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1-20 18:50
艺术如何助力振兴乡村?

日本艺术家内海昭子将一扇窗“开”在了山野中。微风吹起的白色窗帘,是原野广袤、宁静清暑。这扇窗在告诉那些在都市寻求现代化生活的人们,他们放弃了怎样的风景。——《为那些失落的窗》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陆诗雨,原文标题:《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基于日本越后妻有、濑户内地区的案例分析》,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低迷、产业转型、都市圈兴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乡村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流失、校舍空置、耕地荒芜、村庄空心化、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问题凸显等问题,乡村价值重建和乡村振兴是彼时日本社会最重要的命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文对越后妻有、濑户内等日本乡村地区的复兴之路展开分析,尝试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


案例重现: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标杆


1996年,人口学家在日本越后妻有调研,发现人口数量仅7万,相较全盛时期减少超过三分之二,区域走向衰败几成定局。资源禀赋限制之下,如何让这60平方公里平原上的200多个村落重现活力? 从 2000 年开始,三年一度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Echigo-Tsumari Art Field)正式拉开序幕,覆盖村落百余个,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超过500亿日元,并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的增加。


无独有偶,在日本本州、四国之间,有一片叫作濑户内海(SetoNaikai)的岛屿。1916年岛上成立了三菱炼铜厂,岛民大多是工厂职工和家属。随着全球铜价下滑,岛上产业衰落、环境污染,常驻人口渐稀,岛屿丧失活力。也是从2000年开始,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启动,经济逐渐复苏,岛民人数与文化认同增加,文旅运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路径解析: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是如何实现的?


1. 艺术祭的前身也是县府工程


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的新泻县,历代都是日本的重要粮仓,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i],但因交通较为闭塞,冬季雪期长,故而在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化中经济衰退,当地人也大多迁至现代产业发达的大城市。从1992年开始,新泻县发布“新里创计划”, 针对发展滞后的”里日本”发起5项倡议


(1)创造独特的地区价值;

(2)城乡的广域协作;

(3)居民作为参与主体;

(4)重视软实力和过程;

(5)市町村与县府的合伙制[ii]


同时还追加县府对于提升软实力的补助金,投入总额为 100 亿日元广告宣传费用,这在当时的日本属于是全国罕见的乡村振兴工程[iii]


1994 年越后妻有作为这一县府工程的一号地区,下辖的市町村与新泻县府共同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乡村振兴的具体作业。1997 年,策展人北川富朗正式加入,并成为召集人 , 作用是从计划到实施的整体企划。此后几年的工作成果以“越后妻有艺术链整备构想”的形式展现出来,最终才有了维系20多年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2. 村民至始至终都在核心位置


根据资料记载,在艺术节举办之初,主要还是外来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然而艺术家的话语体系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很难对话,此时策展人并没有支持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地创作,而是不厌其烦地邀请艺术家与当地村民深度交流,驻村创作要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行,在没有取得村民认同前不开工。


正是在这一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如《梯田》《农舞台》《反射》,都是以当地村民日常生活场景为创作基础,与村民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共鸣,此外这种将艺术融入生活常态的方式也让村民获得了展现的体现和认知。


每届艺术祭主题各异,但是村民至始至终都在最核心的位置。比如伊利亚·卡巴科夫和艾米利亚·卡巴科夫所创作的《梯田》在设计之初曾遭到农田主福岛先生的反对[iv],而在主办方、艺术家多次与福岛先生沟通之后,事情出现了奇妙的转折,在作品安置完成之后,福岛先生又重新在这片荒废了的土地上开始耕种[v]


艺术和乡村在此得到了和谐的融合,在眺望台上,可以看到福岛先生和艺术家的人形雕塑一同耕作的场面,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欢迎农田主在此耕作,也欢迎观者踏入其中。在艺术作品“完成”之时,这片土地就交还给福岛先生耕作,“梯田”因由他的耕作而改变了面貌,福岛先生的身份和艺术家一样,都是这件艺术作品的创作者。


随着艺术品的落地实施,当地村民又成为了传统材料、工艺传授的重要合伙人,艺术品的看护为当地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此外,艺术祭还从已经离乡去往大城市的“故人”中招募志愿者,以艺术创作为衔接,让现在和过去的村民产生连带感、归属感与集体自豪感,显著提升了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自我认同。


3. 艺术核心在于唤醒乡土记忆


越后妻有是日本文化记忆在乡村衰竭、 断裂的缩影,它面临的境况与我国的一些乡村如出一辙:青年离开乡村去城市发展,乡村老龄化严重,原本的田间耕作停滞,乡土文化的记忆逐渐流失。独特的乡土记忆是文化的基础,其中最为核心的时节、农耕、庆典仪式等文化活动便成为承载记忆的具体方式。 大地艺术祭上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唤醒人们对乡土的记忆。


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中北部地区,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被大雪覆盖,川端康成笔下“雪国”的原型便是越后妻有。寒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聚落文化,聚落的文化记忆对于村民来说和生命一样重要。


比如,Christian Boltanski与Jean Kalman创作《最后的教室》,以废弃的东山小学为址,用黑纸将所有的窗户遮蔽,营造出冬日大雪封山后的昏暗体验场景。电扇在长椅上吹出混杂稻草气息的热浪,温度尚在,气味尚在,但人已不在。


这件艺术品试图让观赏者感受这片区域原有的欢声笑语在人离开后呈现出的黑夜般的死寂。为更好地表达物是人非的心绪,作者还收集了有关这座小学的一系列物品: 毕业照、奖状、报纸、文具......用这些承载着记忆的存留物自我言说这座学校的历史,既唤起了本地人的回忆,也让外来者为之动容[vi]


越后妻有地区自绳文时期就有先民居住,具有深厚的文明积淀,在此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显然与原本村落中的农耕文化之间形成了强烈落差,但艺术作品“在地性”的创作途径又保证了两者在这片土地上有了共生共存、相互维系的可能,观者可以通过欣赏“蒙太奇”的方式去观看这种断裂与冲突。


越后妻有艺术祭以一种“艺术乡村”的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日本高速发展所形成的“遗弃地带”上打上可最富有人文关怀色彩的“补丁”,这是对城镇发展进程中同质化趋向的一种记忆的唤醒和温柔的抵抗。


4. 带动经济具备稳定性和效益多样性


将1~6届艺术祭的经济收益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艺术展览是最初的核心内容,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后期基本平稳。由于艺术祭本身影响力的增强,由建设投资带来的经济效果在逐年趋减,而消费支出的经济效果则逐渐递增,由地方政府承担的部分占比逐年递减,而获得捐款、社会投资的比例则呈增长状态,这说明艺术祭作为长期的艺术产业链具备自体的稳定性和效益多样性。


注:表格引用自任亚鹏等人《日本浅山区振兴策略调查研究》中的整理


对第5届艺术节中的餐饮、住宿、销售等服务行业进行问卷调查披露,86.4%的经营者表示大地艺术祭期间销售额有所提升,95.7% 的经营者希望继续举办大地艺术,98%的数字媒体与云平台经营方表示在艺术祭中收获可观盈利。这3项数据均比前届增加30%以上[vii]。这也再次说明,当地的产业形态经由艺术链贯穿,已从传统农业模式转化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文旅产业和其他服务业为牵引的新乡村经济模式。


启示:艺术乡建在我国有复用价值吗?


艺术助力乡村发展的经验在我国乡村具备借鉴意义吗?当然有。


乡村人口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乡风文明萎缩、乡村空心化和老弱病孺留守,中日两国面临的困境相似,城乡发展失衡都是各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适时地被提出,已然激发出中国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巨大动能。日本越后妻有、濑户内艺术祭给予了我们三点重要的启示:


第一,  要牢记村民是乡村的主人,是艺术乡建最重要的主体。尽管他们对于自己身处的乡村非常熟悉,单却常常置身于乡村建设实践之外,成为乡村建设“现场的缺席者”。中国乡村具有浓重的 “熟人社会”的传统底色,当村民们面对艺术家等一系列外来力量时,经常持有的态度便是冷淡、观望甚至怀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长期过程,任何激进的、短期的思路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第二,  要贯彻艺术创作的“在地性”。只有深挖当地文化内核,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才具备真实的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这种在地性”对于连接政村民、经营者、艺术家、政府,甚至离开故土的村民具有强大的粘合力,并最终以艺术活动串联起情感的回归与文化的认同。


第三,  要避免不经“加工”地套用“模式”。艺术乡建有经验可用,有模式可循,但是如果不能立足本土,用心开发,也可能会演变成“遍地古村、村村相同”的场景。艺术是抵抗同质化最温柔的手段,也是保留乡村核心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i] 北川富郎 . 乡土再造之力 [M]. 欧小林,译 . 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15. KITAGAWA Fram. 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 Concept Book[M]. OU Xiaolin, translation.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5. 

[ii] 稲葉一樹,宮腰和弘.広域市町村圏における地域振 興プロジェクトとしての「ニューにいがた里創プラン」 について:土木学会関東支部新潟会研究調査発表会論文 集 [C]. 新潟:土木学会関東支部新潟会,2006. 

[iii]小林令明 . アートを活用した過疎地活性化に関する 研究「越後妻有アートネックレス整備事業」の文化面か らの評価:日本デザイン学会研究発表大会概要集 [C]. 东 京:日本デザイン学会,2000. 

[iv]〔英〕尼尔·弗格森著,曾贤明、唐颖华译. 文明[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2. 

[v]〔英〕雷蒙·威廉斯著,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 乡村与城市[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vi]〔日〕北川富朗著,欧小林译. 乡土再造之力: 大地艺术节 的 10 种创想[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vii] 大地の芸術祭実行委員会 . 大地の芸術祭越後妻有ア ートトリエンナーレ 2012 総括報告書(本編,資料編) [EB/OL].(2013-03-30)[2018-08-25].http://www.city. tokamachi.lg.j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陆诗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