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作者:成金,题图来自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引言
今年9月,一篇关于某相亲平台组织的线下相亲局的文章《通过层层筛选,我在985相亲局上见证了高端的失败》(以下简称《高端》)悄然走红,让我们得以窥见高端相亲圈子的冰山一角。
文中提到,该线下相亲局的参与者共有32名,男女对半,正是这样的小规模使得一个下午认识十六名“高质量”异性成为可能。全部聊完后,每名参与者可选3名心动嘉宾,后续可以进一步接触。
“清一色”硕博士,清北海归扎堆,金融、互联网高薪工作……这些参与者的履历令人咂舌,年龄则普遍在30岁刚出头及以下,一如该平台的简介一般“真实&优质&高效”。
高端相亲圈子是怎么出现的?又能否解决这些精英们的婚恋大事呢?
二、参加高端相亲的都是什么人
高端相亲注定是一个少数人才能获得入场券的赛道,这其中又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圈子:
1. 一类是主打高校校友、留学生等某个圈子或群体交友和相亲的平台。这类平台往往以公众号起步,聚焦某一圈层内的高端用户,比如陌上花开、Meet here等。在这样的小圈子平台上可以更加高效地匹配到年龄、学习经历、家庭背景类似的相亲对象。
2. 一类是大型互联网婚恋平台,比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等。这些婚恋平台的线下门店主要服务高端会员,提供性格测试、心理咨询、形象设计、约会辅导等服务,均有专业“红娘”指导。
除了这些互联网婚恋平台,还有主打富豪圈婚恋的某些平台,看上去就很有钱的样子。
3. 除了挂牌、一对一匹配,不少婚恋平台都会组织线下相亲局,入围选手一般是挂牌嘉宾中各方面都很优秀的选手。比如,早在2018年,成都的一场“高端相亲聚会”就曾爆出女嘉宾要求男方资产1亿以上的新闻。
那么,在高端相亲平台上征婚的是些什么人?
1. 苛刻的筛选条件,极端的“女多男少”。
不少相亲平台都设置了学历这样的“准入门槛”,面对的是以学校划分的相对封闭的圈子,比如有专注于香港硕士留学生圈内交友的平台等。从这些平台的挂牌嘉宾中可以明显看出,女生的数量占了压倒性的优势。除了学历,高颜值、海外经历、高知家庭……几乎成了女性嘉宾的标配。或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
2. 严格的门当户对。
这些征婚者不仅对自我要求高,也希望伴侣同样优秀。在主打高校交友的一类公众号平台,征婚要求往往还是隐性而模糊的,比如,要求对方“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相似”“情绪稳定”等。正如《高端》一文所述,不少男性在看到一女嘉宾征婚帖后都表示对方“太优秀了,感觉配不上她”。而在提供高端会员服务的相亲平台,征婚条件则更为具体详细和“赤裸裸”。
3. 强调情感需求。
一边是对硬件条件的限制,另一边仍然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这一点上,高端相亲圈子的条件与一般相亲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需求同样更强调男方“上进,有责任心”“有家庭观念”,男性则偏向要求女方“温柔聪明”“孝顺父母”。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类似平台的征婚要求上,都能看到对感情和婚姻生活的憧憬,比如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等,这无疑要求双方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共鸣。
三、高端相亲为何被吐槽又被追捧
网友们一边困惑于精英们为何找不到对象,一边吐槽后者在相亲中表现出的赤裸裸的歧视意味。这是因为,当这些早已攀上人生高峰的成功人士在相亲中强调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时,他们也在向外界宣告自身的优越性。
这个相对封闭的精英圈层就如同曾经上流社会的社交舞会一样,通过设置学历、收入、家庭门槛等,将普通人拒之门外。就如同盖茨比,尽管拥有了财富,却仍因为可疑的遗产来源和伪造的牛津学历,始终被上流圈子所排斥。
而在圈中人眼里,这样的条件设置正是为了帮助他们更高效地找到那个“命定之人”。因为共同的社交圈子、相似的背景经历意味着更强的信任感、更多的共同语言和更契合的精神世界,这才是美满婚姻的背书。
他们相信,找到一个完全匹配的配偶是必须且完全可能的,“所有的困难仅仅在于,天作之合的双方没有相遇”。高端圈子的框定,已经筛除了那些不可能匹配的对象,使得他们能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从而比条件设置更灵活、可选范围更广的一般相亲更加高效。
另一方面,他们似乎始终遵守“理性人”假设,认为找到“优秀”的另一半是一笔好的投资,而估值则要参照对方现在的社会成就而定。拿学历来说,某高端相亲平台的工作人员就认为,学历可以衡量“人生前25年的努力”;学历高的人,人生后半段不太可能“很拙”。
四、高端相亲能找到完美伴侣吗
亲密关系真的能用绝对理性的思维来处理吗?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是践行某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准则,只要两户人家门当户对,一对甚至素未谋面的男女就能成为夫妻,延续家族,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比如祝英台的父亲就一定要把女儿嫁给家世更好的马文才,最终酿成悲剧。
今天的高端相亲,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这套传统的相亲准则,这符合人趋利避害的天性。然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对亲密关系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已经手握社会资源的精英们,他们更加看重“真爱”,向往梁思成林徽因、杨绛钱钟书一类的模范婚姻。这实际上加大了相亲的难度,因为他们要求的是“鱼与熊掌”兼得。而千百年来,文学作品、名人传记歌颂爱情正是因为后者的稀缺性。
复旦大学专注于性别和家庭研究的沈奕斐教授就提到,研究表明,学历、社会地位等外在指标往往跟亲密关系的高质量和长久性无关。支持伴侣们长期走下去的并不是两人的相似性,而恰恰是互补性。当最初的甜蜜和激情退去,对另一半的好奇心才是“长相守”的秘诀。
无独有偶,心理学中认为,人们相恋、相爱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共存、反依赖、独立和怀疑、共生)。也就是说,长时间的共处和陪伴是检验真爱的钥匙。这个反复沟通磨合,重新认识对方,也重新找到自我的过程是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所不可或缺的。
而征婚广告、线上交友平台等新兴媒体和科技手段的出现,给了人们一种幻觉,似乎在茫茫人海中总能找到这么一个人,他们惺惺相惜,完美契合,可以共同度过一生。而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匹配到这么一个人,相识相恋,然后就像童话故事的王子和公主一样,走向happy ending。
《黑镜》中有一集讲的就是男女主通过系统适配后,在不断被迫分开的过程中爱上彼此,最后一起逃出生天,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婚恋软件中一千次匹配算法的牺牲品。现实生活中,男女主甚至还没有打招呼认识。这样的匹配真的靠谱吗?
五、结语
高端相亲平台会用“牵手率”或几个“神仙”爱情范例来打造平台的口碑。至于牵手后是否真的走入婚姻,又是否真的过上了完美的婚后生活,没有人知道,也似乎没有人关心。
一位豆瓣网友透露了一个“失败”的案例。该网友的女性朋友通过高端相亲平台成功牵手并结婚两年后,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纠纷,与丈夫走到了离婚的地步。这似乎不该是精挑细选的精英式婚姻该有的狼狈结局。
“接受事实吧,爱情是稀有的,也许它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百年酒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作者: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