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1-15 11:18
就业状况调查:哪类高校毕业生更喜欢自主创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作者:祝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教育专业学博士),岳昌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原文标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特征、动机与就业满意度——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摘要: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对近十年来选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特征、创业动机和工作满意度进行分析,发现: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差异,从辈出率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来看,男性、少数民族、独生子女、专科学历、来自非重点高校、毕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概率更高;从创业动机来看,主动型创业和被动型创业同时存在于毕业生的创业活动中,但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创业活动都是主动型创业;与其他就业去向相比,选择创业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满意度评价最高。


自主创业(以下简称“创业”)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向有志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精准的创业指导和更有效的政策支持,需要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的群体特征、创业动机和就业满意度等问题开展针对性调查和分析。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本文所指的“自主创业”特指高校毕业生以创办新企业作为就业去向的一种就业形式。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虽然国内很多研究者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过研究,但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开展的专项研究还相对较少。


1.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特征


从有关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群体特征方面的研究来看,由于缺乏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规模调查,国内目前多数研究仅以某年、某地或某几所高校的毕业生创业者调查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调查结果缺乏说服力,而且对创业者的群体特征缺乏深入分析。


如麦可思公司虽然在每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都会涉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状况,但是该调查仅对当年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创业领域和创业资金来源等情况进行了简单描述,缺乏对创业者群体特征的统计分析;黄敬宝通过对北京高校2011~2013年创业大学生的调查[1]发现创业大学生以男生为主,但是该调查仅收集到35名创业大学生的数据,在研究样本代表性方面具有局限性。


丁小浩曾经采用2004~2010年各普通高校上报给教育部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数据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群体特征进行过分析[2],研究发现创业毕业生群体大多来自“本专科学历”“普通院校”“文科专业”和“西部地区高校”,其创业也多选择在西部地区,但是囿于数据关系,研究对于2011年以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情况缺乏跟踪调查与比较分析。


祝军和岳昌君的研究虽然对毕业生创业者的性别和民族等特征进行过分析[3],发现男性、少数民族的毕业生的创业概率更大,但是该研究仅以2017年度的毕业生调查数据作为样本,缺乏与其他年度数据的横向比较。


2.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是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活动的最深层原因,基于不同的动机,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会存在较大差异。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创业研究项目—全球创业观察(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简称GEM)是最早对创业动机进行划分的研究报告。GEM于2001年根据吉拉德和列维提出的“推-拉”动机理论,将创业动机区分为“生存型创业动机”和“机会型创业动机”(Necessity Entrepreneurship&Opportunity Entrepreneurship,或称为“被动型创业动机”和“主动型创业动机”)两种类型[4]


其中,“生存型创业动机”指个体被迫创业的动机,包括对工作不满意、难以找到工作、工资不够高、工作安排不灵活等。


“机会型创业动机”指个体自愿创业的动机,包括追求独立、自我实现以及其他期望的结果等。也有的研究者进一步指出,创业动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在现实中往往还存在由“生存型动机”和“机会型动机”交织而成的第三种“混合型动机”[5]


在以往的研究中,黄敬宝、蒋承、朱菲菲等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进行了分析[6][7][8],初步证实了“主动型创业动机”和“被动型创业动机”同时存在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但是,这些研究基本都是以在校大学生或在校创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且以他们的创业意愿作为分析依据,缺乏对选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进行的专门调查,研究发现尚不能真正反映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的真实创业动机。


目前国内仅有麦可思公司基于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数据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动机进行过调查。麦可思的研究报告显示“创业理想”是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最重要动力(约50%左右),其次的创业原因为“好的创业项目”“收入高”和“好的创业团队”等,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小[9],但是该调查仅仅是通过对毕业生的创业原因进行询问而得出,不仅缺乏对创业选择行为的进一步分析,而且缺乏来自其他调查数据的验证。


3.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的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对于所获得工作的一种主观感受,也是大学生对自身就业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10]。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不仅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质量的真实评价情况,也有助于就业指导部门发现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进行就业选择,提升他们的就业满意度。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每年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时,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FS)在长期开展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中,不仅有针对毕业生就业结构的总体满意度调查,还有针对不同工作内容的满意度专项调查(如薪酬、福利、安全性、就业地点等)


欧盟所资助的“欧洲高等教育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每隔一段时间,也会针对10个欧洲国家进行广泛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方面会对不同毕业年份、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毕业高校类型、不同专业和不同行业领域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水平进行调查,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每年撰写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都会涉及相关内容等。


另一方面,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岳昌君、涂晓明、李善乐、丁小浩和徐晓雯等人的研究分别证实人力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学校背景、薪资水平、专业匹配度、实习期限等因素均会对就业满意度产生影响[11][12][13][14]。但是,鉴于自主创业还是一种小概率的就业行为,目前的研究还普遍缺乏对自主创业群体就业满意度的专项分析。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的研究不足,本文拟结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1~2019年期间五次大规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者的群体特征、创业动机和就业满意度进行分析,以期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状况及特征


1. 样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的是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采集的2011~2019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问卷调查对象是当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调查时间是当年的6月份。每次调查都参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等因素进行抽样,力求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对每所抽样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门类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求职过程、就业状况、接受高等教育状况等四部分。五次问卷调查的总样本数据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通过对五次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发现五次数据的整体信度和效度水平均较好,所用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均符合标准(>0.80)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作为本研究的核心变量,是问卷调查的重点题项。本次调查问卷将毕业生就业去向分为“已确定工作单位”“升学(国内)”“出国和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其他(请说明)”十种类型。


从五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就所有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包含“已确定工作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四类)在毕业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情况来看,毕业后直接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比例并不高,近十年来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总体在2%~4%之间徘徊,说明自主创业的应届毕业生群体仍处小众地位,在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图1)。



在受调查毕业生群体中,就每年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人口统计学情况来看,男性毕业生人数明显多于女性毕业生,汉族毕业生人数明显多于少数民族毕业生,非独生子女毕业生人数明显多于独生子女毕业生,本专科毕业生的人数明显多于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表2)。


但是考虑到不同人口学特征毕业生在总毕业生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在后续的分析中,本研究将使用辈出率指标对不同人口学变量特征的创业者人数比例情况进行比较,以消除由于总体中样本分布的差异而导致的结果差异。



2.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的特征分析


(1)从人口学特征的分布辈出率来看,男性、少数民族、独生子女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该样本比例的平均水平。


从不同人口学特征毕业生的创业辈出率情况来看(表3),就性别而言,创业者中男性的人数比例高于所有样本中男性的人数比例(辈出率大于1);与之相对,创业者中女性的人数比例则远低于所有样本中女性的人数比例。


之所以男性毕业生创业的比例较高,可能原因一方面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风险偏好差异,男性比女性的风险偏好更大,更倾向于跳脱传统的就业方式寻求工作挑战,喜欢通过不确定的创业活动赢得更大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是社会角色分工的差异,女性毕业生在就业后往往更倾向于把精力投入到家庭生活之中,而男性毕业生则更倾向于向外寻找工作事业方面的突破。



就民族而言,少数民族毕业生的辈出率也一直高于样本比例的平均水平,而汉族毕业生的辈出率一直低于样本比例的平均水平,即少数民族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的概率更大。之所以少数民族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人数比例要高于汉族毕业生,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接受调查的样本中,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人数较少,所以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创业选择会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二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般都是本民族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就业技能,因此在创业方面,特别是回生源地创业方面比其他毕业生更具有人力资本优势。


就家庭人口结构而言,独生子女毕业生的辈出率始终高于样本比例的平均水平,而非独生子女毕业生的辈出率始终低于样本比例的平均水平,说明独生子女开展自主创业的概率更大。之所以独生子女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人数比例要高于非独生子女毕业生,可能原因在于,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能得到的家庭社会资源更多,在资金、社会网络、关系资源等方面都会得到比非独生子女更多的支持,因此他们从事创业活动的热情较高,并且后顾之忧较少。


(2)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学校类型、学校所在区域对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具有显著性影响。


为了进一步考察学校类型和毕业生学校所在区域对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影响情况,研究以性别、民族、家庭人口结构和学历层次作为控制变量,以毕业生的毕业学校所在地和学校类型作为自变量,以毕业生是否选择创业作为因变量(创业为“1”,不创业为“0”),进行了二元逻辑斯特回归分析。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模型整体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642.16,显著性为0.000,模型整体显著。根据模型预测结果计算该模型的准确预测比率为93.88%,说明利用该模型预测学生是否创业的准确度较高。模型的准R2值(PseudoR2)为0.0585。根据最终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在控制了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学校所在地、学历层次和学校类型等变量均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选择产生显著性影响(表4)



研究发现,首先,学历层次会对毕业生的创业选择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在专科学历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来看,硕士毕业生创业概率显著小于专科学历毕业生。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虽然理论上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在就业创业中越具有能力或学历方面的人力资本优势,但是出于对教育投资成本、创业风险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经历了多年学习积累的硕士毕业生普遍更倾向于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而非选择创业。


其次,学校所在地(东部、中部或西部)会对毕业生创业选择产生显著性影响,与东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概率更大。针对这一现象,研究对高校毕业生的学校所在地和创业所在地进行了交互分析,结果发现70%以上毕业生的创业地点与学校所在地相一致,说明对于在中(西)部就读的高校毕业生而言,绝大多数毕业生会选择留在本地创业。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创业所需要的开支成本与东部地区相比更小,创业准入门槛相对也低,为创业活动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求学经历的缘故,毕业生对于自己就读高校所在的城市环境相对熟悉,在当地拥有一定的校友和人脉资源,因此愿意留在学校所在地进行创业的概率也更大。


最后,院校类型会对毕业生创业选择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具体来看,普通本科学校、高职高专院校、民办或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概率显著高于重点院校毕业生。可能原因在于,重点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校友人脉相对非重点院校更加丰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强,比较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而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在传统就业领域竞争中不占据优势,更愿意通过选择创业来拓宽自己职业发展的路径、实现人生理想。


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动机分析


本文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动机分为主动型创业和被动型创业两类。结合历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不仅对毕业生的创业原因进行调查来划分他们的创业动机类型,而且对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和结果同时进行分析来检验他们的创业动机。


1. 基于创业原因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动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创业活动为主动型创业


在本研究中,将主动型创业原因划定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追求成就感、追求挑战、追求自由等积极性因素。将被动型创业原因划定为:找不到工作、没有好的谋生方式、需要养活自己等消极性因素。通过对创业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选择了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绝大多数的毕业生的创业原因都属于主动型创业,毕业生选择创业的原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追求更高的职业发展(约33%)、追求灵活的工作方式(约19%)、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约17%)、拥有较好的创业资源如项目和团队等(约14%)


同时,调查也发现,在选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有7%左右的毕业生是由于“找不到工作或其他原因”才选择创业,说明仍有少部分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属于被动型创业。


2. 基于求职过程和结果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动机分析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创业者都是在拥有其他就业机会的基础上选择开展创业


为了进一步印证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原因的分析,研究通过对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进行分析来进一步验证他们的创业动机。针对选择创业的毕业生,研究以“是否投递过求职简历”和“是否获得过就业机会”作为判断依据,将最后选择了创业的毕业生群体分为主动型创业和被动型创业两大类。其中,主动型创业毕业生包括以下两类创业者:


一类是有过求职行为(投递过简历),并且获得了就业机会,但是基于对创业的热爱,仍选择了创业的毕业生;另一类是比较早就坚定了创业想法,所以在毕业期间不进行求职(既不投递简历也不参加面试),而直接选择了创业的毕业生。


被动型创业毕业生指的是那些毕业期间进行过求职(投递过简历或参加过面试),但是没有获得任何工作机会,在求职无果的情况下才选择了创业的毕业生。依据上述划分标准,在排除了极端值和奇异值的基础上,研究对2011~2019年期间选择创业的2117名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属于主动型创业(表5),该结果与基于毕业生创业原因的创业动机类型划分形成了相互印证。



四、自主创业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满意度及其他分析


作为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与确定工作单位、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等其他就业形式相比,创业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满意度情况如何?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从总体满意度、对工资福利的满意度、对工作地点的满意度、对工作稳定性的满意度、对社会地位的满意度和对独立自主性的满意度等方面对不同就业去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1. 从就业满意度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的就业满意度高于其他就业形式


从总体满意度评价来看,高校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的满意度评价一直是最高的,并且在去除了工作稳定性之外的其他各个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地点、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和独立自主性等方面的评价得分都较高(表6)



之所以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创业的总体满意度评价较高,结合满意度不同细项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原因:


第一,自主创业工资福利自给自足,与固定领取工资福利相比,自我认可度更高,自我实现的需求更易被满足,因此工资福利满意度要更高。


第二,自主创业可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工作地点和形式,灵活性更强,因此对工作地点满意度更高。


第三,自主创业是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历练,毕业生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个人发展空间满意度会更高。


第四,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更有存在感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对于社会地位的满意度更高。


第五,自主创业拥有更多自主权,创业活动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实施,更能够彰显自身价值,因此独立自主性满意度更高。


最后,由于自主创业受市场影响明显,创业活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工作稳定性的满意度评价方面,要比“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群体略低。


2. 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毕业生自主创业活动较为集中于制造业、金融业、IT业和教育行业等领域


从选择“自主创业”毕业生的行业分布来看,毕业生分布最多的四个行业为“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教育”(图2)。高校毕业生集中选择在上述行业开展创业,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创业机会丰富。


首先,制造业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的支柱型产业,而且有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已经占据了全球30%的产值,得益于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制造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人数也飞速上升。其次,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创业的人数较多,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金融行业是一种轻资产运营的行业,对于智力劳动有一定的要求,高校毕业生相对有优势。


另一方面,近年来与金融业相关的许多衍生行业和金融新业态,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创业机会。再次,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行业就业的人数比较多,可能原因是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大潮的来临,信息技术及其相关行业的用人需求猛增,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需求较为旺盛。


最后,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近年来中国高增长的人口基数所释放的教育需求以及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培训需求,直接推动了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



3. 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区域情况来看,虽然选择在东部地区创业的毕业生最多,但是近年来有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从创业区域来看,毕业生选择创业的区域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含京津冀地区)、中部和西部。从具体比例来看,自2011年以来,在东部(含京津冀地区)创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选择在中部和西部开展创业活动的毕业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图3)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与东部和京津冀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省市能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很多毕业生由于找不到特别理想的工作,转而选择创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毕业生在东部和京津冀地区开展创业活动的成本较高(人工、场租和房租成本都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创业活动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转而选择到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创业。



4. 从创业资金来源情况来看,父母和亲友的借贷是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创业资金来源


任何一个企业的创办和运营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于选择了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他们的创业资金状况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功可能性。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刚刚步入社会的他们是如何解决创业资金问题的?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资金来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资金来源(多选)中,排前面几位的依次是:


父母和亲友的投资或借贷(45%)、银行贷款(31%)、个人积蓄(16%)、政府创业基金和优惠贷款(14%)按来源比例来说,除了父母、亲友和个人自有资金外,银行贷款和政府创业基金是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对2011~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近十年来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之群体特征、创业动机类型、创业行业和地域分布情况、工作满意度评价、创业资金来源等进行了分析,具体发现如下:


第一,从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特征来看,就辈出率分析结果而言,男性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更大;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更大;专科本科学历的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更大;毕业于非重点高校、毕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概率更大。


第二,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动机来看,从创业原因和求职过程(含求职结果)两方面均证实,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多为主动型创业,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最主要原因为: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想做自己的老板、有好的创业团队或好的创业项目等。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毕业都是在有其他就业机会的前提下仍然选择创业(约95%),只有非常少的毕业生是在没有其他就业机会的情况下才被迫选择创业,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态度较为主动和积极。


第三,就工作满意度评价而言,不同就业去向的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是自主创业、已确定工作单位、自由职业、灵活就业,而且自主创业毕业生在满意度的分项评价中都得到了较高的分数,说明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具有较好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第四,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其他情况来看,就创业的区域而言,在东部(含京津冀)创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接下来依次是中部、西部区域,但是自2015年以来,在中西部城市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规模呈现上升态势,说明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创业。


就行业分布而言,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软件业、教育行业不仅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最集中的行业领域,也是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集中的行业。就创业资金而言,家人和亲友的借贷仍然是毕业生创业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渠道。


针对上述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继续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放在优先地位加以实施,支持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鉴于主动型创业是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创业动机,一方面要继续出台有利于创业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的针对性扶持政策,在税收、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必要的支持,比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置专项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者资金对接平台、对面向高校的创业投资机构给予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毕业生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为了进一步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政府除了给予毕业生创业者资金支持以外,还可以考虑出台“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保障计划”,在社会保险方面给予毕业生创业者一定的优惠,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其次,研究发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毕业生创业概率更大”,说明家庭的网络支持对于毕业生创业活动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毕业生创业者给予支持和指导。对于选择了创业活动的毕业生家庭而言,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条件和时间期限内对其家庭成员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和减免。


最后,针对研究发现“近年来选择在中部和西部创业的毕业人数呈上升趋势”,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中部和西部的城市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吸引创业人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针对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在金融、IT(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教育等行业创业人数比例较多”这一情况,高校可以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鼓励毕业生学好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进行创业,进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新常态下的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6JJD880005)、北京外国语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疫情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1JZ002)]


参考文献:

[1]黄敬宝.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367-368. [2]闵维方,岳昌君,丁小浩.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80-290.

[3]祝军,岳昌君.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基于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9(1):107-113.

[4] Gilad,Benjamin,and Philip Levine. A behavioral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supply.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4(1986):45.

[5]李爱国.大学生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动机的同构性和差异性[J].复旦教育论坛,2014(6):41-49. [6]黄敬宝.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121-124. 

[7]蒋承,刘彦林.大学生是被动创业吗?—基于起薪视角的讨论[J].教育与经济,2015(5):28-33.

[8]朱菲菲,由由,丁小浩.大学生自主创业及高校实践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7(1):76-83.

[9]郭娇,王伯庆.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9-113. 

[10]岳昌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84-96+189. 

[11]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7-119. 

[12]李善乐.哪些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5):97-105+111.

[13]丁小浩,宋哲.大学生实习失度与就业满意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5):1-9. 

[14]徐晓雯,岳昌君.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状况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基于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的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2):96-10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作者:祝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教育专业学博士),岳昌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