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动物园通过赏心悦目、令人信服且意义深远的方式,给游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这里,他们可以去感知世界,去感受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我们无法预言地球上的生物会因为人类活动而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但动物园将记录这个过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 欧拉,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饲养员被熊群咬死、狮子于水池中“离奇”死亡、猴子在被绿藻环绕的小土坡上蜗居……
这不是什么魔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2020动物园悲剧。
近日连连出现的新闻,炸出了动物园血腥的一面。我们差点就忘了,这儿本该是个男女老少皆宜,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一、问题出现的时候,只有人类能为自己辩解
把猴子圈养在绿藻污水池中央的动物园解释:
是因为今年雨水较多,旁边砖头厂大坑与猴坑相连,这才导致积水渗入。园方抽了半个月水,用坏了三四台水泵也无计可施。
这个水中土坡,还是给猴子建的新园区呢。
就在不久前,这家动物园的一头非洲狮还被发现泡在水中一动不动。
网传录音中工作人员最初的回复是:“它趴着休息呢。”后来狮子被证实死亡,该动物园又有负责人表示,是这头狮子长期处于病态,晒太阳时跳进水池,因体力不支溺亡。
要么强调自己已经尽力做了好事了,要么把帽子甩天上去,给太阳扣上,翻译过来不就是,我养的动物都与我无关。
西安一家野生动物园,也被人拍到马戏团驯兽师用针扎黑熊,强迫其表演。
事后,动物园回应称,那不是“针”,而是训练用的“指挥棒”,用以“点拨”黑熊。目前他们已责令开除当事人,暂停黑熊行为展示项目。
一套话术下来,仿佛挨扎那都是紫薇的错,至于接下来点拨谁,那还是容嬷嬷说了算。
我们总结出动物园回复质疑的一些惯常手段,即便是在有照片、视频为证的科技社会,他们也总有法子为自己“脱罪”。
比如被发现把动物养得“皮包骨”,他们往往会回“天生体型清瘦”,或是“拍摄角度问题”。比如有小动物被发现腿部大面积结痂,疑似被虐,那它们大概率是“因为玩耍、打闹,不慎受伤”。比如有肩负表演、服务等多项“工作”的动物猝死,一句“心脏病”便可以解释一切。
甚至要是有网友发现饲养员用棒子敲打动物,那也是因为“员工在面对处于发情期的、攻击性强的动物时,采取了自卫行为”。
这不就是在欺负游客不了解动物,动物也没长一张会说话的嘴嘛。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原因罗列几条,告示一发,什么“虐待”“致死”的悲剧也就告一段落。
至于园区设计时为何没有考虑到积水问题?生病的动物为何没有送去治疗,而是继续营业?已经上岗工作的饲养员,怎么可能不知道发情动物的危险系数到哪?为什么这么多动物园,都要等到游客拍的视频成为热搜了,才开始整改?
或许严重一些的时候,园区还会关停修整一段时间,饲养员也趁机放多了两天假,等到重新开业那天,门票照收,动物又得“打卡坐班”,太阳升起,绿藻是猴王闪闪发光的护城河,氨气和腐烂的食物味依旧环绕在狮子老虎左右……
在这样的环境中,动物会焦虑,会抑郁,会出现攻击倾向,也有可能无聊到出现刻板行为,重复地晃脑袋,或是来回踱步,但它们无法表达。
是我们应该思考,究竟是要维持这种为一时的娱乐目的,继续将它们“强行关押”;还是去找寻一种“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动物园运营模式?
昆明一家动物园发现有游客强行与孔雀合影、拔孔雀毛的现象。除了管理者,游客尊重动物的意识也需要养成。
二、 我们可以为动物改变些什么?
人物杂志去年的文章《去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中提到:中国34个行政区划里拥有至少200家动物园,每年都有1亿以上的游客到访。这些动物园内至少有643个物种,大约10万只动物生活在其中。
这些动物,有不少都是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水泥或瓷砖搭建的逼仄空间内,又硬又冰冷。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行动“迅猛”的考拉,可以看到它的一身腱子肉
它们的每一天都在这形如厕所的地方,完成吃喝拉撒睡——事实上,即便是把人类整日关卫生间里,他也做不出什么富有创意的行为来。
在此基础上,它们还被360度地暴露在游客面前,那些生性胆小爱躲藏的小动物,就此被迫要“逆天改命”。
原本是独居动物的老虎,也被普遍按群居动物来展示,男女老幼共享一座山头。
最“经典”的场馆设计,还数“猴山”“熊山”这类“大坑式”。据《动物园设计》一书作者张恩权介绍,“大坑”是从苏联学来的结构,动物被置于坑内,游客在周围俯视参观。
他指出:“这是看马戏表演的形式,不尊重动物,而且会鼓励游客击打、投喂动物。”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水豚出浴
后来,当动物园终于意识到不同动物各具萌点的形态特征,于是动物们生活的家又被改装成了犀牛的蹄子、熊猫的竹子,史里芬见到估计都会立马拍视频的那种。
究其原因,我国至今没有出现针对动物园设计的学科,而这项工作实操起来,又是一项要兼顾动物饲养、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复杂任务。
直到近年,参考过国外一些动物园的场馆设计后,国内才开始出现如何让狍子回归密林,如何给岩羊制作假山,从而营造一种“生活在老家”的既视感。
科普作家花蚀亦认为,只有与动物相称的环境,才能带来合适的自然行为。
最近国内动物园的另一个趋势,是迁址郊区。这些动物园往往占地面积更大,名字里还喜欢带“野生”二字,至于它们留在城中的原址,往往都变成了房地产或商业大厦。
这时候,国内动物园也因此衍生出两种类型来。城里的动物园,是城市动物园,归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属于中国动物园保护协会的下属单位;郊外的野生动物园则归林业部主管,对应的也有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不同的管理体系,以及地方政府拨款的差异,自身营收状况,都影响着一家动物园中动物生存环境,以及游客观光体验。
但花蚀又指出,“穷不会导致烂”,动物园经营,关键还得看“人干事”。
他曾在自己的视频中推荐过黄山野生动物园。这是一个县级公立动物园,行政级别低,经费和人手都明显不足,但它选择充分保留了原有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当地原生动物的生存,也能为管理者节省不少资金。
黄山野生动物园里的扬子鳄,可以在草地上晒太阳,也可以到泥里打洞。/花蚀
动物园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还在于有效防止游客投喂。
有时候小动物们水汪汪的眼珠子一转,游客就容易慈母心泛滥,恨不得把自己手中的蛋糕零食都塞进去分它们一口。不知从何时起,还有人专门从家里带包挂面,从通风口内给动物投喂碳水的,真是操了一颗当姥姥的心。
他们不知道的是,只能吃树叶粗纤维的金丝猴,一个面包便能致死;塑料袋会堵住反刍动物胃与胃之间的通路。张恩权还记得自己听过最惨的案例,一只河马误食了风筝线,结果医生解剖的时候发现风筝线把它整个消化系统都锯烂了。
还有一种开在大型购物商场里的迷你动物园,四处有空调,餐厅下楼任选,展出的动物更能萌死人。这种一听就很“以人为本”的动物园,在不少大城市中都颇受欢迎,来参观的男男女女都不忘拍一张美颜照片发朋友圈,拍照的时候还记住手插口袋,十分浮夸与傲慢。
那真正“动物友好”的动物园该是怎样的?
《动物园设计》中提到,将“沉浸式”作为主要的展示形式,不是“让游客进入展区”,而是使他们产生“来动物家里做客”的参观体验。
这才有利于他们对动物产生足够的尊重与情感。
希望这样的失智行为不要再发生。
三、正经动物园该是什么样的?
科普作家花蚀曾用4个月时间,走访全国56家动物园。跟着他的《逛动物园才是正经事》一书打卡,是国内不少爱好者的出行愿望。
我曾去过备受好评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刚走进园区便能感受到这里真的是更符合动物生长习性的“山”,而非更受人类青睐的平地。
可能因为是疫情之后,动物科普栏更新了一些不能食用的信息。还有针对动物个体、朋友一般的留言。
长长的阶梯旁,还细心装饰有帮助大家在乱木中发现动物的提示。
自带强烈“别碰我”气场的昆虫旅馆,是其他动物园很少见到的。
中国动物园协会设计组组长马可绘制的细尾狐獴的场馆剖面示意图
狐獴的家底下有地道,是给人钻的。当游客以一种谦卑的鞠躬姿态前行,可以来到场地中间的玻璃顶下,近距离观察到一枚可爱又敦实的臀部。
图/花蚀
而在灵长类动物、猫科动物区,连接不同空间的空中通道,幸运的游客能看到猴子和大猫们上下班的身影。
另一家很多人想去的西宁野生动物园,它凭借着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努力到4年前才诞生的人工繁育雪豹“傲雪”,以及十分具有当地特色的兔狲孙思邈等网红,开启了“非大熊猫”动物的粉丝业务。
在花蚀看来,动物园作为一个“有原罪”,剥夺了动物自由的地方,其对珍稀动物的保护,对公众进行动物、自然方面的教育,才使这里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地方。
如今野生动物的纪录片拍得越来越高清,甚至还有科学家研究出动物压根无法辨别的机器间谍来深入记录它们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动物园就不被需要了,我们只需要在屏幕前看看《动物世界》2.0版本就好。
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是全球第一家尝试开放空间展示的动物园。它在尽量模拟动物原生环境的前提下,帮助许多小动物逃过灭绝的命运。
这里的研究项目之一,是“冰冻动物园(Frozen Zoo)”,全球1000多种濒危动物的细胞都储存在其中。
伦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认为,优秀的动物园是为那些在野外面临严重威胁的物种提供安全避难的地方。在众多来自人类或疾病的威胁面前,废除动物园,而放动物自由的保护主义,可以说是无稽之谈。
克里米亚野生动物园的“拖鞋训狮术”让其成为B站上的网红。
这家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里,饲养员曾在德军的炸弹朝伦敦袭来的时候,仍然拿起铲子清理河马馆;在它面临食物短缺的困难时,伦敦的市民也四处收集橡子,捐给小动物们。如今,伦敦动物园也正在爱心人士的捐款扶持下,努力缓缓走出疫情的阴霾。
动物园就是这样,一个每天在与粪便、用作饲料的鸡架和死老鼠打交道的地方,却能滋生出最为直白的浪漫来。
正在武汉动物园做志愿者的花蚀,刚刚给“女儿”呵呵(一只貉,一丘之貉的貉)和邻居干脆面收拾出两间具有动物丰容效果的房子。他也在视频中表示,这是最容易得到正面反馈的一种工作。
被誉为动物园“行业圣经”的文章《如何展示一只牛蛙:一个动物园人的梦》,由纽约动物学会会长在1968年创作。
文章中的几句话可以这样诠释:
城市人口膨胀得如此迅速,乃至整整几代人都在与野生生物隔绝的环境中成长。而恰恰是我们这些格子间动物,决定了森林、荒原命运的走向。
动物园通过赏心悦目、令人信服且意义深远的方式,给游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这里,他们可以去感知世界,去感受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
我们无法预言地球上的生物会因为人类活动而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但动物园将记录这个过程。
参考资料: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新周刊
《什么是好的动物园?》三联生活周刊
《如何展示一只牛蛙:一个动物园人的梦》
《去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人物
《最近流行的“迷你动物园”,是在拿生命骗钱》果壳
《哈利·波特发现自己超能力的那家动物园要倒闭了……》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 欧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