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珠峰重测背后,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力量

特别策划

2020-12-11 17:24

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的顶峰、世界之巅、地球第三极。


自1852年被英属印度测量局测为世界最高峰,并在1855年以其测量局局长乔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爵士的名字命名为Mount Everest后,接近170年的时间里,无数人跃跃欲试,甚至前仆后继,试图征服它。


但失败者多,成功者少。


山就在那里

 

1921年,由队长克·哈瓦德巴里带领的英国登山队首次从中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但没有越过北坳顶部,只到达6985米,最终宣称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1年后,队长吉·布鲁斯带领的英国第二支珠峰登山队,仍选择中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冲顶,虽越过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七人死亡而宣告失败。这是人类首次丧身珠峰。

 

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还是从珠峰北坡中国境内登山,但到达8572米附近后,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曾因一句“(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而世界闻名的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及队友安德鲁·欧文(Andrew Irving)坚持继续前进,却最终一去不复返。

 

自哈瓦德巴里开始,30年间,从中国境内出发的北坡攀登珠峰行动无一成功登顶,一条条生命长眠于喜马拉雅山。

 

到了1951年,西藏地区获得解放,中国不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在西藏进行登山活动。外国登山队从此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然而,2-3年时间里,无论是来自英国的登山队,还是美国、瑞士的登山队均未能成功登顶。

 

直到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夏尔巴人向导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和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从南坡登顶珠峰,成为历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顶珠峰的队伍。

 

1960年5月25日,由王富州、贡布、屈银华这三名平均年龄仅有24岁的勇士组成的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开创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而这,距离人类首次冲击峰顶,已过去了40年。

 

尽管此后越来越多人成功登顶,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珠峰仍然高不可攀。从1953年到2017年,一共只有约8000人次成功登顶,去重后人数预计在5000人左右,占当今世界70多亿人口的千万分之七(0.00007%)。

 

究其原因,珠峰的难度不在难,而在高。



因为高海拔,珠峰气候极其恶劣、多变。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甚至更低。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1960年从北坡攀登,行至海拔8650米的第二阶梯时,面前出现了4米多的绝壁,当时的中国登山队员只能通过搭人梯的方式来跨越它。但屈银华因为不忍心穿着满是钉子的高山靴踩在队友肩上,脱掉了鞋袜。结果,十根脚趾被严重冻伤,最终不得不截肢。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峰顶发起冲击,但几乎全军覆没。三次冲顶过程中,队长牺牲,队员冻掉双脚、手指的也不在少数。26岁的夏伯渝就是在第二次冲顶时,把睡袋让给一位丢失睡袋的藏族同胞,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不得不被截肢。


不光如此,因为高海拔,珠峰的大气也异常稀薄,空气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1/4,紫外线强烈。在强光照射下,人会出现如在眼睛之间钉钉子的剧烈头痛。甚至,即使闭着眼,将眼球从一侧转到另一侧,都会感觉到剧痛。

 

企业家王石曾于2003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登顶珠峰,但在接受腾讯财经《财约你》专访时,他回忆了自己两次的感受。他说第一次登顶后,在下珠峰的一段路程中,就进入了幻觉状态,“你就感觉到非常美好,这个时候只要你蹲下来闭上眼睛,你就永远起不来了。”

 

而第二登顶,更是遭遇双眼失明的危险时刻。他回忆说:“我要走的时候才知道,你只有盲着眼睛往下走,别人帮不了你。”

 

王富洲在下珠峰的许多年后,视力下降到仅有0.2。医生认为,这和他长期在高山活动、紫外线刺激过强有关。



珠峰重测

 

1954年,印度地理学家以珠峰南侧不同位置为基准,测量出了珠峰海拔8848米的结果。

 

21年后,中国登山队测定出的海拔8848.13米的高度,被世界各国所公认。

 

但近些年,关于珠峰的高度开始出现广泛的讨论。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得出珠峰的海拔高度应该为8850米。

 

2005年5月22日,中国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珠峰的岩面高为8844.43米(精度控制在±0.21米之内,峰顶冰雪厚度为3.5米),同时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数据。



10年后,尼泊尔发生大地震,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次强烈的地震已经使这座巍峨山峰的高度降低了。

 

因此,中国和尼泊尔商定,在2020年,也就是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珠峰测高45周年之际,重新测量珠峰高度。

 

另外,关于珠峰的名字,存在诸多版本。

 

我国对珠峰最早的文献记载始于元朝,当时称其为“次仁玛”。最早出土的本土文献、西藏《莲花遗教》则将其称为“拉齐”。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桑吉坚赞则在《米拉日巴道歌集》中称珠峰所在地为“顶多血”。

 

在藏经中,珠峰亦被称作“洛扎玛朗”,意思是南方养鸟之地。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珠穆朗玛还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藏语JO-mo“珠穆”是女神之意,glang-ma“朗玛”则应理解为母象,因此珠峰也被称为圣母峰。

 

不过,在尼泊尔,珠峰的名称是萨迦玛塔(Sagarmatha),意即高达天庭的山峰。

 

1951年,英国殖民者傀儡拉纳家族被迫交出世袭统治105年之久的政权,尼泊尔独立,即把“Mount Everest”(埃佛勒斯)这个带着殖民主义印记的名字恢复成萨迦玛塔。

 

因此,在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珠峰测高45周年之际,重测珠峰“身高”,既是展现力量的绝佳时机,也是为珠穆朗玛这个最正统的名称的一次正名。

 

然而,今年的登顶之路,却一波三折。由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洛桑顿珠8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攻顶组,在5月6日出发,21天内经历了“三上三下”的冲顶之旅。

 

5月6日,第一次冲顶,但由于北坳冰壁有流雪风险而下撤;5月16日,第二次冲顶,受气旋风暴“安攀”的影响,7790米以上区域积雪过深,攻顶组不得不再次下撤。

 

直到5月24日,攻顶组再次从6500米营地出发,第三次向顶峰发起突击,最终克服大风、降雪等一系列障碍,抓住最后的窗口期,一举成功登顶。即便第三次成功了,过程也充满了艰难险阻。

 

5月25日,队员行至北坡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时,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约为相同高度大风的两倍以上。失温、冻伤、被风吹走都有可能。

 

队员们只能趴在路线上慢慢前进,抵达海拔7790米二号营地后,队员抱着石头趴下,躲避大风,艰难搭起7顶帐篷后,担心帐篷被吹走,3个人挤在一顶帐篷中,抓着帐篷杆坐着休息,直到26日凌晨5点,大风才减弱。

 

不过,在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此次珠峰重测过程中获得的高程测量GNSS测量、峰顶测量、一等水准测量等数据,交由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处理。历时7个月,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宣布了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中国力量

 

和以往任何一次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不同,此次中国珠峰重测行动是历史上第一次全部由中国力量支持。

 

首先,是测量仪器和技术。

 

150分钟的峰顶测量,全部由国产测绘仪器装备担纲。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竖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

 

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

 

说到北斗卫星,就不得不多提一嘴。6月23日9点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在西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耗时26年、总投入超过120亿美元、先后发射59颗卫星的自研卫星导航系统终于建成,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彻底结束了依赖美国GPS的历史。

 

其次,是5G通信技术。

 

协助中国移动完成本次珠峰5G覆盖任务的是全球唯一具备5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通信厂商——华为。

 

此次的珠峰5G基站建设,使用了华为的5G AAU(有源天线单元,是5G基站的主要设备),集成度高,体积小重量轻,易搬运易安装,在珠峰建站“牛拉肩扛”的条件下,有效降低了珠峰部署5G的难度。同时,华为的5G设备能够适应珠峰低温、低压的极端环境,保障长时间稳定运行。

中国移动与华为部署的5G基站,最高站址在海拔6500米,距离珠峰峰顶依然存在2000多米的落差。为了有效覆盖峰顶,此次5G基站部署使用华为64通道AAU产品,利用垂直维高增益的特点,更好匹配珠峰这种复杂的高山场景。

 

同时,结合业界领先的波束赋形算法,使小区容量和用户峰值速率得到大幅提升。现场实测,下行峰值突破1.66Gbps,上行速率高达215Gbps,可有效满足珠峰上4K+VR高清直播的要求。

 

另外,华为5G产品采用高集成自研芯片,结合先进的散热工艺,达到整机功耗最优,对于能源补给困难的珠峰站点和保护珠峰自然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除此之外,精良的个人装备也在这次行动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珠峰海拔高、大气稀薄,常年严寒积雪,紫外线尤为强烈。紫外线对人类的眼组织有光化学作用,可以使蛋白质凝固变性,导致角膜上皮坏死脱落,最终造成电光性眼炎或雪盲症。珠峰峰顶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前文王石险些失明、王富洲视力骤降至0.2的例子,都很好地做了说明。

 

普通偏光太阳镜的UV(紫外线)值在380。而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本次佩戴的“明月镜片近视太阳镜片Pro系列”,不仅配有度数调节,更适应于近视人群,采用的KR超韧材料,相比普通镜片更清晰、抗摔、抗冲击,能给予登山队员极限环境下更全面的保障,同时UV值高达400。



而且,经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监测报告,这款偏光太阳镜的紫外光谱区透过率为0,还可有效过滤反射光、户外眩光,提供更舒适的视觉体验。

 

据央视记者介绍,“在登顶珠峰的过程中,一旦到达7100米以上的冲刺营地,很多设备在极寒条件下的不稳定性就开始暴露出来。”但明月镜片提供的近视太阳镜片Pro系列,到了8000米以上的高度,镜片也完好无损。

 

华为在5G领域的领先性无需赘述,包括北斗卫星在内的测绘技术全为国产也很好理解。可为什么,佩戴的护目镜片是国产的明月镜片?

 

镜片的自主品牌路

 

明月镜片创立于2002年。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来自温州瑞安农村、16岁的创始人谢公晚辍学回家,准备拜师学木匠,从此靠手艺吃饭。但学了一年多后,谢公晚有些迷茫了。不久后便起了做生意的念头。

 

18岁那年,他带着一麻袋半成品眼镜和镜架,跟着舅舅一起,跑到东北,搞起了地摊生意。

 

那时的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开始不久,信息闭塞,物资匮乏,百业待兴。谢公晚从南方沿海带过来的商品,很受东北人的喜爱,他本人也很快成为了万元户。

 

生意做大了一些后,他南下广州,带着父母为他借来的3万多块钱以及个人1万多块钱,准备继续做眼镜批发的买卖,却遭遇了失败。

 

他想过自杀,但欠下的钱不会随之消失,自杀也只会给父母带去痛苦和烦恼。

 

谢公晚随后转战南京。尽管起步艰难,但在眼镜供不应求的90年代,他的生意还是重新回到了正轨。

 

随着生意的好转,谢公晚很快发现,眼镜生意的核心其实是镜片。但当时的中国,镜片市场鱼龙混杂,他决定自己生产镜片。


问题又来了。好镜片离不开上游优质的原材料供给。但镜片原材料市场被美日韩三国把控,谢公晚作为中国买家,话语权弱,十分被动。

 

于是,谢公晚决定拿出当时流动资金的一半,聘请韩国高级专家指导研究,并在2002年和弟弟谢公兴、妹妹谢微微一同成立了明月镜片,进军树脂镜片领域。

 

虽然镜片市场规模大,但集中度低,其竞争日益激烈,各家开始掀起价格战。

 

在一片反对声当中,2017年明月镜片退出价格战。

 

尽管放弃短期的销量,转而专注长期的价值,但这一年,明月镜片还是收获了超过20%的同比增长,其中高端(产品)增长超过80%。

 

也正是因为这样,明月镜片也有了更为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确保产品的品质。

 

本着“好镜片,材料是关键”的理念,明月镜片和日本三井(日本四大财团之一,拥有松下、索尼、丰田等)、韩国KOC建立镜片原料研发生产中心,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实现原料自给的镜片企业之一。

 

不光如此,明月镜片还与特劳特达成战略合作,走上了品牌化之路,以打破中国镜片市场有品类、缺品牌的怪圈,以及消费者对于眼镜行业的刻板印象。

 

在特劳特的建议下,明月镜片确定了战略定位——在消费者心智中把明月与镜片划上等号,让明月镜片成为消费者配镜时的首选,做中国镜片的第一品牌。

 

2017年,明月镜片聘请了演员陈道明为代言人,并在2020年完成续签。希望借此提高品牌力。与此同时,明月镜片公布了好镜片四个标准,即材料、膜层、实用功能、视觉效果,以帮助消费者选择更加合适的镜片。



另外,明月镜片还围绕着品牌形象的打造,做了一系列动作。

 

比如,与全球知名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庄松林院士合作建立行业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眼镜光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生产更符合国人眼球结构和用眼习惯的产品;入选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2017年首批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获评绿色工厂。

 

再比如,升级终端形象,全国推进万店计划,让消费者买镜片可以像去手机体验店一样,先体验再购买。

 

再到今年,为此次珠峰高程测量提供专业的眼部保障。

 

明月镜片的品牌之路,显然是成功的。截至目前,中国约有10万家眼镜店,其中大约3万家都选择了明月镜片。

 

结语

 

其实,要论攀登的难度,珠峰虽然是全世界最难登顶的山峰之一,绝不是最难的那一座。

 

170多年来,人们之所以不畏艰难险阻,前赴后继地冲顶,就是为它是地球最高峰。登顶执念的背后,是人类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对技术进步的孜孜追求。正如马洛里所说,“因为山就在那里”,而登顶是每一位的登山探险家的至高梦想、终极目标。

 

至高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一代代人登山人的付出。这一次,让我们无比骄傲的是,在那些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力量——中国企业、中国技术、中国设备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贵的登山精神的传承。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