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09 15:22
是时候培养我们的“物商”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 策划:NOWNESS 社交媒体编辑部,原文标题:《“过多对物品的留恋,其实对我是种负担”》,头图来自:《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剧照


购物节,又是“买什么,买不买,为什么要买”的大讨论环节——我们是不是买了很多并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不是被消费主义操控,有哪些好东西值得推荐,购物单拿来,你作业借我抄一下。


一个问题是,我们不停买买买,这些物品和我们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有些人抱着我要断舍离、要胶囊衣柜、要轻身生活的信念,买了一大堆、最后用不上的、断舍离用的收纳盒;有的人借购物节买昂贵高档衣服,但是每天上班挤地铁,除了收到快递穿过一次外,就再也没好意思穿;有的人买了非常多书,在家里堆满书不看,也能感觉得很幸福。


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Credit to: Joseph Kosuth


正如美国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的《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One and Three Chairs)展示的那样,我们对物品的感受不止是物品本身。策展人 Glenn Adamson 则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培养自己的“物商(material intelligence)”,以便更好地感知人和物品的关系。本期问你哦,我们邀请了几位年轻人,一起聊了聊他们对物品的态度。


“扔东西,其实是给屋子新陈代谢吧”


(赵冰,自由撰稿人,已婚男性)


购物节其实是一个游戏。我们热衷于各类购物 app 的小游戏,随点随刷。当你知道这是消费主义处心积虑对你的勾引的时候,还会不行不行,不能掉到消费主义陷阱里,让你知道这是世界上那一大帮最顶尖的头脑处心积虑对你的勾引的时候,作为穷人,跳进去享受 30 块带来的占便宜感带来的快乐,已经很不错了,要啥自行车。随便刷,无脑云逛街,看到什么不错又便宜就买什么。


我们这种节俭又抠门的人很容易有这样的感受,心路历程通常是这样:一个东西觉得贵舍不得买,又老惦记着,势利人如我,特容易被蛊惑。


被一个东西降服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看到对象的一件卫衣挺好看的,就拿来穿。几天之后从对象口中得知,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天才设计师的作品,这个袖口叫做啥啥啥的独特设计,是在他人生啥啥啥特殊时刻做的,意义非凡。顿时立马觉得自己被裹在天才分子里,走路腰板都更挺直了。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椅子,一开始坐着挺舒服的,后来知道又是什么叉叉大师什么时期的作品,椅子还有一个特别拗口的名字,顿时就,哇。


所以后来也会自个儿给东西加符号加意义,这台电风扇给它取名叫雪糕,雪糕是 2017 年进门的,在和对象的电扇一起进行的夏季风力大赛中,打败了家里另一台电风扇海鸥。干得不错啊雪糕,给贴上一张过年时候留下的旺仔贴纸,作为奖章——就能稍微增加一点幸福感。


我有一个软木板和一个大纸盒,专门放这些东西。和对象旅游的时候,总会把各种东西都收集起来,东京电车逃票的又补的票根啊、酒店人超好的前台写的贺卡啊、寺庙里抽到的大吉签啊,一切能佐证回忆的东西。另外,还会收集各种时期写写画画的东西,标上日期,过几年十几年再看,就会觉得,小时候写得真好啊,现在弄的都是什么鬼东西。


也会有想藏起来的东西。纪念意义大于实用意义的东西。毕业那年穿学士服,觉得好看,顺口说了句,可惜还得给学校还回去。后来就有学妹送了个礼盒,里头就是一套学士服,盒子底部是祝福语。毕业好多年了从来没穿过。


我收拾东西的原则是,按人。书的话按照作家来摆。东西的话按照这是谁的就放在一块儿来摆。电子版会按照人来建文件夹,实物会按照人来放盒子。其他自己日常的东西就是按照功能区来放了。用得太旧或者坏了的东西就会扔,保持新陈代谢。贵的东西可能会重视点。毕竟还能咸鱼再卖一卖。


我自己不怎么恋物,一定要说的话感觉还是恋人。物品里有人的因素就会更恋拜一点。绝对不能弄丢的东西也很简单:照片和(自己)写的东西。年纪一大,就记不起来以前的事了,也只剩下照片和瞎写的点东西能证明一下这人出现过。


“过多对物品的留恋,其实对我是种负担”


(Yidi,时尚编辑、模特)


一般来说,我不会特别买东西,平常消费基本还是基于需要,并且懒得算折扣之类的。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让我变得更自信/更有幸福感的话,可能也只有那种某些时刻很想拥有并且拥有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东西。


因为时尚编辑的身份,我会比较关注物品的外观和风格。如果遇到很符合我视觉体系、却无法在日常使用的东西,才会觉得舍不得用,想要藏起来;相反,如果东西破损了,或者影响心情了,就会把它们丢掉,最近丢弃的东西基本是在衣柜或储物箱停留时间过久却从未被使用的那些。


说到物品的收纳规则的话,我的方法是,想要看自己的储物空间具有怎样的特征,再归类划分使用区。


说到“绝对不能弄丢的东西”,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但其实并没有,因为希望自己可以不被某样物品所牵制。换言之,也只有看到它会即刻勾起回忆的东西吧(未必是美好回忆),又或者让自己心情变好的物品,才会真的觉得它们珍贵。


我完全不是个恋物/拜物者,平常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算是极简了。过多对物品的留恋其实对我是种负担。之前经常搬家的生活,可能也对这种习惯有些积极影响。对待物件们,我的态度还是比较大大咧咧的,因为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用物准则,尽可能是实用为主,过度珍惜的目的是什么呢?对吧。


“在厨房预留一个抽屉,放我收集的塑料袋们”


(漆漆,本命年渡劫中,有时候啥都行有时候啥都不行的很难搞的一女的)


今年的购物节我简直毫无参与感,只在最后几小时买了一箱鸡胸肉,因为最后一包刚被吃完了。


我不是一个特别惜物的人,偶尔的惜物一定是因为东西是亲密的别人给的。认真想想,我好像真的没遇到过什么东西“舍不得用”的情况,至少自己买的东西都挺舍得用的。可能心悦的人给的东西,或者有时甚至是遗落在我这里的东西,会让我有种藏起来舍不得碰的心情——但等到不心悦了,也是一样的用。


要说能让自己变得更自信的物件……口罩吧,因为把脸遮住大半,有种讲话做事不用负责的安全感。能带来幸福感的东西的话,气味类的东西吧,香水,香薰,蜡烛之类的。因为嗅觉敏感,情绪会受气味影响很大,比如晚上下班回去推开门就是烟草和檀香蜡烛混合的那种气息,或者衣柜门一打开就是森林冷杉木的气息,大脑会瞬间有种圆满感。


关于我会收集的东西嘛,这点好像是受奶奶影响,我会收集每次拎东西用的塑料袋或者品牌包装袋,厨房会专门预留一个抽屉放我收集的塑料袋们。


我用东西非常不爱惜,很随意,然后喜好经常摇摆,又很喜欢间歇性清空房间,所以扔东西对我来说似乎是特别日常的事情。所以我完全没有积压物件的困扰,可能对我来说问题应该是“什么情况下我会把东西留下”,对某个东西失去兴趣了,觉得不顺眼了,一般都等不到东西的使用价值真的消失,就会被我清理掉。发展到很极端的时候,我会扔掉或送掉自己某段时间特别喜欢的东西,因为怕自己太喜欢一个东西以后承受不起它哪天被我弄坏掉的情绪后果。


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珍贵的都是限定的东西,要不就是非常私人或手工做出来的独此一件的啥,要不就是重要的人给的、或者在某个有重要意义的场合得到的东西,比如我妈送我的吉他、前任留下的书、深山老木匠手工做出来的木梯子之类的,和东西实际商品价值没什么关系。归纳起来的话,应该是附着了人的气息、且是面孔具体的人留下的痕迹的东西,会让我觉得特别特别珍贵,其他就还好。


我不恋物,但是我爱买东西,我不是一个节俭的人,而且比较讨厌做选择,看到觉得可以买的就会统统放进购物车,所以每次去超市买东西我都能巨夸张地拎一大堆。所以平时消费欲挺强的,且都是情绪性的非理性消费。但是我喜欢把买东西当成日常兴趣,讨厌在人造的购物节买东西。可是我喜欢买极简风格的东西,嘻嘻嘻,还是可以和极简勉强沾个边吧。


收拾物品方面我也是有原则的:东西必须整齐,颜色最好排列一下,不能堆叠高于视线因为会觉得空间压抑,然后能尽量藏起来的就不要直接放置在肉眼可见的地方,比如茶几桌子上最好除了烟灰缸和一本杂志不要放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收在桌面下的抽屉里去。


说起跟自己某个特定物品的故事,脑子里认真过了一遍现在家里的所有东西,留的时间最久远也是最特殊的应该是一个饼干盒。里面装着高中那个时候和前任每天上课传的小纸条、晚自习互相写来写去的诗歌情书们,全是五颜六色形状很奇怪的便利贴草稿纸,从在一起到吵架到最后分开的笔迹都在那里了。我从分开开始就一直带在身边,告诉自己的是哪天能够打开重新读一遍那些小零碎了,这事儿就算正式翻篇了。重新打开那盒子花了七年,搬了好几次家盒子还是一直被我放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这应该算是最特定的一个物品了,虽然是堆碎纸。


关于物品的“价值”,以我不成熟的理解,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一定是有一个价值作用的主体,对主体来说物品的稀缺性(且大多时候是情绪/心理上的稀缺性)构成它的价值,如果要强行把附着在物品上的这些情绪情感也解释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我可能也是无法反驳,但在我自己的价值排序里,花两万买的包就只是个好看的包,我妈送的红绳会比包有价值(但也不是说包就没价值,买包我也很开心的,没包买的世界是没快感的,嘻嘻)


“电影票会褪色,就扫进里手机收藏”


(阿四,25 岁,只有在部分周末生活精致的新媒体民工)


今年的双十一,我打算睡过去,因为失眠。前几天买了褪黑素和泡脚桶,以及六百块的 JK,养生和扮嫩两不误。听一个朋友说她姐妹半夜看某带货主播直播,昏昏欲睡的时候被一嗓子叫醒——看了东西不买,不仅 0 折,还是最好的褪黑素。


让我自信的东西只有自己能给,买 500 块钱彩妆不能让我自信,我懒得化。幸福感是商品营销出来的一种概念吧,活了二十多年都没找到能让我幸福的东西和人,双十一买个东西就可以了吗?虚假,都是虚假。


舍不得用的物件,大概是新入的黑胶碟和 CD 吧,买完积灰什么的最好不过了,连塑料薄膜都不拆的那种。因为没钱买黑胶唱机,也没钱买随身听,更没钱买车(来放)


我喜欢收集电影票,但是最近发现电影票上的字都会褪色,于是就全部扫瞄到手机里收藏了;还会收藏朋友的拍立得照片,然后贴墙上:看,这都是我刚交的朋友;还有就是去不同国家城市旅游买的冰箱贴。这么多年觉得珍贵的东西,其实也就之前收藏的高中同学之间互传的小纸条,非主流时期写的同学录(现在看起来特别好笑和矫情),以及以前笔友写给我的信和明信片。


我对买衣服这件事可能有点恋物,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好很多,因为柜子装不下了。至于买多买少的话,还是看金额,有些人说的极简是买一个巨贵无比的东西,有些人的多多益善是买 9.9 包邮 100 个的挖耳勺,不一样的吧。


在家我收拾东西的规则也很简单:用的,一桌子,一柜子,一抽屉;不用的,一股脑,一垃圾桶。扔东西也是一样的:坏了,不喜欢了,就会扔。但不一定是直接丢,可能会捐赠,之前有捐衣服给一个宠物基金会,可以做成给猫猫的垫子,或者拿去收旧衣服的快时尚品牌换打折券,虽然不会用。


我对待东西的态度也是变化的,买时特别惜物,买完大大咧咧;其实就是沉迷于买东西那一刻的激情,之后就是“就这?”“也就这样吧”“还行”懒得退了。至于绝对不能弄丢的东西,最初的梦想吧(开个玩笑),其实是浪漫吧,一种市面上大家觉得应该男生才应该有的东西。


印象深刻的某个特定物品的话,很喜欢 John Carney 的电影 Begin Again,里面有一个耳机分流器。后来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个学弟知道了我喜欢这个片子之后就送了我一个,大概是想让我找到一个可以一起用的人吧——别问,问就是纯学姐学弟关系。


“不可以被物品控制哦”


(小粥,24岁,总是丢东西的美女)


我比较青睐家居类的物品,比如美丽的烛台,喜欢的画,有一些心仪的装饰物摆件类会觉得幸福,还有绝对不能少的柔软地毯。最珍惜的话,一般都是再也不会有二次拥有的、注入了心思的、找不到替代品的东西:有一幅收到的小画,把它藏了起来,还收到过一位朋友在幼儿园时候画的画,还有老师的打分,我觉得很珍贵。


我还喜欢收集高跟鞋,好看但不会常穿,就是想买;还有好看的布料,有特别的印花或者纹理或者颜色,就会搞一点回来。


收纳的习惯,我会分东西的属性来收拾,一般会按照用途来分。再就是会按照喜好和审美,怎么摆在一起好看怎么摆。搬家的时候,会再断舍离一波不会再用到的东西。


我完全不恋物/拜物——因为觉得不可以被物品控制。对待喜欢的物件我会特别珍惜小心保管,但也没有什么绝对不能丢的东西,我不是很会保存东西的人,觉得绝对不能弄丢的都弄丢过。


当然啦,也有真的保存很久的东西:有个枕头用了快十年,走哪儿带到哪儿,从家带到大学再带到国外。那个枕头一面是棉花一面是荞麦,是专门做的,就枕着特别舒服,但这次因为疫情回国匆忙没带回来,再睡其他枕头都不如那个好睡。


我觉得物品的价值是人类自己赋予的,抛开它的货币价值,拥有它时承载的那份记忆和情绪是它真正的价值。两块钱也能买到很棒的东西。所以以前会买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也没有实用性。现在会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再去购物,减少一些浪费。当然碰到特别美丽但不实用的东西还是会想买。今年购物节我还是 as usual, 不会为了满减而买,不花钱最省钱。


“能让我更有幸福感的,只有钱”


(阿忙,26岁,很忙的人)


今年双十一没怎么过,白天想起来了把尾款付了。买了羽绒服,口罩,润唇膏,吸尘器等。买东西我是看情况的,衣物这种轻浮肤浅的物品多多益善。功能性的物品极简就行。


让我变得更自信/更有幸福感的东西,只有一个,钱。我没有舍不得用的东西,物品买来就是拿来用的。如果说要藏起来的,应该是自己的黑历史吧(各位网友们,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谨言慎行啊)


平时我会按照生活的功能区域来整理家里,但是第二天都会打回原形。搬不动/占地方/心血来潮的断舍离时期,就会扔掉一些东西,暂时没有绝对不能弄丢的东西这一说,对待东西的态度也差不多,刚开始会比较珍惜,但东西总归还是拿来用的。


买不到的东西我觉得最珍贵,比如别人写的明信片/信/礼物等(啊好文青)。如果只是普通的物品,在我来看价值就是等于价格,且在不断折旧。如果有赋予什么新的含义,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那价值就是持有人赋予的(一种艺术品的概念)。以前我还收集过不同年份/地区的硬币,后来不用现金了,而且搬来搬去很麻烦,就没再收集了。如果硬要说有什么的话,应该是食物转化的能(脂)(肪)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 策划:NOWNESS 社交媒体编辑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