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23 09:55

“芯片大学”虚晃一枪,人才断层问题不能跑步解决

芯片大学的模式解决的是中国芯片产业人才短缺局部问题。高端和基础人才,是无法被催熟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陈伊凡,编辑:谢丽容,头图来自:原文供图(陈伊凡摄)


张志勇这两三年里明显比过去忙碌了。他是一家专注半导体行业的猎头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2015年,他成立脉图,前两年,这个小公司有业务,但生意谈不上多好。


变化发生在2018年,越来越多企业通过脉图希望找到合适的人才。半导体行业的薪酬水涨船高,张志勇观察,薪资较2015年之前上涨了将近20%。高端人才成为市场的“香饽饽”,为迅速增加公司人才的储备,企业面向高校招收毕业生。


毕业生进入企业,往往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期,初创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做这件事,他们需求是,如何能让毕业生快速适应企业要求。中国芯片人才断层问题已经十分明显,目前的情况是,人才跟不上产业跑步快进的节奏。


最近新成立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是这个市场需求下的产物。这个“大学”在成立之初让很多人看不懂,当时外界惯性认为,这应该是一所“全日制大学”。


在江北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名字已经高高挂起   《财经》记者陈伊凡|摄


10月22日,《财经》记者在南京江北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见证了这所“大学”的揭牌仪式。


《财经》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所大学从承办单位、招生、定位等方面,都不是一座全日制大学,其实质更像是一个由政府部门主办的高级职前培训机构,主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官方定义为衔接高校和企业的产教融合平台。


大学的承办机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部委、省、市,而是江北新区管委会。学校不参与统招,生源主要来自集成电路相关比赛、高校大三、大四或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师资来源为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技术总监、国内外行业专家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老师;与传统大学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同,这所学校颁发结业证书,分五个星级,以企业的认可作为结业标准。至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未来的经费投入等,目前未有明确方案。


外界的质疑集中在三点:首先,集成电路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是该行业缺口的关键?其次,作为行业跑步前进中的产物,看起来是“近水”,解决的是“近火”,能不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起到期待中的作用?第三,中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链又是什么?


一、产业扩张,人才断层


芯片产业的跑步扩张,导致人才需求的供不应求。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设计业总体发展情况报告》,2018年全国共有约1698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比2017年的1380家多了318家,数量增长了23%。另外根据芯片产业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芯谋研究院预测,2020年底,中国大陆的芯片设计企业将突破3000家。


数据来源: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


除了设计行业,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整体数量增加迅速。根据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天眼查的数据,2019年中国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5.3万家,增速高达33.09%,是历史上相关企业增量最多的一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中国半导体产业2019年就业人数在51.2万人左右,同比增长11%,半导体全行业平均薪酬同比提升4.75%。到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将近25万,而且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


需求增长,但供给乏力,是目前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的现状。智联招聘高级副总裁李强9月在2020第三届半导体才智大会上提供了一组数据:2020年二季度,全行业招聘需求低于去年同期的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则逆势增涨53.37%,求职者同比增加21.67%,供给增速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进一步研究这25万人才缺口的分类,可以发现最缺的是能够进行架构设计、统筹项目落地的高端人才以及攻关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


在脉图上招聘人才的企业中,大多需求以高端人才为主。“企业希望人过来就能直接负责项目落地。”张志勇对《财经》记者说。


一位在中国从事半导体投资的投资人说,企业急需可以从系统、应用的角度整体统筹的技术人员。但现实是,这类人往往需要在行业有10年~20年的沉淀,并一直身处技术的一线。


另一类是具体方向上的技术专家。中国芯片行业资讯服务类媒体集微网负责招聘的陈磊告诉《财经》记者,他们今年年初开始设立芯片行业人才招聘业务,发现不论是社会招聘还是校园招聘,对于人才的总体需求是很高的。从平台上线以来,入驻企业有200多家,发布的职位有1600个,从初级职位到高级职位的都有。但需求最多的,也最难找的,是某个具体方向上的领军人士。


集成电路产业链条包括设计、验证、制造和封装。在这四大环节中,除了封测环节中国与国际水平相差最小,设计、验证、制造的环节,与国际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制造环节最为薄弱,设备、材料都是“卡脖子”的技术。验证环节,掌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命门的EDA工具,市场则主要被Synopsys、Cadence、Mentor Graphics三家美国企业垄断,占据国内市场中的EDA销售额的95%以上。


数据来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 年版)》,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中,芯片设计的人才需求最多,为81.8%,其次是芯片制造,为7.23%。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90年代初从微电子系毕业的学生用“毕业即失业”形容当时的情况。他们中大多数人选择去了英特尔、博通、高通、特许半导体、三星等这样的外企。中国芯片产业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自身没有人才积累,在高端人才上只能通过引进的方式。如中芯国际从台积电找来梁孟松团队,推进先进工艺的研发,长江存储也找来了有40多年半导体行业经验的“台湾DRAM之父”高启全。


高校的人才培养措施对应了这一市场需求,这个做法是对高端人才的储备。今年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投票通过了集成电路专业将作为一级学科,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


9月24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也通过了专家论证。10月8日,北京大学召开新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家论证会,专家通过了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这将意味着,一级学科确认后,二级学科的设置将会有更大空间,交叉学科的设计能够更加合理。


任何一个行业的高端领军型人才都是珍贵的,不仅仅是芯片产业,他们需要经过系统的基础学习,并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十几年,这样的人才,断层是必然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系统解决。


二、芯片大学模式的机会


高端人才的供给问题短时间内难以通过培训解决,培训机构解决的更多是面向产业低梯队人才的供给问题,这是芯片大学的机会。这部分人不需要多年的经验,本科生毕业之后经过培训也可以胜任,但前提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愿意到集成电路行业来。


李强曾在演讲中提到,目前集成电路行业年轻化、活力化趋势逐渐显现,应届生求职者占比较去年同期扩张5.6%,远高于其他工作经验求职者。这部分求职者的问题在于,高校的教育与企业的工程化实践之间存在脱节,毕业生刚进企业后往往需要有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期。初创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提供这样的培训。


林新华是一家集成电路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做这行已经是第11年。他出现在10月22日的芯片大学的揭牌仪式上,希望看看有什么机会。在林新华的机构进行培训的学生,大多是本科生。他们通过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进入企业从事研发类的工程师岗位,好一些的能进入海康威视、大华这样的企业。


林新华说,培训机构在近两年增多的原因是,由于高端人才数量有限,企业降低了一些岗位的学历要求,他们发现一些岗位本科生经过培训也可以做。在他刚做培训的时候,整个南京几乎就他一家。


生源和课程设置是林新华在做培训时遇到的两个难点。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集成电路行业来,更不用说为了进入这个行业,专门花一笔费用培训自己。因为产品周期长、晋升路径长,去类似互联网、金融这样的高薪行业是一条性价比更高的路。课程设置上,目前大多数民间培训机构的课程多以芯片应用为主,甚至很少有培训机构开设完整的芯片设计课程。因为前者市场最大,企业多,学习起来门槛也更低。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野心更大。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南京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秘书长李辉告诉《财经》记者,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会设置专门课程,要求学生从设计开始到流片、验证,从头开始做一枚芯片。


大学将设立28nm的流片机会供学生尝试,这个费用目前由政府承担。外界的担忧是,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长期由政府承担的做法是否可持续。如果采取有偿培训的形式,学生愿不愿意支付?


目前,芯片设计类培训课程的费用大概在15000~20000元左右,如果加上流片服务,费用会增多,一次28nm的流片在600万人民币。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主办方目前并未给出明确方案。李辉判断,这所IC大学的经费,除了政府的投入,还应该发挥高校、企业的积极性,因为可以共赢,所以应该多方投入。若是如此,显然需要协调各方利益,高校和企业首先需要认可这个平台的价值。


《财经》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关于这所大学的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等仍在计划中。经费问题、课程设置、包括如何吸引各方师资到这个平台来,将是集成电路大学的现实挑战。


一些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来完成这部分人才的培养。一位国内EDA企业副总裁告诉《财经》记者,他们的方式是企业与高校合作课题。学生在老师的手下进行一两年的训练,比如他们和高校一起做软件开发,之前高校为了适应互联网行业发展,学生学的都是类似Java这一类的计算机语言。他们可以在高校推广面向EDA的软件开发平台,到公司以后,学生很容易就衔接过来了。


三、“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链


“到底是人才不够,还是培养出的人才没派上用场?”有丰富技术商业化经验的郭朝晖在了解到这则大学成立消息时,直接抛出了这个问题。郭朝晖曾是宝钢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


郭朝晖对《财经》记者说,人才的需求来源是企业,企业在市场上首先要挣到钱,才会拿出更多资金招揽人才,如果企业本身在市场上挣钱困难,人才不愿留下来,人才缺乏的现象又拖慢产业发展。


上述EDA企业副总裁告诉《财经》记者,他们曾经做过测算,每年大约有20万集成电路领域培养的专业硕士、博士,但从事集成电路行业的人才不到4万。也就是说,只有大约20%的人愿意从事集成电路行业。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820万人,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数约为19.9万人,其中有3.8万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了本行业,即有19%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集成电路行业。


上述半导体行业投资人认为,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于产业的发展。美国甚至并没有专门的电子系,人才的培养更多在企业中完成。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有将近60年的发展历史,拥有英特尔、TI、博通、高通等这样的大企业。


对于注重经验的集成电路行业,学徒式的“传帮带”是企业中很普遍的现象。师傅们往往是在一线技术岗位有几十年经验的工程师。上述投资人在26岁时从美国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贝尔实验室。公司给他安排了一个44岁的导师,这位导师在一线工作了20多年。“如果一个喜欢设计的新人进入公司,能得到空间和平台去花30年只做这一件事,和导师一起技术上做到极致,这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中国芯片产业的现实问题是,企业的成立历史不长,无法提供这样的空间。


兆易创新(SH:603986)成立于2005年,华为海思成立于2004年,韦尔半导体(SH:603501)则是2007年成立。另外,愿意长期在一线技术岗位沉淀的人并不多,三十岁以上的人更愿意进入管理岗位。


张志勇观察,与许多互联网企业中出现的“35岁退休”现象不同,在半导体行业,反而是35岁的半导体工程师在招聘市场上最为吃香,而这部分人的薪酬也最高。


数据来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在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上,对人才工作年限要求在1年以下的企业只有少数;大部分的工作年限要求集中在1~5年;在要求人才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以芯片制造行业最多。


如果一个公司里很少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技术人才,就难以对新人形成“传帮带”的培养,产业发展不成熟,看不到好的职业前景,新人便不愿留在这个行业,或者干几年之后跳槽到互联网或金融行业。


上述国内EDA企业副总裁就告诉《财经》记者,他们的新人来源主要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二线学校,基本招不到清北毕业生。另一个科创板上市的AI芯片公司员工透露,曾经他们到清华大学招聘宣讲,听者寥寥。他的观点是,如果产业发展不起来,对人才没有吸引力,即使成立十所芯片大学也无济于事。


张志勇告诉《财经》记者,许多人担忧这个行业的前景,这场因为政策原因引发的集成电路行业大发展会不会有一天突然衰退。不确定性也是许多人不愿意留在这个行业的原因。


不过,上述投资人也提到,科创板的设立有助于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很多企业在招人时,会告诉求职者企业已经准备上市,承诺期权,这对求职者来说,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职业发展路径。


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半导体头部企业也为这个行业提供了人才,带动行业的发展。一位AI芯片初创企业高管向《财经》记者说起近期招聘的情况,他们面试的研发人员中,有几名是从华为海思出来的,这部分人在技术和经验上都有突出表现。


芯片大学的模式能够解决的是集成电路低端人才的供给,减轻初创企业在新人培训上的压力,但它解决的是局部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陈伊凡,编辑:谢丽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