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Kindle用来读书、电子词典用来学英语、iPad用来学编程……数字时代,电子设备被赋予各种功能,以帮助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虽然存在担忧,但在专家们的“宣传”下,家长们也渐渐接受了这种看似未来的学习模式。电子设备们真的创造了更具竞争力的一代么?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米歇尔·德斯穆格特持反对意见,他在著作《数字白痴工厂——屏幕对年轻一代的危害》中表示:电子屏幕正在危害着新一代人的成长,“数字时代的孩子”智商将比他们父辈更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罗亚星,编辑:Travis,原文标题:《数字时代,究竟是制造了“白痴”的一代,还是更有创造力的一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如今的数字时代,各种门类繁多的网络课程,填满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在线英语课、在线钢琴课,还有很多名人强烈推荐的在线编程课……电子产品显然成为了年轻一代“赖以为生”的工具。
很多欧美国家也率先启动了支持儿童编程教育的计划:
2014年,英国率先把编程列入所有学校的必修课程,5到12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编程教育;
美国是当前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最高的国家,比率高达44.8%;
芬兰也于2016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授编程。
数字时代正在飞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的公众都在舆论和政策的影响下,乐观地相信,电子设备和科技产品的应用将提高我们孩子的创造力、思考力、学习自驱力,也会增强他们未来的竞争力。
然而,真相的确如此吗?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米歇尔·德斯穆格特(Michel Desmurget)出乎意料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米歇尔·德斯穆格特博士是法国国立卫生与医学研究所(INSERM)的研究主任,多年来一直倾力研究“电子屏幕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并曾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米歇尔·德斯穆格特
去年,他出版了新书《数字白痴工厂---屏幕对年轻一代的危害》引起了很大反响。他大胆地用“白痴(法语为 crétin)”这个尖锐的词形容电子数字影响下的年轻一代。
在书中,他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提出了一个与主流舆论相反的观点:电子屏幕正在危害着新一代人的成长,“数字时代的孩子”智商将比他们父辈更低。
此前在接受BBC采访时,他就说过:
人类的智商是通过一个标准测试得来的数据结果,而且这个测试的内容一直在随着时代而改变。
如果我们让一群人做旧版本的智商测试,会观察到世界各地得到的测试成绩在逐年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弗林效应”(Flynn effect),这个现象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提出的。
但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弗林效应在一些国家开始减退,也就是说一些国家的年轻人智商已经不及他们的长辈。
当然智商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条件、教育系统和摄取食物的营养也有很大关系。但如果我们拿一些社会经济因素相对稳定的地区来看,比如挪威、丹麦、芬兰、荷兰和法国等国家,“弗林效应”确实开始逐渐消失。
一、舆论制造的完美“神话”
德斯穆格特博士的观点让很多人瞠目结舌,但他并非是“危言耸听”。书的前言就举出了一组数据:
新一代年轻人在娱乐性数码产品方面的消耗绝对是巨大的,这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各种形式。
西方国家的儿童从2岁起,平均每天累积使用屏幕近3个小时;8至12岁的孩子,近4小时45分钟;13至18岁的孩子,近6小时45分钟。
以每年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总和来看,幼儿园的孩子大约使用1000个小时(超过了1个学年的小时数),初中生约为1700个小时(大约2个学年的小时数),高中生为2400个小时(大约2.5个学年的小时数)。
如果以每天孩子们醒着的时间表示,分别为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二的时间。
但是,许多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专家们对此现象非但不感到震惊,反而表示祝贺。
精神科专家、医生、儿科专家、社会学家、政治演说家、新闻工作者等,都不断用纵容的言论来使家长和公众们放心。
他们不断宣传说,我们的时代已经变了,世界将属于年轻一代的“数字原住民”, 这些“后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可以更快、更适当地并行处理复杂的信息,并且更有能力担任协作性的工作。数字化的发展也将为学校提供一个重建教学、激发学生动力、发挥学生创造力、克服学校劣势、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独特方式。
但德斯穆格特博士指出,大部分媒体上的宣传都是有误导性的。比如,媒体的宣传总让人们觉得如今的孩子都是“数码天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化产品,但其实欧盟委员会早就发布了一份报告,把“学生的数字化技能低下”列为可能阻碍教育系统数字化进程的首要因素。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绝大多数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是为了娱乐,而并非用于学习。
学生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例如:设置端点的安全性、使用标准的办公程序(Word,Excel等)、剪辑视频文件、简单的编程(无论使用哪种电脑语言)、配置备份软件、建立远程连接等。
不仅如此,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年轻人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各种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上搜索信息,但他们处理信息和对信息去伪存真的辨别能力普遍非常薄弱,这就好像只会拣谷子,却无法拨开谷壳挑选最精良的谷粒一样。
作者还认为,舆论把所有年轻人统一看作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同等的需求、行为、技能和学习风格,这显然也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该承认每个孩子使用屏幕的时间和掌握数字化技能的程度都不尽相同。
数据显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差异性与家庭的社会阶层也有关。高阶层家庭的孩子每天依靠网络资源完成家庭作业的几率,几乎是相对低阶层家庭的两倍(39%比22%)。
之所以舆论总是向公众宣传数字产品的好处,摆脱不了经济利益的驱使。如今的数字产业每年产生数十亿美元的利润,儿童和青少年当然是其中非常有利可图的资源。
德斯穆格特博士说,其实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同事们、数码行业的专家们,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他和妻子会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们,也都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他们中很多人还更愿意送孩子到完全没有智能设备的华德福学校,用接近自然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
显然,数字时代不是完美的神话,“当舆论把一个电子产品描述得非常完美时,我们就一定要保持警惕,所有电子产品都有缺陷,要对相关的评论有所鉴别。”
二、科学揭示真相:屏幕对年轻人的3大危害
既然舆论和科学现实之间存在如此惊人的差距,那么真相又是什么呢?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对学业表现有哪些负面影响呢?
德斯穆格特博士认为数码产品对年轻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人际互动、语言表达和专注力。
首先在人际互动方面。很多家庭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即使在没人看电视的情况下,也会一直把客厅中央的电视开着。
为了评估这种习惯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影响,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做了一项实验:在一小时内,研究人员随机把电视打开30分钟,观察父母与孩子互动情形的变化。
结果显示,电视对家庭互动有强烈的干扰作用,当电视关闭时,父母会投入33%的时间与孩子交流,而打开电视后,该比率下降了17%。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有着对外部刺激(声音或视觉)和突发状况做出反应的功能。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抵抗”这种外部刺激,但人的认知潜能还是会被大大转移。
德斯穆格特博士还提到一个实验:对于刚出生的小猴子,出生后的四周内,如果饲养员每天会和它们进行几分钟面对面的互动,将促进它们之后更好地融入族群。
对于人类的孩子也是一样,如果父母每天可以花一些时间和孩子投入地看书、讲故事,将极大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助长学业表现。
也有非常多的研究,证明电子产品对语言发展有很大干扰。
在18个月大的幼儿中,每天在电子设备上花费每半小时,语言延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2.5倍。同样的,在年龄较大的3岁半~6岁半儿童中,早晨上学前接触电子屏幕的孩子,将语言延迟的风险增加了3.5倍。
美国儿科学会也曾提出“儿童每天接触娱乐性电子产品不得超过2个小时”的规定,但社会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家庭并没有遵守这项建议。
在专注力方面,电脑游戏和视频节目会让孩子神经总处于兴奋的状态。
现在家长们总是抱怨孩子做作业就像“磨洋工”,坐在书桌前总是小动作不断,很难专心地把作业及时完成。那就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孩子周围充斥着各种丰富的电视节目、手机视频、电子游戏呢?
成人都未免禁得起这些产品的诱惑,又何况是孩子呢?电子产品对大脑的刺激作用,和睡觉前喝一大杯咖啡有着类似的效果。
在健康方面,其实大部分家长已经在担忧了。
很显然,一旦孩子花费更多时间用电脑、玩电子游戏,就不会想要出去做运动,还会经常熬夜、影响睡眠。而一旦睡眠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就会产生: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肥胖症、精神抑郁等等。
而且久坐不运动的生活方式,还会直接导致阿尔兹海默症。
不只是未成年人,就算是身体素质高于常人的职业运动员,也会受到睡眠不佳的影响。
在对112位NBA篮球运动员的研究中,通过观察他们在网上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分析他们在第二天比赛时的表现。
结果,那些在比赛前一天保持充足睡眠的选手,比另一些晚上11点后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的选手表现要好,前者比后者得分数和篮板球都多出12%。
三、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制定规则
之前提到,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习惯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德斯穆格特博士在书中指出了主要的三个方面:
1. 共用屏幕的时间通常会增加个人使用屏幕的时间。比如,当全家吃晚饭时总喜欢一起看电视,那么晚饭后往往孩子会继续单独使用其他电子产品。
2. 孩子倾向于模仿父母的不当行为,这是根据著名的社会学习机制得出的。
3. 那些对电子产品持乐观态度的家长,往往对子女使用电子产品的限制更少。
另外,我们常说的三种家庭教养方式,也分别对孩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每天看电视超过4小时的比率来看,纵容型家庭为20%,专制型家庭为13%,而民主型家庭只有7%。
孩子对于管教往往有着叛逆的心态,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不看电视或不玩游戏时,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惩罚,而要让他们真正认同,接触屏幕时间过长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
在书中,德斯穆格特博士也对家长提出了三点建议:
1. 家长应以身作则,先管好自己,再去影响孩子。
2. 一定为孩子制定规则,不要过度放纵。
3. 提倡做一些其他活动,比如户外运动、遛狗、看书、下棋、做饭等等。
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法国也曾关闭学校,施行远程授课,这也大大增加了法国孩子接触屏幕的时间。
尽管如此,当德斯穆格特博士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仍坚持他一贯提倡的几点原则:
6岁之前不要接触电子产品;
6岁以后每天的屏幕时间要少于1小时;
不在卧室放置电子产品;
不可以接触不适合年龄的视频内容;
早上去学校之前,和晚上睡觉之前不可以看屏幕;
看视频和电视时要专注一项内容,不能频繁转换频道。
四、数字化设备在学校中的应用
“在学校里,人们很快将不再使用书本,我们的学校体系也将在十年内彻底改变。”这是美国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在1913年的预想,尽管在他的有生之年,这个超前的设想并没有成为现实,但谁又能说的准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它会不会真的实现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整个教育系统也体验到了现代化教学带来的便利和成果,学生们借助数码产品可以更轻松地学习知识。
但实际上,我们越是将认知活动的重要部分交给机器处理,我们的大脑神经元就越难以发现用于构造、组织和连接自身的物质。
俗话说的好,“脑子越动才越聪明”。今天的学生们能够用计算器节省算术时间,但并不代表他们已经掌握运算的基本法则,以及精通数学的原理。
又比如,Word软件使人们写作和编辑的工作更加轻松,但并不意味着使用这类文字处理软件可以促进写作水平。
恰恰相反,现有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比起那些用笔和纸学习的孩子,用键盘在电脑上学习书写的孩子,在记忆和识别字母上的困难要大得多,在阅读方面也会有更多的障碍,而且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力也表现不佳。
而且,如何应用好数字化工具也非常考验学校的教学水平。数字产品就是一把双刃剑,能趋利避害地应用好才是对学生学业表现有帮助的。
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先进的科技产品代替老师讲课,不仅会大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还会因为缺失人性化的互动和对个体的关怀,降低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很显然,由于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很少能有学校把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
五、“少一些屏幕,多一些生活”
我们总是抱怨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冷漠,在被科技产品裹挟的同时,世界缺失了人性化的温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逃离数字化的环境,开始崇尚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德斯穆格特博士在《数字白痴工厂》这本书中的很多建议,尽管看起来很难实施,也提出了很多“忠言逆耳”的观点,但他还是善意地鼓励说:
“当你给孩子制定规则时受到阻碍,请记住一件事:等你的孩子长大后,他一定会感谢你曾经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运动、思想和文化的丰富滋养,而不是数码产品造成的贫瘠的危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罗亚星,编辑:Tra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