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2-10 16:50

《哪吒2》赚麻了,有人却亏惨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作者:林美汕@MICLIN000、孟萍萍@cq2731443  ,设计:戚桐珲,题图来自:虎嗅(张一然拍摄)

文章摘要
光线传媒多元化策略成功,博纳影业困于单一大制作。

• 🎬 光线传媒凭《哪吒2》创票房纪录,策略多元化。

• 🎥 博纳影业专注主旋律影片,遭受票房低迷。

• 💡 光线传媒重视IP扩展,博纳影业面临影院运营挑战。

这个春节档,电影市场有人欢喜有人忧。


《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超越《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并跻身全球影史票房TOP32(截至2月10日11点),它的主投主控方光线传媒也喜提“印钞机”。


根据光线传媒公告,截至2025年2月4日,《哪吒2》48.41亿的票房成绩,已经为公司带来了9.5亿元~10.1亿元营业收入。截至2月10日11点,票房又破新高,达到81.63亿,如果按照相同的比例来算,《哪吒2》可能已经为光线传媒带来20亿元的营收。


另一边,博纳影业投资10亿的《蛟龙行动》却票房惨淡,仅有3.52亿,在春节档中垫底。


拉长时间线来看这两家公司近5年营收表现,光线传媒经历疫情起伏后,逆势增长,在2023年扭亏为盈。而博纳影业2021年营收爆发后开始业绩下滑,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估还要亏损6.37亿~8.81亿元。



为什么同为中国电影巨头,命运却如此分裂?我们从题材、投资、商业模式等角度,分析两家公司。


博纳专情“主旋律”,光线“雨露均沾”


博纳影业并不是没有高光时刻,曾经的票房冠军、被《哪吒2》超越的《长津湖》就出自它的手笔。


博纳影业,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旋律专业户”。


从2014年《智取威虎山》以8.79亿成为票房黑马后,博纳影业就加大了对主旋律电影的投入。


接下来几年,博纳影业用航母、坦克、爆破,引领了主旋律商业片的黄金时代。


2016年,《湄公河行动》成为首部超10亿票房的主旋律电影;2017年,《战狼2》以56.9亿票房,刷新了中国影史单片票房纪录;2018年,《红海行动》以36.5亿成为年度票房冠军;2021年,《长津湖》大火,更是让博纳影业这一年的营收达到了近5年顶峰——31.24亿元。


博纳影业营收巅峰的2021年,也是国内主旋律商业电影爆发的一年。根据国盛证券,2021年共有45部主旋律题材作品问世,票房占全年票房的四分之一。其中,博纳影业出品的主旋律电影票房79.45亿元,占主旋律电影票房的69.7%。


纵观博纳影业票房TOP10的电影,基本都是主旋律大片,比如《长津湖》《战狼2》和《红海行动》,即便是社会现实题材影片,主流叙事的基调也贯穿始终,比如《中国机长》和《烈火英雄》。




相比较博纳“专攻主旋律”,光线传媒“雨露均沾”得多。


在光线传媒票房TOP10的电影中,有两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此外,战争、悬疑、喜剧、现实等题材,光线传媒也都有所涉猎。


2013年,光线传媒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拿下7.18亿票房,此后推出了一系列青春爱情电影,2014年推出《匆匆那年》,2015年出品《左耳》,2016年推出《谁的青春不迷茫》,直到2023年,《你的婚礼》依然搅动电影市场,虽然豆瓣评分仅4.7分,还是靠制造工业糖水拿下8.22亿票房。


不过,即便在青春片上尝到了甜头,但光线传媒没有在这个赛道“all in”,作品题材相对分散。


2015年,光线传媒成立“彩条屋”,开始布局国产动漫电影。


根据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的公开信,彩条屋成立第二年,光线传媒就上映了5部动画片,但票房并不理想,只有2部盈利,3部遭遇亏损。随后一年中,《大护法》和《大世界》叫好不叫座,《烟花》试图复刻《你的名字》但票房惨淡。


2018年,光线传媒扣非净利润负2.85亿元,公司上市七年以来主营业务首次亏损。


不过,光线传媒没有停止对国产动漫电影的布局,依旧一边签新导演,一边投资、收购电影和动漫团队,直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问世,为光线传媒打了一把翻身仗。


我们发现,两家公司不仅电影类型、题材不同,策略也不相同:博纳在一种类型电影上取得成功后,选择扩大优势、继续专注、甚至all in,而光线喜欢用多类型的电影分摊风险,即便尝到甜头也不轻易all in,对应地,即便在某类电影上亏损,也不轻易放弃。


博纳“一掷千金”,光线“风险对冲”


对题材的倾向,影响着公司的成本分配和营收结构。


主旋律大片的成本通常较高,电影中宏大的场景、震撼的特效,需要精细的实景复原和特效支持,加上众星云集的演员配置,背后是巨额经费在燃烧。


在主旋律电影的黄金时代,“大片”就是扛票房的保证,这让博纳影业养成了砸钱的习惯,并从中赚到不少真金白银。


《红海行动》成本5亿元,票房36.5亿;《中国机长》以4亿投资,撬动29.13亿票房;《长津湖》制作成本13亿元,堪称“中国影史制作成本天花板”,票房也没让人失望,达到57.75亿。


今年春节档遭遇滑铁卢的《蛟龙行动》,总成本高达10亿。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接受《蓝羽会客厅》采访时表示:“可能未来5年之内,都不会再有这么大制作的中国影片了,今天的好莱坞,也没有这样的一个制作成本,再去做一部这样的超级大片。”


高投入带来了高回报的机会,也给博纳影业带来了隐忧:现金流吃紧、资金周转慢。


回看博纳影业财报,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为-1.92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3.42亿元,不到一部大片的成本。


2024年4月,于冬在北影节上表示,博纳影业已经把资金全部集中在《蛟龙行动》上。“因为拍摄周期、制作周期、需要准备的周期过长,就把一个公司的现金流焊在这了,中小影片可能要停下来,要等这个片子上完,这两年博纳影业的片少就是这个原因”。


此时,《蛟龙行动》的上映就是一场豪赌,是博纳影业期待已久的翻盘机会。


然而,大投资≠高回报,如果没有足够大体量的票房作为回报,就要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更糟糕的是,看多了主旋律电影,观众开始“审美疲劳”。


《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被称为中国首部核潜艇重工业大片,但截至2月10日11点,票房仅3.52亿,豆瓣评分6.3分,被观众吐槽“除了爆炸还是爆炸,剧情像军事演习PPT”。


如果说博纳影业出手阔绰、一掷千金,光线传媒则很会“精打细算”,用低成本项目试错,同时押注重点项目潜力股。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斩获50.35亿元票房,成本只有6000万元左右。这不是光线传媒第一次“以小搏大”,早在2012年,光线传媒与新导演徐峥合作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就用3000万投入,撬动了12.68亿元票房。


另外,比起博纳影业绑定徐克、林超贤等名导,光线传媒更倾向于“养成系”,发掘潜力股新导演,与“演而优则导”的演员合作,降低制作成本,比如《哪吒》系列的饺子、《泰囧》徐峥、《分手大师》邓超、《一出好戏》黄渤等。


由此看来,光线传媒似乎更加擅长“风险对冲”,当博纳影业纠结“要不要花2.45亿拍《智取威虎山前传》”时,光线传媒已经通过低成本电影试水,积累了市场经验,并且时不时冲出一个小爆款。


当然,风险依然存在。在《哪吒》系列之前,光线扑街了几部大制作的动画:


2023年国产动漫电影《深海》耗时7年,烧钱2亿,票房不及预期;2022年国漫电影《冲出地球》票房只有1005.8万,导演直播道歉“愧对1000人6年付出”。


博纳是“电影院包租公”,光线是“迪士尼学徒”


除了在电影题材、项目策略的不同,光线传媒和博纳影视的盈利模式也不一样。


尽管同属影视公司,但光线是一家内容公司,靠电影、IP赚钱。


2024年上半年,光线传媒72.98%的收入来自“电影及相关衍生业务”,通过院线分账、版权费和IP衍生品销售等渠道盈利。




目前,《哪吒》系列已经构建起“中国神话宇宙”的雏形,未来还可以规划续作,比如仍在策划中的《姜子牙2》《妲己》和《二郎神》,类比迪士尼和漫威宇宙,将“中国神话宇宙”打造成长期饭票。


电影中的IP形象,也成为各个品牌争夺的对象。目前,哪吒IP已经和泡泡玛特、卡游、万代南梦宫等多个品牌合作,其中泡泡玛特的哪吒手办盲盒更是卖到断货。


有观众大胆预测:“哪吒在华人心里的3D形象,现在已经在可可豆(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旗下公司)手里了。20年内,这个IP可以给可可豆赚100亿。”


(图片来源:小红书)   


相比光线传媒靠“内容”赚钱,博纳影业更准确的身份是一家影院运营商。


作为一家全产业链电影公司,博纳影业的主营业务涵盖了上游的投资制片,中游的制作发行,下游的影院放映。其中,“影院”收入撑起营收大头,2024年上半年,博纳影业影院营收达4.91亿元,是赚钱最多的业务板块。


影院本应是博纳影业的护城河,但当线下观影受到冲击,重资产反而成了包袱,2024年上半年,博纳影业的影院收入同比减少16.41%,毛利率只有5.18%。


此外,影院的设备维护等高昂的固定费用,也进一步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博纳影业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24年半年报中表示,“计划调减博纳电影院项目的投入金额,增加对博纳电影项目的募集资金投入金额”。


写在最后


春节档的票房比赛仍在继续。


《蛟龙行动》票房触底后,博纳影业表示“决不撤档”,并呼吁影院增加排片支持中国重工业电影,是否有人买单不得而知,但每一个为电影《哪吒2》付费的年轻人,都将为光线传媒2025年的财报增添光彩。


光线传媒与博纳影业的分化,也是两种思维的较量:


博纳影业信奉“大制作=高票房”的逻辑,却陷入路径依赖;


光线传媒用“IP宇宙”重构规则,把电影变成跨圈生意。


电影市场没有常胜将军,有的只是转身的速度和押注的决心。


当行业发现“主旋律失灵”时,光线传媒给出了另一条思路:与其押注单一爆款,不如培育多元化内容生态。


毕竟,中国电影产业不仅需要“蛟龙”,还需要更多能掀起潮水的“哪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作者:林美汕@MICLIN000、孟萍萍@cq2731443  ,设计:戚桐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