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16 11:14
读职高、大专的孩子,注定没有未来?

如果孩子中考成绩上不了普高,只能去职高,你会“疯”吗?如果孩子高考成绩没法上本科,只能去大专或高职院校,你崩溃吗?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作者:言言,编辑:山抹微云,原文标题:《中考平均录取率仅50%,鸡娃失败的几率有多大?》,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童书妈妈写在前面:


你对孩子的学业有着怎样的“理想”(或者说是“幻想”)


相信很多读者,都认为自己对孩子要求不高——辛苦鸡娃没有想过清北,也没有非985不上,最多在心里偷偷设想过普通靠后点的211就可以,再不济能有个一本,实在不行,本科总会有吧!


然而,全国各地各省市普高升学率仅在50%上下徘徊,哪怕是北京、上海。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甚至只有43%。


就算顺利上岸普高,正常参加高考。全国大多数省份,普通本科录取人数也远小于大专和高职院校。如果说期待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读985、211是“梦想”或者“幻想”的话,那么按照现实数据来看,普通本科院校也可以称的上是“理想”了。


大多数孩子无法完成由普高到本科这一条我们长期以来觉得理所应当的期望体系,然而这才是现实,才是多数人要走的人。


普通家长,我们可能对普通本科后面的录取批次毫无了解,大专是什么?高职又是什么?高考完上高职?那孩子还能有出路?


童书妈妈读书会长沙书友言言是某所高职院校的老师,她本人研究生毕业于某211高校。自己的多年学霸式的求学经历和工作后任教学校的现实反差,让她发出了灵魂拷问:


将来我的孩子到我任教的高职学校上学,我能接受吗?



扪心自问:我的孩子上高职,yes or no?


我在高职院校W任职,今年迎新时,作为专业教师,我们负责轮流值守在新生入学接待咨询点,给一些家长和学生答疑解惑。闲聊中,有一位同事忽然问我,如果你的孩子以后到我们学校来读书,你能接受吗?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她接着问,你家两口子应该也是别人眼里的“学霸”,985、211大学毕业,一路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如果你们的孩子将来连本科都上不了,心里能承受吗?


扎心了哎,我当时下意识的反应是“我不能”。


▲我所任职的高职院校。


其实我家小娃才4岁,上幼儿园中班,老母亲正处于刚从屎屁尿中解放出来,稍微喘一口气的阶段,自然没考虑到那么长远。但经此一问,我竟然发现了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抱有很高期待的。


不仅是我,周边的家长群体大皆如此。发问的同事,家有二娃,男孩,老大上小学,老二准备上幼小衔接班,经常为了辅导作业弄得鸡飞狗跳。


她的苦恼在于,自己从小学习自觉,智商在线,成绩优秀,哪儿会想到,生下的孩子似乎是“别人家的”,压根没继承到良好基因啊,对学习总是不开窍。愁归愁,聊到最后,她还是斩钉截铁地说,我要竭尽全力让我儿子考上高中的。  


好吧,我默默点头,读完高中,国内顶尖大学是不敢想,咱好歹也要读个普通本科院校吧?这样的老母亲已经算是很佛系了吧?


我以为的佛系原来已经是高期待了


为什么说这种期待也是“很高”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统计,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高考人数重回千万级,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在这千万名考生中,有多少能够顺利到本科院校就读呢?


以湖南省为例,2020年全省共有高考考生53.6万人,本科三批共录取本科新生152835人,而高职专科批次计划在湘招生193261人,明显占了大多数(数据信息来源于湖南省教育厅网站)


从大概率来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极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没有接受过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其实一直是大多数人要走的路,我们只是视而不见罢了。



我自己都曾经对高职院校,有傲慢与偏见


十几年前,我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沿海城市知名IT公司的offer,回到家乡省会城市的一所高职院校,当了一名教师。


在最初几年的工作中,不乏苦闷和迷茫。发达的经济特区和落后的西部地区,朝气蓬勃的企业和平静乏味的学校,处处充满强烈的对比和落差。


我的大部分研究生同学,都入职了本科院校,从事本学科专业教学。向来信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我,更感觉高职院校似乎低人一等。


没错,即便身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我,一开始对它也抱着傲慢与偏见。心结未解,接踵而来的是“育人”的各种难题。多年来所接受的精英教育,学院派的研究思维,曾让我在备课、上课、开班会等工作中屡屡受挫。


我的内心经常会咆哮:“苍天哪,这么简单的理论,他们怎么学不会?这么有趣的案例,他们为什么不爱听?我这么苦口婆心,他们为啥无动于衷?”


同样经历过高考的千军万马,同样承载着家庭的殷切希望


我试着“蹲下来”,去了解眼前这些学生群体:他们同样经历过千军万马厮杀的高考,尽管分数不甚理想,但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殷切希望。


他们大多出身平凡,很多来自乡镇和农村。高职学生是一个极富个性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专业兴趣等各有不同。他们的长处是大部分思想比较活泛,兴趣也很广,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都是比较强的。


▲招聘旺季,学院邀请企业专家为毕业生举行双创沙龙。


但总的来说,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或意志力欠缺,对理论学习不够专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面临的各种诱惑增多。


有部分人存在厌学情绪。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如宿舍和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等,往往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所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孩子,“自律性”和“学习的内驱力”仍然重要。


虽然对理论知识不那么感兴趣,但是他们乐意参与各种实践,迫切希望掌握一项技能;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梦想,佼佼者甚至在校期间就有自己的公司和项目……


这十几年来,我带着上过课的学生估计超过5000人,担任班主任、指导毕业实习期间有更多接触的两三千人,毕业后还能在QQ、微信上保持联系并叫得出名字的,大概几十人。下面要提及的这三位学生,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参加《推销实务》实训创业互动,有激情有创意。


我的三个学生,他们的成功与叹息


小孟,是20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自湖南某城市。


在9月新生入学大会上,他受邀为优秀校友代表,出资设立了以公司名义命名的教育基金,每年20万元,用于鼓励优秀教师团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看着台上侃侃而谈的他,回想入学时那张青春稚气的脸,真的十分感慨。小孟的家人、亲友中无人从事外贸行业,他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大部分只出于一份对外贸行业的向往和憧憬,虽然懵懵懂懂,但充满热情,因此对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等课程上额外上心。下课总是喜欢找任课老师聊天,提问也一些深度。


小孟毕业时,正逢我院的优秀校友(时为义乌某外贸企业老总)回校招聘,他成功应聘,入职后因为勤奋好学,跟着老总练出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外贸业务能力。几年后他去了深圳,成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业务发展相当有规模。


如今的小孟,仍然十分谦虚和低调,他对学校和企业的导师充满了感恩之情,此次入学大会上跟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就业、创业经验和个人理念,很诚恳地道出了成功的六字箴言:学习、自律、改变。


小倩,是众多学生中最让我意难平的一个。


她是2020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自湖南某农村,家中还有弟弟妹妹。这个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的女孩,大一军训时就被同学们选为班长,性格开朗,学习勤奋,有着同龄人难得的优点,做事踏实,肯吃苦。


班级管理中,总有各种杂事,大家都偷懒不愿意做的时候,小倩总是笑呵呵地去了,我也看在眼里。大三实习时,有用人单位要求推荐优秀毕业生,我想到小倩,结果在班级群中一打听,大家都不知道她的去向。


再过几个月要返校办毕业证,才听说她已经回乡结了婚,准备生小孩,暂时不工作了,毕业证还是请同学代领的。我们就此失去了联系,QQ留言也是杳无音讯,我至今仍很为她惋惜。


小梁,是2007级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自广西河池山区。


如果从出身、外貌等方面来看,他实在是一个普普通通毫不出彩的孩子。


▲15年前学生送我的笔记本珍藏至今。


他再次出现在我视线里,缘于一个同事发来的微信,问小梁这学生你记得吗?原来同事一行出差,正好遇到他,已是资深导游,定居杭州。小梁对当年的大学老师十分感激,非要一路接送,热情周到,还问起班主任(我)怎么没来。


听说了这件事后,我很诧异,作为贫困山区的子弟,没有任何社会资源,小梁为何能跳出农门?毕业时怎会想到大城市去找工作?这种眼光就很难得。再深入了解,他大学时就考了导游证,2010年在当地旅行社实习,正逢世博会缺人就调去了上海总部,实习结束后觉得他不错,让他留下来正式带团。


看起来是机遇,其实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想起小梁上大学时就有股闯劲,是个实干派,他看到街上有家煎饼好吃,就跟人家说要学,花了3000元,然后自己租房,支起小摊卖煎饼,每天推进推出,还要跟城管周旋,就这样挣到了学费。


工作以后,他也很注意提升业务能力,比如导游景区讲解,西湖边每一处诗词典故、历史名人他都了然于心,信手拈来。


2020年疫情影响,旅游业受重创,小梁不得不转行房地产业,从踏进门店递简历找工作起,完全从头开始,一切靠自己。看他的朋友圈,最近每个月都保持两单成交,真的不容易。每次提起小梁,我都会觉得很放心——相信他他能过好即使平凡依然良好的生活。


▲学生给我写的小纸条;高职的学生有很多懂得感恩的孩子,但是他们刚入校时可能感觉迷茫需要引导和帮助。


我们的孩子终将成为普通人


这些个案,或许折射了中国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以及最常见的一些成长路径,更让我反思:同样的高职学校毕业,同样的资源,他们为何会有不同的人生?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什么?人生之路走得顺畅的高职学生都有什么特质?


这种差距难道和我们的家庭教育无关吗?孩子上了大学,“家校共育”就可以戛然而止吗?


终身学习,18岁高考结果不应该成为一人的最高成就也同样不是一个人努力也无法翻身的最低点,进入大学必须只能是起点。


然而每年高考过后,为何都会出现离婚高潮的社会新闻?这至少反应出不少家长的心态,似乎孩子上了大学,就完成了任务。其实这个阶段,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职业生涯规划等。


正如热播剧《三十而已》中顾佳父亲所说,“儿女就是咱前世的债啊,没本事咱们就当好那渡人的船,闭眼之前能送到哪就送到哪。有本事他们自己就是那条大游轮,那咱们也得当好那上边那救生艇。万一出什么事,咱们就是那个最后把他们送到岸边上的人。”



▲ 我在童书妈妈读书会演讲。


如果家长做好了“摆渡人”,即便就读高职院校,孩子的人生又怎会黯然失色?


只要借光而行,你我亦是星辰。我从不否认,本科院校有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平台,高职教育也存在很多先天不足,但我们始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寻找“光”在哪里?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的形势下,高职教育将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成材途径。可以努力成为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尝试创业,更可以选择继续提升学历等等(教育部提出2020年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同比增加32.2万人)


我能接受孩子学历低、不如自己


我和先生都毕业于211、985院校,自小升学习路都挺舒畅。这么多年在高职院校任职教学的经历让我不断反思,我们俩人也多次进行了交流,已达成共识——放平心态,做好孩子将来学历不如自己的心理准备,做好了他将来可能会读普通本科,读大专,读高职的心理准备。


我们作为家长的这一代已经成为考试制度、精英教育的胜出者,在受教育这条路上已经跑在了前列,是偏离统计中说的平均值的。


作为“高于平均值”的下一代怎么就不能向中间“回归”一下呢?


更何况孩子只是很可能学历比我们低,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不精彩,不能收获他所期待的成功。



甚至我也在反思,我们给孩子筹划的那个“光明的未来”那条路径,是他们要的吗?他们稀罕吗?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然而唐诗已登峰造极,宋人就不作诗了吗?宋诗就不值得欣赏了吗?自然不是。孩子既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自有其精彩。


▲ 我们给孩子规划的那个“光明”的未来,未必是他们想要的。


关于孩子的教育路径、成长规划,这真是一个比较宏大需要家长自我不断成长、不断调整反思的过程。我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自己也得不断更新认知系统,才当得起这个引路人、规划师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现在能做的,应当是引导他去感知学习的乐趣,尽量多地尝试各种活动,从中发现自己的特点和爱好。在人生的关键点,我可以给他建议,但让自己做决定,并能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


给孩子升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家长的建议


有些孩子本身就是因为高考不理想,才就读于高等职业院校,那么如何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呢?(中考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更要帮助孩子一起调整心态,尽早做好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报考时,选择适合他发展的城市、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他喜欢的专业。以职业为导向,打通了“自愿学”这个点,他会发现每个学校都有相对的优质教育资源,比如专业师资、精品课程、实训平台、创新创业项目等,可以多争取机会去参与感受。


再者,国内各大在线教育平台提供海量的课程资源,很多名校名师的课程都可共享。实在纠结于学历的,可以及时去关注“专升本”等继续深造的路径。


其实,每年新生入学后,在第一次课上我都会花点时间和他们聊聊天,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是自己的选择?是亲朋好友建议后做的决定?还是“不清楚”或“随便”。


近两年来,学生们的回答明显更自信,“我自己选的”、“我将来想做某某职业”,这真是令人惊喜的变化。




后记:


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不是为了炖鸡汤,不是为了告诉大家——读高职也非常好或者不好。现实就是,高职院校的环境和条件比不上普通本科,更比不上名校。


高职毕业的孩子可能在就业和工作上要多经历些磨炼,他们一路走得不容易。身为家长的我们担心的就是孩子没有好学校毕业,将来走弯路,不容易。


然而,谁的人生又曾容易过?


一流名校的学生们在忙着“内卷”、战“绩点”,毕业后哪怕清北出身也接受了社会一层又一层的捶打。


不容易的人生,不会因为你出身名校就会放过你。


因为大环境而过度焦虑,鸡娃读名校,读了以后呢?毕业以后好工作买房买车,孩子再生孩子,接棒鸡娃读名校?那不是高阶版的“放羊娃”的故事嘛。


我们不是鼓吹大家要放弃鸡娃,放弃名校的梦想。那个想象中的“最坏的结果”绝对不是一无是处而是依然有很大的希望,当你对所谓“最坏”的结果也抱有乐观积极的心态,焦虑的泥潭才能离你远去了。


高职不是学习和教育的终点,清北也不是。


第一圈,跑得慢了点,不可以吗?


只要不放弃,非普高的职高生可以参加高考;而高职、大专也可以一路读到博士;不适合在学校继续读书,社会的历练也可以造就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别轻言放弃。


只有一次的人生,哪有所谓的弯路。殊途同归,你我都可以各自精彩。


备注:高职即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职高),它与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作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两种类型。它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作者:言言(从事高职教育行业十余年。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如今萌娃是牵挂。认真工作,用心生活,致力于做一个平凡却有爱的妈妈),编辑:山抹微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