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2-10 10:32

上海,是怎么啃下工业用地这块“硬骨头”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远山,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上海通过政策优化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 🏗️ 上海优化政策,提升低效工业用地利用。

• 🌆 工业用地分区规划,重点发展高端制造。

• 📈 上海目标提升工业产值,吸引高端企业。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来聊“工业用地”,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话题?


之前更多关注住宅用地,像上海每个批次的土拍和新房情况。还有一些公共设施和商业部分,哪里又规划和建设了新的地铁、高铁站还有商场?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工业用地的面积同样庞大,在整个城市的占比也很高。只是一直没怎么被注意,它对城市的意义,可能比住宅和商业那些更大。


最近上海更是相继官宣了多个指导文件和重磅合作,包括像首次全面梳理了《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加强规划资源要素保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2025版)》),还有《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更新到了8.0版本。



当然,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还得是“开门红”,上海开年以来的最大招商:丰田中国宣布,雷克萨斯独资工厂将落户金山。


据相关人士透露,该工厂计划投资约50亿元,第一款纯电动车型最快将于2027年投产。


而金山给其预留的用地面积,甚至比特斯拉临港一期的86公顷还要大。


事实上,自2018年特斯拉超级工厂来到临港以来,上海就从全球各地源源不断地引进高端制造企业,这才成就了整个城市连续两年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大关。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


但其实,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全市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可以说是“寸土寸金”。


这些工厂总部还有生产基地都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土地?


是不是只能去金山、临港还有朱家角这样的郊区,市区就没什么可能了吗?


今天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来深入挖掘一番,上海究竟是怎么啃下工业用地这块“硬骨头”的?



现在工业用地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城市建设用地基于用途和功能,主要分为这几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


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既离不开日常的衣食住行,又必须谋发展、搞工业,工业用地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据相关资料介绍,我国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都占到相当一部分的比例。


数据来源自网络,仅供参考


上海总体维持在25.8%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国际平均占比仅为10%左右,美国甚至还不到8%,这也导致了国内工业制造面临一系列痛点,如开发效率较低、闲置土地再开发和产业结构转型困难等。


对于上海来说,市区地价高昂,使得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104工业区块、195区域和198区域,大部分都在郊区。


数据来源自网络,仅供参考


一直以来规划引导的工业集聚区,主要分为产业基地和社区两大类。


前者以制造业功能为主,区域内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70%,代表性的就是长兴岛海洋装备基地,以及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制造基地。


后者更强调产城融合,区域内工业用地面积不低于50%,广为人知的就是张江科学城和漕河泾。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星工业用地,以及规划未保留的工业用地。



相关政策也在持续优化。


为了避免更多企业“外流”,也为了帮助本地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上海下了大功夫,先后密集出台了多项针对性政策。


资料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先是2022年稳步推进高端制造业,提出探索“工业上楼”的新模式,接着在2023年下半年,展开了上海首次大排摸,累计梳理出了728平方公里、4.85万幅的工业用地。


结果发现,光是绩效靠后的50个园区,就占了全市24%的工业用地,但产值贡献甚至还不足5%。


开发效率之低让人震惊,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尤为迫切。


当年年底就迅速发布了绩效评估相关政策文件,构建出全国首个完整的产业用地评估技术体系。随后在去年4月,围绕该评估体系,正式启动了专项行动,对全市范围内工业用地的“表现”进行打分。


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从A到D分为四个等级,对应制定出不同的提升和盘活路径。效果也是相当迅猛,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盘活处置了37.8平方公里的低效用地,总面积差不多有两个黄浦区那么大。


许多曾经布满老旧厂房的工业用地,纷纷解除了对高度和容积率的限制,“长”出了新企业、新大楼。


典型代表就是位于徐汇的老凤祥总部。作为一家百年老企,原大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外形充满了古早的年代感,内部结构也很陈旧,地上容积率在1左右,建筑面积只有约2.5万平方米,在2023年评估中仅被列为C类地。


去年抓住政策机遇,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造计划,目标把建筑面积扩展到约6万平方米,地上容积率提升到4.5,建筑高度也拔高到70米以上。


这样一来,不额外增加土地,还能最大程度扩展原有空间,也缩短了重建时间。


改造完成后,包含都市工业、都市旅游、非遗保护和传承、都市产业、数字化产业等复合功能,也有望成为又一地标建筑。


最后是前两天刚发布的《指导意见(2025版)》,一共有20方面55条政策,采用“1+3+1”架构,提出很多个第一次的创新。



重点是给到企业土地和资金两方面的大力支持。比如可以选择分期支付土地价款,首期缴纳50%比例即可,剩下的一年内缴清也不算利息。


此外,存量企业提高容积率或增加地下空间的,也不用再交土地价款。通过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来降低用地成本。



为什么上海这么重视工业用地?


说实话,工业用地的面积确实很大,也就有了可以成片发展的充足空间。


我们目前看到的上海主要工业聚集地,基本都是一片又一片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


上面提到的张江科学城,就是一个典型以工业为主的板块,内部的住宅和商业较为有限。


刚开始只是一片不起眼的乡野沃土,被叫做“咸菜小镇”,从1992年政府规划开始,以全国首个用“高科技园区”命名的开发区身份,逐渐引进不同产业的企业。


也在2017年正式升级为张江科学城,加快从“园”向“城”转变,学校、医院、商场、住房、绿地等配套建设跟上,有了浓浓的烟火气。整体面积随之越变越大,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到95平方公里,再度扩容到了220平方公里。


张江科学城的二次扩容,来源网络


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张江科学城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集群。


据官方数据,其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702亿元,占全市的9.1%,也成为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引擎。


原来在产业园区发展的背后,都有政府对工业用地一盘棋的总体规划。遗憾的是,上海在2023年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仅为3.94万亿元,不仅落后于深圳的4.85万亿元,连苏州的4.43万亿元也有不少的差距,已经变成了实打实的“中国工业第三城”。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整个城市活力的根本还是在于经济,第一要义是夯实工业基本盘。


为了重新夺回上海工业产值的领先地位,上海定下目标:到今年年底,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5%以上。


《上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了尽可能做大工业这块“蛋糕”,迈向下一个经济台阶。


只有在土地这个空间载体的“面粉”上,使出十八般武艺,不断扩大面积、提高使用效率。


对于上海这些企业自身来说,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地价也不便宜,开发成本也在一路走高。


有不少处于上升期的初创公司,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业用地,不得不“出走”搬往外地。


同时也不可避免,有一些歪心思的人打起了囤地炒地的主意。


这些大大小小的因素,都让工业用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们常说,上海的城市发展离不开更广阔的土地支撑,在各项规划建设方面也是戴着镣铐跳舞。


既要增加中小套型商品住房供应,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又要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最低保有量,还必须控制工业用地总量,推进低效用地的减量。


只有持续引进高端产业,发挥龙头企业效应,不断完善产业政策还有生态,留住也吸引更多的人才,才能让整个城市的发展走入“正向循环”。


就像马斯克当时说过为什么要把特斯拉首个海外超级工厂设在上海,“就是基于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创新创造活力、高效的行动力和各类人才集聚优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