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2-13 15:55

日本看病很难?北海道大学留学医生现身说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学界,作者:燕小六,责编:汪航,题图来自:《白色巨塔》

文章摘要
日本医疗不难,诊所首诊普遍,患者有自由选择。

• 🇯🇵 日本医疗不分等级,诊所为首选。

• 📋 无需介绍信即可大医院就诊,费用合理。

• 💊 医生分布均衡,偏远地区收入不逊大城市。

近日,关于日本医疗体系的讨论频频冲上热搜。


一些旅日或久居日本的人感慨,日本就医难点重重,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日本首诊必须在基层”“没有介绍信,进不去大医院的门”“外籍人士就医会被拒”等说法。


对此,日本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医学科普博主庄时利和告诉“医学界”,不少言论是对日本医疗体系的误读。


辟谣!没有介绍信,也能看大专家


“不能用中国的医疗架构、公私属性去套日本。两者差异特别大。”庄时利和告诉“医学界”,日本医疗机构没有一二三、甲乙丙之分。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方法,日本医疗机构分三类,病床超过20张的称为“病院”,包括综合或专科类医院、含疗养功能的医院等。


20张病床以下的属于“一般诊疗所”,即通常所说“诊所”。第三类是齿科相关机构。极少数的诊所和齿科机构会设置病床。


2023年,日本各类医疗机构总数达179834间,较上一年度减少1259间。其中,诊所、100张病床以下的病院占总数的“大头”。


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时年该国共有诊所104894间,94.6%没有病床;有各种规模病院8122家,100张床位以下的占36%。


不论规模如何,日本医疗机构的筹建资金主要有6种来源,包括各级财政、大学等公立性质机构、社会保险关系团体、个人等。


“即使是国立医院等传统的公立医院,也要自负盈亏。98%的收入来自日常诊疗费用,少量政府补贴用于临床研究等方面。”庄时利和说。


理论上,日本不限制患者就医。民众凭健康保险证,能在上述十余万机构中自由选择(free access)。但庄时利和发现,大部分日本民众奉行“就近诊疗原则”,首选离家近而非规模大的医疗机构,各类诊所往往是其就诊的第一环。


这与政府有效推行“医疗机构功能分担”等有关。


日本施行预约就诊,有“择院费”一说。“如果首诊医生发现患者病情较重,会开具转诊单、介绍信,把患者转到实力更强、更大规模的医院就诊。这个过程可能是医患双方协商的结果,更多是医生推荐。”庄时利和说。


没有介绍信,患者首诊也能去大学医院等大型综合性医院,条件就是在治疗费基础上,再支付一笔“选定疗养费”,约合人民币数百元。


在日本,医生每天接诊的患者有限,这样能确保每个人的问诊时长。而一些去大医院首诊的患者,往往等候时间会更长,庄时利和补充称,“通常不会有延误诊疗等情况。”


若是急诊,比如一个人高烧、喘不上气、起床困难,可以直接拨打急救电话119。随车医生分析后,可能直接送其前往大学医院。此时不需要支付“择院费”,急救车转运服务也是免费的。


日本松山市丸尾齿科为患者准备、适用于不同接诊医院的“介绍信”。图源/日本松山市丸尾齿科


让患者留在当地


庄时利和表示,日本人“就近首诊”的习惯是经年累月形成的。就医成本、政策引导、执业选择等,都发挥了重要影响。


1961年以来,日本逐步推进、完善“国民皆(强制)保险制度”。迄今,除个别没有户籍的流浪汉,该国超99%的人口都有医保。


患者年龄、背景不同,医保自付比例不一,从0%~30%不等。


比如,70岁以上老者不论去哪儿看病,自付部分约10%。婴幼儿就诊有费用上限、约合几十元人民币。庄时利和在旅日求学期间也有日本国民健康保险,自付约30%,大学还能报销一部分。


他指出,日本早就实现医药分家,医院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实施DPC(Diagnosis Procedure Combination,日本版DRG)。不论供职单位如何,医生收入按“点数”、收取同等诊疗费。首诊、复诊、包扎、查体等每一项诊疗行为,有明确的计算标准。


农村、偏远地区的人口密度小,但面积大,医生收治的患者数量只多不少。庄时利和曾就读于日本北海道大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日本比较穷的地方,但当地医生的收入不一定低于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工作也并不轻松。


2021年,日本卫生、环境健康和预防医学学会官方期刊刊文,称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学医院,医生收入更低。部分原因是当地医生数量多,单个人的临床接诊病例少。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会通过经济补偿等措施,鼓励医学生到偏远地区求学,激励医生们留在当地。日本长崎县会向离岛、偏僻地方医疗中心派遣医生,并规定若能离岛工作1.5年,紧接着可以享受半年的带薪进修。


在经济因素等驱动下,有实力的医生们走出大型机构,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工作,或是自己开诊所,各项成本低,收入与城市差距不大。


日本《医师法》严格规定开设诊所的医生资质及相关手续。一旦开业,相关医生即可申请保险医师之名义参与各种医疗保险业务。


日本诊所的专科化程度高,头疼脑热去内科、专为女性设立的妇人科、能治皮炎也做微整的皮肤科。在预约情况下,就诊流程便捷、顺畅,且病历会被完整保存,便于长期随访。


为吸引患者,一些诊所投资购置设备,硬件不输大学医院。“诊所往往承担最主要的日常诊疗业务,有的诊疗水平达到大学医院的高度。”庄时利和说。


同时,诊所、小规模“病院”会在地铁、街头,竖海报、打广告,招揽患者。它们可以宣传自己治疗哪些疾病,但广告会受到日本医疗广告指南等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期刊发行机构定期制作“就医指导”类印刷物。“这是中国可以参考的细节。对患者来说,科研成果等排名的意义有限,大家更关注医院、医生的治疗经验,包括做了多少台胃癌切除术、5年生存期多长。”庄时利和说。


他认为,临床绝大多数问诊都是常见病、多发病。考虑到预约等成本,遍布街头巷尾的诊所,是更便利的就医选择。


朝日新闻出版社会结合手术量、医生调查等数据,定期出版《优质病院》等杂志,供民众就医参考。/週刊朝日ムック


日本医疗对中国的借鉴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日本医疗体系赞誉有加,称其“在各个年龄段的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是冠军”。在WHO历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评估报告”中,日本多次摘下世界第一。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日本经历过一段黑暗的“医疗崩坏”时期。


当时,日本社会快速老龄化。临床诊疗从以较快出院的感染性疾病为主,快速转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大量医疗资源被消耗、占用。政府对医疗储备出现重大误判。


在此期间,14%的日本老龄人口长期占据60%的病床资源,甚至有不少老年患者住院超过1年。医生数量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医护们普遍超负荷工作,青年患者却仍难以得到及时救治。


在严峻的医疗财政压力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日本立法全面控制医疗成本,包括用降低住院支出、药品费用等考核医生;将患者支出与医生收入、晋升直接挂钩;全面推进集采。


那时,日本医患矛盾非常激烈,出现了一些伤医事件,多地爆出医生离职潮。


2000年,日本医患纠纷超过3000起。5年前,这一数字不足300起。有媒体形容,日本用5年时间,摧毁了50年才建立起来的医患信任关系。


2006年后,日本多次调整老年人医疗费的自付比例,意在控制相关医疗费用急速增长,又不会让老年人保费负担过重。


同期,该国加强对仿制药的生产、使用、品质监管等。2017年5月,日本有消息人士提出,政府要将仿制药的使用率从56%提升到80%以上,每年能节省数百亿日元。


政府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就医”。比如鼓励首诊由诊所承担,二次诊疗由中小型医院承担,仍然无法确诊时再转向大型综合性医院。


这期间,日本医疗机构数量、医护人员数量都增长明显。尤其是诊所等个人或社会办医,增长趋势显著。这对患者分流、规范化诊疗大有裨益。


庄时利和表示,对比日本,我国在某些方面亦早有动作,我们的分级诊疗思路类似于日本的“诊所首诊”。


“这一方面应该不断加强。各地都在探索医联体模式,就是要找到一种便于双向转诊、又确保医疗质量的模式,让更多人看上病看好病。当然,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难题。”庄时利和说。


参考文献:

1.日本诊疗报酬支付管理制度. 中国医疗保险

2.令和5(2023)年医療施設(静態・動態)調査・病院報告の概況.www.mhlw.go.jp

3.Yutaro Ikki, et al. Regional disparity of certified teaching hospitals on physicians’ workload and wages, and popularity among medical students in Japan. Environ Health Prev Med. doi: 10.1186/s12199-021-00997-3

4.Japan A champion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 at all ages. WH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学界,作者:燕小六,责编:汪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