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思想钢印,作者:思想钢印
一、AI时代,人工回答的意义何在?
最近我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想,AI的答案会是什么?人人都能从大模型中得到最快速最全面、未来也会越来越准确的回答,在这样一个时代,人工回答的意义何在呢?
在使用Deepseek的深度思考功能时,我发现它不光回答提问者的问题,也要思考提问者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有点可怕),后者尽管经常想偏了——毕竟它对我一无所知,但却是一个好习惯。
我觉得,不但要回答提问者的问题本身,也要尽可能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它可能是散户共性的思维误区,可能是基于一个错误的认知,也可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最近非常忙,请允许我偷个懒,收集了这两个近期相对有价值的问答,分为市场行情类、行业类和投资方法三类问题。
二、关于市场的问题
问题1、关于大小盘行情对资金的要求
问:钢大,我想问下,为什么大盘股上涨需要的资金量小?个人粗浅理解大盘股市值更大,应该比小盘股需要更多资金量。
(问题背景:这个问题是针对我在2月10日行情复盘中的观点的疑问,我的观点认为,如果是白马行情,缩量也可以上涨,但如果是小盘行情,缩量对上涨不利)
答:直觉上,大票要大资金推动,小票少量资金就可以推动,但这是个体现象,放到指数层面就是错误的。
判断上涨所需的资金量孰大孰小,是指推动同等市值股票上涨同样涨幅时,耗用的主动性买入资金的大小。茅台(流通市值1.8万亿)下跌一个点,对指数的拖累作用,需要最小的1200支股票(合计流通市值1.8万亿)平均上涨一个点来抵消。
真正影响资金对标的上涨推动作用的,是标的的日常换手率。股价上涨由主动性买盘推动,上涨时的阻力就是各种卖盘,消化的卖盘相对于流通股就是换手率。小盘股存在大量的中短线资金,即通常所说的“浮筹”,当有新的主动性买盘推升价格时,将面对更多的抛盘,就好像是早高峰的市内交通,资金进入后的推升效率较低。大票的换手率大部分时候都低于小票,主要是因为长线资金锁定筹码,所以上涨时卖盘更小,所需的资金量更少。
A股的这种小盘股对资金的巨大消耗现象,我称为“流动性陷阱”,所以小票行情对成交量的判断至关重要;相应的大盘股对资金的高效利用,就是一种“流动性杠杆”,所以政府救市都是抄大票。
再强调一遍,投资中的直觉处处是陷阱。
问题2、关于国内的科技股投资
问题:加入星球几年一直学习,没提问。想问一下刚大,您不看好中国科技公司的理由是什么?中国科技公司擅长应用,这波AI浪潮,为什么不能复制几个类似腾讯,阿里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公司的?中国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在AI端侧应用,具身机器人大爆发的背景下,是不是也可以出现立讯,歌尔这样的大牛股。
答:我说得很清楚,中国不是没有好的科技股,而是不在A股上市,或者没有上市。
你应该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能想到的大部分科技公司都不在A股上市,腾讯阿里华为小米字节,A股做机器人的一堆,宇树没上市,优必得在港股上市,A股差不多时候做AI大模型的公司也是一堆,最后都没有什么靠谱的,这是A股本身“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垃圾股给高估值,对一个市场的影响是致命的。你想,如果你的同事不干活工资还能比你高,你为什么好好工作呢?创新是要冒着失败的风险的,如果蹭概念就能拉高市值,高位减持,为什么要冒险创新呢?A股有很多公司,不管市场流行什么概念,它都能给你蹭上。
再往深里说,全球任何一个股市,都是垃圾股比好公司多,但为什么只有A股垃圾股能给高估值呢?罗素2000业绩跟中证2000差不多,大部分都是平庸的公司。但罗素2000的估值对应2025年预测业绩只有15倍,而中证2000低于15倍PE的只有100支,盈利股的中位数是43.5倍。
这就是政府分配资源的弊病,跟地方政府给产业补贴一样的,实实在在做事的公司拿不到,能拿到的都是擅长包装的骗子公司,或者根本不需要钱的国企。
当然,A股也有好的科技类公司,但由于上市导向的问题,整体都偏制造业,类似你说的立讯歌尔这种偏代工的公司,这一类公司的投资方法,我在公众号文章《“从0到1”和“从1到N”:科技股投资的产业趋势(14000字直播文字稿加PPT)》一文中有过详细分析,后面就不写了,因为A股的科技股跟美股Mag7和中概股互联网有很大的不同,总体偏制造业,有明显的估值顶和产业周期性,属于“一波流”投资,股价由信息边际变化驱动,对散户要求太高了。
在A股参与科技股的机会,需要你的消息特别灵通,这些行业几乎都是边际变化驱动,每一个有特点的公司,都有一堆资金在盯着,都在上市公司内部有关键人员提供消息,即所谓“XX票核心圈”,因为估值高,所以稍有变化就会体现在股价上,体现后就变成震荡。如果没有核心圈的信息,大资金是不会介入的。
这是胜率最高的方法,其他的方法,看图看基本面,对A股科技股都不靠谱。好公司跟能涨的公司不是一回事,能涨的公司也不一定你能赚钱,牛股中的科技股是最容易亏钱的地方。
另一种方法就是有信仰,不怕亏,买相对明确的头部标的,持有两年以上。缺点是回撤非常大,伪信仰拿不住。
但对于游资,参与科技股的方法就太多了,可以深挖短期黑马,可以跟上市公司勾兑做题材,可以利用龙虎榜割韭菜,可以用反复埋伏拉高出货的方法做波段。这些大部分散户做不了。
散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能力圈,其次是远离热门股,到人少的地方去钓鱼。
三、关于行业的问题
问题3、关于软件业
问:钢大元宵节!随着DS的出圈各种卖方在推各种云端,您2020年写的一篇文章《寻找A股最佳商业模式(3):软件云化是科技股未来十年最确定的机会》,现在随着AI的发展,您是不是更加坚定了这个观点?
答:观点不变,更看好了。
虽然中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更强,但从投资的角度看市值天花板的话,未来还是软件业更有投资价值。
从全球的角度看,信息时代之前,制造业的市值天花板比软件业高,巨头更多,软件业在国内的商业模式很差,都是定制软件的项目制;但进入信息时代后,特别是2010年之后开始的“软件云化”,核心逻辑是软件从产品到服务,它的提价更容易,它的研发是渐进式的,下游行业需求的波动容易被年费模式平滑,使收益更稳定。因其确定性,更容易在资本市场获得高估值。所以美股诞生了众多大市值软件股,Mag7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涉及软件业。
只有A股目前是半个例外,有成功的云化公司,比如金蝶用友广联达,但相对于庞大的软件业,数量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不好,广大中小企业没有付费意识,而大企业对私密性要求高,对软件价格不敏感,不愿意上云。
但未来的AI发展会加速软件上云,主要是因为AI算法的软件比传统的软件有更大的优势,但深度学习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只能在云上进行,这种巨大的优势可以让国内软件云化加速。
从开发者的角度,云服务商将推出更多“AI即服务平台”,开发者可以利用云平台提供的AI工具和服务,而不需要自己从头开始构建复杂的AI系统,也无需投资昂贵的硬件。
AI时代,云化的软件服务越来越变得像水电网络那样的基础设施,但又没有地域销售限制,利润更高,市值天花板不断被突破,头部公司更适合买软件巨头。
虽然,目前软件的主要机会还是在美股,A股只是题材炒作,但这一产业趋势是非常合理的推测,改变软件业的生态,改变行业的商业模式,那中国的软件公司也会有美股那样的行情。
问题4、关于豆粕ETF
问:豆粕etf能聊下吗?钢大
(问答是一月初,当时的主力合约价格在2700附近,目前在2900附近,有一些变化,但不本质)
答:这是A股上市的唯一一支农产品商品ETF,价格跟豆粕期货价格走。对于配置型大资金而言,商品类ETF的配置价格非常高,因为它跟权益市场的不相关性更强,对冲权益市场的波动效果非常好。
价格趋势上看,豆粕过去几年属于供过于需的大熊市,现在差不多是近10年最低20%的位置。但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能涨?从大豆的历史价格规律看,不考虑天气和政治因素,2025年有一定的概率还是磨底,2026年进入上涨周期的概率就比较高了。
豆粕是关税战的对冲品种,如果关税矛盾比预期的大,中国反制,大概率是限制美国大豆,那么连带豆粕一起上涨,就是豆粕在2018年从2800到3300的行情,那一次也是豆粕熊市。
另外,豆粕ETF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因为不加杠杆,所以有80%以上的资金都用来买国债等,多了一笔收益,另外,这个ETF不是简单的被动投资,期货有合约的挪仓,非常考验基金经理的判断与操作能力,从过往的涨跌看,豆粕ETF涨幅超过豆粕主力合约的涨幅。
从操作的角度,如果期货,这个地方做多做空都没有办法持有很长时间,但对于多资产策略,长线多配的价值很高,特别是对于只有A股的账户,有长期高赔率的配置价值,有降低账户波动的价值,有对冲贸易战风险的价值。
最后再提醒一句,不要把豆粕理解为“抄底”,“抄底”给人的感觉是跌不动了,但豆粕不能作这个判断,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今年价格一定会反转,而是理解为一次赔率不错的长线布局的机会。
四、关于投资方法的问题
问题5、从策略到操作
问:钢大:如果大概率大票风格,国央企叠加大票红利是现在布局,还是等市场选出(类似2015年中车铁建中铁)时回调入手?
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前面已经有了,但我要说的是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现在布局”是一种明确的操作,而“等XX入手”是一个想法,如果不出现呢?或者出现后不回调呢?这两者并不构成选择关系。
其次,“选出”这个词的定义模糊,也会导致这个策略无效,它的标准到底是上涨到什么程度?你说的这一类“国央企叠加大票红利”波动小,中短期的空间有限,“选出”可能刚好代表短期到顶。
而且,“选出”这词在投资中是指通过市场走势确认一个标的的走势,但它主要适用于科技类短期爆发力强的标的,而红利股趋势明确,并不需要通过上涨来确定趋势。
从投资心理的角度,“等市场选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拖延,既要又要,不愿承担错误的损失。把这两个并列在一起,等于给自己一个拖延决策的借口,并非真正的决策。
真正的决策是从策略到明确的操作,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重要的是,如果错,亏得少,如果对,赚得多,而不是等一个不会错的选项出现。
问题6、关于利空消化的问题
问:刚哥,问下,美国CPI超预期增加,美股市场为什么会被这么快消化?是因为美股大部分大中型公司业绩超预期吗?
(这个问题背景是1月份美股核心CPI通胀大超预期)
答:直接的原因可能是美俄通话,对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比较大,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头部美股业绩太强了,就算不降息,也能支撑着整个市场。
当然,“为什么这一次市场消化的这么快”这个问题,你可能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因为市场是多种因素交织,而且因素的影响权重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当然可以找出12345条理由,但涨跌80%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推动,所以这么归因的研究价值大于实战价值,因为下一次你还是不知道市场的消化速度是不是还是这么快。
作为投资者,你应该提出另一个角度的问题,如果市场如此快的消化这个通胀因素,那说明了什么?这也是我经常跟大家介绍的美股投资方法:
在一些反映投行生活的美剧里(如《亿万》《投行风云》),很多交易员都会押注某一个经济数据,一旦发布,无论盈亏,这笔交易都要平仓;同时也会有人推迟交易计划,想等这个数据出来后再开仓,所以盘面价格会上窜下跌,折腾一段时间恢复平静后,新定价就算完成了。
所以要观察两个时间段,一是在重大数据出来前后的大类资产表现,二是美股开盘后一个小时的表现,这一段时间有大量平仓交易,但更重要的是看开仓交易。
平仓交易提供波动机会,开仓交易决定后市方向。从前天晚上的快速V型反转看,很明显,因为押注通胀上升或下降的平仓盘少,押注“避开敏感数据发布,选择市场继续向上”的做多开仓交易多,也预示着昨晚继续的强劲上涨。
对于大部分普通投资者而言,股市是一个复杂黑箱,我们不要试图搞清楚箱子里有什么,而是要用“黑箱理论”,而通过现在的输出输入的差异,判断现在黑箱里什么正在工作。
研究有研究的思路,投资是投资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思想钢印,作者:思想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