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23 11:29
铺天盖地的“外貌焦虑”,正在制造一种新疾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作者:徐子铭,合作专家:丁若水(精神病与精神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头图来自:《听见她说》剧照截图


眼皮是内双、鼻尖不够挺、唇边有点小胡子、毛孔再小一点就好了……每当面对镜子中的自己,我们总能找到脸上的不足之处,甚至会因为“不够美”而焦虑或自卑。


最近的热播网剧《听见她说》,第一集《魔镜》就是关于“外貌焦虑”的。


女主人公,一个极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两小时三十七分钟打扮自己。我们从镜子的视角,看着她连贯地上了妆又卸了妆,看着她因为自己丑而一边独白,一边痛哭流涕。


然而荒诞的是,就算在这集控诉“外貌焦虑”的剧里,弹幕中依旧不断飘过对她容貌的指指点点,质疑妆容太厚、皮肤干毛孔大、眼袋明显……


她在说什么,重要吗?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你觉得自己“不好看”吗?


从学生时代的各种评价、歧视、同学们私下里的“班花评选”、“异性照片打分网站”,到成年之后普天盖地的美颜、网红、媒体灌输和社会评价,都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价值:


颜值即正义,尤其是女性。毕竟美人捧心是楚楚惹人怜,长得丑的捧心,那叫“丑人多作怪”。


2015 年,德国咨询企业 GfK 搞了一次“全球外貌满意度调查”,发现中国大陆只有 10% 的国人对自己的外貌完全满意,三分之一的人介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还有 13% 的人以不满意为主。


然而,就是这样低下的满意度,竟然在参与调查的 22 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算中游。


觉得自己丑,可能是我们的时代痼疾。


图片来源:GfK


而当代的焦虑和“时代病”进一步严重,就会真真切切地在一些人身上表现为精神疾病。


如果一个人正在经历严重的外貌焦虑,TA 可能存在精神障碍,叫做:躯体变形障碍。


英文叫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也有翻译为体像/体象/体相障碍、幻丑症等。它是一种真实的精神-心理疾病。


生而为人,不够美,我很抱歉


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外貌上的一个小瑕疵,能带来多么大的焦虑。


一个青春痘,在普通人眼中只是个需要清除的红点,而在躯体变形障碍者眼中,很可能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脸烂了”:


跟朋友同事聊个天,时刻觉得 TA 在介意脸上两毫米的小痘,即便 TA 根本没看见;


难以控制地照镜子、问别人、跟别人对比,确认自己没问题;


涂若干层化妆品,备齐墨镜口罩,不自觉地用手挡着,拼命想把痘遮住;


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己像毁容一般,不好意思见人……


逐渐,这种焦虑与痛苦成了日常,让人不敢出门,不愿工作、排斥上学,沉溺于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改造工程”。


而这颗“痘”,可以是各种无关紧要的外形缺陷:从脸上的皱纹、痘坑、单眼皮、大小眼、塌鼻梁、牙不齐、肤质不好,到身体的高矮胖瘦、胸大胸小、脱发、肌肉不发达,以及性器官等。


女生将自己整容成芭比娃娃,在英文社交媒体上一度非常流行。这样做的人很多在后来被确诊为躯体变形障碍。图片来源:Yourtango.com


还有个有点惊讶的事实:人们普遍认为女生更关注外貌,但在躯体变形障碍方面,男女发生率的差异并不大。美国的比例是 2.2% (男)比 2.5% (女)


看脸的时代凝视女人,同样也凝视男人。


女性的焦虑点分散于体重、皮肤、胸臀腿各各方面,而男性集中在身材不壮、毛发稀疏和私处尺寸三大领域,跟普罗大众关注的部位恰好一致。


虽然觉得自己外形不完美的人不少,但躯体变形障碍确实是病——进入领域权威《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疾病,会对人造成真实而严重的伤害。


这种疾病容易跟抑郁、焦虑、进食障碍共患,也跟自杀意愿、自杀行为的升高有一定关联,严重者会退出社交。另外,常见的问题还包括“过度整容”。


和要“变更美”的一般人不同,整容并不能帮躯体变形障碍者改善心态。


根据不同的研究,一到三成的整容者可能有躯体变形障碍倾向。而德国的大样本研究显示,躯体变形障碍者参与整形的比例是 7.2%,远高于 2.8% 的全民平均水平。


躯体变形障碍者迫切想要通过整容回归正常,但八成左右的人整完之后仍不满意,往往会要求对同一部位反复整形,提出医生达不到的要求,或者马上转移到下个需要焦虑的“问题”。


周围的人会批评他们“整容成瘾”、不务正业。只有这群人自己知道,靠整容试图抚平心中的焦虑却无法抚平,有多痛苦。


社交媒体:让我们对“丑”更焦虑


像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一样,躯体变形障碍不是某个单一原因造成的。


这种障碍与人格特质有一定关系,性格比较完美主义,或有焦虑、抑郁、强迫倾向的人更容易发生。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完美主义就必定会产生外貌焦虑。


另一个与这种问题可能相关的因素,是儿时受到过跟外形相关的讽刺、歧视与欺凌,尤其是针对体貌特征的欺凌。


“你四眼”“你龅牙”“胸大无脑”“你怎么这么胖,都吃成猪了”……这些话像刀子一样,刻下的伤痕数十年后可能还留着。


最近,有个新的风险因素在逐渐浮出水面:社交媒体。


照片越拍越多,美颜越开越大,男生人均八块腹肌,女生个个电眼大长腿,原本分享生活的自拍、直播、vlog,变成了比拼颜值身材的秀场。


然而自拍多到影响生活,本身就可以是躯体变形障碍的症状表现。有个特别典型的案例,是英国小哥丹尼·鲍曼(Danny Bowman),他曾经确诊此病,并且一直在呼吁社会关注。


丹尼·鲍曼,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丹尼在十五岁时自拍上了瘾,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发两百张自拍,却发现没有一张是他自己看得上眼的。他把这些照片发到网上,又招来了很多杠精,有的说鼻子大,有的说眼睛小。于是,他每天花十个小时找角度,就是为了拍到最完美的一张自拍。


他逐渐开始“外貌焦虑”,陷入了抑郁和强迫,退了学,之前的朋友也失联了。经过规范的诊治,他才恢复健康。


丹尼是英国第一个医学认可的自拍上瘾者,却不是第一个受网络影响的“外貌焦虑”者。


近几年,各国整形科都不约而同地发现,想要整容像明星的越来越少,想要整成“滤镜脸”“网红脸”的越来越多。


此类新闻太过常见,几乎已经不算新闻。


一打开网络,我们就仿佛掉进了俊男靓女的陷坑,看到的所有人都比你更美、比你更帅。


长期接受这样的信息会改变人对现实的判断,就算理智明明告诉你那些人都开了八层磨皮,你也很难不被其影响。


有研究发现,两者存在相关关系,在这种社交媒体环境下暴露的时间越长,躯体变形障碍的风险越大。


有办法走出“外貌焦虑”吗?


如今,我们被来自 PS 、商业广告、社交媒体的俊男靓女包围,而他们又成了我们互相鄙视、互相攀比的理由。


媒体和周围人的观念共同抬高了被称为“美”的门槛,直到绝大多数人靠天然的容貌和身材都难以达到;而凡是低于“美”的都被认为是“丑”。


看着“美”的人通过外形换来大把的真金白银,而“丑”的人却只能招来咒骂和恶意,谁敢说自己不焦虑?


即使没到患病的程度,现代人也很难不受这种心态的戕害。如果你过度在意容貌,经常为外形焦虑,乃至变得讨厌自己、厌恶社交,我们建议:


1. 就诊,确诊的话尝试心理治疗


与其对疾病的代入感太强,不如去正规医院看看。如果确实情况严重,那就要配合药物和心理治疗,走出困境。


如果问题还没严重到确诊的程度,只是偶尔焦虑,可以试试:


2. 练习分配注意力


在日常生活中,试着主动关注你正在做或者正在经历的每件事情,关注它们带给你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试着去体会那些你早已习以为常的细节。


比如,吃东西的时候,你的舌头、牙齿和两颊是怎么互相配合完成咀嚼这个动作的?进门的时候,你的手臂和手是怎么用力、扭转,用钥匙把门打开的?从家走到学校或者工作地点,你都会闻到哪些味道?


学会集中注意力,你将可以越来越擅长把过多地放在外貌上的注意力,分配到生活中其它重要的事情上去。


3. 停止自我测量或者反复观察的行为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瘦一些,并且常常测体重,那你一定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总会时不时冒出一种冲动:想要获知当前自己过度关注的事物具体的状态,在外貌焦虑者身上,可能是体重大小、脸上的痘印是轻是重、左右脸到底有多不对称、小腿到底有多短……获知这个行为可以让我们暂时好受一些,但却无法持久,那种冲动总会再次涌上来;而我们越是轻易地顺应那股冲动,就会越加依赖获知的行为,失去探索其它可能同样有效的行为的机会。


所以,不如试试不去测量,看看会怎么样。可以想见,最开始你会觉得很难熬,因为习惯被打破了;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你会发现,不去顺应冲动,你的心里平静的时间会变得更久,你对观察或测量行为的依赖会变得更小——它是一种更能有效减轻焦虑感的行为。


4. 理智整容、修容


为自己的整容、修容计划定一个界限,并找出这些冲动背后的真实想法,理清“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停了”。还有,少去跟网上那些八级美颜人士攀比。


决定修饰或者修改自己的外貌之前,先想想,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为了和别人攀比吗?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赞吗?为了让自己感觉更自信吗?为了受人喜爱吗?受不了自己身上的某种缺陷?或者是为了能看上去和别人一样?


多想几遍,你的目的是否能通过改变外貌来实现?除了这个方法,你还有哪些别的选项?如果容貌改变了依然达不到目的,你将会进一步做些什么(而不是“更彻底”地整容)


5. 停止社交孤立


亲人、朋友和同事并不会因为你长相的瑕疵而不愿和你交往。如果你总是隐藏自己,可能反倒会让他们以为你不想出去、不想社交,让关系逐渐变得疏远,不如多出去走动走动。


如有“不化妆就不能见人”的思维,试着素颜出街检验一下这个认知是否正确。


美,和真、善一样,本来是人类天然的追求和向往。如果对美的追求成为补偿自卑的工具,美可能就悄然消失了。


一切追求美的行动都应该以开心和健康为目的,而不是以攀比、治愈自卑、模仿他人为目的。


或许商业的阴谋试图将所有人的审美统一起来,但人的美并不存在标准模版。我们不需要因为外貌美才自信,我们自信了,在别人眼中才美。


参考文献:

【1】Robinson E, Aveyard P. Emaciated mannequins: a study of mannequin body size in high street fashion stores[J].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2017, 5(1): 13. 

【2】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19712/table/ch3.t19/

【3】Phillips, Katharine A., and Susan F. Diaz. "Gender differences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85.9 (1997): 570-577.

【4】Buhlmann, Ulrike, et al. "Updates on the prevalence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Psychiatry research 178.1 (2010): 171-175.

【5】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ody-dysmorphic-disorder/symptoms-causes/syc-20353938#:~:text=Body%20dysmorphic%20disorder%20is%20a,may%20avoid%20many%20social%20situations.

【6】Bjornsson AS; Didie ER; Phillips KA (2010).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12 (2): 221–32. PMC 3181960. PMID 20623926.

【7】Sarwer, David B. "Awareness and identification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y aesthetic surgeons: results of a survey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members." 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 22.6 (2002): 531-535.

【8】Sweis, Iliana E., et al. "A review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n aesthetic surgery patients and the legal implications."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41.4 (2017): 949-954.

【9】The prevalence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Rief W, Buhlmann U, Wilhelm S, Borkenhagen A, Brähler E

Psychol Med. 2006 Jun; 36(6):877-85.

【10】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588364/Selfies-killed-Schoolboy-took-200-photos-day-wanted-perfection-describes-addiction-drove-attempt-suicide.html

【1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986110/

【12】Swann WB. Self-verification: Bringing social reality into harmony with the self. In: Suls J, Greenwald AG, editors.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Vol. 2.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83. pp. 33–66.

【13】Cororve, Michelle; Gleaves, David (August 2001).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review of conceptualization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1 (6): 949–970. doi:10.1016/s0272-7358(00)00075-1. PMID 11497214

【14】"Is "Snapchat Dysmorphia" a Real Issue?"

【15】Ryding, Francesca C., and Daria J. Kuss.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an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2019).

【16】Didie, Elizabeth R., et al.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Child abuse & neglect 30.10 (2006): 1105-1115.

【17】Kircaburun, Kagan, Mark D. Griffiths, and Joel Billieux. "Childhood emotional maltreatment and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among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2019): 1-12.

【18】Dyl, Jennifer, et al.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nd other clinically significant body image concerns in adolescent psychiatric inpatients: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36.4 (2006): 369-38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作者:徐子铭,合作专家:丁若水(精神病与精神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