在2020年,蚂蚁集团的最终估值定格在3130亿美元。

 

一边享受着科技股高估值的红利,一边在公开场合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维”、嘲讽巴塞尔协议像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扼杀创新,甚至指出“中国金融问题不是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

 

这能不引起金融监管层的“愤怒”吗?当时,台下坐的是央行前行长、政协副主席,还有上海市委书记。

 

长期从事金融的财经作家嵇少峰对虎嗅表示,“金融科技公司是金融机构还是科技公司?巴塞尔协议是不是已经过时,要不要控制杠杆率?我相信这才是马云激辩监管的根本原因。”

 

嵇少峰认为,虽然蚂蚁一直在去金融化,转型数字科技,但是信贷在其主营业务的绝对占比和极高的杠杆率,一直被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重点关注。

                                                              

提问四:蚂蚁主营业务存在什么问题?

 

翻开蚂蚁集团的招股书,嵇少峰以及刘晓春等受访者指出其主营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分为三大部分阐述。

 

一是,蚂蚁主要利润是放贷业务。

 

截至2020年6月末,微贷科技平台为蚂蚁集团创造了285.83亿元营收,占到总营收的39.41%,已超营收260亿元的支付业务,其占比是35.86%。其中,与信贷相关的净利润是101.56亿元,占到蚂蚁集团总利润213.42亿元的47.8%。

 

目前,蚂蚁集团共计有2.1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其中经营贷余额是0.42万亿元,剩下的是1.73万亿元是消费贷余额。这些消费贷平均年化利率是15%,几乎擦着最高法对民间借贷最高年化利率15.4%的红线,而且很多用户属于次级信用,即是信用资质较差的人群。

 

蚂蚁对此解释是,这些人群不是信用资质较差,只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他们,蚂蚁通过大数据风控,敢于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僵化的机制,很难做到小微信贷和普惠金融。但金融科技公司自以为是的金融创新,打开的也可能是潘多拉魔盒。

 

从互联网金融兴起,到P2P机构泛滥,直至大规模爆雷。监管对于金融科技所谓的创新,一直缺乏必要的监管,总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一刀切。

 

此番,嵇少峰接连提出几大质问:我们想象中试图通过科技金融,解决小微信贷与普惠金融难题,是不是有点过于乐观,是不是在道德上拔高自己?难道普惠金融就是放高息的消费贷,诱导年轻人去借15%年化利率去过度金融消费,究竟是帮助他们,还是害了他们?

 

二是,大数据风控没那么神秘。

 

从事银行业30多年的刘晓春看待很多金融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他指出,“放贷其实很简单,关键是如何收回来?”

 

他表示,不要把大数据风控神秘化,没有大数据时候,银行放贷也是有风控模型。所谓模型,就是在各类数据之间找规律,然后根据规律来确定贷款规则。大数据风控背后的风控逻辑,与银行风控逻辑相同。

 

刘晓春强调,科技再到位,也要按照金融的规律办事。不管是什么公司,放贷一定会有约束条件。黑社会放高利贷,都会提前确认你家是不是有房子。金融科技公司敢于放贷,也是有约束条件的,只是可能从抵押物,变成提交个人通信录。“前段时间,暴力催贷不就是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干的,用科技手段干的。”

 

嵇少锋认为,蚂蚁之所以做得这么大,核心优势不是大数据风控能力,而是基于阿里经济体的场景消费,这是银行所不具备的能力。“信贷是很传统的东西,蚂蚁做的消费信贷跟银行信用卡差不多。只是银行基于传统场景,蚂蚁基于线上场景。”

 

不过,蚂蚁这种基于个人数据的放贷方式,未来可能面临监管风险。很多个人数据在法律上,将纳入《个人隐私法》的保护,需要进行脱敏化处理。消费者也会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不是任由互联网巨头随意采集分析。

 

三是,万亿规模的联合贷款,究竟谁来兜底?

 

最近两年,联合贷款是蚂蚁集团力推的贷款模式。所谓联合贷款,可以作为助贷模式的一种,就是两家持牌机构,共同出资、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也可以看成简化版的银团贷款,这种银团模式已经有百年历史,并不新鲜。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的2.1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只有2%的资金是自有资金,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蚂蚁自营的两家放贷主体,是设在重庆的两家网贷公司,分别对应着花呗和借呗。

 

蚂蚁和银行合作模式是,银行提供大部分资金,蚂蚁只提供少量资金,主要负责贷款审批、风险管理、还款和贷后管理的流程。蚂蚁将这个流程称之为“技术服务费”,并从放贷利息中收取30%,属于最大的利润来源。

 

然而,这种模式突破了两方面的监管,一是对网贷公司资本金和杠杆率的限制,二是突破了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表外资本的限制。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对此评价称,金融科技创新超越了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和理念,使得蚂蚁集团一定程度可以很巧妙地规避了现有金融监管框架。

 

嵇少锋的评论则更加犀利,中小银行基本没有能力对蚂蚁提供的客户进行有效风控,只能看天吃饭,赌蚂蚁的能力与信用。但如果银行不能进行有效风控,蚂蚁用区区几百亿元资金,撬动起几万亿元的信贷规模,最后的风险谁来兜底?

 

写在最后

 

如今,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平台、最大的小微经营信贷平台、最大的线上理财服务平台和最大的线上保险服务平台。

 

在金融牌照上,蚂蚁集团拥有银行、支付、小额贷款、基金、基金销售、期货、保险代理等金融领域的牌照,并正在组建消费金融公司。

 

随着不断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合作,蚂蚁集团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已不亚于一家大型商业银行。

 

经济观察报认为,无论从规模、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还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或者在金融体系中提供难以替代的关键服务,蚂蚁集团都可被认定是一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潘功胜最近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要加强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人民银行将于11月1日正式向市场开放金融控股集团设立的申请”。而蚂蚁集团此前明确表示,会设立金融控股集团,接受更严格的监管。

 

11月2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的主题会议上,央行行长易纲就大型科技公司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金融产业新趋势、消费者隐私保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大科技公司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易纲表示:金融科技和大科技公司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并降低了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部分。他还提到,大科技公司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都有所改善,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不过,最让易纲夜不能寐的问题还是消费者保护问题。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商业秘密的保护和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对于央行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些来自监管层的信号,对于蚂蚁集团上市会造成什么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虎嗅组建了一个虎山行·价值投资交流群,群内有更多关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高质量交流讨论。如果你是更关注行业、公司质地本身而非单纯追涨杀跌的一员,不妨点击此处填写问卷,加入我们~审核严格(为群友把关),还请认真填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