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1-25 09:33

AI霸屏第二年,硅谷大佬都Pick哪些AI产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鲸出海 (ID:baijingapp),作者:张凯然,编辑:殷观晓,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硅谷大佬推荐AI工具、视频、图像产品

• 🔍 Perplexity被选择最多,AI搜索关注度高

• 🎶 AI视频与音乐生成产品增长迅速

• 🤖 AI工具在工作生活中应用丰富

前些日子,全球顶级VC a16z发布了一份相当有趣的AI产品榜单,本次榜单并不是按照网站流量或收入等硬性指标来收录产品的,而是邀请了24位AI行业的从业者,每人选择本年度自己最喜欢的3款AI产品,并给出了评价。


这24位“大佬”中,投资人代表有a16z联合创始人Marc Andreessen、Y Combinator现任CEO陈嘉瑞(Garry Tan)等;从业者代表有Perplexity CEO Aravind Srinivas、Meta产品设计总监Danny Trinh、Adobe首席战略官Scott Belsky等,除此之外,社媒上相当活跃的a16z合伙人们,比如Olivia Moore、Justin Moore等也参与其中。


虽然,部分评委会出现给自家产品“投亲情票”的情况,入选的产品也会偏向各赛道中的生产力工具。但就笔者自己的观感而言,这次评选还是比较客观理性的。


Perplexity“Pick率”超25%,“AI工具”是最受欢迎的产品类型



这些“大佬”们的投票,一共提及了45款产品(如上图),从这些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总体的趋势:


1. AI搜索产品Perplexity是被提及最多的产品,24人中有6人选择了这款产品,Pick比例为25%。2024年初,Perplexity的访问量只有千万左右,但是到11月访问量就超过了1亿(12月略有下降,为9000万左右)


去年12月,Perplexity引入了广告作为新的商业化路径,其CEO表示,截至2025年底,将把商业化收入提升至1.27亿美元,毛利率从30%提升到75%。Perplexity已经在2024年内完成多轮融资,估值飙升至90亿美元。Perplexity作为今年讨论度非常高的AI产品,被选择最多也实至名归。


2. 被选择次数超过2次的产品有ElevenLabs(音频生成,5次)、Suno(音乐生成,4次)、Claude(ChatBot,3次),这三款产品的访问量都是全球Web端AI产品Top50的水平。


3. 令人颇为惊讶的是,作为AI产品“扛把子”的ChatGPT,仅被a16z合伙人Justin Moore提及了1次。笔者认为,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家对ChatGPT有些“审美疲劳”,另一方面,2024年内ChatGPT推出的AI搜索功能和o1推理模型等,也并不是那么令人惊艳。


除了这些总体观察外,笔者将所有“大佬”提到的45款产品进行了分类,从分类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趋势:



“AI工具”主要指的是针对工作或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而推出的综合工具,比如写作工具、会议纪要工具、演示工具等等。


1. AI工具是所有产品类型中产品数量最多的,一共10款,占比为22%。针对工作/生活各个场景的提效产品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毕竟提升大模型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找不到应用场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 产品数量排名第二的是AI视频,一共8款,占比18%。作为起步较晚的一个模态,今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不仅市面上出现多个“图/文生成视频”产品,Talking Video、长剪短工具等产品类型,都涌现出不少明星产品。


3. 虽然Perplexity被Pick的次数是最多的,但它所在的AI搜索赛道却相当惨,除Perplexity外的其他产品无一上榜。


4. 其他占比超过10%的产品类型有AI ChatBot/Agent和AI图像,也是之前就很热门的AI赛道。但是我们还能看到,像AI编程、AI心理/医疗/育儿等垂类行业/场景也开始涌现出不少产品,开始被从业者们所关注。


5. 除了AI软件之外,Meta和雷朋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AI陪伴产品Curio、智能驾驶网约车Waymo等AI“硬件”,亦进入了从业者们的视野。


本次选题,我们仍将聚焦AI工具、AI ChatBot/Agent、AI图像、AI视频四个最主要的AI产品类型,并关注那些能够被Pick,但并不那么知名的产品,跟随从业者的“主观视角”,观察那些具有潜力的产品们。而像AI硬件、AI心理/医疗/育儿等新晋产品类型,我们将在以后单独推出选题进行观察,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AI工具:落地场景越来越丰富,被提及的大多在起步初期



AI工具这个分类主要指的是针对工作或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而推出的综合工具,比如写作工具、会议纪要工具、AI演示工具等。


在AI工具分类的这些产品中,被cue到的唯一名气较大的产品就是Gamma,从流量数据来看,11月份Gamma的流量达到巅峰,但12月份有所下降。我们曾经在AI+PPT的选题中观察过Gamma


Gamma 2024.5-2024.12流量数据|图片来源:AI Pure


今年另一个被讨论次数很多的AI工具是Google推出的NoteBookLM。


NotebookLM界面


2024年5月,Google正式推出搭载Gemini大模型的AI笔记产品NoteBookLM。它可以基于用户上传的文档、视频、音频等信息,由AI完成回答问题、生成摘要、提取关键词等任务,尤其是基于上传信息生成播客(支持双人对话)的功能广受好评。


NoteBookLM 6-12月流量数据|图片来源:AI Pure


NoteBookLM在2024年9~10月这个区间有一波流量的快速增长,截至12月份,其流量已经触及千万大关。


而Adobe Acrobat AI Assistant只被Adobe首席战略官提及过一次,有亲情票的嫌疑,作为全球PDF阅读器市场占有率超50%的产品,加入AI功能也是顺理成章。


下面我们把注意力放到那些被大佬们推荐,但没那么知名的产品上……


1. Granola



使用场景:线上会议。


主要功能:Granola是一款AI会议纪要工具,当用户进行线上会议时,它可以进行会议的逐字记录,也可以基于会议内容生成简短的会议纪要,并且将常用的会议纪要模版保存下来,以备后续使用。


Ben’s Bites创始人Ben Tossell评价:最适合会议的笔记应用。我几乎试过所有其他的工具,而我喜欢它的原因是:它不会影响会议本身造成尴尬,而且产品设计非常精美,在我使用过的工具中,它提供了最好的转录和摘要功能。


2. Lindy



使用场景:电子邮件管理、线上会议、线上营销、线上客服、内容创作等。


主要功能:Lindy是一款面向工作场景的AI效率工具,提供多样化的功能,Lindy的主要区别在于为用户提供了流程编辑器,编辑自己的工作流,并让AI完成相关任务,简化工作量。目前Lindy提供100多个工作流模板,主要针对会议、营销、内容创作等场景。


The Rundown AI创始人兼CEO Rowan Cheung评价:这个工具可以帮助销售团队完成最繁琐、最耗时的任务,让团队能够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策划有影响力的活动、与客户交流等。


3. Flow



使用场景:文字录入。


主要功能:Flow是一款AI听写工具,目前仅支持MacOS系统,用户可以在任何需要文字输入的场景中使用Flow进行语音输入,转录成文字。目前Flow支持100种语言,其官网显示,这款工具可以将文字输入的速度提升三倍。


Ben’s Bites创始人Ben Tossell评价:我每天都在使用这个转录应用。只需设置一个键,并开始说话,应用会将语音转录并格式化为文字(包括生成总结要点、引用内容,或者在你重复自己时进行小幅修正),并自动粘贴到应用中。


ElevenLabs设计主管Ammaar Reshi评价:这个语音转录功能非常棒,我只需要对着我的Mac说话。它会自动去掉所有“呃”或“嗯”这样的语气词,甚至在识别到我在列举清单时,会自动格式化为项目符号。


4. Cora



使用场景:邮件管理。


主要功能:根据官网上的介绍,Cora会每天两次为用户提供简洁的邮件摘要,用户可以迅速找到需要回复的重要邮件,并将相关邮件用故事线的形式进行归类,除此之外,Cora还提供智能回复、垃圾邮件过滤等功能。目前Cora正在逐步开放注册,用户需要先加入Wishlist以获取使用权限。


Ben’s Bites创始人Ben Tossell评价:这是Every开发的一款尚未发布的工具。它能处理大量邮件,每天还会给我发送报告,它已经处理了我90%以上的邮件。它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邮件设置规则,自动归档邮件,并在需要时草拟回复。


5. Spiral



使用场景:写作。


主要功能:Spiral是一款针对重复性写作的AI工具,在使用时,用户需要提供一段内容,AI可以将内容改写成特定风格、结构、语气的内容,比如用户提供播客大纲,让Spiral来撰写文字摘要或相关社媒推广内容。Spiral的目标人群是内容创作者、营销人员等需要大量处理文字内容的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Spiral与上面提到的Cora都来自一家位于纽约的初创公司Every。


新闻通讯作者兼播客主持人Lenny Rachitsky评价:我们在播客工作流程中使用这个工具来生成可能的标题、缩略图创意以及关键内容总结。它经过训练,能够符合我们的风格,并参考以往最成功的节目。


6. Particle.News



使用场景:新闻浏览。


主要功能:Particle.news是一款AI新闻阅读应用,开发者是前Twitter工程师。Particle会按照每日的重大新闻事件,将各个新闻媒体的报道整合起来,并给出摘要和相关出处,尽量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视角,此外,App端的Particle还提供AI问答、媒体政治倾向标注、语音朗读等更多功能。


目前,Particle已经与路透社、法新社、财富杂志等新闻媒体机构达成合作,也完成了总计1530万美元的两轮融资。目前Particle已经在网页端和美国市场iOS和iPadOS平台上线,但近30天下载量仅为2257。


Adobe首席战略官Scott Belsky评价:这是我每天使用的新闻应用,它会综合各个来源的视角,然后以一种越来越符合我偏好的方式,推送最客观的摘要内容。


7. Cubby



使用场景:研究、信息整理。


主要功能:用户可以在Cubby中储存和管理文章、PDF、YouTube视频、播客、推文、演示文稿和电子书等多种内容类型,产品提供标记评论、AI摘要/问答、相关内容智能推荐等功能,此外,Cubby还提供浏览器插件和团队协作相关功能。


a16z合伙人Zach Cohen评价:拥有一个专为研究设计的集中式工作空间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它可以切换不同的模式,在多个网站间进行搜索,还支持内嵌式的AI功能。此外,“生成推文串”的功能简直是为风投人士量身定制的。


AI ChatBot/Agent:大厂的主战场,唯一例外是“真人版”C.AI



AI ChatBot/Agent的产品并不太令人意外,ChatGPT、来自Anthropic的Claude、Meta AI,以及马斯克旗下X.ai的Grok,基本上都是各个大公司布局的产品。


12月ChatBot流量榜单Top3|图片来源:AI产品榜


而全球ChatBot流量榜排名第二的Google Gemini却没有被任何人提及,虽然自身没被提及,但搭载了Gemini的NotebookLM却上榜了(上文已介绍过)除了NoteBookLM之外,Gemini还被整合到了Workspace、YouTube、Gmail、广告等Google旗下的产品和服务中。虽然对这些“整合”的评价褒贬不一,但Google依托自身生态体系做AI应用的策略是比较明确的。


Delphi官网主页|图片来源:Delphi


而另一个上榜的ChatBot/Agent产品是Delphi,它给自己的定义是一个“数字克隆工具”,用户可以上传与自己或其他人相关的信息(包括社媒内容、文章、演讲等),Delphi会基于这些内容创建一个包含思想、声音等元素的“Agent”,可以用其代替真人来聊天,或回复邮件等。这个模式有点类似于c.ai制作角色,只是Delphi面向的对象是真实的人。


AI图像:上榜产品们“各显神通”


注:目前一些生图产品中会包含生视频功能,但如果该产品以生图功能为主,就会被划归生图类别,而例如可灵、Runway等以视频为主,兼有生图功能的产品,则会在下文中进行介绍。


在AI图像产品中,“老大哥”Midjourney、广受好评的ideogram,以及商品图制作赛道的绝对霸主Photoroom,被Pick的原因主要是名气和口碑。从流量数据来看,近半年,这三款产品基本稳定,并没有明显的增长或断崖式下跌。


而另外三款产品被Pick的原因则是“特色功能”。


Playground创作界面


我们曾在2024年国庆观察过Playground,它从之前的传统文生图变成了“改图”的模式,用户可以输入Prompt让AI对图片进行修改,减少由于模型不稳定带来的“抽卡”问题,也能比直接生成更符合用户需求。但我们也观察到,它并没有针对特定的场景做设计优化,访问量也从400w左右掉到了200w左右。


Krea创作界面


Krea最有特色的功能是“实时生图”,如上图所示,用户在输入Prompt之后,还能通过在左侧图片上增加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形,来更稳定地控制生成图片中各个物体的颜色,位置,相对关系等等,给生图增加更多的确定性。除此之外,Krea还有文生图、物体与背景相融合、文生视频等其他功能。


Krea 2D转3D的新功能|图片来源:Krea


1月17日,Krea又在实时生图板块中推出了2D图像转3D图像的功能,但不知道是否因为仍处在测试阶段,笔者目前无法使用这个新功能。


Remix落地页面(左1),创作页面(左2),发现页面(左3),聊天页面(左4)


Remix与其他产品都不同,它的主阵地不在Web端而在App端,在基础的图文生图像/视频和图片风格化等基础功能外,Remix拥有比较完善的社区功能,包括可以上下划动的内容分享页面,完善的作品排名和搜索功能,以及聊天/群组等功能。在web端做生图社区的很多,但是在App端,还以TikTok滑动卡片做信息流的,Remix应该是独一份。


AI视频:文生视频仍赔本,Talking Video、长剪短能赚钱


从这些被Pick的AI视频产品中,目前主流的落地产品类型有三个,文生视频、Talking Video和长视频剪短视频。



文生视频是今年最热的一个AI赛道,出海企业和华人创企异常活跃。7月份Kling推出时,就在海内外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网站访问量一个月就从200万增长到了1500万,时至今日,可灵的流量虽有所下降,但Minmax的HailuoAI、生数的Vidu、华人创企的Haiper等产品,都进入了视频生成产品Top10,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虽然AI视频生成可能是通向AGI的路径之一,但作为一款产品来说,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快手虽然靠可灵狠狠赚了一波流量,但它的ROI却不太能打得正,2024年11月,快手表示可灵的月流水达千万人民币(136万美金)级别,但知情人士透露,仅在6月到9月,其海外投放费用就达到33万美金,而可灵的模型训练费用和日常推理成本(应该是截至11月份数据),更是达到了上亿美金的级别,相比成本,收入微不足道。而其他的文生视频产品也大抵如此,仍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


而要说赚钱,长剪短和Talking Video是更加务实的选择,就以面向Talking Video场景的Captions为例,2024年12月,它的全球双端月流水达到100万美元,再加上Web端数据向好,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而流量更好的HeyGen商业化成绩更是不错,今年6月创始人徐卓透露,HeyGen的ARR已达到3500万美元,付费用户超4万。凭借着良好的商业化成绩,HeyGen也受到了资本的偏爱,总融资额达6500万美元,估值5亿美元。而同样来自华人创始人的长视频剪短视频产品OpusClip的ARR也达到了千万美元。


展望2025年,视频赛道的最大变量可能就是TikTok的禁令了,这项禁令会如何影响AI视频赛道,我们还会持续关注。


参考信息:https://a16z.com/apps-unwrappe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鲸出海 (ID:baijingapp),作者:张凯然,编辑:殷观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